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通用8篇)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通用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通用8篇)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1

關於乘法分配律早在上學期和本冊教材的前幾個單元的練習題中就有所滲透,雖然在當時沒有揭示,但學生已經從乘法的意義角度初步進行了感知,以及初步體會了它可以使計算簡便。今天的教學就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上午第一節課我在自己班上,後來第二節課去聽了一根木頭老師的課,現在進行對比,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首先,值得向一根木頭老師學習的是,學生的預習工作很到位。課前,學生就已經解決了“想想做做”第3、4題,學生透過解決第三題用兩種方法求長方形的周長,既鞏固了舊知,而且將原來的認識提升了,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進一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而第4題透過計算比較,突現了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體現了應用價值。我在課前沒有安排這樣的預習,因此課上的時間比較倉促。

其次,我在學生解決完例題的問題後,還讓學生提了減法的問題,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受對於(a—b)×c=a×b—a×c這種類型的題也同樣適合,既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又爲明天學習簡便運算鋪墊。

最後,我覺得在指導學生在觀察比較65×5+45×5和(65+45)×5的聯繫和區別時,可以指導學生從數和運算符號兩個角度觀察,學生得出結論後,其實已經感知到了算式的特點,然後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創造相同類型的等式,可以是數、字母、圖形的等,值得欣慰的是學生能用各種方式正確表示出來,然後再揭示數學語言,學生的認知產生飛躍。

不足的是,學生很難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乘法分配律的含義,小組交流時,有些同寫還是充當旁觀者的角色,有待於教師科學地引導。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2

乘法分配律是一節比較抽象的概念課,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爲學生提供多種探究方法,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

具體是這樣設計的:先創設佳樂超市的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透過買“3套運動服,每件上衣21元,每條褲子10元,一共花多少元?”列出兩種不同的式子,他們確實能夠體會到兩個不同的算式具有相等的關係。這是第一步:透過資料獲取繼續研究的資訊。(雖然所得的資訊很簡單,只是幾組具有相等關係的算式,但這是學生透過活動自己獲取的,學生對於它們感到熟悉和親切,用他們作爲繼續研究的對象,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第二步:觀察算式,尋找規律。讓學生透過討論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並作出一種猜測:是不是所有符合這種形式的兩個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時,教師不要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透過舉例加以驗證。這裏既培養了學生的猜測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驗證猜測的能力。

第三步:應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透過對於實際問題的解決,進一步拓寬乘法分配律。這一階段,既是學生鞏固和擴大知識,又是吸收內化知識的階段,同時還是開發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階段。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3

首先結合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體會運算定律的現實背景。接着設計“懸念”,拋出四組題目,把學生引到“兩算式的結果相等”的情況中來。先請學生猜想,而後驗證,再請學生編題,讓每一個學生都不由自主地參與到研究中來。在編題過程中,很多學生都交出了正確的“答卷”,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和繼續研究的慾望。接着,請同學在生活中尋找驗證的方法,以四人小組爲研究單位,學生的思維活動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探究其中的奧祕。小組討論的方式,更促使學生之間進行思維交流,激發學生希望獲得成功的動機。透過實踐、討論,揭示了乘法分配律。再透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述乘法分配律加以內化。這樣做,學生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學得快樂,自己動手編題、自己動腦探索,從數量關係變化的多次類比中悟出規律,“扶”得少,學生創造得多,學生學會的不僅僅是一條規律,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自主自動,學會了進行合作,學會了獨立思考,學生學得輕鬆,學得主動。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認真鑽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寶貴資源,會使教材的內涵更有廣度和深度,也爲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4

乘法分配律是第三章的教學難點也是重點。這節課的設計。我是從學生的生活問題入手,利用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圖植樹問題展開。這節課我力圖將教學生學會知識,變爲指導學生會學知識。透過讓學生經歷了“觀察、初步發現、舉例驗證、再觀察、發現規律、概括歸納”這樣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這節課的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教學中,透過這次植樹情境讓學生感到數學就是從身邊的生活中來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一共有多少名學生參加這次植樹活動?”。讓學生根據提供的條件,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4+2)×25=4×25+2×25這個等式。然後請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兩邊的運算順序,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讓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左右兩邊的不同之處”,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時利用情景,讓學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爲後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重點是理解算式的意義,我們在引導中進行總結(4+2)個25的和也可以寫爲25分別乘以4和2,再把他們的積相加的形式,接着讓同學們再次深化理解自己嘗試寫出幾個類似的算式,由於是網上教學,沒辦法直接展示學生的算式,於是我在大屏幕上寫出幾個算式,讓同學們來說一說他們的觀察到的算式,從而總結出乘法分配律的規律。進而透過計算,發現運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得計算更加簡便。

這節課的不足:

當我們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練習的時候,我發現學生在做題時會錯誤的把中間的+抄寫成×,導致錯誤。這說明學生沒有完全對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進行區分,還需要再次進行強調。

