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面積和麪積單位》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爲一名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面積和麪積單位》教學設計(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面積和麪積單位》教學設計(精選5篇)

《面積和麪積單位》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71至76頁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探究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

2、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經歷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概念的形成過程,並形成表象。

3、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

4、體會數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同學們,我們今天來玩兒一個遊戲,大家看一看黑板上,黑板上有兩個三角形,遊戲的規則是這樣的:我們找兩個同學來塗色,誰塗色的速度快誰就獲勝。(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老師說開始一起塗)

2、誰是獲勝者,爲什麼他塗的快呢?

生:因爲一個三角形的面大,一個三角形的面小。

師:這個同學用了一個詞很好。

3、下面我們來看大屏幕,看看這兩位同學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

師:爲什麼黑板擦的慢,桌面擦的快,這是爲什麼呢?

生:桌子的面小,黑板的面大。

師:我們把桌面的表面叫做桌子的面積,把黑板的表面的大小叫做黑板的面積。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4、今天老師用到一個詞,面積,今天這節課老師就和大家一起研究什麼是面積?板書:面積。

師:生活中你在什麼地方見到過這個詞。

生:

師: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再賣房子的時候看見面積兩個字,我們就知道是什麼含義了。

5、面積和物體的表面是有關係的。請同學們拿出數學書,用手摸一摸它的封面,現摸一摸課桌的桌面,再摸一摸鉛筆盒的面,再摸一摸咱們做的凳子的面。

師:同學們剛纔摸的面我們把它叫做物體的表面。板書:物體的表面。

6、透過同學們剛纔的摸,你發現物體的表面的有什麼,在摸的時候你有什麼發現?

生:誰的表面大,誰的表面小。

師:這就說明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板書:的大小

師:剛纔我們摸的課本的表面的大小叫課本表面的`面積,摸的桌子表面的大小叫桌子表面的面積,誰能用老師剛纔說過的話說一說凳子表面的大小是什麼?

結論:所以說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什麼?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就是它們的面積

7、把數學課本的封面和光盤畫下來,這兩個圖形就叫封閉的圖形。板書:封閉圖形

師:講解什麼是封閉的圖形?就是沒有缺口,從頭到尾相連的。

師:再畫一個有缺口的,問這是封閉的圖形嗎?

師: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中有哪些是封閉的圖形?

生: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

8、我們學過的這些圖形有大小嗎?生:有對封閉圖形也有大小,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生:齊讀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9、透過學習我們知道了些什麼?學生分着齊讀面積定義。

10、讓學生把這兩句話總結成一句話?

生: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11、誰能起來舉一個例子:在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或者說哪些物體的面積有大有小。

12、比較兩正方形大小,方法是重疊一下。

13、拿出兩個長方形,比較兩長方形大小,用重疊的方法不行了,怎麼辦?

生:用小方塊擺一擺,誰擺的多誰大。

14、小組交流:在我們學過的圖形中用哪種圖形擺最合適,爲什麼?

生:最適合的是正方形。

15、老師翻過來,用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擺可以嗎?

生:不行,這樣擺同樣不行,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樣所以也無法比較。

16、怎麼辦?

生:我會想到用相同的正方形去擺到兩個長方形上,看誰擺的多,比較大小。

17、我們知道了要在物體上或圖形是擺小正方形時要統一單位,用相同的正方形來擺。

18、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學習面積單位,我們給這些小正形起了一個名字叫面積單位。板書:和麪積單位。什麼是面積單位?面積單位有哪些呢?請同學們開啟數學書P73,看一下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生: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書:三個面積單位

19、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多大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師:從學具中找出1平方釐米,並用尺子量一量,看它有什麼特點。

師:我們可以說什麼樣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

生:(舉例)田字格,1角的硬幣,大拇指蓋,

20、開啟數學書P74做一做1題,先估一估,看誰估的準。擺一擺是多少?

21、爲什麼說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8平方釐米呢?

生:因爲它能擺8個小正方形。8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就能蓋住了。

22、老師讓你用這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去量這個課桌的面積你認爲怎樣?

