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1

研究表明,數學學習不是一種被動、簡單的吸收的過程,而是以學習者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爲基礎的主動構建過程。荷蘭數學家弗頓登塔爾甚至說:“教育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再創造。”學習者應自主積極地透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把凝聚在教材中的思維成果經過再創造轉化爲自己的思維成果,並在再創造的過程中獲得蘊育在其中的數學活動體驗,體驗探索的艱辛和成功的樂趣。

一、創造性地處理教學內容

學生學習的過程是變教材的知識結構爲學生認識結構的過程,是主動構建的過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告訴我們:教材的最大作用是爲師生指明教與學的大方向,學生是教材的主人,教材是爲學生服務的。因此,教師不應該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依據課標的新理念,在全面駕馭教材的知識體系、知識結構和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重新開發和創造。

一般傳統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都是按照基礎訓練:①同分母分數相加減,②把兩個分數通分;新課教學:出示例1,讓學生用通分的方法進行計算,總結計算方法,用同樣的方法教學例2,歸納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課堂訓練;課堂小結。這樣的組織教學,雖然也使學生學會了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但這樣的教學只是形式上的,是淺薄蒼白的,不具有生命活力。這節課中,教師將教材的內容進行了重組: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計算小明同學走哪條路線到學校比較省時,使學生認識到異分母分數不能直接相加減,然後讓學生合作交流、主動探索。這樣不是教師要學生學什麼知識,而是學生積極地去尋求解題方法的結果,逐步科學、完善。實踐證明,教師對教材做這樣的處理,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吸引他們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

二、爲學生提供充分的交流反思空間

交流反思是學習數學的重要形式。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爲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中,共同分享學習成果,提升活動的價值。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爲學生創設自由、寬鬆的探索、交流的空間。要解決一個問題,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本課中,學生運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動手操作,自我反思等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最後得出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這些不同的方法在思維層次上在着明顯的差別,但對學生本人來說,是最好的。課堂上教師的調控方法也是有效的,並沒有做出“是與不是”、“對與不對”的簡單、片面的評價,而是在學生激烈爭論中相互評價,自我反思,孰優孰劣自然很快分曉。這樣教學,不僅使學生樂於探索,敢於探索,在探索中實現求異思維和聚合思維的有機統一,而且鍛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綜觀整個教學案例,正是教師創造性地重組教學內容,爲學生提供充分的交流、反思的空間,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真正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人,在資訊傳遞中交互影響,在合作活動中交互啓發,有效地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中“人人用同樣的方法,人人獲得同樣的結果”的弊端,體現了現代“大衆數學”的教學理念,從而在不斷構建知識結構的同時,使學習過程與發展過程能得到充分的協調。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2

一、計算教學必須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或多或少多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或知識經驗。如何將學生的這些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激活,爲學習新知做好鋪墊,搭橋?是每一位數學教師上課時要考慮的。《數學課程標準解讀》中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主動建構的過程。”在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前,學生已在三年級學過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這學期也剛學分數的通分。這些都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如何將學生的這些知識經驗激活,爲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服務,做好鋪墊呢?我是這樣考慮的:

1、學習新知之前,有必要複習一下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2、爲避免在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前給學生造成暗示,把異分母建行通分這一感覺,在學習新知之前,沒有必要複習通分知識。所以,在上課開始,我就出示了幾道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算式,讓學生口算,並讓學生小結其方法,以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接着,透過創設情境引出:1/2+1/4 、1/2—1/4,引導學生觀察這兩題與剛纔口算得幾道題有什麼不同?學生透過仔細觀察,發現“1/2+1/4、1/2—1/4”與剛纔口算題的區別在於:分母不同。這時,我再揭示:分母不同的分數該怎樣計算呢?這樣,使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知產生衝突,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不僅是轉變學生數學學習方式的需要,也是學生髮現算理,理解算理的有效途徑。

在傳統的教學中,計算教學是十分枯燥乏味的。課堂上往往是老師講、學生聽、再到學生練。學生的學習只有被動的聽與練習爲主的方式。這種枯燥單一的學習方式,不僅窒息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泯滅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操作、自足探索與合作交流使學生學習數學重要方式。”所以,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等多種方式,親身經歷探究發現,從而體驗感悟算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教學難點是:理解異分母分數爲什麼要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如何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是老師直接講解給學生聽,再強化練習;還是引導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發現、歸納感悟算理。也許第一種方法,學生也可以明白算理,掌握計算方法。但學生對難點的理解不會很深刻、透徹,尤其是一些接受能力較慢的學生更是如此,他們就會死記硬背算法。這樣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情感的培養。所以,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異分母分數爲什麼要化成同分母分數?這裏,我先讓學生猜測1/2+1/4=?,然後,透過這紙驗證,學生透過摺紙發現:同樣大小的兩張紙,1/2部分就相當於1/4,所以1/2+1/4=3/4。也就是1/2+1/4只有分母相同即他們分的份數相同的情況下才能相加。接着,我又出現1/2+1/3讓學生再次摺紙探究。最後,從探究過程中,歸納總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學生經歷這樣的探索與感悟,對算理的理解十分深刻。當然,由於課前對學生操作能力估計不足,加之在教學中本人對一些教學細節處理欠妥,這裏花費了太多時間,這也需要自己今後的教學中加以注意,改進,不斷學習,不斷提高。

