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初二生物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初二生物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二生物教學設計

初二生物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中生物學科學業考查的目標和要求包括三方面,即知識性目標要求、技能性目標要求和科學探究能力目標要求。其中對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是:熟悉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能根據問題作出假設、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等。生物學科被列爲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的考查科目。其中實驗和探究部分併入有關的知識考查內容,約佔20%。可見實驗和探究在生物學教學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面臨生物畢業考查,時間緊,學習任務重,很多學生對初一的知識已經遺忘了,而實驗探究部分對學生來說更是一個難點,老師有必要幫學生歸納知識,並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對照實驗和模擬實驗。

2、過程與方法:

熟悉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能根據問題作出假設、知道怎樣提出問題、找出變量,區分實驗組和對照組等。

讓學生掌握常用的科學探究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進一步培養學生合作分享的能力。

重點難點:掌握對照實驗和模擬實驗;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能根據探究課題作出假設、找出變量,區分實驗組和對照組。

教學方法:歸納法、比較法、收集和分析資料法、分組分享教學法。

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實驗探究的資訊。

教師:課前收集若干個實驗探究的資訊;課前培訓學生,指導小組長如何開展收集和整理資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小測(見學案)

二、確定目標,籌劃策略

依據學案中“學習目標”,引領學生認定目標,在學生認定目標後提出要求、希望和必要的提示或鼓勵。

三、分組分享活動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兩年的學習中,哪一次實驗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這個實驗屬於哪一類實驗?爲什麼?請同學們用筆寫下來,然後在小組內進行分享。(根據學生回答適時匯入,點明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四、分組分享活動二

①先獨立完成學案中的材料1,然後小組內分享,你是怎樣找出變量以及實驗組、對照組的?(提出問題,佈置任務,培養學生團體合作的精神。)

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得出初步結論。可依據問題探究,進行有目的、有步驟的自主探究,疑難問題同組(或同桌)相互合作,必要時求得老師的幫助。

③適時交流成果。小組內進行交流分享。教師及時引導學生總結出怎樣找出變量以及實驗組、對照組的規律,並依據學生的反饋及時進行點撥。

五、運用知識,實踐創新

1、依據學案中材料2中問題的設定,進行知識的鞏固與活學活用。

2、理清知識主幹,構建知識網絡,可根據新知識的主幹,構建出適合自己思維特點的結構形式。教師依據學生的反饋及時釋疑,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

六、分組分享活動三(梳理思路,歸納方法):

你是怎樣提出問題的?變量怎樣找?怎樣區分實驗組和對照組?新課程的實施決不是教師給學生灌輸知識、技能,而是學生驅動自己的學習動機機制、積極主動的構建知識的過程,這種構建是學生在自身的經驗、信念和背景知識的基礎上,透過與他人相互作用而實現的。所以,讓學生透過同學間、師生間的學習體會和情感體驗的交流,總結知識,體驗學習方法,將所學知識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來增長自己的實踐創新能力。

七、運用知識,實踐創新:完成學案中的材料3中課堂反饋,讓教師更好的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針對性的進行查漏補缺。

八、分組分享活動五(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還想探究與這相關的哪些問題?

在課堂臨近結束時,注重知識的發展延伸,讓學生站在新的知識水平上重新思考“透過本節課的學習,還想探究與之相關的哪些問題?”拓寬了學生探究的空間,激勵學生進行課下的探究。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帶着收穫同時也帶着新的問題離開課堂。

九、作業佈置:完成複習資料中的實驗探究內容。

初二生物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透過觀察和飼養家蠶等實踐活動,理解變態發育的概念和過程。舉例說出昆蟲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一、匯入

昆蟲是最繁盛的一類,它們的'生殖是怎麼樣的呢?觀察P、8圖Ⅶ—2,類似的有家蠶、蠅、蚊、蜻蜓等。

二、新授

㈠家蠶的生殖和發育

1、說說家蠶與人類的關係

2、觀察與思考

⑴生殖過程排序。想一想,家蠶一生要經過和時期。

⑵比較家蠶幼蟲、成蟲和蛹的形態特點和生活習性,並填表。

形態特點生活習性

幼蟲休柔軟,有環節,有8對足以桑葉爲食,有蛻皮現象,化蛹前吐絲結繭成蟲三對足,兩對翅,被白色鱗片不取食,雌雄交尾後,雄蛾死亡,雌蛾產卵後死亡。

蛹體表光滑,呈橢圓柱狀不食不動,羽化成蛾,破繭而出。

討論:

①家蠶透過哪種方式繁殖後代?該方式特點是什麼?

