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

《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1

面積的初步認識是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學習的初始課。一節課只有確定了明確的目的纔能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活動,所以我先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1、透過各種(描、塗、說、指等)活動從物體和圖形兩方面認識面積。感知中區分周長與面積。2、從生活中的物體引出面積的大小比較,總結比較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3、滲透有序及密鋪的數學思想。

本課充分挖掘學生的元認知。知識從他們所熟知的生活中來,再還原到生活中去,使學生體驗數學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獲得成功的喜悅。本課還充分調動孩子們體驗感悟物體與圖形的面積,讓他們遨遊在自主探究的海洋,教師在本節課上只是引導者,而孩子們纔是學習的真正主人。在本課實施的整個過程中,經歷了備課、上課、說課、調整再上課、專家指導、再調整上課的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現將此過程中的一些反思總結如下:

1、 與自己對話——困惑。

初備面積的初步認識一課是在寒假。這節課分爲認識面積和麪積單位,因爲感覺這部分知識孩子接受起來會非常容易,不會出現問題,所以在課時安排上比較緊湊。在上這課之前,我是第二次審視我寒假所備,覺得再備起來內容比較多,懷疑能否完成,完成後孩子的理解如何。

2、 與學生對話——真問題。

透過對本課的再理解,我進行了第一次試講。孩子們的真問題出現了:由於前面對面積的認識不夠充分導致後面的一個活動中,這個活動是老師給孩子們一些統一的測量工具,讓他們體會用這種統一的工具去平鋪數學書,判斷數學書的大小。(目的:認識統一單位的重要性)(滲透平鋪思想)孩子們表現出不知道怎樣用同一個統一的工具來判定面積大小。有的孩子在用老師所給的尺子測量數學書,有的拿着工具不知所措。課後,學校領導對於我所上的課馬上進行了評課,並指出問題所在。我也馬上進行了反思:孩子的問題凸顯出老師對於面積的初步認識環節沒有讓孩子理解透徹,可操作的感知活動不多;對於活動的指導,老師沒有組織、指導到位。於是,我體會到了對於面積的認識對學生在後面學習中的重要性,馬上對本課進行調整,做了大膽割捨,把面積單位一節作爲下節課的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我又對面積的初步認識一節進行了調整,增加了描、塗、說、指等活動。進行修改後的課上讓孩子們充分認識了面積的概念,透過各類活動使孩子們充分感知物體與圖形的面積。增加了對孩子小組討論合作活動的指導前置,讓孩子們明白我們要做什麼再去做。課上,孩子們明顯的理解了老師的設計意圖。

3、 與專家對話——清晰。

課後,呂老師對我的課進行了評價,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小時,卻使我豁然開朗。呂老師首先肯定了我的一些做法,如:利用摸、指、塗、描、蓋等活動讓孩子們感知面積等。另外他也一針見血地像我發問,幫我思考並解決疑團。

1、適度提煉——回頭看。

課上一個孩子爲什麼說不出你所總結的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爲什麼你舉了這麼多例子,孩子們卻不能說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呢?我想是因爲孩子沒有從物體和圖形兩方面認識面積概念。是因爲我沒有帶着孩子回頭看呀。我們上課要有帶着孩子學會總結提煉的過程,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其實只要點一點孩子,回顧我們剛纔學會的過程,學生是不難發現我們剛剛所感受的都是物體表面的大小的。