三、計算教學更需要給予學生更多地展現與交流的機會和空間。

新的課改提倡數學課堂教學教師要讓位於學生,要張揚學生的個性,要體現算法多樣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忠不僅要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而且要注意給學生提供更多地展現與交流的實踐與空間。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中,我不僅讓學生先估一估1/2+1/4=?,而且學生動手摺紙後還讓她們把自己得折法上臺展示並交流自己的發現。教學1/2+1/3時,我則讓學生小組商量該怎樣摺紙,折後又在他們在全班展示交流。在交流展示中,學生展示了許多我意料不到的折法,這令我感到十分驚喜!看來,我們老師的確應該相信自己的學生,相信他們的智慧與才能。當然,我也感到困惑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的展示與交流更加有效?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3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一個知識點。它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學習了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而在此之後即將學習分數加減混合計算。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反思如下:

1、在複習匯入環節,口算題出的較少,有多數同學沒有實際參與口算計算,這樣會導致部分學生先溜號。異分母分數比大小應該由學生口述過程,而不是老師代勞。重要的一點是,沒有加入求最小公倍數的練習。這部分內容在前面學習時也遇到過困難,而且也是這節課的關鍵。如果在課前複習時,複習一下最小公倍數的三種求法,或許在實際計算時會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

2、在學生探究環節,對學困生的關注度不夠高,我只是注意到了大多數善於表達或能夠表達清楚的同學,以便於促使他們能夠總結出方法。其次,我也注意到了程度偏後的同學,在他們身邊巡視並聽取結果。這樣下來,就沒有太多的時間放在學困生身上,對於個別學困生,我給他們安排了優等生老師,就是爲了能夠帶動他們。所以,我忽視了個別同學。

3、當堂訓練環節,我採用的是學生板演措施。在此過程中,我把重點放在了學困生身上,找了多個學困生進行板演,其中也有中等生。可實際效果卻不好,中等生能夠做上來,但形式不規範。學困生抓耳撓腮,不得其解。優等生百般無聊,無所事事。時間就這樣浪費了,結果導致,優等生沒吃飽,學困生沒進步。

透過這一節課的教學,我分析了自己存在的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要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讓課堂效率得到提高。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4

1、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傳統的接受學習爲主動探究的學習。

這節課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去上,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先複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明確兩個分數相加,一定要分數單位相同才行。然後告訴學生,異分母分數相加,分數單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方法進行計算。最後安排一定量的練習。

本節課的教學完全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情境中讓學生髮現問題,並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動手操作,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分數單位不同,無法相加,於是他們透過操作,把兩個分數重新平均分,使他們的分數單位相同,再相加。上述過程,完全是學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這一過程中,每一個小組的學生都在進行合作,每一個學生都在主動的探究,異分母分數相加要先通分這一知識點完全是由學生自己發現的。而且,在整個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主動探究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培養。在整個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沒有以知識權威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中,而是以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

2、讓學生在探究中體驗,進一步深刻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新課標中不僅使用了“瞭解、理解、掌握、運用”等刻畫知識技能的目標動詞,而且使用了“感受、體驗”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可見新課標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過程既是一個探究過程,同時也是學生主動參與的一個特定的數學活動過程,作爲一個活動過程,那就要特別關注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認識比的性質,獲得一些經驗。

3、聯繫生活實際,利用情境貫穿整堂課。

好的課題匯入能引起學生的知識衝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和求知慾,能引人入勝,輝映全堂。新課匯入的藝術之一在於能把生活中的問題作爲例題,使學生切實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課的一開始,引出學生很熟悉的過生日的話題,一下子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着讓學生說說分蛋糕的方案,並在猜想這些方案是否可行的基礎上,引出今天要研究的問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然後,用圓紙片代替蛋糕,讓學生主動探究,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高漲,從實踐的情況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最後,提出課外延伸題:今天我們學習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請你用今天學到的知識,再去思考一下,前面幾種分蛋糕的方案,哪種是可行的,哪種是不可行的?既擴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也培養了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起到了首尾呼應的作用。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5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人教版新課標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的第二課時。是在學習完第一課時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後的教學內容,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兩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繫,緊緊圍繞分數的意義展開教學。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的重點是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掌握異分母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完成這節課的教學後,我覺得有幾個方面值得在以後的教學中引起重視。