這節課上對學生的主題地位有所忽視。雖然是網課教學,沒辦法與學生共同在一間教室,沒辦法與學生面對面教學,但是顧慮到時間的限制與學生的互動,留給學生的思考的時間不夠充分,接下來在教學設計時可以減少授課容量,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5

《乘法分配律》是一節比較抽象的概念課,是學生們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以及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和應用。開始匯入我是利用小學教學熱身賽展開的教學。9×37+9×63和9×(37+63)。左右兩排學生做不同的題,讓學生認識到這兩道題難易程度的不同,用的時間也是不同的,體現了用括號的必要性和簡便性,透過學生總結說特點引導他們猜想,然後對猜想進行驗證,得出結論,並應用到實際中,培養學生們學以致用的好習慣。

上週去濱州聽課,學到了“猜測—舉例驗證—總結—應用”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並在本課教學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不完全歸納法,也在本課中用所應用。但是在引入時應該讓學生們把這兩個算式的特點和聯繫理解透徹了,學生們會很快的猜想出這條規律,整節課講速度有些慢,導致了幾個經典的練習題沒有處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來匯入新課,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80+4)×25=80×25+4×25此題的處理,我感到比較欣慰。當發現學生們(80+4)×25=80×25+4時,我靈機一動在黑板上寫下了這個錯誤的算式,讓和我做的一樣的同學舉手,大約有5、6個同學高興地舉起手,還有一個同學得意地說“剛纔我還以爲做錯了呢?”看到這種情景我接着說:“不舉手的同學你們想說點什麼嗎?”此句話給了這些沒有舉手的同學的信心,他們迫不及待地說出了正確的解法。這道題學生們非常容易做錯,這樣的處理會使學生加深印象,提高做題的準確率。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6

一、抓住重點。讓學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教材按照得出兩道算式,把兩道算式寫成等式,分析兩道算式之間的聯繫,寫出類似的幾組算式。發現規律,用語言或其他方式交流規律,給出用字母式子表示的運算律。這樣的安排,便於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比較和根據的過程。能使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對簡潔分配律的認識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教學用書上寫道:教學的重點和關鍵應是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規律,用語言或其他方式與同伴交流規律。

在教學時,我是按照如上的步驟進行教學的。可是在我引導學生把算式寫成等式的時候讓學生觀察左右兩邊算式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之後,學生就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在他們的印象中,聯繫就是根據乘法的意義來進行聯繫。根本沒有從數字上面去進行分析。可以說,侷限在原先的思維中,而沒有跳出來看。而讓學生寫出幾組算式後,觀察分析幾組等式左右兩邊的區別之後,學生也還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這一規律。場面一時之間很冷,後來我只好直接讓學生用字母來表示,變化爲這樣的形式之後,有很多的學生都能夠寫出來。

我不明白這是爲什麼,時間我給了,小組也交流了,在小組交流時我已經發現我們班上的學生根本無法發現其中的規律,所以也根本無法用語言來進行表達。難道是坡度給得不夠嗎?還是平時的教學中出現了問題。這些都要一一地去分析。

總之,這個關鍵今天並沒有完成好。

二、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尊重他們的主觀感受。

在引導學生把兩道算式拼成一道等式之後,我讓學生交流,結果學生給出了兩種(65+45)×5=65×5+45×5。和65×5+45×5=(65+45)×5。我把這兩種方式都板書上黑板上。教材上要求的是第一種,即把(65+45)×5寫在等式的左邊,是爲了方便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意義的理解。我認爲,從乘法的意義這個角度上來說,意義的理解我們班級可以做到。

既然是從意義出發,那麼兩種方式其實都是可以的。所以在用字母來表達時,我們班的同學也有了兩種的表達方式:即(A+B)×C=A×C+B×C和A×C+B=(A+B)×C。我都板書在黑板上,只是在規範的那一道上面畫了個星,告訴學生,乘法分配律的表示一般性採用的是這一條。

三、練習中注意乘法分配律的變式。

乘法分配律的意義是爲了計算的簡便。所以,在練習中我注意讓學生說清楚怎麼使用的。尤其是想想做做第2題中的74×(20+1)和74×20+74。一定要學生說清楚括號中的1是從哪兒來的。但是簡便的思想滲透得還很不夠。學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的時候,一大半的學生都沒有采用簡算的方法。哪怕他們在經過了第四題的練習時也是一樣。

今天教學了運算律——乘法分配律,對於例題的解決,學生能列出不同的算式,45x5+65x5和(45+65)x5,透過各自的計算得出計算結果相同,然後把這兩條算式寫成等式45x5+65x5=(45+65)x5,學生還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對等式的理解:45個5加65個5也就是(45+65)個5,然後又讓學生再仿寫了幾個算式後讓學生觀察等式總結自己的發現,學生會用字母表示出這一規律,但用語言表述有困難了。想想做做第1題只有幾個學生把第3小題填錯,其實包括後面的練習中,把AxC+BxC改寫成(A+B)xC的正確率要比把(A+B)xC改寫成AxC+BxC的正確率高,可能還是學生受以前:45個5加65個5也就是(45+65)個5的理解方法的限制而沒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乘法分配律,從而也沒能真正掌握乘法分配律含義的緣故吧。