生:不合適,爲什麼?1平方釐米太小,桌子面積太大。

《面積和麪積單位》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

2.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象。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經過探究、討論,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面積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紙片各一張。

學具:每組一張粉紅色紙(長18釐米、寬6釐米),一張綠色紙(長12釐米、寬9釐米);每組一袋學具,內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學具若干;每生面積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各一個。

教學過程:

一、操作感受,認識面積

師:同學們,前段時間侯老師剛買了一套住房(出示課件),你們想了解點什麼?(學生回答。)

情況一:若學生回答的問題有價值。

師:同學們有的想知道……,有的想知道……,這是新房的平面設計圖,從這個圖上,你知道了些什麼?

情況二:學生回答的問題沒有價值。

師:同學們想知道的事情可真多,這是新房的平面設計圖,仔細觀察這個圖,你知道了些什麼?(引導學生說出房間是有大有小的。)

師:剛纔,同學們發現有的房間大,有的房間小,房間的大小指的是面積的大小,客廳大也就是說客廳的面積大,衛生間小是指衛生間的面積小,那你能說一說,客廳的面積指的是什麼嗎?引導學生說出是指地面的大小。

師:同學們說得不錯,房間地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比如,餐廳地面的大小是餐廳的面積,廚房地面的大小是廚房的`面積。

師:再比如說,你看,這裏是我手掌的面,那麼這個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我手掌的面積。那你們的手掌面呢?誰願跟我比比,誰的面積大。

師:你來,同學們看,誰的面積大?

師:同位互相比一下。

師:其實,周圍物體的面也有大有小。現在大家可以任意找一找,比一比。然後互相說一說,看看哪些面的面積大,哪些面的面積小。開始吧。(學生小組自由探究。)

師:誰來說一下,你們比較的哪些面的面積大,哪些面的面積小?

學生交流(學習重疊法的語言:這個同學是把這兩個面重疊在一起來進行比較的,他發現墊殼的面多出一部分,所以就說墊殼的面積大,這個方法不錯,我們可以叫它重疊法。)

師:剛纔透過觀察,同學們知道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以前,我們學過不少圖形,你們看,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課件出示),這些圖形的周圍都是封閉的,我們叫它封閉圖形。這些圖形也有大小嗎?

師: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長方形哪一個大嗎?圓形和三角形呢?

師:這些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我們可以說正方形比長方形的面積大,圓形比長方形的面積大,你能說出在這四個圖形中哪一個的面積最大嗎?

生:正方形的面積最大。

二、比較面積大小,探索麪積單位

師:剛纔有的面的面積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大小,那你覺得餐廳和廚房哪一間的面積大呢?現在我們就想辦法來研究一下,好不好?老師還給你們準備了一些學具,在信封裏裝着,可以利用這些學具擺一擺,數一數,看它們的面積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好嗎?看哪個小組能最先得出結論。

學生小組活動並彙報。(師巡視觀察學生擺的有幾種情況)

展示擺的好的小組,正確的擺法有以下情況:

紅紙綠紙

正方形1212

圓形1212

長方形1818

師:剛纔,老師發現有一個小組是這樣擺的,(出示錯誤的一組)你能說說你們比較的是哪張紙的面積大嗎?你們是怎麼知道的?(生答)

師:那你認爲這樣合適嗎?

師:找同一小組同學說:那你認爲怎樣就合適了?

引導學生說:要用一樣的。

師:也就是說,我們在測量面積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師:也就是說,我們在測量面積的時候,要用統一的標準,這個統一的標準,就叫面積單位。

剛纔,我們用到的正方形、長方形都可以看作一個面積單位,爲了方便,人們規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積單位,想不想知道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幾個?是怎樣規定的?請帶着這兩個問題看數學課本73、74頁,從這裏邊找到答案。

1.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2.每個面積單位有多大?

學生看書後小組互相說說這兩個問題。

師:誰來告訴同學們,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幾個?(學生回答。)

師:你知道1平方釐米有多大嗎?

師:你能從你的學具裏面找出1平方釐米嗎?(師貼1平方釐米)

師:量一量,看它的邊長是不是1釐米?在你的腦海裏想象一下1平方釐米有多大?看你身邊哪些物體的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也可以跟你的同位說一說。(學生彙報。)

師:現在我們知道1平方釐米有多大了。現在你估計一下,這塊橡皮的面積大約有幾個1平方釐米呢?

生:5個。

師:5個1平方釐米也就是幾平方釐米(5平方釐米),你認爲橡皮這個面的面積是5平方釐米,還有誰想說?