1、在“知識回顧”環節,要讓學生明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上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分數的意義,這是我們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個課時的關鍵與基礎。所以,在“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中必須要求學生充分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與計算方法。

2、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中不要停留在學生學習的自然狀態。

教師作爲學習的組織者,應把教學內容提高到更高一層次,讓學生從自然狀態,進入到有序、有規律、有數學思維的狀態。如:在學生討論並研究完異分母分數加法的算理後,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明確每一步與前面知識之間的聯繫。

3、引導學生明確每一步的任務。

透過觀察與討論是學生明確異分母分數加法在計算中遇到的了問題怎樣解決。

異分母化成同分母----使得分數單位相同,這是計算的基礎。

公分母(分母最小公倍數)----通分----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透過這樣教學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們在自主探究中理解並掌握了異分母分數加法的算理與方法,在進行異分母分數減法的教學時就比較自然了。因此,在教學中我要充分利用分數的意義展開全面的教學。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6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以及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通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在設計複習鋪墊時,我設計了一組同分母加減法的計算題,帶領學生複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其實從學生的反饋中已能感覺到學生約分化簡的意識不強,因爲之前學生學習同分母加減法時計算結果是不要求約分的,本學期學了約分後,要求學生將計算結果化到最簡,部分學生還沒有養成習慣。另外我還設計了通分的練習,學生的完成效果不錯。課後反思,覺得可以把第一組練習題去掉,因爲例題中會有類似的複習,把節省的時間留給後面。

探究新知,我將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分開教學,先教學加法,再教學減法。選擇加法的例題時,我沒有選用教材上的例題,而是與圖形緊密結合出現了4道加法,引導學生將這4道加法分成兩類,一類是同分母加法,一類是異分母加法。在學生列加法算式時,有一個同學的回答是把一個圓的二分之一和一個長方形的二分之一加起來,這是課堂生成的東西,我沒有急於表態,把解釋權留給學生,事實證明別的同學解釋的很好。到驗算時,出現了問題,本以爲驗算對同學來說不成問題,因爲它和整數加法的驗算方法是相同的,可我卻發現學生無法將整數加法的驗算遷移到分數加法中來,出現了困難。反思一下,這個環節可以在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都學完了以後再來處理。對於學生的困難要細緻處理,帶着學生回憶整數加減法的驗算方法,並板書。

在練習鞏固與應用的環節中,我覺得自己高估了學生的計算能力,班上學生整體的計算能力不強。

總體來說,透過本節課的教學,需要提醒自己注意以下幾點:

1、計算課的教學還是要紮實,注重板書的示範性和細節的處理。我有時在進行計算課時,往往注重怎樣把算理講透,而計算只要把方法講清楚,學生照着算就行了,所以這節課的計算過程做成幻燈片展現出來,看來這還不夠,畢竟是小學生,在計算上還是要教師親自板書示範,帶着學生一步一步的計算,注意書寫格式。再讓學生反饋練習,進行板演,及時發現計算中存在的問題,再次講解。總而言之,要教得紮實一些,該放的時候放,該收的時候還是要收。

2、繼續增強自己的課堂應變能力。當學生驗算出現困難時,我的情緒也受到了影響,儘管我提醒了學生驗算方法,但覺得處理得還不到位。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7

1、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傳統的接受學習爲主動探究的學習。

這節課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去上,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先複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明確兩個分數相加,一定要分數單位相同才行。(1/5+2/5=3/54/7-1/7=3/71元+4元=5元1元+4分=1元+0.04元=1.04元),後面兩題的元與分兩個數的相加,對比顯示出了對於單位不一樣的兩個數據是不能夠進行直接相加的,必須要轉化爲相同的單位元或者分,才能夠直接相加。爲引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做好一個鋪墊。

然後讓學生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該如何計算,總結異分母分數相加,分數單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方法進行計算。最後安排一定量的練習。

本節課的教學完全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情境中讓學生髮現問題,並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動手操作,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分數單位不同,無法相加,於是他們透過操作,把兩個分數重新平均分,使他們的分數單位相同,再相加。上述過程,完全是學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這一過程中,每一個小組的學生都在進行合作,每一個學生都在主動的探究,異分母分數相加要先通分這一知識點完全是由學生自己發現的。而且,在整個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主動探究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培養。在整個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沒有以知識權威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中,而是以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

