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精選8篇)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精選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精選8篇)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1

分數與除法是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分數意義中的內容,是建立在除法意義的平均分和把一個物體或多個物體看做單位“1”進行平均分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加深和擴展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同時也爲後面講解假分數以及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做好準備。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選擇恰當的切入點,從解決簡單問題入手,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把6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到幾張餅?把一張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到幾張餅?把1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到幾張餅?在此基礎上,觀察三個算式和得數,得出結論:一張餅的1/3是1/3張餅。爲促進學生主動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做了一個思路引領。

其次充分展現學生的思維過程,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我在這裏提出了新的問題:如果把3張餅平均分給4位同學,每人分到幾張餅?怎樣列式?結果每人分到幾張餅呢?請同學們藉助手中的學具,分一分、拼一拼,看看到底每人分到多少張餅呢?這一問題的解決過程,既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又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分一分,拼一拼,並讓學生展示分的過程和分得的結果是怎樣的,學生出現了不同的分法和結果。我在這裏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交流中,對知識的內在聯繫有了更好的理解。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圍繞分餅的方法展開交流,引發學生不斷的數學思考,促進學生在動手操作,主動思考中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幫助學生不斷擴展已有的知識結構,加強了思維深刻性的培養。在教學新課時,學生說的很好,我應該最後再引導學生完整的說出:每人分到這張餅的1/4,3張餅的1/4就是3/4張餅,即3張餅的1/4展開後就是一張餅的3/4。而我在課前的預設中是有這個環節的,結果在教學中,把這個環節落下了。

在今後的教學質量中,應儘量把數學課上的更紮實有效,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提高。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2

本課是引導學生探索並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並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進一步掌握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的解答方法。在教學時我是從先把4個餅平均分給四人,每人可以分得幾塊?再把三個餅平均分給四人,每人分得幾塊?讓學生分別列式。然後引導學生比較兩個算式的結果。學生很自然就發現一個可以得到整數商,一個不能。這時我順勢引導學生:不能得到整數商的可以用什麼數表示呢?自然的匯出分數。我覺得這樣處理,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真正產生學習的需要,體會到用分數表示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分數與除法關係的理解,是以具體可感的實物、圖片爲媒介,充分使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發現的結論,從文字表達、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經歷從複雜到簡潔,從生活語言到數學語言的過程,也是經歷了一個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3

“分數與除法”這一教學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中第一小節的內容。在學生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數的意義,知道了分數的產生等知識,學完這節課的內容將爲今後學習假分數以及假分數化爲整數或帶分數做好準備。所以讓學生很好的掌握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十分重要。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個,第一,讓學生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第二,要讓學生了解兩種分法。讓學生體會兩種分法的全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透過從解決簡單的問題入手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把6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得幾張餅?把1張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張餅?把1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得幾張餅?學生分別口答每人分得2張、0.5張、1/3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三個算式和得數,學生很快得出一個結論:兩數相除,商可能是整數、小數或是分數,以此作爲本節課的切入點。

讓學生明白1張餅的3/4相當於3塊餅的1/4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透過讓學生用3張圓形紙片動手分一分,並讓學生思考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人可以有幾種分法,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引申出兩種含義,即1張餅的3/4以及3塊餅的1/4,同時讓學生明白1張餅的3/4相當於3塊餅的1/4,也就是3/4張餅。透過這一過程,學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以上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探究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在本節課的教學當中,我認爲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課堂上對於學生的興趣培養、激勵性的語言還有些欠缺,學生顯得不夠積極主動。性格內向的學生佔絕大多數,部分學生害怕在衆老師面前出錯,而顯得有些膽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道致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2、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太差。課堂上不能用較爲準確的語言來表述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今後應予以加強。

3、教學時間安排欠合理,課堂練習太少。

針對以上存在的幾點不足,提出自己今後應努力的方向:

今後要多研讀課標,熟讀教材,多與學生溝通,瞭解他們已有的知識水平,認真備課。同時還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4