2、追根溯源—數學本質。

我們講課之前的備課是要幹什麼?呂老師的這個問題使我深思,我想還是對什麼是面這個問題的一個追根。一個“追根”讓呂老師笑逐顏開,呂老師彷彿看到了我的頓悟。面積到底是什麼?課後要讓孩子形成一個什麼表象;這一連串的追問讓我清晰了本節課的脈絡。其實,很多概念性的知識不一定非要讓孩子知道這個概念究竟怎麼說或怎麼背誦下來,而是讓孩子在大量的活動中體驗感悟並理解。那就需要教師有巧妙的設計與構思。有些老師每節課都會苦思冥想地想出一些辦法來讓孩子領悟,其實大可不必,只要教師有追根的精神,教師對知識有着追根的理解,那我想設計就會手到擒來。如:本課中,到底什麼是面積?教師首先要心裏有數。利用多種手段讓孩子明確其實邊線圍成的這個區域就是這個面的面積。另外一個層次,無論是物體還是圖形都有它確定的大小。讓孩子感悟體驗後,問問孩子,孩子自然會給你滿意的回答。

我想本次教研活動使我經歷了磨練中成長的過程。感謝學校和呂老師給我提供了這次機會,今後我也會在教研組中再學再練、多學多練,爭取有更大地進步。

《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三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面積的認識,這一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而面積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爲了讓學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積”的含義,我從生活入手,讓學生觀察黑板面和數學書的封面,說說哪個的面比較大?哪個的面比較小?感知物體的面有大有小,接着讓學生找身邊物體的面並比較它們的大小,透過物體面的大小比較揭示物體表面的面積。我出示了面積大小差不多的正方形和長方形讓學生觀察,說說哪個平面圖形的面積大?哪個平面圖形的面積小?僅憑直觀有的學生說是正方形面積大?有的說長方形的面積大?有的說相等?我說有的時候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要想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測。

一節課在看一看,畫一畫,比一比,擺一擺的活動中不知不覺結束了。在這節課中教師提供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去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加深了學生對面積含義的理解。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充分爲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空間,讓學生去親身感受、親自動手、親自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如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讓學生比一比數學書表面和練習本表面、教師手掌面和學生手掌面、兩個圖形的面的大小,然後透過對比較過程的小結來理解面積的含義。

第二,及時地去發現並認可學生思維中閃亮的火花,靈活處理學生的學習反饋,及時調整課堂生成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第三,利用已非常瞭解的七巧板知識突破面積含義中對“封閉圖形的大小”的理解,利用七巧板圖板面積大小和七巧板拼圖體會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第四,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大小這一活動有多種比較策略,因此課前我準備的比較工具多樣,學生的思維會更寬闊,比較的策略也會更加豐富多樣。

教值得深思和改進之處。

1.關於圖形知識的引入,爲學習圖形面積而引入圖形面積,未能體現出學習新知識的必要性(即圖形面積概念的必要性,爲什麼要比較物體表面或圖形大小),這需要教師從現實生活中去尋找有關實例。

2.有關環節中的問題設計,是否真正留給了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值得考慮。

《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3

由於小學生的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還很低,在形體教學中,往往依靠直觀形象,幫助學生掌握新知。以往透過實物演示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現在再加上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學生印象會更爲深刻。上課時,老師叫學生拿出實物進行觀察,進而揭示像椰子汁罐、八寶粥罐這類的形體就叫做圓柱體,簡稱圓柱。但是學生的空間觀念比較差,怎樣由實物轉到立體幾何圖形呢?這時就是發揮多媒體課件優勢的時候了,我用它來演示實物抽象到立體圖形,突破了這個教學難點。接下來,讓學生再仔細觀察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及周圍的面,引入圓柱的特徵,並配以多媒體課件演示,利用畫面的反覆閃爍引起學生的注意,突出了這個重點。這樣,能更爲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知識。

圓柱側面積的推導用動手演示當然也可以,但運用多媒體課件來演示則顯得更爲方便。我透過多媒體課件來演示,屏幕上逐步演示沿着圓柱體的側面上的一條高剪開,並展開成一個長方形(正方形是特例),從而,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推導側面積的計算公式。透過一系列的問題,如:展開後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的什麼?寬呢?長方形面積等於什麼?那麼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樣求?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匯出圓柱體的面積公式。這種聲情並茂的動態演示,牢牢地吸引着學生的注意。它們十分投入地關注畫面的移動、展現,對每一處的變化都觀察得十分細緻、全面。這樣學生就不用機械地背誦公式,他們的頭腦裏隨時會再現出這一場面,爲加深學生的記憶創造了條件。