2、讓學生在探究中體驗,進一步深刻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要先通分的算理:

爲什麼要通分?分數單位相同爲什麼可以直接計算?透過這個問題讓學生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新課標中不僅使用了“瞭解、理解、掌握、運用”等刻畫知識技能的目標動詞,而且使用了“感受、體驗”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可見新課標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透過按圖講述,師生共同探索,讓學生對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得到了進一步的認識:1/2是將一個圓平均分成兩份中的一份,大小是這麼大。

1/3是將同樣的圓平均分成三份中的一份,大小是這麼大。

那麼它們能直接進行相加嗎?(生:不能)爲什麼?(因爲它們的大小不一樣,大小不一樣說明什麼不一樣生:分數單位不同師:分數單位不一樣,能夠直接進行相加嗎?生:不能師:就像我們剛纔做的第四題,對於單位不同的兩個數我們不能直接進行相加,必須將它們轉化爲相同的單位才能相加。同樣,異分母分數相加也要統一單位,用什麼方法來統一分數單位呢?(生:通分)。

展示轉化過程將單位圓平均分成6份,1/2佔了其中的三分,爲3/6,1/3佔了其中的兩份爲2/6,那麼現在每一份的大小一樣了嗎?生:一樣了。師:這個過程就叫通分,通分就是讓每一份的大小相同,分數單位統一。也就是將異分母分數相加轉化爲同分母分數相加。)

透過此講,學生不僅掌握了算法,更加弄得了爲什麼要這麼做的算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過程既是一個探究過程,同時也是學生主動參與的一個特定的數學活動過程,作爲一個活動過程,那就要特別關注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認識性質。

3、聯繫生活實際,利用情境貫穿整堂課。

好的課題匯入能引起學生的知識衝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和求知慾,能引人入勝,輝映全堂。新課匯入的藝術之一在於能把生活中的問題作爲例題,使學生切實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本課我利用蕭山的環保情況來讓學生進行知識的應用(我們蕭山現在正在積極發展“綠色蕭山”,要求我們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能隨便扔垃圾,但是我們日常生活能產生很多來及,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呢?我們可以對垃圾分類處理。一般情況我們把生活垃圾分爲四類(課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佈圖),其中紙張和廢金屬可以回收再利用,從而節約能源,減少環境污染。

1、請同學們觀察扇形統計圖,你瞭解到了哪些資訊?

2、請同學們來解決提出的問題。

3、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根據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展開,讓學生講所學數學問題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認識數學數學的實用性。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8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以及認識了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不是在異分母分數的計算這一環節,而是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體會算法多樣化的價值。因此,我對本課的教材安排進行了改變。

在教學1/2+1/4時,重點突出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體會轉化思想。首先,讓學生思考,能像複習題那樣直接計算嗎?爲什麼不能?強調分母不同,分數單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並,既然不能你有什麼辦法找到1/2+1/4的答案呢?在此處學生的思維發生了碰撞,我沒有急着給學生以提示,而是讓他們在小組中討論交流,由於學生已經掌握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所以有些小組提出:可以運用學過的有關分數的知識去解決,也有小組提出可以藉助一張正方形紙折一折,塗一塗再找到答案,還有的小組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去解決。在後來的小組交流中,我讓學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過程,再交流計算的方法。在出現多種計算方法後,我引導學生對這些方法進行了優化,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在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先通分再計算是最好的方法。接着我又問:“爲什麼要通分?”這樣的提問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使學生清楚地知道,由於異分母分數的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計算,只有透過通分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後纔可以直接計算。在這些基礎上,讓學生比較兩種方法有什麼共同之處,引導學生髮現其具有本質的相同點,即它們都是先通分再計算,由摺紙塗色引出異分母分數加法,又以此題讓學生提出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然後放手讓學生獨自解決。

透過解決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你認爲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可以怎樣算呢?”經歷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後,學生很快總結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教師順勢板書:通分、→、轉化,並說明:最後要把結果化爲最簡分數。

上完一節《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後,經過我深入地講解,本人體會頗深,淺淡如下:

1、讓學生在探究中體驗,進一步深刻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數的運算最基本的原則就是把單位統一。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以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法則爲基礎的,作爲本課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異分母的分數計算法則,還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即爲什麼要先通分。

2、關注學生的基本事實,着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

在新知的解決過程中,充分調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交流、溝通的基礎上,加深對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法則的理解。在鞏固練習的過程中,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實現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不同的發展。

