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七律·長征》課後教學反思素材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七律·長征》課後教學反思教後感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毛澤東的詩詞藝術風格獨具匠心。縱觀歷史人物,除三國中的曹操,既是著名的文學家,又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然後就是毛澤東了。毛澤東的詩詞胸懷經緯,磅礴委婉,有指點江山,又有兒女情長。《長征》這首詩,細析教材,會發現首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統領全文,下面的詩句都是具體表現。因此,在整體把握之後,扣住“難”和“只等閒”,運用簡筆畫、背景資料、音頻等多種資源讓學生在直觀中、在情境中體驗,從而達到與文字對話的目的,生髮出對紅軍戰士豪邁、樂觀情緒的讚歎。爲了強化情感,拉近時空距離,大量採用情境引讀,使學生隨着作者想像一幅幅鮮活、生動的畫面,在層層推進中,情感走向高潮。而在拓展環節,從課內走向課外,從詩到詞,從作品到文風,深入淺出地讓學生在濃濃的文學殿堂徜徉,使這節課充滿了語文味,對學生的發展自是不言而喻了。

《七律?長征》是1935年10月,長征即將結束之時,毛主席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滿懷喜悅和豪情,以極其輕鬆的筆調寫下的一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詩文雖然不長,但知識豐富,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較多,因此,本着學習是以學生爲爲中心的,學習是個性化的教學理念,結合文字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將本課設計爲四個活動板塊: 1、精彩回放,走進長征。 2、以讀代講,感知長征。 3、文字對話,深入長征。 4、誦讀延伸,昇華長征。 我這樣設計並教學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思考: 1、突出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改變以教師爲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從課始到課終,我始終把學生置於主動、自動、互動的平臺之上,以讀代講,讓學生去自讀自悟,讀出層次、讀出韻味。 2、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行爲。我十分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感受和見解。鼓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倡導個性化閱讀,如教學中我始終鼓勵學生多讀多悟、心靈交融、讀入文字、讀出個性。 3、正確對待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係,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人文性蘊含於工具性之中。現在有的課堂教學爲了突顯人文性,一味強調讓學生感悟,而丟棄了作爲第一性的工具性,這是極爲片面的。所以在本節課中我既注重傳承祖國的語言文字又關注學生的體驗和發展,如:對“寒”字的生成、理解。 4、創設了師與生平等對話的氛圍。在本節課中我沒有不厭其煩地分析、講解,而是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批註閱讀,讓孩子們在讀書中發現問題,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感悟中解決問題,努力爲學生營造一個寬鬆的學習空間。 5、透過課前佈置學生查閱資料和課上播放影像資料等手段,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爲課文的理解減緩坡度,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做好鋪墊,使得學生對一些重點字詞的理解能水到渠成。

由於受能力限制,我對新課標的理解和把握還尚有偏頗,在教學中留下了很多遺憾,像教師的指導還是過多,放手的力度還不夠等等問題,真誠地懇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

《開國大典》教學反思

初看學生跟老師之間的一問一答,感覺好像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良好。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都能給予正確的答案。可是細細想來,我覺得學生似乎很麻木,也許他們早已經明白老師想要怎樣的答案,在回答問題時都是按部就班、有條不紊的。但是給人的感覺總不是很由衷的,好像就只是爲了讓老師高興才這樣回答的,並不是他們發自內心的感受。看來歷史真的離學生太久遠了,要讓學生去體會當時的歷史環境是有一定困難的,需要課前老師和學生積極地查找資料,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再借助一些輔助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我想,如果能夠準備一些資料,比如說:《開國大典》的碟子,舉行閱兵式時的一些片斷,讓學生親自感觀,去體會開國大典時的莊嚴、隆重,這樣的視覺和聽覺感受一定比老師講一千遍的效果還要好。