《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4

《面積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單位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爲以後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幾點。

一、結合實例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

面積的概念在本單元是一個重要起始概念,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透過看一看,看圖片的大小,人身高的大小;摸一摸、摸自己的手掌、和桌面的大小,數學書的封面等;比一比、比手的大小和桌面的大小,黑板和數學書的封面大小比較等方法,最後形成概念。使學生透過觀察和重疊多種比較活動,獲得感性的認識,抽象出面積的概念。

二、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在前面的基礎上,透過實際的操作來認識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出示各種形狀的玩具和兩張卡片,讓學生比較這些圖形的'面積大小,從而引出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使學生透過實際操作和彙報討論,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生活的密切相關並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

在本節課中由於學生實際操作佔用的時間較多,所以在面積單位的確立中過的不夠紮實,需後面加強指導。

《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5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過程性目標,讓學生“經歷、體驗、探索”學習數學的過程,使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索、去發現。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更是把數學學習看作是一種“再創造”。這裏所指的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索過程,進行知識的“再創造”,並不是要讓學生機械地去重複歷史中的“原始創造”,也不是要求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去進行創造發明,而是要讓我們的學生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並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重新去創造出有關的數學知識,這種“再創造”的工作應是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和幫助下進行的。結合這節《面積的認識》,談一談自己的思考與認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應採用實踐活動、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教師作爲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要爲學生創設有利於他們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產生的全過程,來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 “面積的認識”的教學,教師只是把教科書上精煉的思維結果背後那些看不見的思維過程將其設計成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以上展開的過程中,不僅清楚地理解了這個抽象的“面積單位”的含義,參與了面積單位產生的簡單過程,親身感受和體驗了“面積單位”這個知識的發生、發展的形成過程,而且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再次體驗或自己發現前人的思維方法,這不僅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和發展大有好處,而且也給了他們點燃智慧火花的機會,使這些今天的“準發現者”變得越來越聰明,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的不只是一種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自主探索,自己去發現,學會象科學家一樣進行研究,創造!從而爲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數學是人類經過曲折的探索過程建構起來的,但教科書上呈現時,常常省略了產生髮展的曲折過程,以非常概括、嚴謹的形式展現出來。因此作爲教學內容的數學,教師在呈現時,應該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把教科書上精煉的思維結果背後那些看不見的思維過程展現開來,模擬問題的發現過程,把這些過程簡單地、濃縮地再現,並將其設計成具體問題的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我想,這種學習習慣,思維品質正是將來“創新“的源頭活水,這樣的教學纔是最有魅力和最有效的。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過程性目標,讓學生“經歷、體驗、探索”學習數學的過程,使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索、去發現。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更是把數學學習看作是一種“再創造”。這裏所指的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索過程,進行知識的“再創造”,並不是要讓學生機械地去重複歷史中的“原始創造”,也不是要求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去進行創造發明,而是要讓我們的學生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並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重新去創造出有關的數學知識,這種“再創造”的工作應是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和幫助下進行的。結合這節《面積的認識》,談一談自己的思考與認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應採用實踐活動、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教師作爲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要爲學生創設有利於他們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產生的全過程,來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 “面積的認識”的教學,教師只是把教科書上精煉的思維結果背後那些看不見的思維過程將其設計成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以上展開的過程中,不僅清楚地理解了這個抽象的“面積單位”的含義,參與了面積單位產生的簡單過程,親身感受和體驗了“面積單位”這個知識的發生、發展的形成過程,而且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再次體驗或自己發現前人的思維方法,這不僅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和發展大有好處,而且也給了他們點燃智慧火花的機會,使這些今天的“準發現者”變得越來越聰明,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的不只是一種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自主探索,自己去發現,學會象科學家一樣進行研究,創造!從而爲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數學是人類經過曲折的探索過程建構起來的,但教科書上呈現時,常常省略了產生髮展的曲折過程,以非常概括、嚴謹的形式展現出來。因此作爲教學內容的數學,()教師在呈現時,應該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把教科書上精煉的思維結果背後那些看不見的思維過程展現開來,模擬問題的發現過程,把這些過程簡單地、濃縮地再現,並將其設計成具體問題的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我想,這種學習習慣,思維品質正是將來“創新“的源頭活水,這樣的教學纔是最有魅力和最有效的。