3、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讓每一個人從說的過程中來掌握知識。

整節課中,分三個點讓學生來說,首先爲什麼異分母分數加減要先通分。接着在做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後,讓學生比較說說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之間有什麼區別。最後,讓學生說說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並總結出計算法則以及注意點。透過這三次說的過程,學生基本上對異分母分數計算方法和爲什麼要通分有了一定認識和理解。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9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在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習。這部分內容與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相比,所不同的是計算過程中增加了通分這一環節。因此這節課把轉化的思想定爲關鍵,旨在把新知匯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

在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法時,我引導學生思考:+能像複習題那樣直接進行計算嗎?爲什麼不能?那你能想辦法用學過的知識計算出+的和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得出用通分的方法把異分母分數轉化爲同分母分數,然後按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然後教師再次引導學生回顧在異分母分數加法計算中遇到了什麼問題,這個問題我們是怎樣解決的?強化轉化的思想在異分母分數加法計算的重要性。同時,爲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爲什麼要轉化,我出示了課件,將、轉化爲、的過程,這樣更直觀、明瞭。使學生既明確了轉化的思想,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形成了運算技能。而在計算異分母分數減法教學時則放手讓學生自主練習。

整節課下來,感覺到有幾點值得在以後的教學中注意:

一、教師要靈活應用教材。例題+教師透過課件演示轉化,儘管形象、直觀,但總感覺學生是在教師的牽動下理解的,自主性不強。由於例題中的數據比較大,學生在理解轉化思想時用畫圖或摺紙的方法操作困難比較大。如果把例題中的數據改成+這樣比較小的分數時,教師無需作課件,學生就能用畫圖或摺紙的方法理解,這樣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動手能力充分得到發揮,豈不更好?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爲教師,我們備課不僅要從自己方面着想,更要換位思考,備自己少一點,備學生多一些,給足學生更大的空間,讓學生在課堂這個小舞臺上展現自己的風采!

二、計算教學比較枯燥,練習中要儘量在增加趣味性、競爭性上下功夫,這樣學生才樂學、願學,這方面還得努力,加油!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10

今天,我執教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心中感慨萬千,我既爲學生的精彩而感動,又感到有些壓抑。細細分析整個教學過程,讓我有了新的認識。下面就對本節課的成敗進行一下自我反思。

整體評價:

一、靈活運用,適當引入情境。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一節計算課,對於學生來說比較枯燥乏味,適當的引入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給平淡的課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因此,在新課開始之前我出示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兩道算式,讓學生計算,接着再出示兩道分母不同的分數加減法算式,引導學生髮現不同,由此引入課題,這樣學生不僅複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爲學習新課做了鋪墊,又從問題情境中很順暢、很自然地過渡到新知的學習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求知慾望,大大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爲學習新知打下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自學導航,重在引發思考。

自學指導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路線圖,是幫助學生走路的“柺杖”,因此在設計時從“看圖思考”、“嘗試解答”、“探索發現”三個方面引領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於是在設計自學指導時我是分兩步進行的,即先讓學生解決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再學習異分母分數減法的計算方法。每個問題的設計也是由淺入深,由扶到放。先讓學生弄清爲什麼要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及怎樣轉化的,學生弄明白了這兩個問題的同時也就基本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法的算理。在此基礎上,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異分母分數減法的計算。因此,在自學指導中指出了自學的重點是圖文結合、重在思考,這樣的自學纔是有效的。

三、後教互動,內化提升新知。

如果把“先學”中的檢測看作是發現問題的關鍵,那麼“後教”則是概括、提煉形成思想方法的重要一環。“怎樣轉化”、“爲何轉化”是本課在後教環節要讓學生弄清的兩個方面。

在學生嘗試計算完檢測題後,及時引導學生觀察發現計算過程中的相同點,引出“化異爲同”“以舊解新”,即“轉化”的思想方法,讓學生從實例中走出來,解決了“怎樣轉化”的問題。此後透過教師的設問“不轉化行不行,能否將分母直接相加減?”讓學生關注計算過程中表象的實質是“分數單位不同”,讓學生明晰其中的道理,解決了“爲何轉化”的問題。

在計算檢測的同時,注重從練中感悟,練中發現,把學生的問題和零碎的收穫,及時進行歸納,邊練邊提煉,使學生掌握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存在的問題:

1、設計的練習題沒有完成,沒有達到訓練的效果。

由於後教中注重了堂清,耽誤了很多時間,造成設計的練習題沒有完成。在後面課堂練習時顯得有些急躁,沒有讓學生說計算過程,只注重了計算結果。

2、對學生不夠相信,不能夠對學生完全放手,引導過多。

這地方主要體現在後教環節學生彙報時,我顯得有些急躁,怕學生說不好,說的不清楚,總想幫學生說,對學生不能完全放手。

3、課堂應變調控能力還需提高

學生自學時我發現部分學生沒有按自學指導去自學,這時我沒有及時進行調控,只是對個別學生進行了個別指導,如果這時叫停對學生重新指導的話,學生的自學效果會比現在好,後教的時間也會縮短。

