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四篇

篇一:《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四篇

反思能促使人進步,品讀課文,達到與文字對話、與作者共鳴也是一種收穫,講課過程也是如此。

1、本課設計用《命運》交響曲匯入,這首交響曲,本身就有一種扣人心門的感染力,隨着強勁的音樂旋律響起,有助於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同時一下拉近學生與課文主人公的距離,讓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的氛圍;課文結束時,再次聆聽《命運》交響曲結尾,在心靈共鳴中進一步品讀和感悟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此設計首尾呼應,學生學習興趣高漲。

2、目標從繁到簡,學生思路清晰。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學習起着導向性的作用,短短的四十分鐘,如何利用纔是最有效的?面面俱到反而會導致最終的面面不到,所以簡潔、明確、集中的教學目標有利於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的有效實施,使學生在看似點滴中收穫頗豐。所以,在本課時的設計上我只設定了一個主要目標:全面認識貝多芬。從而促使需要提煉學習的寫作方法盡顯其中。

3、還課堂於學生,使他們樂在其中。給學生明確的思路:認識貝多芬的偉大與平凡。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與文字親密接觸,自感自悟,踊躍交流,在交流中對人物總結昇華,全面認識,這樣人物的描寫方法也就躍然紙上。教師無須多言,學生感悟更深。

4、分層作業,對症下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和層次,選擇難度不同的作業。這樣能使學生正視自己,尋找最高效的學習方式。

上課是一種藝術,而我只是一個初學者,需要雕琢的地方還很多,但我會用心,我會用踏實與自信,虛心與好學唱響心中美麗的歌。

篇二:音樂巨人貝多芬 教學反思

《音樂巨人貝多芬》是一篇寫人的散文,作爲“樂聖”,貝多芬的音樂地位和成就無人能及,作爲與苦難命運作鬥爭的代表,貝多芬同樣令人崇敬,無論從哪一方面說,貝多芬都是一個不平凡的人。在上課伊始,我指導學生理解文中的難句,從而一步步地走進貝多芬的內心世界,體會其內心世界的真實感受。

一、樹立人文意識,確定教學重點

《音樂巨人貝多芬》把貝多芬這樣一個偉人還原爲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現他耳聾後生活中內心的痛苦和對不幸命運的頑強抗爭。文章以客人的訪問爲順序,以貝多芬對厄運的態度爲中心,從外表逐步深入到貝多芬的內心世界,成功的表現了貝多芬的獨特氣質和堅強個性。

文章中貝多芬的喜怒哀樂鮮明可感,給讀者心靈以震撼,使這篇文章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因此,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應以人文意識爲中心:1、品讀課文語句,着重從肖像、語言描寫中深入人物內心世界,感悟人物形象;2、學習貝多芬敢於與命運抗爭的精神,感悟正確的社會人生態度、情感、價值觀。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中的具體運用

1、強調學生的“自主”閱讀。《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放手讓學生獨立自主地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客人”訪問貝多芬過程中的幾件事;整體感知貝多芬的個性特點,要有自己的看法、評價和體驗。

2、本課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討論”。“討論”體現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

性和合作、探究性。討論的中心話題是“課文中的貝多芬

是個怎樣的人”。採取分組討論法,學生的`創造性概括應加以提倡,如:貝多芬才華橫溢卻遭遇命運的致命打擊,他與世隔絕、生活暗淡,內心極度痛苦、寂寞、絕望,絕望中苦苦而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繼續堅持音樂創作而成爲音樂巨人。我看學生這個說法更吻合課文內容而富有獨創性。

3、“質疑”也是這節課必不可少的一環。《課程標準》要求“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學生經過獨立的自主閱讀後,會有“自己的疑問”,這時應允許他們尋找合作伙伴進行研討,仍然得不到解答的問題,則可以集中起來進行研究,教師作適當的點撥。如文章最後,貝多芬說:“聽我心裏的音樂!你不知道我心裏的感覺!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一分鐘裏希望寫出的音樂。”這是一個透視貝多芬心靈的視窗,而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是似懂非懂。但本節課我就沒有設定學生質疑這一環節,在今後的課堂中我要加以對學生該方面的訓練,讓其學會質疑解疑,讓語文課真正地鮮活起來!

