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八年級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八年級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

八年級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瞭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及學習的熱情。

課前準備:

教師:1、從網上、報紙上查找有關“阿波羅登月計劃”及“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的有關資料,製作課件。

2、製作教具:火箭飛船模型。

3、準備兩個大小不等的地球儀。

學生:1、閱讀有關書籍,也可上網查找有關月球資料,爲更好的理解課文做準備。

2、查找有關“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的有關資料。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過程。透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後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美。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透過拓展遷移,聯繫我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這一重大事件,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和愛國的熱情。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新課匯入

用大屏幕顯示一張航天員在月球上拍攝的地球圖片,匯入新課。

二、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內容

1、自主學習

①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脣,不回讀),並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②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③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爲幾個階段?

2、合作探究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並參與討論。

然後由學生各組代表發言,並由其他組的學生補充,發言後教師可以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爲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3、實物演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將兩個大小不等的地球儀放在講桌上,大的假設爲地球,小的假設爲月球,然後選派兩名學生上講臺演示登月全過程,演示過程中有不完善之處,其他同學補充。透過演示進一步感知文章內容。

三、研讀賞析,激發興趣

1、自主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並共同探究,深入體會。

①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②宇航員登月後做了哪幾件事?

2、合作探究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並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1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採集月壤和月岩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

3、課件展示,形象直觀激發興趣

課件展示月球及月壤、月岩的圖片資料。宇航員登月後採集月壤、月岩,安裝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及月震儀圖片資料,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4、合作學習:

人類登月有什麼意義,課文最後一句話怎樣理解

學生齊讀討論後,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說明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人類不會侷限於地球,人類的未來是美好的,這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更使人類航天技術的巨大飛躍。

教學反思

1、教學經驗

①本節課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方面,設計瞭如上幾個環節:默讀、構畫、討論、演示等,使學生在短時間內,便能把握好課文內容,起到了強化作用,併爲後文的研讀打下了基礎,尤其是實物演示這一環節,調動了學生動手動腦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記憶能力和表達能力,事半功倍,收效很好。

②有關月球的圖片資料及宇航員登月後所做工作的圖片資料,形象直觀,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

2、存在問題

由於教學時間把握不太好,在實物演示這個環節,儘管學生熱情很高,卻因教學時間有限,只選了兩個同學,使一些同學留下了遺憾。

第二課時

一、聯想和想象訓練

課件展示月球圖片,引導學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麼?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2、科學家爲什麼要蒐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麼感覺?

4、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寂;科學家採集土壤、岩石是爲了科學研究、開發並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二、教師補充介紹有關知識:

《月球探測小史》、《開發月球的三個理由》

三、拓展延伸:

1、“‘神舟五號’知多少”知識競答。

2、課件展示

①“神舟五號”飛船發射過程的動畫演示;

②“神舟五號”飛船發射過程的圖片資料演示。

3、探究:我國探月有可能實現嗎?

①學生介紹有關資料;

②教師補充介紹:《我國探月工程有望三年實現》、《“嫦娥一號”繞月工程將實現四個科學目標》

四、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的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隨着我國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爲期不遠了,代號爲“嫦娥工程”的中國月球探測計劃,預計將在三年左右時間實現。願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爲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着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教學反思

1、教學經驗

①本節課透過第一個環節,培養了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補充介紹的資料豐富了學生知識,開闊學生的了眼界。

②關於“神舟五號”知識的競答及課件的演示,不僅直觀想象,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了同學們愛國之情,對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爲中國人的自豪感,有利於學生的心裏品質、道德品質的培養,這種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③有關我國月球探測計劃的資料介紹,進一理步激發了同學們的自豪感,增加了學習的動力。

總之,透過上述內容,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激發了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了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將課文知識引入現實生活。

2、存在問題

①學生們因條件所限,查找的資料不夠豐富。

②限於教學時間,有許多同學沒有機會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資料。

縱觀本節課,教學課件的運用確實爲教學增色不少。

八年級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利用資訊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探究活動。

3、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4、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瞭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精心搭設“橋樑”把這一課過渡到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