《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6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學習、培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注重發展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懂的數學概念,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爲了使學生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在王主任的精心指導和幫助下,深入鑽研教材,恰當的把握教材要求,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及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從教學目標的確立到教學過程的實施,立足於學生的主體性發展,體現了課堂教學是促進學生髮展的教學理念。透過生動直觀的材料,爲學生創設了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教學過程始終在啓發、探索中進行。

1.創設生活化的情境

首先透過鼓掌歡迎,引出物體的面,然後透過比較事物表面的大小,引入比較“面”的大小,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面積知識的學習興趣。

2.重視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

透過學生動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將感性知識逐步化爲理性知識,即在具體的活動中感悟面積的第一層含義: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又透過比較平面圖形的大小,說一說、想一想、畫一畫等活動引導學生感悟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還透過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兩個物體的面和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面積概念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3、增強課堂練習的開放性

練習是內化和鞏固對概念的理解,形成基本技能和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節課練習有層次,形式多樣,具有一定的思維含量。

課後,我還反覆琢磨着,這節課總的給我感覺上得還是順的,跟課前預設的差不多,沒有大的意外,學生好象也很輕鬆、自然的理解了“面積”的含義。但下午分別聽了四位各學校的領導和教研室丁主任對教材的剖析和有效教學要注意的環節後,深入思考後發現,我在教學中只注重了學生對面積的理解和掌握,卻忽視了面積大小比較方法的重點突出,以及全體學生的學習層次,雖然我有講比較的方法,對學生來說,速度可能太快,成績好的學生能馬上接受,可中下等生卻是有點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這樣中下等生一旦自己聽不懂了,他就會思想開小差,做小動作。另外這節課我時間沒把握好,使得我總是擔心任務完不成,有些習題的講解沒有落到實處,這樣有些學生下次碰到這樣的題或許仍不會做。如果我上課時能時時關注學生們的學習情緒,注意力程度,儘量讓每個學生都弄懂這節課學的重點、難點,對以後學習面積的計算會有更大的幫助。

《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7

我但任三年級數學教學,現就我的一節面積概念教學反思如下。

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爲了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從生活入手,讓學生透過比一比,摸一摸等活動,感知物體的面有大有小。 我先從和班上小朋友比手掌的大小,比較數學書和自備本封面的大小入手,讓他們初步感知了物體的面是有大有小的,也讓他們體會到可以透過重合和觀察直觀的比較出誰的面大,誰的面小。有了這樣的感性認識,我再過渡到對平面圖形的面的大小比較上,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原來平面圖形的面同樣是有大有小,從而自己總結出關於面積的定義,這種透過活動來認識概念的方法,就把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繫起來,加深對面的積的理解。這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 在比較之初學生完全可以透過觀察法直接看出誰的面積大,當我出示兩個看起來面積差不多的正方形和長方形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比較的方法。有的同學用直尺量,利用了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去比較;有的同學透過重疊的方法去發現;預設時還想讓學生透過畫小方格或者印小方格的方法去得出結論。全班同學在交流時,同學們是各抒己見,把自己的想法與大家分享,學生對於面積的比較形成了自己的方法。最後在練習中,同時透過擇優,也看到小方格在面積比較中的作用,爲下幾節課利用小方格來認識面積作好了鋪墊,比生硬的灌輸更讓學生容易接受。學生對面積的本質特徵又有了更好的鞏固。這樣既把感受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較好,學習氛圍比較融洽。

