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初二生物《血管和心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初二生物《血管和心臟》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

1、複述的概念

2、透過錄像、VCD的演示、老師的講述,使學生掌握體循環、肺循環的途徑、血液成分的變化及意義

3、透過實際測量,使學生了解血壓和脈搏的基本知識。

4、透過觀察出血狀況的錄像,使學生了解出血護理的基礎知識。

能力目標

1、透過學習的途徑,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歸納、總結的思維能力。

2、透過分析的血液成分變化,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

3、透過學習血壓、脈搏,學會用血壓計給同學測量血壓及自己會測量脈搏,培養學生的自我保健意識。

4、透過對出血的初步護理方法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緊急救護的一些方法。

5、查閱有關冠心病的知識,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透過對科學史的學習,瞭解科學方法。

2、介紹最新醫學動態,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3、透過出血的初步處理這部分教學,對學生進行自我救護和互愛的教育。

4、透過對“切脈”診病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5、透過小組測量血壓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料必須及時運來,二氧化碳等廢物必須運走,人體才能正常進行生命活動,這些物質的運輸靠來實現,所以本節成爲本章重點內容的核心。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在循環途徑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及血壓是本節的難點。解決辦法: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哺乳動物的入手;從感性入手——讓學生觀察的錄像及VCD獲得感性知識,再結合掛圖講解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教法建議

關於《》:

1、課上結合的錄像、VCD和掛圖,從感性認識入手,識記途徑。先安排學生觀察錄像,在觀察錄像時,最好採用分步觀察,先觀察體循環,再觀察肺循環,爲了使觀察針對性強,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時,最好列出觀察提綱:(1)、體循環的起點、止點、大致路徑?(2)、體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及發生變化的地點?(3)、肺循環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4)、在肺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生的變化?使觀察明確具體,並且每觀察一步都及時進行反饋,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再結合掛圖歸納並板書途徑(見板書設計 )。

2、分析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在分析體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時,採用教師引導學生聯繫已有的知識:毛細血管壁的特點、血紅蛋白、動脈血的特點來分析,而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可讓學生自己分析,以鍛鍊學生舉一反三及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完後,教師在板書結構裏,把流動脈血的結構用紅粉筆來表示(如體循環中的動脈和肺循環中的肺靜脈),流靜脈血的結構用蘭色粉筆來表示 (如體循環中的靜脈和肺循環中的肺動脈)。這樣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並不是動脈血管裏一定流動脈血,靜脈血管並不一定流靜脈血。

3、  最後教師用投影寫出下列圖解並配合錄像來使學生獲得:體循環和肺循環是同時進行的,它們的起止點都是心臟,二者在心臟處匯合,組成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的原動力來自心臟。

關於《血壓》:

聯繫有關醫學知識,有條件的學校最好安排幾人一臺血壓計讓學生分組實驗——親自用血壓計來相互測量血壓,學會血壓計的使用方法,同時加深學生對血壓的理解。

在用血壓計測量血壓的實驗教學時:教師要先介紹血壓計的結構,並找幾個學生上講臺來示範,演示測量血壓的完整步驟及介紹如何讀數,如果是老式血壓計,教師要介紹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換算關係:

1mmHg=0.133千帕

1千帕=7.5mmHg

學生在測量時,首先是血壓計的擺放:如果兩人一臺,將血壓計擺放在實驗桌的兩個同學的中央,若四人一臺,則讓前面的兩個同學和後面的兩人爲一組;血壓計帶有水銀柱刻度的朝向學生,不要倒放。

測量前讓學生不要太興奮,不要參加劇烈運動,因爲在興奮和劇烈運動後會使血壓升高,從而使測量的數值不真實。 測量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保持安靜,不要有任何聲音,否則聽不清動脈的聲音。每次測量血壓最好在半分鐘內完成,第二次測時相隔1--2分鐘,以免被測量者有不舒服的感覺。如果被測量者心理緊張,應暫時停止測量,等他恢復正常後再測,否則測量的血壓不準確。冬季測量血壓時最好脫下棉衣,如果把長袖捲起來會壓緊上臂,影響聽音。

爲了減少測量誤差,每人最好重複測量三次,記錄數值,求平均值。

血壓計用畢後,讓學生立刻將其右傾45℃,把水銀放回壺中,然後關閉貯汞閥,以防水銀泄漏。

測量後對全班的測量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本班是否有高血壓和低血壓?計算男生和女生的平均值,比較男男女血壓是否有差異?

關於《脈搏》

課上安排學生測量自己安靜時的脈搏和下蹲運動後的脈搏,使學生學會脈搏的測量方法,透過不同人脈搏數據的比較,加深學生對脈搏的理解。對於“切脈”還可以結合我國古代醫生最早應用於診斷疾病,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脈搏與運動的關係建議採用探究式方法進行: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如 :不同的運動量對脈搏的影響相同嗎?

