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新課標數學五年級下《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

計算教學必須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或多或少多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或知識經驗。如何將學生的這些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激活,爲學習新知做好鋪墊、搭橋?是每一位數學教師上課時要考慮的。《數學課程標準解讀》中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主動建構的過程。”在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前,學生已在三年級學過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這學期也剛學分數的通分。這些都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如何將學生的這些知識經驗激活,爲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服務,做好鋪墊呢?我是這樣考慮的:1、學習新知之前,有必要複習一下同分母分數加減法。2、爲了更好地學習新知,我認爲有必要複習通分知識。所以,在上課開始,我就出示了幾道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算式,讓學生口算,並讓學生小結其方法,以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接着,複習通分的概念並通分。然後透過創設情境引出:1/2+1/4,引導學生觀察這兩題與剛纔口算得幾道題有什麼不同?學生透過仔細觀察,發現“1/2+1/4”與剛纔口算題的區別在於:分母不同。這時,我再揭示:分母不同的分數該怎樣計算呢?這樣,使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知產生衝突,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新課標數學五年級下《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

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不僅是轉變學生數學學習方式的需要,也是學生髮現算理,理解算理的.有效途徑。在傳統的教學中,計算教學是十分枯燥乏味的。課堂上往往是老師講、學生聽、再到學生練。學生的學習只有被動的聽與練習爲主的方式。這種枯燥單一的學習方式,不僅窒息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泯滅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操作、自足探索與合作交流使學生學習數學重要方式。”所以,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等多種方式,親身經歷探究發現,從而體驗感悟算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教學難點是:理解異分母分數爲什麼要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如何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是老師直接講解給學生聽,再強化練習;還是引導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發現、歸納感悟算理。也許第一種方法,學生也可以明白算理,掌握計算方法。但學生對難點的理解不會很深刻、透徹,尤其是一些接受能力較慢的學生更是如此,他們就會死記硬背算法。這樣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情感的培養。所以,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異分母分數爲什麼要化成同分母分數?學生透過摺紙發現:同樣大小的兩張紙,1/2部分就相當於2/4,所以1/2+1/4 =3/4 。也就是1/2+1/4 只有分母相同即他們分的份數相同的情況下才能相加。從探究過程中,歸納總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學生經歷這樣的探索與感悟,對算理的理解十分深刻。當然,由於課前對學生操作能力估計不足,加之在教學中本人對一些教學細節處理欠妥,這裏花費了太多時間,這也需要自己今後的教學中加以注意,改進,不斷學習,不斷提高。

本節課,借鑑了同組教師的經驗,製作了板書和作業紙,節省了時間也規範了課堂。課始,直接讓學生做整數加法、小數減法的豎式計算。顯得略微枯燥,可以從有單位的加減法複習,比如3分米加2分米,1米減2釐米。從有形的單位統一過度到無形的數位對齊保證單位一致,使知識的銜接更豐滿。透過折一折、畫一畫,由具體到抽象,此時介紹一下,每到題目都用摺紙太麻煩,所以一般用通分的方法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揭示算法的多樣化並最優化,最終形成技能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