《面積》是北師大版數學小學三年下冊第四單元的主要內容,本內容的教學目標是: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的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會進行簡單的面積單位換算;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本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方形、長方形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周長和麪積是兩個完全不相同的的概念,兩者的意義有很大差別,算法也大不相同,在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學生已學過的周長計算方法來進行對比,來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和區別,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爲教學重點。

在教學中我結合了學生熟悉的實例,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讓學生充分體驗每一種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合理選擇測量它的面積單位,學會估計圖形的面積等等,這些學習活動既需要學生以一定的空間觀念爲基礎,又能夠進一步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二、充分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測量、操作等實踐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

在教材中有大量的“量一量”“比一比”“估一估”“擺一擺”“畫一畫”等數學活動,我在教學中都把它變爲現實,讓學生在課堂中親身經歷活動過程。此外,還創設更多的實踐活動,把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

三、在教學中重視了估測活動的過程,鼓勵估測方法的多樣化。

估測活動不僅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載體,也是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途徑。在學習中讓學生剪下附頁中的正方形和長方形,比較它們的大小,這一比較活動就有多種估測和策略。透過探索、交流、比較、評價這些策略的特點,學生能夠從中學到估測的方法,分享用估測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養成辦事要想策略的好習慣。

四、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因爲學習數學的目的在於應用。讓學生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面積計算也是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所以我在教學中讓學生經歷對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公式的再發現過程,防止對公式的機械記憶。

在這一單元的學習中,總的來看學生對簡單面積的計算掌握還可以,最讓學生感到困難的是面積單位的換算,主要原因是單位之間的進率記憶不是太準,而且容易與前面所學的長度單位和重量單位混淆不清。另外學生覺得很困難的是一些較複雜的有關於面積計算的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理解能力太弱,還需進一步加強。

《什麼是面積》這一課,關鍵是要讓學生在教學中感受面積的含義,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我從學生身邊最熟悉的物體入手,首先透過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認識生活中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的面積大小,讓學生獲得初步的面積概念。然後讓學生用不同方法比較一個正方形與一個長方形(課前佈置學生剪下附頁中的正方形和長方形)圖形的面積,透過比較,既使學生進一步豐富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又使學生體會到計量面積最基本的方法,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今天感覺比較成功的地方:

1、能聯繫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切實地理解面積的意義。

如利用數學書封面揭示面積的概念:“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然後讓學生舉例說說物體的面的面積,比較人民幣和樹葉面積的大小等,這樣透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使學生有了感性認識。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符合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的思維特點。

然後由觀察長方形和三角形的面逐步過渡到比較封閉圖形的大小,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爲學生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做了鋪墊。

2、重視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這一環節是整節課教學的難點,這裏放手讓學生充分自由發揮,學生在課堂上有的將兩個圖形重疊後,對剩餘部分進行比較;有的用用硬幣擺一擺、數一數;有的用透明方格紙比較面積的大小、有的用學具袋裏的長方形紙條來拼擺,學生創造出了多種多樣的比較方法。這種資源共享不僅僅是簡單地解決了知識上的問題,更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的快樂,同時享受到積極思考後獲得成功的喜悅。

3、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面廣。

這節課一直以學生爲主體,所有結論的得出都是學生自己動手、自己動腦、自己總結得出來的。

課後聽了老師們對我這節課的點評,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覺得這節課在以下幾方面做得不足:

1、在前面講解物體的表面時,選擇的實物有侷限性。在高年級學生將會學習如何求物體的表面積。這節課如出示一些像桔子、茶杯等物體,讓學生摸它們的表面,並想一想如果給它們穿上衣服,誰的衣服布料多?那麼對於學生理解物體的表面會更透徹。

2、小組合作之後讓學生彙報自己組的辦法這個環節比較倉促。當彙報的學生站在自己座位上講解時,有些同學並沒有理解。

《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8

學習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初步認識面、面積的含義,能用正方形作單位表徵簡單圖形的面積。