然後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做假設及根據假設設計實驗。如:在一定範圍內運動量越大,使脈搏增加得越多

設計實驗要考慮:①運動量遞進的關係,②實驗可操作性,且一節課內能完成。

具體教學過程 :

1.指導學生測脈搏,先找準橈動脈的位置(位於橈骨的內側),測量安靜狀態下的脈搏在教室內進行,爲了減少實驗誤差,每個人測3次,記錄數值,求平均值。爲了節約時間,每次可以測30秒鐘,把測得的脈搏數值乘以2得每分脈搏次數。

2.測運動後的心率:運動結束後,立即測運動狀態的脈搏。每一個運動完成後,要恢復到平靜狀態下才能進行下一個運動。

3.運動地點:若到操場去測量: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並提醒學生帶好筆和紙做記錄,注意:因體質差不能參加劇烈運動的學生要考慮運動項目。如果學校條件有困難,可在教室測量,運動項目可以採用深度下蹲。

4.教學生如何設計表格(可參考書上的):

5.教給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的方法,對實驗數據進行正確處理的方法:教學生如何畫脈搏變化曲線圖,如何統計全班的數據,畫出全班平均脈搏變化曲線圖。

6.實驗結束後,教師應及時組織評比,作爲本次實驗的一次昇華。評比的內容包括:①實驗設計方案的.優缺點 ②各自記錄的實驗數據是否準確 ③分析實驗結果的方法是否正確 ④結論的推導是否恰當。  評比可以採用小組討論與全班講評相結合的方法,透過討論達到互相交流和學習的作用。

7.除按書上探索不同的運動量對脈搏的影響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探索劇烈運動對身體素質不同的人的脈搏的影響:選學校田徑隊的、球隊的學生或經常參加運動的學生5-6名,平時運動不多的學生5-6名,平時常不運動的學生5-6名做對比實驗,先測安靜狀態下的脈搏3次,求個人平均值,小組平均值;再讓他們分別跑300米後,立即測運動後的脈搏,與安靜狀態下的脈搏做對比,統計個人脈搏的變化和不同身體素質的人的平均脈搏的變化情況,分析數值得出結論。

關於《出血的初步處理》:

用總結三種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的顏色來學習出血的初步處理。課上可安排學生一些演習活動:由老師給出出血現象,讓學生判斷是哪種血管出血?並當場練習護理方法。

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較多,又有兩個實驗,從培養學生的能力出發,建議用三課時。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複習提問:心臟的結構:四個腔名稱及與它們相連的血管

匯入  :我們已學習了血液、血管、心臟,心臟和全身的血管組成一個密閉的管道系統,血液就在這個管道中循環地流動。

板書  第三節

一、

(一)概念:血液在心臟和全身的血管所組成的密閉的管道系統內循環地流動叫做。

提問:血液在心臟內如何流動?(回答:從心房à心室à動脈)

過渡:那麼血液在血管內按什麼方向流動?

板書:(二)途徑

1.提問:哺乳動物家兔途徑有幾條?哪幾條?

學生回答:有兩條;體循環和肺循環。

講述:人的也分體循環和肺循環。下面我們透過錄像來了解人的途徑。

2.演示錄像瞭解人的途徑:

先觀察體循環:指導觀察:

(1)       體循環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或體循環是由心臟的哪一腔開始?血液流經何處?最後流回心臟的哪一腔?)

(2)       在體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生的變化?

反饋觀察情況。

繼續觀察錄像——肺循環

指導觀察:

(3)       肺循環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或肺循環是由心臟的哪一腔開始?血液流經何處?最後流回心臟的哪一腔?)

(4)       在肺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生的變化?

反饋觀察情況

3.演示光盤進一步瞭解人的途徑

4.利用掛圖總結並板書人的途徑(見板書設計 )

5.分析體循環中的血液成分的變化:(師生一同分析)

(1)提問:a動脈血的特點?b毛細血管壁有何特點?c血紅蛋白有何特點?思考血液成分在哪發生變化?

(2)教師講述:大家知道:從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鮮紅色的動脈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氣,當流經身體各部分的毛細血管網時,在毛細血管周圍有許多的組織細胞,細胞生命活動消耗了大量的氧氣,產生許多的二氧化碳,因此這個部位的氧氣的濃度低,根據血紅蛋白的特性和毛細血管壁的特點,這時,血液裏紅細胞的血紅蛋白便會和結合的氧分離,氧氣透過毛細血管壁擴散到組織細胞,供其利用,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會擴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紅細胞運輸,大部分由血漿運輸而帶走。

在進行氣體交換的同時,由於毛細血管含有大量的營養,這些營養來自消化系統(在下一章消化和吸收中將詳細介紹)細胞生命活動產生大量含氮廢物,因此,在這裏還會進行物質交換:毛細血管的營養物質透過血管壁進入細胞供其利用,細胞產生的廢物進入血液被血漿帶走。