個數除以分數是在一個數除以整數的基礎上,讓學生從一個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遷移到一個數除以分數,教材透過圖形和多個例子來證明一個數除以分數就是乘以這個分數的倒數。我採用數形結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分析題意、弄清數量關係的基礎上,理解算理、探究算法。實際上就是先讓學生畫線段圖,用圖形語言揭示分數除法計算過程的幾何意義,然後,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將“圖”和“式”對照起來,進行分析和說理。幫助學生理解除以一個分數怎麼就可以轉化爲乘它的倒數了呢?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難點是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算理。

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定位的:

1。 透過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算理,概括並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 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提高遷移類推、分析比較的綜合能力。

3。 獲得成功的體驗,認同數學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

在新課之前,我先做了個複習鋪墊,讓學生算算小紅步行每小時走多少千米,引出數量關係式,路程÷時間=速度。然後呈現了書本上的主題圖,把抽象的計算置於具體的情意中,透過解決“誰走得更快些”,列出分數除法的算式,接下來,讓學生根據學習經驗初步猜想“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爲學生提供開放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了猜想以後,我引導學生藉助線段圖來解決小明速度的問題,感受算理,推導算法,從而來驗證當初的猜想。這部分的數學內容我主要滲透了數形結合、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把除法轉化成乘法計算,對學生來說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是不斷引導學生髮現將2÷2/3轉化爲2÷2×3表示的是先求什麼再求什麼,進而轉化爲2×3/2的依據又是什麼”,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繫並把新知納入已有的認識結構的過程中,自然感受到每一步的轉化都是新、舊知識、方法的轉化。質疑:對於兩個數都是分數的除法算式適合嗎?再次組織學生透過自主探究來驗證“前面總結出的方法是不是對其他除數是分數的除法也同樣適用?”深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這樣的設計,我意圖讓學生真實地經歷知識的探索、發現過程,從而起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的作用。

總結出算法之後,我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先來概括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然後又出示了一個數除以整數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透過解決一個數除以整數的計算,用比較簡練的語言概括出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將上節課與這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繫,進一步理解算理,統一了算法。

對於這堂課,我感覺學生對於算法比較好理解和接受,但對於算理的理解存在有很大的難度,需要在練習中慢慢去理解和體會。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5

數學課要學分數除以整數了,這節課的內容比較簡單,班級的大屏也壞了,讓學生自學吧。

開始我先提出了自學要求。孩子們開始學了起來。陸續有孩子學完舉手了。學生透過猜想——嘗試——驗證,發現一個數除以分數和乘這個分數的倒數的結果都相等。所以,乘以一個數就等於除以這個分數的倒數。然後就進行了練習,學生學習效果也不錯,此時,我拋出了一個問題:一個數除以分數爲什麼要乘以這個數的倒數呢?多數學生沒有了做題後的興奮了。只是因爲結果相同啊。學生不明白算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知道,這個知識點是我要給孩子們講解的地方。此時我再結合線段圖對學生進行算理的教學,大部分同學們恍然大悟,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從這節課,使我感悟到,計算教學,最省事的教法就是把計算方法和盤托出,直接告訴學生,然後進行大量的訓練。可是這樣教學,儘管也能讓學生熟練掌握算法,但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節課中什麼時候該講,什麼時候讓學生自學,正如侯校長說的那樣,真的需要老師好好琢磨呀。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6

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理解與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而且爲後面學習假分數、帶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比、百分數打下基礎,所以,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在整個教材中起到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教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驗證,推測與交流等教學活動。”這說明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主動的參與。” 所以,在匯入新課環節,我有意設計了兩道除法計算題: 8÷9= 4÷7=