是:現在,請同學們拿出學具袋裏的1平方釐米擺一擺,看你們的估計是否正確?

學生小組合作驗證。

師:剛纔,咱們用1平方釐米的學具很快測量出了橡皮的面的面積。請你想一下,如果用它來測量這張桌子的面積,你覺得怎樣呢?(學生答。)

師:對呀,太小了怎麼辦?你覺得用哪個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師:你能從你的學具裏面找出1平方分米嗎?(如果學生舉起1平方分米就說,你知道這是多少嗎?)

師:祝賀你們,找對了。量一量它的邊長是多少?(學生量。)

師:我們周圍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呢?(學生找。)

師:想一下,用1平方分米可以測量哪些面的面積呢?(學生答。)

師:如果用它來測量操場的面積,你感覺怎樣?

師:你覺得用哪個單位來測量操場的面積比較合適呢?

生:平方米。

師:你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嗎?

師:今天老師還給你們帶來了1平方米,看大不大。

師給學生展示1平方米。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找一找1平方米,好嗎?(學生交流。)

師:估計一下,黑板的面積大約是幾平方米?(師演示。)

師:看一下,1平方米的面積上能站多少個人,好嗎?

三、小結,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透過剛纔的學習,咱知道了什麼是面積,而且知道了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咱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好嗎?

四、鞏固練習

師: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測量郵票和課桌面的面積。

小結:同學們,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的收穫不小,不僅知道了什麼是面積,而且還了解了面積單位,並且也學會了用測量的方法知道一些表面的面積,下節課,我們將學習用計算的方法來知道物體表面的面積,老師希望你們能好好學習,學到更多的知識,好嗎?

五、評析

《標準》指出:“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取得進步和發展。”本節課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教師在教學時充分展現了概念的生成過程,不僅要讓學生學習數學的一些現成結果,還要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充分的動手操作活動中,理解和建立面積和麪積單位這一概念。

課的開始,教師引導學生透過動手摸一摸身邊熟悉物體的面,直觀體會和發現物體的面有大有小。在獲得多種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揭示面積概念,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動手摸面體會比較面的大小也有利於與前面學習的長度加以區分比較。

在學習面積單位時,教師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兩張紙面積的大小,學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要測量物體面積要用統一的標準,這統一標準就是要學習的面積單位。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探索規律,有利於學生面積單位這一知識的形成。

2.巧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交流中構建知識。

在面積單位的教學時,爲了讓學生理解引進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教師設計了一系列探究性問題,讓學生想辦法比較紅、綠兩張紙面積的大小,使學生產生了認知矛盾的衝突,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索比較面積方法的強烈願望。教師很好地抓住這一時機,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藉助手中的學具,在擺一擺、量一量、數一數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到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標準──面積單位”,從而體會到用正方形測量比較方便。這一系列的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有利於學生知識的形成和建構,培養了學生探索意識和合作能力。

3.讓學生用1平方分米這些面積單位進行實際測量、估測,有利於學生對各面積單位概念的建立和估測能力的培養。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於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注重了學習過程的探索性,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指導性,重視了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

《面積和麪積單位》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下冊第70至74頁的內容。

教材簡析:

面積概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起始概念。爲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及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進而形成表象。從教材內容的整體安排看,其順序是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再歸納面積的概念。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爲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中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的正確的表象。

過程與方法:

透過細心觀察、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面積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積極思考的學習品質。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

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準備:

課件、剪刀、直尺、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紙片若干張、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面積”

1.課件出示:在“五一”勞動節,爲了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聰聰和明明舉行了一場比試掃地的本領,於是他們來到了校園,聰聰選擇了教室,明明選擇了籃球場。“噓——”只聽智慧博士一聲哨響,比賽開始了。過了不久,聰聰就掃完了,他興奮的喊道:“我第一了,我第一了!”智慧博士問:“同學們,你們同意聰聰得第一嗎?爲什麼?”

2.引入課題:那麼,什麼是面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面積和麪積單位”。(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創設一個生活中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這爲新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學習,探究在“什麼是面積”

1、摸一摸,比一比,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1)在生活中,許多物體都有它的面積。現在先請同學們就摸你身邊物體的面。(學生可能摸到桌面、書面、文具盒表面、手掌、臉等)

(2)現在請同學們摸摸數學書的封面,再摸摸凳子的面,覺得這兩個面哪個大呢?