???? 在課題匯入這一環節,我一改平時單一地把課題板書在黑板上的做法,而是有坡度地板書了三個特殊的詞語:一九四九年,天安門,開國大典。板出了這課的關鍵詞。然後讓學生把這特殊的時間,特殊的地點,特殊的事件組成一句句子。我感覺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使開國大典這一特殊事件及其它的時間,地點在孩子們的腦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與此同時也鍛鍊了孩子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最重要的是也爲後面課文的學習打下了很好的鋪墊,因爲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把學生的注意力,思維,情感都集中到對課文的理解上,孩子們已經對開國大典這一開天闢地的歷史事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青山處處埋忠骨》教學反思

對於自己上的一課,收穫很大,具體的有兩點體會:

1、只有引領學生走入情境,學生才能身臨其境地去感悟,才能使朗讀具有真情實感,比如:我在課堂上透過出示地圖和簡練的講解,把學生帶入抗美援朝的時代;毛岸英的照片更讓學生真實感受到這樣一個年輕人犧牲了多麼可惜,從而體會毛主席的悲痛心情;配樂朗誦描寫毛主席複雜心情的語句,催人淚下的語句配上悽美的音樂,使在場的師生走京樂主席的內心世界,被主席博大無私的胸懷所感染,有的.老師控制不住激動的心情,淚水奪眶而出,現場充滿了凝重的氣氛,學生情感得到昇華。

2、只有努力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課堂纔有活力,無論是在備課中,還是在課堂上,都必須注意以學生爲主,只有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纔是成功有效的課堂,本課以學生彙報收集材料開始,透過學生的自主學習,瞭解到很多相關的知識,對後面的感悟作了良好的鋪墊。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也很有積極性,要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主席流淚的情景,不僅充分的調動學生的思維,而且使學生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份真情,感人肺腑。

本課,我要由衷地感謝去進修校宋香蓮老師和魏玲老師給我很多幫助,尤其是魏玲老師深入課堂,作具體的指導,使我深受啓發,受益非淺。

透過這一節課,使我瞭解了很多語文課應當側重和注意的東西,開闊了我的思路,課堂教學水平得到了提高,今後我會更加努力,鍛鍊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爭取再進一步。

《毛主席在花山》教學反思

1、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說出文章中講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幾件事。可要求用比較簡練的話語概括出幾件事情。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從毛主席在花山的幾件事中體會到了什麼。要引導學生從具體的事實內容出發,認真仔細地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體會作者敘述的順序:

從文字表面看,文章主要記敘了毛主席在花山村的三件事,敘述順序很清楚。可進一步讓學生理解這三件事爲什麼要按這樣的順序安排。讓警衛員把羣衆請回來碾米,不要影響羣衆正常生活,表現了主席對羣衆的關心。進而派警衛員每天給碾米羣衆送去茶水,表現主席對羣衆的體貼、愛護。最後毛主席來到羣衆中,親手給羣衆遞去茶水、幫羣衆推碾子,表現了主席深入羣衆、和羣衆打成一片的作風。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達上是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的。同時這樣的敘述順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髮展過程,這樣的分析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文章的敘述順序,要根據文章內容的需要來安排。

3、本文是以寫人爲主的記敘文:

作者具體寫了毛主席在花山時的三件事,體現了毛主席的熱愛人民、關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質。用具體事件體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質是小學生應該掌握的一種表達方法。在閱讀中應該讓學生加以體會。

4、課外可讓學生練寫一篇以寫人爲主的記敘文:

題目自擬,要求寫自己所熟悉的人,以《毛主席在花山》爲例,要透過具體事件的記敘來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防止空洞說教或作鑑定式的評論。

《毛主席在花山》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透過敘述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幾件事,表現了毛主席熱愛羣衆、關心羣衆、願意和羣衆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懷。教學這篇課文時,在學生讀通課文之後,我再讓學生認真地讀一讀課文,然後用自己的語言簡要地說說課文講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幾件事,再想一想從中表現了毛主席的什麼品質。學生認真地讀書並討論交流,就得出了答案。我再引導學生理解一些重點句子,透過理解這些句子,學生對毛主席的高貴品質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接着,再讓學生思考一下哪些內容寫得比較詳細,哪些內容寫得比較簡略,爲什麼要這樣安排?透過討論交流,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