2.經歷面積與周長的區分,加深

學習重點:結合實例使學生初步認識面積的含義。

學習難點:面積與周長的區分

學習準備:學具(方格紙、圓片、正方形、三角形、小印章等)、課件。

學習過程:預設

一、激情導課

本節課我們學習與“面”有關的知識

二、民主導學

1.任務一:初步認識面

(1)摸一模,認識面。請學生用手摸一摸數學書封面,再摸一摸課桌的桌面。

透過更豐富的素材,積累比較面的的經驗。教師請學生觀察教室中黑板面和國旗的表面,

(2)找找自己身上的面,比比臉面與桌面的不同。

(3)認識曲面(蘋果、乒乓球)

2. 任務二:認識面積大家來進行塗色比賽。請一名同學上臺來塗,其他同學在自己的座位完成塗色任務,最快塗完的獲勝。

2.探討比賽規則是否公平,知道“面積”的概念。

)結合實例認識面積。

教師舉例說明: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國旗表面的大小,就是……(板書課題:認識面積。)

2.學生舉例說明物體表面的面積。

(1)動作、語言相結合,說明身邊物體的面積。

請學生邊摸邊說,什麼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什麼是課桌面的面積……

(2)透過想象,舉例說明其他物體表面的面積。

請學生結合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體,邊想象邊說一說它們的面積。

3.用豐富的實例,進一步完善對面積的認識。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側面,說一說哪一個面的面積比較小。

4.周長與面積的區別

5. 將數學書按不同位置擺放,說一說封面面積的大小是否有變化。

三、檢測導結

完成第62頁做一做。

交流時,讓學生不但說明自己所填的結果,還要說明自己是怎樣想的。

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我透過組織學生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數學書的封面,以及觀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學生自己身邊熟知的事物,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充分感知”面”,引發新知的生成。

在學生沉浸於生活體驗時,透過塗色比賽的活動,使學生產生認知衝突,在探討比賽規則是否公平的過程中,使學生認識到,這裏所謂的大、小,實際上是說樹葉的面有大有小,進而引出“面積”的概念,爲認識面積作好準備。揭示本節課的主題——面積的含義。及時地把生活經驗概括爲數學知識,把生活語言提升爲數學語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等。先就具體事物,說明“面積”的意義,爲“面積”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認識的基礎。

摸身邊物體的表面,觀察桌子、凳子、練習本、文具盒等物體的表面,並且比較兩個面的大小,能加深學生對“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較大小”的認識,鞏固面積概透過完成做一做的練習,使學生體會一個圖形中含有幾個面積單位,它的面積就是幾(個單位),感悟單位的價值。

但反思整節課,還存在許多遺憾和不足的地方:

1、在教學認識物體的某個面時,沒有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去多說說各種各樣的物體的面並說說什麼是它們的面積。雖然學生已經知道了課本封面的面積、黑板表面的面積等,但沒有延伸到課堂以外,延伸到實際生活中去。這在一定程度上,沒有很好的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學生的小組合作活動組織的還是不夠到位。雖然已經特意明確了活動要求,但由於平時的課堂中缺少訓練,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仍顯亂糟糟。所以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要努力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在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前提下,指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9

面積單位是在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能夠初步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的米、分米、釐米等長度單位,是本節課學習面積單位的知識基礎。本節課教材透過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使學生認識到測量工具不同則測量結果不同,引出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於是引入面積單位。

面積和麪積單位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懂的數學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本人多次爲學生創設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在發現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和創新意識。如比較三組圖形面積的大小,我爲學生提供了充足的研究材料,包括圖形紙、剪刀、尺子、透明方格紙等。讓學生自己動腦想、動手做,在實踐中找出比較面積大小的常用方法,使問題得到解決。學生的思維在這種帶有開放性的活動中被激活,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豐富了對數學學習的體驗學生自己動腦想、動手做,在實踐中找出比較面積大小的常用方法,使問題得到解決。學生的思維在這種帶有開放性的活動中被激活,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豐富了對數學學習的體驗。