4、課堂上只關注了少數學困生,而忽略了部分中等生。

教學重建:

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要合理整合時間,尤其在後教環節中把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整理,抓住學生錯誤資源進行“兵教兵”,讓學生在交流、互幫中學會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完成了本課的學習目標。這樣也會使課堂時間分配的更合理,課堂練習會達到訓練效果,學生的學習效果肯定會比這節課要好。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11

今天,我執教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心中感慨萬千,我既爲學生的精彩而感動,又感到有些壓抑。細細分析整個教學過程,讓我有了新的認識。下面就對本節課的成敗進行一下自我反思。

一、 成功設計演繹出精彩

1、搶答遊戲,順勢匯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若能有好的引入,可以給學生一個啓發的廣闊思維空間,使學生把注意力、興趣集中起來,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從而開展積極的思維,在最佳的精神狀態中主動積極的學習。英國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娛樂是孩子開發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基於這一點,我設計了搶答賽,把比賽有機地運用於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無意注意中既鞏固了知識,又在遇到的新問題懸念中順勢匯入新課 ,同時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慾,使學生能積極地投入教學中。

2、合作探究、主動構建

建構主義學習觀指出:學習不是簡單地把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資訊,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也有這樣一段描述:“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我沒有剝奪他們的權利,而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後,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小組合作探究,這種學習方式正是新課程標準提倡的主要方式。學生在小組的共同努力下,獲得了豐碩的成果。無論困惑與成功,都讓孩子經歷了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了學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這也是該課最精彩的部分。學生小組的一份份設計方案成了本節課最亮麗的風景。他們猜想驗證的過程,他們有理有據的分析,他們那種把新知識轉化爲已有知識的數學探究思想,還有他們那種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主動構建知識的情景,無不吸引着我,讓我爲他們而自豪,爲他們而喝彩!這種精神不正是新課改所需要的嗎?

3、正確定位、尊重學生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們教師的職業不同點就是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基於以上兩點的思考,我把課堂還給孩子,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自我的探究中感受成功、體驗快樂。那我們教師做什麼呢?我們要組織好這節課,要把學生引導到數學的領域中進行探究,和學生一起研究、一起探討問題,成爲學生學習上的夥伴。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就是,我們要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正確合理的評價,並透過教師的評價能激起學生的一次又一次的慾望,讓他們獲得知識的昇華、人格的提升。

本節課,我多次在總結中對學生進行評價,一句句“你們真了不起!”、“你們正讓我感動”等話語和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自信而快樂。同時,我非常注意學生研究問題時的每一個細節,只要我發現了,我都給予及時地評價,並滲透了數學思想的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這一切都是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對學生的尊重和理解,沒有對教師自己角色的準確定位,是不會出現以上這些催人奮進、激情澎湃的話語的。

4、補充材料、拓展視野

數學的知識是枯燥的,但數學思維的邏輯與嚴禁又讓人佩服。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不應只建立在知識的學習上,還可以補充豐富的數學資料,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讓他們感受中國的燦爛文化,拓展數學視野,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於是我結合本節課內容蒐集了一點小知識進行補充,隨即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 壓抑氣氛讓我反思

大家都知道,計算教學是最爲枯燥的,除了計算就是練習計算,爲了計算而計算。我既使絞盡腦汁,設計搶答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用教師激勵的語言感染學生,讓他們自己探究感受成功的快樂。但是這節課我覺得最大的不足之處就是整節課我都沒有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我覺得有些失敗,自己也沒有發揮出最佳的狀態,總覺得有些壓抑。我考慮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1、開端的情景沒創設好

我非常注重開場白的情景創設,但這次的開場白只是和學生交流了觀察與猜想的精神,一直比較低沉。還沒來得及進行一些小遊戲來調動大家就上課了,學生的情緒還沒有進入興奮的最佳狀態。再加上搶答賽中的緊張與知識的遺忘則更加重的沉悶的氣氛。如果我把槍大賽的氣氛在調整一下,或許會更好。

2、亮點卡沒利用好

亮點卡很吸引學生,從課後學生的爭先恐後想得到它就可以證明。但我卻沒能發揮出它的激勵性,只用了一兩次,如果在課堂地進行中也設計一些獎勵,可能會調動的更好一些。

3、設計方面存在缺陷

計算教學的枯燥如何克服?這個問題我雖然盡力避免,但依然免不了它的枯燥乏味。我的設計還缺少趣味性等東西,我想在這方面再下一番功夫,多進行理論學習和實踐的嘗試,爭取能更好地克服掉。

