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範文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範文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瞭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及學習的熱情。

課前準備:

教師:1、從網上、報紙上查找有關“阿波羅登月計劃”及“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的有關資料,製作課件。

2、製作教具:火箭飛船模型。

3、準備兩個大小不等的地球儀。

學生:1、閱讀有關書籍,也可上網查找有關月球資料,爲更好的理解課文做準備。

2、查找有關“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的有關資料。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過程。透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後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美。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透過拓展遷移,聯繫我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這一重大事件,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和愛國的熱情。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新課匯入

用大屏幕顯示一張航天員在月球上拍攝的地球圖片,匯入新課。

二、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內容

1.自主學習

①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脣,不回讀),並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②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③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爲幾個階段?

2.合作探究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並參與討論。

然後由學生各組代表發言,並由其他組的學生補充,發言後教師可以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爲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3.實物演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將兩個大小不等的地球儀放在講桌上,大的假設爲地球,小的假設爲月球,然後選派兩名學生上講臺演示登月全過程,演示過程中有不完善之處,其他同學補充。透過演示進一步感知文章內容。

三、研讀賞析,激發興趣

1.自主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並共同探究,深入體會。

①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②宇航員登月後做了哪幾件事?

2.合作探究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並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1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採集月壤和月岩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

3.課件展示,形象直觀激發興趣

課件展示月球及月壤、月岩的圖片資料。宇航員登月後採集月壤、月岩,安裝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及月震儀圖片資料,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4.合作學習:

人類登月有什麼意義,課文最後一句話怎樣理解

學生齊讀討論後,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說明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人類不會侷限於地球,人類的未來是美好的,這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更使人類航天技術的巨大飛躍。

教學反思

1.教學經驗

①本節課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方面,設計瞭如上幾個環節:默讀、構畫、討論、演示等,使學生在短時間內,便能把握好課文內容,起到了強化作用,併爲後文的研讀打下了基礎,尤其是實物演示這一環節,調動了學生動手動腦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記憶能力和表達能力,事半功倍,收效很好。

②有關月球的圖片資料及宇航員登月後所做工作的圖片資料,形象直觀,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

2.存在問題

由於教學時間把握不太好,在實物演示這個環節,儘管學生熱情很高,卻因教學時間有限,只選了兩個同學,使一些同學留下了遺憾。

第二課時

一、聯想和想象訓練

課件展示月球圖片,引導學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麼?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2.科學家爲什麼要蒐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麼感覺?

4.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寂;科學家採集土壤、岩石是爲了科學研究、開發並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二、教師補充介紹有關知識:

《月球探測小史》、《開發月球的三個理由》

三、拓展延伸:

1.“‘神舟五號’知多少”知識競答。

2.課件展示

①“神舟五號”飛船發射過程的動畫演示;

②“神舟五號”飛船發射過程的圖片資料演示。

3.探究:我國探月有可能實現嗎?

①學生介紹有關資料;

②教師補充介紹:《我國探月工程有望三年實現》、《“嫦娥一號”繞月工程將實現四個科學目標》

四、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的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隨着我國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爲期不遠了,代號爲“嫦娥工程”的中國月球探測計劃,預計將在三年左右時間實現。願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爲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着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教學反思

1.教學經驗

①本節課透過第一個環節,培養了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補充介紹的資料豐富了學生知識,開闊學生的了眼界。

②關於“神舟五號”知識的競答及課件的演示,不僅直觀想象,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了同學們愛國之情,對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爲中國人的自豪感,有利於學生的心裏品質、道德品質的培養,這種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③有關我國月球探測計劃的資料介紹,進一理步激發了同學們的自豪感,增加了學習的動力。

總之,透過上述內容,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激發了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了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將課文知識引入現實生活。

2.存在問題

①學生們因條件所限,查找的資料不夠豐富。

②限於教學時間,有許多同學沒有機會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資料。

縱觀本節課,教學課件的運用確實爲教學增色不少。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理清思路,瞭解登月的過程。探討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教學方法:透過朗讀探究合作等方法,把握文章脈絡,理解文章主旨。

課時安排:1課時

學習要點:預習課文,能篩選、概述文章內容。理清思路,瞭解登月的過程。探討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學習過程:

一、學生展示

(一)課前三分鐘演講。

(二)白板展示

1、請總結寫月亮的古詩句。

蘇軾 (宋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李商隱(唐代)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白居易(唐代)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長恨歌》

辛棄疾(宋代)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李白(唐代)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靜夜思》

王安石(宋代)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

2、給加點的字注音。

guān cè hé yù chàng shén chéng bēi áng gū

觀 測 合算 海域 暢談 神往 里程碑 昂首 一葉孤舟

yáo qiāo shà xuán tuǒ zhuó xīng yuè

遙遙在望 鐵鍬 大廈 舷窗 橢圓 着陸 興奮 飛躍

3、解釋詞語

暢談:盡情地談。

神往:心裏嚮往。

里程碑: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爲標誌的大事。

昂首挺立:形容高高的直立着,很莊嚴、威嚴的樣子。

一葉孤舟:像一片樹葉一樣的一隻船。比喻孤零唯一。

遙遙在望:距離很遠的東西已在視線之內,可以望見。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夠遠遠地望着不能夠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