《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是三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面積的認識,這一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而面積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爲了讓學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積”的含義,我從生活入手,讓學生觀察桌子的面和數學書的封面,說說哪個的面比較大?哪個的面比較小?感知物體的面有大有小,接着讓學生找身邊物體的面並比較它們的大小,透過物體面的大小比較揭示物體表面的面積。我出示了面積大小差不多的正方形和長方形讓學生觀察,說說哪個平面圖形的面積大?哪個平面圖形的面積小?僅憑直觀有的學生說是正方形面積大?有的說長方形的面積大?有的說相等?我說有的時候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要想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測。

接着利用多媒體出示課本62頁同學們探究的過程,讓學生透過拼擺和比較,感受用正方形做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加深了學生對面積含義的理解。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充分爲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空間,讓學生去親身感受、親自動手、親自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如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讓學生比一比數學書表面和練習本表面、教師手掌面和學生手掌面、兩個圖形的面的大小,然後透過對比較過程的小結來理解面積的含義。

第二,及時地去發現並認可學生思維中閃亮的火花,靈活處理學生的學習反饋,及時調整課堂生成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值得深思和改進之處:

1、關於圖形知識的引入,爲學習圖形面積而引入圖形面積,未能體現出學習新知識的必要性,這需要教師從現實生活中去尋找有關實例。

2、有關環節中的問題設計,是否真正留給了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值得考慮。

《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11

在認識圓柱體的課堂上,我設計了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自主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學生的小組活動各不相同,比較突出的優點是學生對圓柱的特徵認識都是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驗到出現的主要問題:

①學生對自己所探索的知識不會歸納,表述;

②學生的探研學習是無序的,隨意的;

③各組的各位成員對知識的探究和思考,差異很大;

④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差;

⑤學生不會交流學習。

研究“圓柱的認識以及表面積”是在學生已有的有關圓面積和長(正)方體的表面積等有關知識,已具有了獨立研究表面積的能力,而且圓柱形在小學生的顯示生活中處處可見,比較熟悉,因此,我們備課組將此學習內容作爲學生進行探索,研究學習的材料。

透過試驗課:我們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1、這樣的課,讓學生進行探研學習,教師進行引導的關鍵是設計好一張讓學生有序進行知識歸納和理解的表格。

2、這樣的課還要多讓學生上逐漸培養學生交流學習的能力和獨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3、在學生動手探索的過程中,教師要做的是幫助,不是引導、指責,指導也應是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再給予

4、這樣的課,有利於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觀察和分析。

只有看清了學生的學習,纔能有方向努力做好我們的教。

《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12

“面積”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領域中的內容。本節課是幫助學生理解面積的概念、會比較兩個物體或圖形的面積大小。因此,要讓學生在大量的情境與活動中感悟和理解。大量的“看一看”“說一說”“比一比”等活動都將成爲課堂中學生親身經歷的活動過程。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創設了各種活動情境,充實學生的實踐活動,把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

我認爲本節課我在以下幾方面做得較好:

一、情境匯入 。

透過小兔和小狐狸比賽刷牆的情境,引入比較“面”的大小,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面積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重視學生動手操作。

透過學生動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將感性知識逐步化爲理性知識,即在具體的活動中感悟面積的第一層含義: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又透過比較平面圖形的大小,分一分、塗一塗、說一說等活動引導學生感悟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還透過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兩個物體的面和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面積概念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本課注重揭示和呈現矛盾,巧設懸念,以激趣爲基點,層層深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針對塗圍成的平面圖形大小的比賽,設定重重障礙,不斷擴充和完善比較的方法。不僅引導學生自己探索、解決矛盾,引導學生透過同桌合作找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地方法,交流結果,把知識和能力溶爲一體,鍛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而且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主動。