(3)結合剛纔摸物體表面的感受,引導學生再舉例說一說。例如,黑板的面比講臺的面大,老師的臉面比學生的臉面大。

(4)透過摸一摸,比一比,物體的表面,你們發現了什麼?

(5)教師在學生的回答的基礎上板書: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一看,感知平面圖形的大小。

(1)課件出示:

(A)(B)(C)

看看這幾組圖形,你能發現什麼?

學生仔細觀察後,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彙報。

(2)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板書:平面圖形→有大,有小。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說說什麼是面積?

小結: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

[設計意圖:“面”是什麼?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麼,進而歸納出面積的含義。]

(二)比較探究,引出面積單位

(1)如圖,你能直接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嗎?

(2)每位同學的桌上也有這樣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大家可以藉助學具(剪刀、直尺、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紙片若干張)來進行比較。

(3)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

(4)彙報學習情況(可能出現:重疊法、剪拼法、數格法、用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拼擺法……)

(5)教師評價:同學們積極動腦,想出了這麼多的比較方法。像數方格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透過數方格的多少,就可以判斷出面積的大小。

(6)小結:看來要對物體表面進行比較,每個方格必須相等,也就是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國際上統一的——面積單位。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透過對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比較,激發認知衝突後,我提供學具,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三)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要求自學p73、p74的內容並思考下面問題:

(1)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2)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3)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1)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面積和麪積單位》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70-74頁。

教學目標:

1、理解面積的含義。

2、使學生透過觀察、重疊、數格子比較面積的大小。

3、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並正確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單位概念。

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初步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

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面積單位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新。

小紅和小麗在一次旅遊中照了很多漂亮的相片,她們去到玻璃店想給自已心愛的相框加上玻璃,以便儲存。課件展示兩塊面積相等,但是形狀不同的玻璃,店長安裝好了,卻讓她們付同樣多的錢,可小紅和小麗認爲:兩塊大小不一樣的玻璃收同樣多的錢不合理,你想知道爲什麼嗎?

一、探索麪積的含義。

1、認識物體的面積:

師:同學們我們觀察物體的時候,你首先會看到它的什麼呢?

生:回答。

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數學書的表面、課桌的表面、練習本的表面。

問:你知道這些物體的表面就是它們的什麼嗎?

生:回答。

板書:物體的表面。

問:你發現這些物本的表面有什麼不同嗎?

生:回答。

2、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

出示:

問:你知道它們的面積在那裏嗎?(課件展示)

面積周長呢?(課件展示)並比較大小。

師:像這樣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師生一齊歸納面積的含義。

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二、比較面積的大小。

問:1、學生摸一摸數學書和課桌的表面,並比較它們的大小。

2、讓學生比較電視和黑板的頻幕哪個大?

生:回答。

師:像這樣用眼睛觀察就能比較面積的大小的,我們叫什麼方法呢?師生歸納。

板書:觀察法。

第一關:出示兩個大小不同的圖形,讓學生比較它們的大小。

師生歸納重疊法。

板書:重疊法。

第二關:

師生歸納數格子法。

板書:數格子法。

師生一齊歸納比較面積大小的三種方法:觀察法、重疊法、數格子法。

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師:出示兩個圖形,讓學生透過剛纔學習的方法比較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

四人小組合作,共同完成。

讓學生利用手上的學具拼一拼、擺一擺。

展示幾個小組不同的擺法,並師生共同歸納:

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而用□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三、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讓學生看書質疑,並把自已認爲重要的句子畫出來。

1、認識平方釐米。

問:1平方釐米有多大呢?

引導學生說出: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並舉例說明,哪些物體的表面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

板書並出示1平方釐米的圖形。

問:測量什麼物體的時候用平方釐米作單位比較合適呢?

生:回答。

2、認識平方分米。

讓學生說出: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師板書並出示1平方分米的圖形。

讓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平方分米的大小。並舉例說明,哪些物體的表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

問:測量什麼物體的時候用平方分米作單位比較合適呢?

生:回答。

3、認識平方米。

讓學生說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師板書。

師:你們能用手勢做一個1平方米的大小嗎?