學生一看是這樣兩道除法算式,都鬆了口氣,說:“這麼簡單的兩道題啊!”於是我在班上開展了男女兩組比賽,男生算第一題,女生算第二題。一聲令下,男生埋頭算起來,思維敏捷的胡雯欣早就知道了答案,根本沒有動筆,我示意她不要說出答案。我轉了一圈,大部分學生在已經做好的學生的提示下都已經有了答案,只有個別男生還在計算。

彙報後,我引發學生思考:8÷9= 0。88……和8÷9= 8/9有什麼區別?學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環小數表示沒有用分數表示快捷、簡便。這個匯入使學生明白兩個數相除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爲進一步學習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打下基礎。 之後,再出示兩個數相除的算式,學生都能夠很快地用分數來表示商。

本節課,對分數與除法的聯繫學生理解的比較透徹,但是它們之間還有哪些區別卻並沒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發現和歸納。除法表示兩個數相除,是一道算式,而分數是一個數。這說明課前我對教材的解讀不夠深入,還沒有把握住知識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做到對教材的深入理解,同時要多查閱資料,以便對教材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7

有了分數乘法的學習基礎,學生們能夠很快適應這一課的學習方式,我從現實中的分數乘法問題和找一個數的倒數引入,幫助孩子們複習前知,當學生體會到乘除法之間的互逆關係後,由學生提出一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出分數除法計算的必要性,爲後續的學習架好了階梯。

本課如果僅僅關注學生是否會算了,那是不夠的,在設計中,還應有另類關注。如:學生們對算理理解了嗎?他們的思維是否得到了實質上的提升?他們的學習方法是否得到增進?他們是否有學習的積極態度?等等。因此,在本課教學目標的制定中,我的着眼點是不僅使學生會算,更是透過對意義的理解,讓學生們深刻認識這樣算的道理,突出“過程性目標”。讓學生經歷塗一塗、畫一畫、算一算、說一說的過程,在探究的過程中,讓孩子們形成一種“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學習態度,獲取一種學習的能力,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基礎。教學中,我關注學生經歷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給學生提供動手的機會,充分藉助圖形語言,將抽象變直觀,幫助學生體會一個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以及“除以一個整數(零除外)等於乘這個整數的倒數”方法的合理性。

接着變換探索的角度,呈現一組算式,在運算、比較的過程中再次使學生驗證操作活動中發現的規律。給學生表達學習過程中體驗和感悟的空間,如:誰來說一說這種算法是怎樣的?你的想法是怎樣的?學生在自主表達的過程中逐步積累原始體驗,再透過教師的適度點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8

《分數與除法》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基礎上,從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學生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時,能夠藉助直觀形象的實物圖,透過動手操作、演示說明等方法,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這對於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由於我在教學時,疏忽了個別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在演示說明的時候,叫的學生少,如果能多叫幾名同學演示說明,再加上教師的及時點撥,我想這部分學生在理解這一難點時,就會比較容易了。

二、學生不是理想化的學生,不要指望他們什麼都會,因爲學生之間畢竟存在着很大的差異。但說的不是很明白。特別是3個餅合在一起來分學生,每一份是多少快,學生不太理解,在以後的備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心理認知特點。

三、小組的全員參與不夠。在小組合作進行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時,有的小組合作的效果較好,但有的小組有個別同學孤立,不能很好的與人合作,我想,學生在動手操作之前,教師如果能讓小組長佈置好明確的任務分工,讓每個人都有事可做,小組合作的效果就會更好了。

四、在教學設計環節上,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過多,使整堂課顯得很羅嗦,練習的時間就相對縮短了。在操作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兩次動手操作,都是分餅問題,分餅的目的是讓學生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學生分了兩次,但還是有的同學理解的不是很透徹,如果只讓學生分一次,把這一次的操作活動時間延長一些,彙報演示時讓每個類型的學生都有參與展示的機會,我想這樣教師就會有充足的時間在學生彙報展示的時候給予指導,使學生真正理解分數的意義。

以上幾方面就是我對這節課的一點思考,也是我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相信自己以後在這幾方面會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