想想做做第2題的第3小題74x(21+1)和74x21+74部分學生沒有發現它們是相等的,我讓認爲相等的學生表述理由,學生能把算式改寫成74x21+74x1再運用乘法分配律變形成74x(21+1),學生理解後我補充77x99+77=□(□○□)讓學生填空,完成情況好多了,在拓展練習時補充了AxB+B=□(□○□)和AxB+B=□(□○□)讓學生進一步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但學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時,學生多習慣列式48x3+48x2來計算,卻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列成(3+2)x48來計算,雖然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是下一課的學習內容,但我也由此反思出我教學的不足之處,在例題教學時只關注了得出等式,卻忽略了讓學生比較等式兩邊的算式哪邊比較簡便。因此在第4題的算算比比中才得以補上了這一缺點。

相信經過這一深刻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老師們對於以後的教學會做的更好,也希望其他老師可以借鑑其中的要點,學生也能夠在其中掌握學習的着眼點。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7

乘法分配律是繼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之後的新的運算定律,在算術理論中又叫乘法對加法的分配性質,由於它不同於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是單一的運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抽象程度要高一些,因此,對學生而言,難度偏大,如何使學生掌握得更好,記得更牢?我想學生自己獲得的知識要比灌輸得來的記得更牢。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鬆愉悅的`環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在教學過程中有坡度的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體驗中理乘法分配律,從而自己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我是這樣設計:

一、讓學生從生活實例去理解乘法分配律

一共25個小組參加植樹活動,每組裏8人負責挖坑和種樹,4人負責擡水和澆樹。重組教材,改變每組的人數,由(4+2)個25,變爲(8+6)個25更能凸顯出應用乘法分配律後帶來的方便,也爲乘法分配律的應用打下伏筆和基礎。並且把“挖坑、種樹”“擡水、澆樹”更改爲“挖坑和種樹”“擡水和澆樹”減少了文字對學生理解帶來的困難。

透過引入解決問題讓學生得到兩個算式。先捉其意義,再突顯其表現的形式。

如(4+2)×25其意義就是6個25與4×25+2×25所表示的也是4個25再加2個25也就是6個25,它們的表示意義一樣。因此得數也一樣故成等量關係。然後觀察它們之們的形式變化特點,兩個數的和乘以一個數可以寫成兩個積相加的形式,再捉住因數的特點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說出規律,而是繼續爲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機會

藉助對同一實際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法讓學生體會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這是生活中遇到過的,學生能夠理解兩個算式表達的意思,也能順利地解決兩個算式相等的問題。

二、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學難點

讓學生親歷規律探索形成過程。對於探索簡潔分配律的過程價值,絲毫不低於知識的掌握價值。既然是“規律定律”,就是讓學生親歷規律形成的科學過程設計中,不着痕跡的讓學生不斷觀察、比較、猜想、驗證,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在探索、歸納過程中,滲透着從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相對於乘法運算中的其他規律而言,乘法分配律的結構是最複雜的,等式變形的能力是教學的難點。爲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開放引入的情境,一共25個小組參加植樹活動,每組裏人負責,人負責。一共有多少同學參加這次植樹活動?

學生主動去設計、解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案,開放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透過去發現、猜想、質疑、感悟、調整、驗證、完善,驗證其內在的規律,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讓學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在探究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麼共同點的活動中。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起來研究抽象的算式,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從而概括它們的規律。在尋找規律的過程中,有同學是橫向觀察,也有同學是縱向觀察,目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去嘗試解決問題,又能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得到相應的滿足,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

當然,對乘法分配律的意義還需做到更式形結合解釋,那就更有利於模型的建立。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是必要的,所以老師們一定也要好好地去對待。不斷的反思,纔可以促進不斷的進步。以上面的文章,希望與各位同行們共同進步。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8

乘法分配律是一節概念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加法運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本單元運算定律中,是最難理解的,學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難點是利用乘法分配律靈活地進行簡便計算。

在課堂上,創設了植樹活動的情境,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植樹活動。在課堂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能用兩種方法解答出來,然後讓學生對比兩種算法初步讓學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義,即(4+2)×25=428×25+2×25。

在學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後,運用變式練習加深對乘法分配律意義的理解,讓學生不僅知道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寫成兩個積相加的形式,還要知道兩個積相加的形式可以寫成兩個數的和的形式。也就是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反着用。最後透過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透過學習,一些學生已掌握,但也有一些學生的語言敘述不熟練,雖然會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會靈活應用。還有一些學生容易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弄混淆。

所以在複習鞏固時,要加強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對比,讓學生對這兩個運算定律的結構更清晰。還要加強對乘法分配律意義的理解,透過不同形式的試題的演練,靈活掌握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