總之,這節課我爲學生的探索精神而感動、而自豪,又爲課堂的壓抑氣氛而苦惱,我迫切希望得到專家的指引和大家的意見,並希望透過我的反思能積累經驗、汲取教訓,不斷指導今後的教學生涯。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12

教者在備課時,充分意識到 “吃透兩頭”,才能讓在課堂上得心應手,收放自如。根據分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在計算上幾乎完全與前一知識“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相似,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已經不是在異分母分數的計算這一環節了,而是在對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算理的理解。

(一)聯繫學生,重組教材內容,改變呈現形式:

“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靈活處理教材。”是我們教師努力的方向,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教者重組教材內容、改變它的呈現形式,更有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如:由學生說出一些分數後,讓學生自己選題進行分數加減法的練習,在練習中即可以複習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在碰到問題時,在合作交流、互相討論、相互提問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新知的探索,這有利於知識的正遷移,更有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

(二)素材來源於學生,體現一個“親”字:

學習材料提供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可以由教材提供,也可以有教師提供,還可以由學生來提供。但就學生個體而言,自己提供的材料尤其是自己的創造的材料總是最親切的。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初步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學生學習的材料都來源於學生自己,學生透過對材料的感知,喚起對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回憶,在回憶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提高,激發起再創造的慾望。第一是匯入階段: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一些你認爲印象比較深刻的分數,爲後面的學習提供可操作的材料。第二是展開階段:分二個層次進行,第一個層次是由學生自己自由選擇剛纔列舉出來的分數進行分數加減法的練習,透過教師選取典型的練習進行反饋,來複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第二個層次也是在自由練習的基礎上,透過反饋來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以及計算方法;三是鞏固練習階段:採用互相出題,同桌互批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總之,在本節課中,本着所用到的學習材料完全“來源於學生,取自於學生,用之於學生”這一教學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索的慾望,使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

(三)充分開放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學的慾望:

開放性的教學對開發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潛能,切實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正真成曾學習的主人並獲得全面發展有着重要意義。本節課教師首先力爭營造一個輕鬆、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試圖開放師生關係。以開放性的內容作引導,開啓學生的思維。如:本節課採用學生自己說出一些分數,然後在這些分數上找自己會做的分數加、減法,在互相交流、爭論、合作的基礎上探求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並突破爲什麼要先通分再計算的算理;在知識的鞏固上採用學生之間互相出題,互相批改等形式。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開放、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參與的機會,以促進各個層次的學生進行交流和發展,努力營造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很好地體現了課堂的開放性。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13

數學知識的學習除了求全,還應該求聯。因爲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小學加減法運算內容的終結,承載着貫通整數、小數和分數加減法算理的重要任務———通理。如果說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算理打通是內部通,那麼打通分數與整數、小數的算理是外部通。

單位相同才能直接計算,加減法的本質是單位個數的加減。從基於現象教學到基於本質教學活動,讓學生經歷經驗性理解,形式化理解和結構化理解的過程。

因此,本節課我先回顧分數的意義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出示1/5+2/5。學生解釋算式的含義以圖說明“相同計數單位個數相加”的道理。接着提出問題“1/2+1/5”該如何計算呢?

學生反饋展示學生方法:

方法一:“化小數法”。抓關鍵問題“爲什麼轉化成小數?”新知轉化爲舊知,滲透數學思想。

方法二:“通分法”。抓關鍵問題“2/10與5/10哪兒來?”爲什麼要將這兩個分數進行“通分”?依據是什麼?

(1)透過分數尺找尋“等值分數”,1/2這個分數可以找到哪些“等值分數”?如2個1/4,3個1/6……發現一個分數有無數個計數單位。

(2)爲什麼要選擇“5個1/10”?組織交流,展開討論。感受”將分數進行轉換,在等值分數的量變中,藉助用小單位度量大單位“。

(3)藉助“分數尺”,討論交流“通分”的依據和理由。經歷”異分母分數相加,需要找到兩個分數相同的計數單位及其對應的個數,再把計數單位的‘個數’相加”這一過程。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14

案例:

一、猜測驗證

(學生根據題意列出算式1/2+1/4)

師:在沒研究之前,請大家猜一猜1/2+1/4的得數可能是多少?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猜得數是1/6、2/6=1/3、3/4,同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想的過程。)

師:大家的想法聽起來都有一些道理,那到底誰猜的對呢?你能利用手中的材料驗證一下嗎?

(學生分頭行動進行驗證)

師:你猜的得數是什麼?你是用什麼方法驗證的?

