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上冊各單元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數學上冊各單元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年級數學上冊各單元教學反思

一、《數一數》教學反思

作爲一年級數學的第一單元,讓學生感受學校的環境,熟悉他們今後學習、生活、活動的場所,怎麼樣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順利的適應小學數學的學習是這節課的關鍵。在教學時,我先對學生的數數情況進行初步的瞭解:接着爲學生出示鮮豔的圖(課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教學活動按照先引導學生數圖中事物的數量,再抽象出數,然後再回到數數活動中進行。10以內各數的認讀,採用了多種方法,分步驟的練習與反饋,便於全面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最後引導學生數一數身邊事物的數量,將數與學生身邊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繫,體現數學的廣泛性。最後的小結,既對本節課學習活動進行了總結,又進一步將活動擴展到課外,使數學學習走出課堂。

二、《比一比》教學反思

第二單元比一比教學一課時完成,其中包含了比長短、比輕重、比高矮等等,細細品味,這個教材的編排是非常有心的,每一種比的方法雖各不相同,但實際上又是相通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在例題學習中沒有問題,但在操作第一題同座比鉛筆時,一放就收不回來了,小朋友一個個都非要自己的鉛筆長不可,當時在講三支鉛筆比的時候,我就用了一支自己的筆去比,引導觀察,學生的注意力又回來了,看來課堂上活動組織的有效性還是很值得研究的問題。

今天教學中比較滿意的是學生理解了“最多、最少”至少需要三個物體比一比,我在三支鉛筆比的時候引入這句話,“三支筆比,誰最長,誰最短,爲什麼要加一個最呢?”

但在作業中發現學生對繩子繞三圈比繞四圈短,有的學生不理解題意;對於一個菠蘿=兩個蘋果,一個菠蘿=三個柿子,一個菠蘿、一個蘋果、一個柿子比一比,有個別小朋友不清。由此我採取了個個擊破的方法,錯的小朋友面批,邊講邊實驗邊訂正,效果不錯。

三、《1~5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反思

剛入學的孩子上課習慣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學習方式。讓一年級的新生投入到數學活動中的關鍵是調動起他們的興趣,創造一個學生樂於參與的活動情境。我利用坐火車旅遊形式,將練習題串在一起,變枯燥的練習爲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在練習中,透過用手指表示得數,將式子列在自己的紙板上,小組交流,搶答等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都得到需要的數學知識。

習題的內容上選擇有生活味的、學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們的興趣。比如點點人數,看看動物園,數數小蜜蜂,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注意,去思考,從而讓學生親近數學,喜歡數學,提高數學學習的能力。

四、《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

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升爲一年級的小學生,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他們採用的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爲主。怎樣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主體圖形,並以實物體中抽象出簡單的立體圖形呢?課前一段時間裏,我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平日裏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備教具使用,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並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如長方體、圓柱、球的線描立體結構圖弄。同時在課前讓學生按要求收集好相關生活物品以作學具。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同時,體會知識間的聯繫與區別。學生學習興趣非常濃厚,在數學活動中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五、《6—10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反思

衆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爲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顆珠子,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爲今後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在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用數學”過程的指導,讓他們明確大括號和問題所表示的意義、重視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畫面、理解畫面內容、選擇有用條件和恰當的方法計算的過程,以此讓學生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途徑。

七、《11~20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反思

建立數感可以理解爲會“數學地”思考,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我們沒有必要讓人人成爲數學家,但應當使每個學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會數學地思考,數感是人的一種基本素養。

培養學生的數感,不是靠教師講解獲得的,而是要結合具體情境,透過數學活動得到感受和體驗。學生,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都有強烈的表現欲,因此,我抓住這個契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他們一個舞臺,讓他們用語言表達和交流數的資訊。爲此,我適時安排了相應的`活動。新課引入時,我就先透過“考眼力”遊戲,讓學生透過數數,猜數。這不僅僅是激發學生學習情趣的一種策略,更是讓學生透過想和猜的活動,發展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感。又如在認識計數單位個和十時,讓學生透過小組討論有什麼辦法能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透過比較得出以十爲計數單位,以及在出示主題圖時讓學生數一數圖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數去觀察事物,表達和交流生活中有關數量的資訊,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領會學習數學的意義。另外,在尺子上除了讓學生一個一個數外,還讓學生兩個兩個,五個五個,十個十個數。這些安排不僅加深學生對數的意義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感。

八、《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儘管教學對象是上學才幾個月的一年級學生,但上課前絕不是一張白紙。由於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已經具備了相當的鐘表及時間的感性認識。據課前調整得知,大部分學生能夠大概說出什麼時刻幹什麼,正確認識整時。如果我們教學仍按部就班,按鐘錶的作用→認識鐘面→認識整時、半時→合理安排時間這樣的教學程序進行。無疑時間對學生的漠視,必將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本課教學只有緊密結合生活,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自主歸納總結知識,才能將學生的知識轉化教育資源。

所以,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努力做到從教材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充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並依此調整教學,從而做到教師的教服務於學生的學。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透過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實物材料和廣闊的探究空間,放手讓學生看一看、撥一撥、說一說,引導學生觀察,透過說鐘面這個環節,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交流討論,解決第一個知識點。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與競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啓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九、《20以內的進位加法》教學反思

20以內的的進位加法是退位減法和多位數計算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數學必須練好的基本功之一,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熟練地進行計算,是十分重要的。

教材編排中這部分知識分爲三節新授課教學,第一節學習《9加幾》,在這節課中學生會初步接觸“湊十法”;第二節學習《8、7、6加幾》,在這節課中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湊十法”,會熟練用“湊十法”計算大數加小數;第三節課學習《、4、3、2加幾》,讓學生體會小數加大數,還可以用交換加位的位置,變成大數加小數來計算,也爲以後學生加法交換律打下基礎。

在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對“湊十法”掌握較好,能根據具體的題目來選擇合適的湊十法進行計算,,在口算小數加大數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還是會選擇“湊十法”,只有少數孩子會用交換加數的位置的方法來計算。在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期間,我組織很多、各式各樣的口算練習,有自制的口算卡片、有自制的口算課件、有自制的口算練習題卡,分小組口算比賽、請學生當小老師自已出題來考考其他的孩子、同桌互相出題練習口算。多形式、大劑量的練習,讓學生對20以內進位加法這一知識重點的把握效果較好,口算的準確性和迅速性得到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