②哪些昆蟲與家蠶的生殖、發育方式相似?

③P、10討論3

3、變態發育: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的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

㈡其他昆蟲的發育

⑴觀察蝗蟲的發育過程

說說:其發育過程經過幾個階段?與家蠶有什麼區別?

⑵蝗蟲的發育過程

卵形態、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體小,稱若蟲

幼蟲生殖器官沒成熟,僅有翅芽,可跳躍,叫跳蝻

成蟲5次蛻皮

不完全變態發育:發育過程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

⑶比較發育過程

名稱完全變態發育不完全變態發育

過程卵幼蟲蛹成蟲卵幼蟲蛹成蟲

代表蠶、蝴蝶、蠅、蜜蜂等蟋蟀、螻蛄、螳螂、蝗蟲

三、小結

列表比較家蠶與蝗蟲生殖、發育的異同點

四、作業

完成課課練相應練習

第三節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教學目標: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透過調查實踐活動和資料分析,關注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教學重點、難點: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一、匯入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有什麼特點?與昆蟲類似的發育方式還有哪些代表?

二、新授

常見的兩棲類:青蛙、蟾蜍、大鯢、蠑螈等。

比較常見兩棲類的異同點。

相同:面板裸露

不同:青蛙、蟾蜍無尾:大鯢、蠑螈有尾。

㈠青蛙的生殖和發育

1、觀察圖Ⅶ—6

說說雌雄蛙區別,青蛙的發育過程是怎麼樣的?

蛙與蟾蜍的卵有什麼區別?

雄蛙:有鳴囊,有婚墊

雌蛙:略大

青蛙發育過程:卵蝌蚪幼蛙成蛙

生活在水中生活在陸地上

蛙卵團狀,蟾蜍卵帶狀。

想一想:雄蛙的鳴叫、雌雄蛙抱對各有什麼意義?青蛙的發育過程與家蠶有什麼異同?

鳴叫吸引異性,抱對使受精更加容易。幼體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均有很大差異。

㈡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

1、資料分析P、14—15資料分析

討論:⑴上述事例說明,環境的變化對兩棲動物的繁衍有什麼影響?(乾旱、沙漠化不利兩棲類生長。)

⑵某些地區出現畸形蛙,可能是什麼原因?(環境污染)

⑶從上述事實你受到哪些啓示?(保護環境)

2、討論

本地區兩棲動物的生活環境如何?數量是不是在不斷減少?如果是,我們應當採取哪些保護措施?(耕地大量被挪作它用,活動區域越來越小。數量亦在減少。措施:合理開發利用耕地;產卵期注意保持水面面積;不允許大面積作業化捕捉等。)

三、小結

青蛙發育的特點

四、練習

初二生物教學設計3

知識目標

1、闡明昆蟲適於空中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

2、概述節肢動物和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徵。

3、嘗試獨立完成對昆蟲翅的“觀察與思考”。

4、舉例說出動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種環境。

能力目標

1、透過對昆蟲翅的觀察與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考能力。

2、透過對本章知識的小結,使學生形成總結回顧所學知識的鞏固、複習的習慣。

情感目標

1、透過觀察各種昆蟲及翅的形態,使學生認識到大自然的奇妙與多彩,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態度。

2、透過對本章總結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各種環境中的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確立愛護生命、保護環境的情感態度。

教學重點:

1、昆蟲適於空中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

2、節肢動物和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

比較昆蟲的翅和鳥的翼有何異同。

教學方法:

觀察式、啓發式、舉例法、比較法、多媒體教學法。

教具準備:

1、教師準備:生活中熟悉的昆蟲的多媒體課件,多媒體制作鳥的翼與昆蟲的翅對比圖片,投影幾種昆蟲翅的圖片。

2、學生準備:蝗蟲。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播放一段學生熟悉的一些昆蟲錄像(運用多媒體)。

師:請同學們看了錄像後,在練習本上寫出你所知道的昆蟲名稱。

生:寫出知道的昆蟲名稱。

師:請兩名學生來說出看到的昆蟲名稱。

生:其餘的學生作補充。

師:同學們觀察這些昆蟲都有哪些結構?

生:學生回答都有足、翅。

師:講述現在已經知道的昆蟲種類超過了100萬種,是動物中數量最多的,分佈十分廣泛。它們具有較強的飛行能力,有三對足,多數有翅。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惟一能飛行的動物。

標籤:生物 教學 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