彙報:①、分數化成小數再相加。

②、摺紙塗色法。

③、先通分再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加法進行計算。

師:大家非常愛動腦筋,用不同的方法驗證到1/2+1/4=3/4。

二、提練方法

師:根據剛纔驗證的經驗我們再來做一題:2/3+2/9=

學生練習後進行彙報交流,發現大家都用通分的方法進行計算。

追問:有沒有同學用化成小數的方法來做的?爲什麼不用這種方法?

指出:看來不是每道異分母分數加法題都可以化成小數來計算的,但都可以用通分的方法進行計算。

師:根據以上兩題的計算過程,你知道怎樣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法?(交流並進行小結)

三、方法遷移

師:這道2/3+2/9=8/9加法算式究竟算的對不對,我們應對其進行驗算。你準備怎樣來進行驗算呢?(用和減一個加數看它是否等於另一個加數)

指出:其實分數加法的驗算方法和整數一樣。

(放手讓學生自己驗算,再彙報)

①、8/9-2/9=

這道題計算時要注意什麼?

還可以怎麼驗算?

②、8/9-2/3=

這道題計算時要注意什麼?(減法時也要分數單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

小結異分母分數減法的計算方法。

反思:

一、猜測中引發探究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分數的意義、分數的基本性質、通分、約分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由於個體理解的多樣性,有的學生用分母相加,分子相加;有的學生用分母相加,分子不變;還有的學生把這兩個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進行計算。根據學生不同的理解,在猜測中出現了1/6、2/6=1/3、3/4的結果。豐富的答案引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在自主驗證中不僅提高了學生探究的能力,同時又讓學生把計算中可能出現的錯誤消滅在了萌芽狀態中。

二、探究中學會轉化

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猜測,產生了多種答案。“那到底誰猜的對呢?你能利用手中的去材料驗證一下嗎?”果斷的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有的學生用長方形紙折一折、塗一塗找到了答案;有的學生把分數化成了小數找到了答案;還有的學生利用通分找到了答案。學生有效地把新知進行了轉化,從不同途徑驗證了自己的猜想,同時,又提高了自己的學習能力。

三、在運用中建構知識

在自主探究中學生對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有了初步的感知,這時讓學生利用驗證中的經驗自主練習2/3+2/9,在交流中發現學生都選用了通分的方法。這時追問:“有沒有同學用化成小數的方法來做的?爲什麼不用這種方法?”在討論中學生認識到不是每道異分母分數加法題都可以化成小數來計算的,但都可以用通分的方法進行計算,從而有利於學生提煉出異分母分數加法的一般方法。

四、在驗算中學會遷移

本課的教學任務不僅僅要讓學生掌握計算方法,還要讓學生養成自學驗算的習慣。2/3+2/9=8/9計算後,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驗算,自然地引出了異分母分數的減法,這時有利於學生利用新知進行遷移,從而也有利於學生知識網絡的構建與完善。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15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以及認識了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因此本課透過一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來引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喚起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已有經驗,並深刻體會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也就是同分母分數才能相加減,接着,根據學生心理和思維的特點,讓學生“猜一猜”,自然會聯想到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實現自然過渡,揭示課題,而且在思維上留給學生探究的線索。同時,由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實際問題的現實存在而匯入,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

在備課時,我充分意識《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與上一節課有很多相似之處。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回顧這節課的教學情況,我覺得在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方面還做得不太夠,仍然停留在教師讓學生做什麼,學生就做什麼的層面上。而且有些教學環節的設計,顯得有些多餘,缺乏對總體目標的把握。雖然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已經確定,但是我卻沒有去考慮每一個環節的設計目的,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最終能爲總目標解決什麼。例如:在複習匯入這一環節中,要求學生對一個個的出示分數回答該分數的分數單位,然後對兩組分數進行通分。對於這一環節的設計,我顯然是沒有好好的分析,因爲本課的重點在通分,分數的分數單位是很早就學的知識已經沒必要在複習了。

還有在講解1/2+1/3的算理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這兩個分數相加的“算理”演示課件,但在課件中沒有講透爲什麼分數單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如果我在教學中設計添加這樣一環節,應該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也就是當出現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兩個圖形時,把它們重疊合併成一個新的圖形,並提問學生現在這個圖形可以用什麼樣的分數來表示了。學生自然是無法對這個既有二分之一又有三分之一的圖形用分數來表示的。這樣反過來讓學生明白爲什麼分母不同的分數是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了,從而也就更加深刻的掌握了先通分在計算這一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了。

如果我能在今後的教育教學此文轉自中充分重視學生原有認知水平,抓住這一教學契機,有準備地計劃和選擇一些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學習材料,設定恰當的教學情景,直接拋出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歸納、自己體驗,那肯定比教師一步一步引導發現更有價值,更能調動學生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