讓學生4人雙手圍成一個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的圖形。

即時提出問題:讓學生估一估黑板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教室地板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

4、加強常用面積單位大小的印象。

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四、鞏固概念。

1.完成課本第75頁“做一做”。

2.完成課本練習十八第1、2題。

3、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單位名稱。

一塊黑板的面積是3一枚郵票的面積是4

一塊手帕的面積是4教室的面積是54

五、本課小結(略)

板書設計:

面積和麪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

2、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3、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三(2)班數學

1.教材把握準確,處理得當。

2.過度自然,容量恰當。

3.“三動緊密配合,練習形式多樣,學習積極較高。語句速度偏快,照中下先意識弱。

三(2)班數學

1.老師表情親切,語調柔和,自信從容,和學生的互動較好,課堂氣氛輕鬆融洽,學生的學習熱情較高。

2.思路清晰,結構嚴謹,教法得當,面向全體,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3.講練結合,有適量的練習,以鞏固學生的知識。

三(2)班

蔡老師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活課堂確有辦法,每次聽她的譚,都感到課堂響亮,活躍。如果靚女的特長我無法仿效,如是方法方面,有必要找她請教。把自己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水平提高一點。

《面積和麪積單位》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學目標:

1.透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學具:兩生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正三角形紙片若干,平方釐米、平方分米的學具。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出示米尺和學生尺。比一比,有什麼不同?。

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麼?(長度)

出示太陽和月亮圖片,給它們塗上顏色,你們覺得哪張會塗得比較快,爲什麼?(月亮,因爲它比較小)

你們所指的是它的什麼比較小?(面比較小)

2、小結: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面積和麪積單位)

[設計意圖與評價: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從兩根尺子的比較中,引發學生已有的舊知“長度”和相關“物體表面”的經驗,自然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引出對“物體表面”的研究。觀察比較中,學生也初步感知了“長度與面”的區別,爲下節學習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的比較埋下伏筆。]

二、探索麪積的含義

1、透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同學們都知道,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今天數學課上的探索就從我們最親密的`數學書開始。請你們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從一端摸到另一端,再摸摸課桌的面,你們發現了什麼?

看一看黑板的面和課桌的面相比,怎麼樣?

歸納: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的表面)

2、透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課件出示各圖形(三角形,圓,長方形,角):你能分辨他們誰大誰小嗎?第4個圖形能比較它的大小嗎?爲什麼?

歸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就是它們的面積。

3、歸納面積的意義。

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面積

[設計意圖與評價:建構主義認爲: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透過親身經歷,透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麼?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麼,進而歸納出面積的含義。]

4、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小組合作:比較課桌上紅(3cmx5cm),黃(4cmx4cm),綠(3cmx4cm)三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

彙報比較結果,並說說是怎麼比較的。(用重疊法,但是學生經過觀察、重疊、割補都無法比較紅色長方形和黃色長方形面積的大小。)

激發認知衝突,怎麼辦?

(2)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彙報:拼擺正方形更簡便。紅色長方形能拼15個小正方形,而黃色正方形能拼16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所以黃色正方形的面積要更大。

[設計意圖與評價:這一環節中,透過對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比較,激發認知衝突後,我提供學具,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進一步激疑:是不是隻要拼擺的正方形越多,它的面積就越大呢?出示一個正方形,只能拼9個正方形,但它卻比原來三個圖形大得多。這是什麼原因呢?(它拼擺的小正方形要更大)

師生共同歸納: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

三、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那我們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呢?帶着問題自學課本,並用筆畫出重點語句。彙報自學結果。

1、認識平方釐米。

課件出示:國際上規定: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

看看哪個手指的指甲蓋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

師:你周圍還有那些物體的表面大約是1平方釐米呢?

量一量郵票大約是幾平方釐米?用來量數學書的面積怎麼樣?

2、認識平方分米。

課件出示: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從學具中找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師:你身邊的哪些物體是1平方分米呢?

量一量數學書的封面是幾平方分米?

用它來量黑板的面積怎麼樣?

3、認識平方米。

課件出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師:你們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嗎?

我們來感受一下。教師出示1平方米的紙,用直尺量量它的邊長,告訴學生它的邊長是1米。

身邊面積大約爲1平方米的物體有哪些呢?

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約是幾平方米?

[設計意圖與評價: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採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進而在彙報、拿一拿、畫一畫、找一找等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繫,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四、師生共同總結這節課所學知識

五、鞏固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