【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跡》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從教材編寫角度來說,這一單元反映的是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其設定目的主要是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和蒐集篩選資訊的能力,並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這篇課文敘述的是20世界最偉大的科學探險──登月。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這一題材本身就能引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和足夠的興趣,而這節課的內容與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內容──探索月球奧祕緊密相連,關於月亮的資料非常豐富,無論是自然現象還是人文現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資訊技術將兩者聯繫起來作爲一個月亮的課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因此,學習這課,不僅要了解登月的知識,還要精心搭設“橋樑”把這一課過渡到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切實開展關於月亮的科學與人文的探究活動。

【學生分析】

上這節課的班級學生上課較活躍,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該班學生資訊技術能力較強,計算機水平較好,對網絡和網站知識都有了解,並且經常上網查找資料,有一定的檢索、收集、加工和處理資訊的能力,所以進行分組學習,上網探究,讓計算機作爲一種工具,爲學生的網上探究提供了技術保障。大多數的學生能獨立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有一定的創造能力。因此,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各種能力,如在上課前讓學生動手做一些與月亮有關的手工作品或畫月亮圖,上課時畫出登月軌跡圖,將較好的作品貼在牆上,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營造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質疑登月常識及課文內容,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自己上網,上網過程中自主選擇內容,培養了學生的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歸納總結後要向協作小組和全班同學彙報,增強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瞭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做好關於這一課的課件和與月亮有關的網站。

學生:

1、可以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祕》、《十萬個爲什麼》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爲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2、關於月亮的作品。

【教學設計】

一、新課匯入

1、(學生角度)展示學生的小製作(關於月亮的手工作品、圖畫等)匯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師角度)準備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詞(《靜夜詩》、《水調歌頭》、《楓橋夜泊》等)。

(朗誦詩歌)由學生誦讀幻燈上關於月亮的詩歌。旨在營造良好氣氛,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祕是人類的嚮往。

(教師引導)月亮,自古以來,就與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尤其受詩人們的鐘愛。那皎潔、靜謐的月光,時圓時方富有變化的月形,激起詩人們多少懷念與感慨,同學們還知道哪些關於月亮的詩歌,請說一句有月亮的詩(“楊柳岸,曉風殘月”,“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月亮在詩人們的描繪下是如此美好,現在我們就與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二、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學生速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學習。)

⑴ 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脣,不回讀),獲取重要資訊,回答月亮課件上的問題。(培養快速閱讀的能力)

① 人類是什麼時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 哪個國家的哪一位宇航員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遠?

④ 火箭名稱和飛船分別叫什麼?

⑤ 採用什麼順序記敘了什麼過程?

⑵ 用上面的資訊概括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⑶ 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思考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爲幾個階段?

(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爲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2、展示學生作品,培養動手能力和說話能力。

(你說我說大家說)

⑴ 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並作簡要說明。

⑵ 四人小組比一比,看誰畫的最好,介紹得最準確,推薦一位同學到上面來展示、介紹。

⑶ 展示各小組中最好的作品,並請一位同學介紹登月過程。

⑷ 利用月亮課件展示當時的登月軌跡圖,瞭解登月過程和登月軌跡。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鍊學生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三、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1、(觀看課件中的錄像),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⑴ 看登月的實況錄像。

⑵ 說說看到這一場景的感受。

⑶ 質疑登月事件。

學生相互質疑,也可師生相互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使這節課達到高潮。

① 月球上有些什麼?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② 科學家爲什麼要蒐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麼感覺?

④ 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⑤ 登月艙與飛船是怎樣脫離和對接的?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寂;科學家採集土壤、岩石是爲了科學研究、開發並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2、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並共同探究課文,深人體會。(合作探究)

⑴ 探究1:同學們把登月過程準確地解說出來,這不能不歸功於作者把登月的複雜過程寫得清楚明白,你覺得課文寫作上最值得你學習的一點是什麼?