同時,設疑和引導滲透了教師對學生創新思維的鼓勵與培養,使學生在實踐與思考中不斷地碰撞出創造思維的火花,較好的發揮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四、運用媒體,突破學生學習難點

多媒體以它省時、高效、直觀、生動等特有的優勢而被課堂教學廣泛運用。數不規則圖形中不滿一格的圖形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如在教學數不滿一格的圖形時,媒體動態演示移、拼的過程,讓學生看清楚不滿一格的拼成一格的過程,理解數的方法,學生就能很輕鬆的學會數的方法。

《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13

《面積的認識》這一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而面積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爲了讓學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積”的含義,我從生活入手,讓學生觀察黑板面和數學書的封面,說說哪個的面比較大?哪個的面比較小?感知物體的面有大有小,接着讓學生找身邊物體的面並比較它們的大小,透過物體面的大小比較揭示物體表面的面積。我出示了面積大小差不多的正方形和長方形讓學生觀察,說說哪個平面圖形的面積大?哪個平面圖形的面積小?僅憑直觀有的學生說是正方形面積大?有的說長方形的面積大?有的說相等?我說有的時候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要想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測。

一節課在看一看,畫一畫,比一比,擺一擺的活動中不知不覺結束了。在這節課中提供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去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加深了學生對面積含義的理解。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教學反思《《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

第一,充分爲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空間,讓學生去親身感受、親自動手、親自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如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讓學生比一比數學書表面和練習本表面、教師手掌面和學生手掌面、兩個圖形的面的大小,然後透過對比較過程的小結來理解面積的含義。

第二,及時地去發現並認可學生思維中閃亮的火花,靈活處理學生的學習反饋,及時調整課堂生成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第三,利用已非常瞭解的七巧板知識突破面積含義中對“封閉圖形的大小”的理解,利用七巧板圖板面積大小和七巧板拼圖體會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第四,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大小這一活動有多種比較策略,因此課前我準備的比較工具多樣,學生的思維會更寬闊,比較的策略也會更加豐富多樣。

值得深思和改進之處:

有關環節中的問題設計,是否真正留給了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值得考慮。

《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14

我們縣的二十四字教學模式倡導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可這樣的課堂教學雖然給了學生交流和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一定會耽誤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怎麼辦?追求教學方式開放、新穎,學生失去了鞏固訓練的機會,學習成績會不會下降?面對這些問題,相信每位教師都會有自己的思考。可是我總覺得完成教學任務不是指教師把預設的內容處理完,而是指學生透過了教學達到了預設目標。如果爲了完成任務,而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學生的認識就會經常出現一些模糊點和斷層,這顯然不是我們所追求的數學教學。

另外,評價教學質量如何,應放在一段時間內來考慮,在概念、法則的起始課多花費一些時間,讓學生真正的瞭解,隨後的教學在加強必要的訓練,肯定不會影響教學質量。今天在和孩子們學習《面積的認識》這個內容時,我整整的用了兩個課時對面積的含義和麪積單位的應用舉出各種事例進行了講解,在後面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時候應該會順利許多的。

《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15

在本節課中,我運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採取“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藉助多種方法化抽象爲具體,激發學生了積極參與、主動求知的慾望,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潛能。

在教學中,我不斷地創設情景,讓學生自主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允許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儘量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上課開始,我拿出大小不同的紙片,讓學生比大小,學生透過摸一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逐步理解了面積的概念,同時也把學生推到了主體的地位,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突破和發展。

二、動手操作,注重知識的生成的過程。面積和周長的比較,我透過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探索、解決矛盾,把知識和能力溶爲一體,不僅鍛鍊學生的思維方法,而且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主動。

三、突出重點,培養學生的遷移推理能力。透過直觀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了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這樣教學是一個大膽的實踐,運用舊知去促進新知的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積極遷移的學習能力。

總之,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採取觀察操作、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及技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標籤:反思 教學 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