所以,血液流經身體各部的毛細血管網時,與組織細胞即進行氣體交換,又進行物質交換,經過氣體交換後,這時,由於血紅蛋白與氧氣分離,血液變成了暗紅色的靜脈血。

這種靜脈血經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完成體循環。

因此,體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是:動脈血→ 靜脈血

變化部位:全身毛細血管與組織細胞處。

我們常用紅色來代表動脈血,用藍色來代表靜脈血。

(3)       紅藍箭頭標出體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6.分析肺循環中的血液成分的變化

(1)學生舉一反三地分析:從右心室射入肺動脈的是來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靜脈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產生的二氧化碳,當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時,肺部毛細血管緊貼肺泡,肺泡裏有大量的氧氣,肺毛細血管的血液裏二氧化碳濃度很高,這二者的壁都很薄,氣體很容易透過,遵循物質(氣體)總是從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的原理,血液裏的二氧化碳便會透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擴散進入肺泡,隨呼氣排出體外,肺泡裏的氧氣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氧氣進入血液後又和紅細胞的血紅蛋白結合,這樣血液又變成鮮紅色的動脈血。

因此,在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是:靜脈血→ 動脈血

變化部位:肺部毛細血管與肺泡處

(2)用紅藍箭頭標出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判斷:動脈血管裏流的一定是動脈血,靜脈血管裏流的一定是靜脈血。(       )

學生:不對,因爲肺靜脈裏流的是動脈血,而肺動脈裏流的卻是靜脈血。

教師強調:我們說的動脈血和靜脈血是以血紅蛋白含氧多少來區分的,而不是以所在的血管來區分。

教師提問:體循環和肺循環哪個路線長?

投影資料:有人曾做過測定:安靜時,一滴血透過這條完整的路線約需20秒鐘,而其中16秒在體循環,4秒在肺循環,因此,有些書又把體循環叫大循環,肺循環叫小循環。

聯繫我們上一節課觀察心臟的結構,它的左右心室壁哪一個厚,有什麼意義?

回答:左心室壁爲右心室壁的三倍厚,它收縮有力,適於把血壓到身體較遠及位置較高的頭部血管,與完成大循環功能相適應。這體現結構與功能的高度適應。

教師再次演示錄像讓學生觀察後,提問:血循環的兩條途徑是一先一後進行嗎?爲什麼?

學生回答:兩條途徑是同時進行的。因爲當心髒收縮時,血液會同時從左、右心室射出,因此兩條途徑是同時進行的,而且又在心臟匯合爲一條完整的途徑。

教師提問:有什麼意義?

學生回答:爲人體不斷地運來養料和氧,又不斷運走CO2等廢物

板書:

(三)的意義

探究活動

調查:心臟病發病原因心

髒病發病原因很複雜。同學們可查閱有關心臟病的資料:心臟病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後選一個發病原因,進行社會調查,去收集數據,然後對數據整理、統計、分析比較,得出調查結論,並撰寫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的基本格式如下:

題目: * * * * * * * * * * *的調查報告

摘要:簡介報告內容

正文:調查的目的

調查的方法

調查過程

調查的結論

作者的建議

參考資料:列舉主要的。

附 抽菸與心臟病的調查報告

摘要:心臟病發病原因很複雜。與遺傳、飲食等有關。透過我們從計算機網上查閱的資料,得知與心臟病有關的內容有多種,如:體重與心臟病,年齡與心臟病,性別與心臟病,攝入糖的量與心臟病,攝入脂肪的量與心臟病,飲酒與心臟病,抽菸與心臟病,心臟病的遺傳,攝入纖維素的量與心臟病等等,爲此,我們班同學就抽菸與心臟病一題進行社會調查。

調查的目的:透過調查心臟病患者有無抽菸的嗜好,使人們瞭解抽菸有害於心臟,從而自覺養成不吸菸的好習慣,學會保健。

調查的方法:調查訪問。

調查過程:

1.收據數據:全班同學分成10個組,分別到不同的地段去進行社會調查:有的到幾個心臟病醫院或到某幾個大醫院的心血管科去調查訪問:記錄本醫院有多少心臟病患者,有多少人有吸菸的歷史。有的到社區、街道去調查訪問有心臟病的患者,是否有吸菸的嗜好。(調查的人數越多,誤差越小)

2.數據的整理:回學校各組彙報調查數據,用計算機對全班調查的數據進行統計和整理,用柱狀圖表表示結果。

3.數據的比較和分析:比較有吸菸嗜好的心臟病患者的人數與無吸菸史的心臟病患者的人數的多少。(可直接看兩個柱狀圖的高低。)

得出調查的結論:吸菸與心臟病有一定的關係。

作者的建議:全班同學可向全校同學乃至全社會發出倡議:爲了自己的健康,請不要吸菸。

列舉主要的參考資料。

探究活動

血壓與運動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