(讓學生談自己真實的體會,暢所欲言。有一點必須明確:A、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有條不紊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B、恰當的描述,敘述中有議論。C、用數字說明)此三點可各舉一例,並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⑵ 探究2:你喜歡這篇課文嗎?閱讀時你有什麼感覺(我就覺得很緊張,很自豪)哪一處讓你最難忘,請找出來並朗讀、評析。

⑶ 探究3:齊讀最後一段,談談你對登月意義的認識。

(辯論)據說爲了這次登月,共有40萬人、2萬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資239、15億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只運回了幾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總結)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並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採集月壤和月岩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後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

四、你對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祕)

1、學生上網查找有關月亮的資料,也可以進入老師準備好的月亮網,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查閱。

關於“月亮”的話題,學生可以選擇這一話題中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方面組成協作小組(以“月亮”話題爲例,對文學感興趣的可以組成月亮傳說組、月亮詩歌組、月亮美稱組、月亮風俗組等,對科學感興趣的可以組成登月組、月球概況組、月球之謎組等),各個小組到網上自主選擇,自主活動,讓每一個學生在這一任務中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學生在活動中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在網上遇到問題時能協商解決,透過有效的溝通解決羣體內的衝突,對各人分擔的任務進行羣體加工,對活動的成效共同進行評估。這一過程中,不僅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2、各興趣小組將蒐集到的內容製作成課件。

3、各小組從不同角度交流查閱到的資料:

⑴ 星空奇觀

⑵ 月球之謎

⑶ 中國航天

⑷ 登月計劃

⑸ 阿波羅之旅

⑹ 登月圖集

五、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我國已進行了無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爲期不遠了。願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爲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着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六、作業

必做題:

1、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並用其中的一些詞語寫一段話。

2、根據練習三創設情境,寫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選做題:課後繼續看與月亮有關的書籍或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做好筆記。

【教學反思】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以及學生在網絡上的探究活動和反饋,我覺得本節探究活動有一些收穫:

1、資訊技術和網絡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讓資訊技術作爲學生學習和探究的工具,滲透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活動過程中,具有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2、利用網絡(INTERNET)上資源的豐富性和交互性的特點,讓學生透過網絡檢索和加工資訊,極大地擴展了教學空間、時間和資訊量的外延。

3、利用網絡上超文字的特性,和人類思維的自然聯想,讓學生自主思考、主動探索,把資訊的使用和控制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自主學習。

4、網絡小組協作和個別化教學可以實現有差異教育,培養與人分享、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節課在具體的教學中也有不足:

學生的資訊技術基礎水平不一,在小組協作中,有的小組成員不能在計劃時間內完成資訊的處理;學生網絡探索的主動性不足;由於課時所限,課外探究任務的完成有些難度。

八年級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理清思路,瞭解登月的過程。探討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教學方法:透過朗讀探究合作等方法,把握文章脈絡,理解文章主旨。

課時安排:1課時

學習要點:預習課文,能篩選、概述文章內容。理清思路,瞭解登月的過程。探討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學習過程:

一、學生展示

(一)課前三分鐘演講。

(二)白板展示

1、請總結寫月亮的古詩句。

蘇軾 (宋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李商隱(唐代)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白居易(唐代)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長恨歌》

辛棄疾(宋代)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李白(唐代)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靜夜思》

王安石(宋代)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

2、給加點的字注音。

guān cè hé yù chàng shén chéng bēi áng gū

觀 測 合算 海域 暢談 神往 里程碑 昂首 一葉孤舟

yáo qiāo shà xuán tuǒ zhuó xīng yuè

遙遙在望 鐵鍬 大廈 舷窗 橢圓 着陸 興奮 飛躍

3、解釋詞語

暢談:盡情地談。

神往:心裏嚮往。

里程碑: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爲標誌的大事。

昂首挺立:形容高高的直立着,很莊嚴、威嚴的樣子。

一葉孤舟:像一片樹葉一樣的一隻船。比喻孤零唯一。

遙遙在望:距離很遠的東西已在視線之內,可以望見。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夠遠遠地望着不能夠接近。

八年級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瞭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課前準備

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天文館,瞭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學生可以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祕》、《十萬個爲什麼》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爲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透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後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美。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教學設計

