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的優秀教學設計模板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會寫6個字。]

2、使學生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學會生字、生詞。

2、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插圖、教學錄像帶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啓發談話,引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認識青蛙嗎?青蛙小時候是長什麼樣兒的?它又是怎樣長大的呢?(幻燈片出示小蝌蚪插圖,然後指出這就是青蛙小時候的樣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麼,小蝌蚪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呢?學了今天這一篇課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書課題)

二、初識圖意。

1、提出看圖要求:圖上畫了些什麼?它們都在幹些什麼?

2、逐圖出示另三幅圖,引導學生觀察小蝌蚪在身體上有什麼變化?再連續播放四幅圖,讓學生說說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誰,揭示這也就是——小青蛙成長的過程。

3、提問:大家看到最後兩幅圖了嗎?小蝌蚪最後變成了什麼?它們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

4、小結: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四幅圖,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媽媽時身體都出現了哪些變化?開頭怎樣?過了幾天怎樣?後來又怎麼樣?最後變成什麼了?

三、藉助拼音,初讀課文。

1、自輕聲朗讀課文。

思考:小蝌蚪找媽媽找了幾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誰?

2、糾正讀音(羣、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問題,師生初步分角色朗讀課文。

四、講讀第一自然段。

1、講讀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圖。

提問:課文中是怎樣寫小蝌蚪的樣子的?找出相關詞句,說一說,並用筆劃出來。

提問:我們池塘裏的小蝌蚪有幾隻?(生:有一羣。)師講解“一羣”的意思,然後再指導生給“羣”組詞。

指導學生看圖,體會小蝌蚪心情如何?問:從圖上小蝌蚪的什麼動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詞語描寫了小蝌蚪很“快活”呢?

2、指導學生看圖,師複述小蝌蚪外表。

3、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第二課時

一、圖文對照,講讀第二段。

1、看第二幅圖,提問:現在我們的小蝌蚪跟第一幅圖模樣有什麼不同?

2、讀第二自然段,說說蝌蚪有什麼變化。

3、再讀(指名個別讀)

4、看圖,講述小蝌蚪是爲什麼會遊向鯉魚媽媽?理解“迎上去”意思。

5、根據講讀內容,提問:鯉魚媽媽告訴小蝌蚪,它的媽媽有什麼特點呢?

6、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

二、看圖,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

1、看圖,提問: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麼變化?

生讀第三自然段。

2、學生回答,師板書。

3、小蝌蚪爲什麼會把烏龜錯認爲是自己的媽媽呢?課文中爲什麼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

4、烏龜媽媽告訴小蝌蚪,它們媽媽的特點是什麼?(讓學生劃出文中語句並讀一讀)

5、指導朗讀第三段。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這一句,要讀出急於找到媽媽的迫切心情。

6、輕聲朗讀第四、五兩段,指導生邊讀邊看圖,思考:

1) 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麼變化?(板書)

2) 小蝌蚪到底有沒有找到媽媽呢?他們的媽媽究竟是誰呢?它們是怎麼認出來的?

7、第四段主要講了什麼?先讀再說。

“小蝌蚪已經是青蛙了”,爲什麼加上個“已經”?小蝌蚪是怎樣跳到荷葉上去的呢?(蹬、蹦、跳)

8、小青蛙跟着媽媽幹什麼?這說明了什麼?(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怎樣對等青蛙呢?(生:我們要保護好我們的好朋友——青蛙)

三、鞏固練習。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全文。

第三課時

一、複習。

1、分角色看圖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按順序說說小蝌蚪是怎樣長大的。

(大腦袋、長尾巴——長出兩條後腿——長出兩條前腿——脫掉尾巴、換上綠衣裳)

二、指導有感情地分組朗讀課文。

三、識記生字,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附:板書:

34 小蝌蚪找媽媽

鯉魚 迎上去

烏龜 追上去

青蛙 游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