一、新課匯入

1、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飛船的登月資料圖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畫面導人新課。

2、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歌導人。

總之,導人旨在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祕是人類的嚮往,什麼時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變成現實,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於登上了月球,那驚心動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悅,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依然可以領略。讓我們共同欣賞美文《月亮上的足跡》。

二、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2、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並提出思考題,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學習

a、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脣,不回讀),並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b、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c、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爲幾個階段;

d、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並簡要說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並參與討論,然後由學生各組代表發言,並由其他組的學生補充,發言後教師可以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爲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三、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1、自主學習: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並共同探究,深人體會。

a、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b、宇航員登月後做了哪幾件事?

c、人類登月有什麼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請舉例說明。

2、合作探究: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並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採集月壤和月岩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後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

可讓學生齊讀並深刻體會,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對這樣一次事件的完整敘述,寫法上有什麼特點呢?學生可以發言並舉例,教師可以幫助歸納。

四、拓展延伸,聯想和想像

可以啓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1、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麼?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2、科學家爲什麼要蒐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麼感覺?

4、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科學家採集土壤、岩石是爲了科學研究、開發並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五、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隨着我國神州三號飛船的發射成功,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爲期不遠了。願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爲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着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六、延伸練習

1、假如你駕駛着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麼感受?你會做些什麼?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爲《我駕飛船登月》。

2、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並在寫作中儘可能地使用。

八年級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難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瞭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一、導語激趣,引入課題

1、課間播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2、教師:同學們,剛纔那首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蘇軾的這首詞,除了讓我們感受到兄弟間的濃濃情意之外,也勾起了我們對月亮的想象。其實我們人類早就有登上月球的願望,並因此產生了很多美麗的神話傳說。

《嫦娥奔月》的故事,就直接代表了古時人們對神祕月球的無限嚮往,當然,嫦娥奔月只是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嫦娥並沒有奔上月亮,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今天,我們先看一個短片,簡單瞭解一下人類對月球探索的歷程。

二、詞語積累

1、在同桌的詞語抄寫本上寫出自己認爲要掌握的詞語,並設計成小測題,同桌互測互改。

2、建議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

①暢談:盡情地談。

②昂首挺立:擡起頭筆直地站着。

③遙遙在望:形容遠遠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即,靠近,接觸。

三、學法指導(寫什麼?怎麼寫?爲什麼寫)

1、寫什麼?――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

2、怎麼寫:――按時間先後順序寫。

既然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寫的,那麼請將有關表示時間的短語在書上圈點。(教師提供時間線索,指名複述,要求其他同學不看書填表。)

時間與事情的進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飛船發射升空。

19日晚8點33分飛船飛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點。

20日上午7點32分兩位宇航員換乘登月艙。

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時39分登月艙開啟艙門。

1969年7月21日11時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22日0點15分宇航員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22日上午6點35分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飛船進入大氣層,返回地球。

3、登月的全過程可以分爲幾個階段?

明確: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爲四個階段。

①準備(3-4)升空前氣氛、登機。

②升空(5一9)檢查、點火、升空、飛行。

③登月(10—14)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飛船。

④返回(15一18)起飛、歸航、回到地球、暢談登月感受。

4、根據這些時間的變化,畫一張人類首次登月全過程的示意圖,並作簡要解說。

5、爲什麼這樣寫?引導學生了解人類首次登月的歷史意義。

四、延伸拓展

可以啓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1、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麼?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2、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

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五、想象

1、假如你駕駛着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麼感受?你會做些什麼?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爲《我駕飛船登月》。

2、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並在寫作中儘可能地使用。

六、小結

這篇記實報道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登月成功後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歎。本文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來記敘,條理十分清晰,記敘的要素交代得一目瞭然,且語言平實、準確,體現了新聞報道的準確性、真實性、科學性。

七、作業:綜合實踐活動:探索月球的奧祕(舉行知識比賽)

利用一節閱讀課讓學生到圖書館瞭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可以讓學生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祕》、《十萬個爲什麼》《宇宙探索》《自然與科技》《科學24小時》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爲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