篇三:《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

《音樂巨人貝多芬》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10課。本單元的主題爲“傑出人物”。探尋他們的足跡,學習他們的精神。貝多芬正是這樣的一位傑出人物。作爲“樂聖”,他的音樂地位和音樂成就無人能及;作爲和苦難命運做鬥爭的榜樣,貝多芬更是令人崇敬。課文寫的是“客人”訪問貝多芬的全過程。以貝多芬對厄運的態度爲中心,透過女傭的介紹、對貝多芬的外貌描寫和貝多芬自己袒露心聲,由表及裏,成功地表現出了他的獨特氣質和堅強個性。文中貝多芬的性格是雙重的:他有巨人般頑強的品格,也有凡人的喜怒哀樂。這正是本文的獨特之處:把偉人還原成活生生的現實中的人。

所以,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設定爲:1、學習文中的外貌描寫,體會透過人物形象體現得的個性氣質與精神風貌。2、透過揣摩語言,理解貝多芬對待厄運的態度,學習透過語言描寫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寫作手法

本節課的進程有些慢,對於學生的突發問題解決的不太好,教師干預較強。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有些長,小組討論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干擾了學生的自主活動,這需要在以後的教學活動當中注意改正。對於教師的過渡語,要進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正,使語言自然流暢。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師的引導。

針對於其他優秀教師的建議,認真思考,修改教學設計,真正的讓自己有收穫,獲得成長。

篇四: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

準備微格教學的教案,我花了很多心思,看了很多別人的教案,也寫了很多遍教案,修改了很多次教案。

短短的十二分鐘,如何利用纔是最有效的?面面俱到可能只會導致最終的面面不到。到底該有怎麼上,怎麼安排,怎麼做纔會有亮點,有內容,有條理。這是我準備教案前腦子裏一直盤旋的問題。

這次微格,我選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三課《音樂巨人貝多芬》。本單元的主題爲“傑出人物”。這些傑出人物對社會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的事蹟生動感人,廣爲流傳。探尋他們的足跡,學習他們的精神,有利於我們的成長。貝多芬正是這樣的一位偉人。作爲“樂聖”,他的音樂地位和音樂成就無人能及;作爲和苦難命運做鬥爭的榜樣,貝多芬更是令人崇敬。課文主要寫的是“客人”訪問貝多芬的全過程。以貝多芬對厄運的態度爲中心,透過女傭的介紹、對貝多芬的外貌描寫和貝多芬自己袒露心聲,由表及裏,成功地表現出了他的獨特氣質和堅強個性。文中貝多芬的性格是雙重的:他有巨人般頑強的品格,也有凡人的喜怒哀樂。這正是本文的獨特之處:把偉人還原成活生生的現實中的人。

在十二分鐘內,要把課文的重難點全部解決時不可能的,透過句子的解釋達到對人物形象的瞭解,需要對很多句子進行詳細的分解,而除去課文“匯入”的時間,剩下的時間可能只夠講解2到3個句子,這樣總感覺不完整,解釋了幾個句子後突然結束,我覺得會顯得比較

突兀,所以我放棄對人物性格的探討。12分鐘的微格內容設計,我安排爲“課文匯入”和解決“理清課文思路”(理清客人訪問貝多芬的全過程,說說其間寫了那幾件事?)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不是課文的最重點,但是作爲一篇記敘文,這也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匯入和這個問題的解決差不多就是12分鐘了。

依照這個想法,我開始寫教案。

匯入的設計,我採取了提問,圖片展示,聽音樂“重重衝擊”。在寫教案時,我對匯入是比較滿意的,上了微格後,感覺也還可以,這一點也得到了老師的肯定。我的匯入先從提問入手,我提問了三個問題(或者應該說是一個問題有三處回答點):對於一個畫家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眼睛)對於一個歌唱家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嗓子)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耳朵)這三個問題的回答是息息相關的,目的是突出耳朵對音樂家的重要性,因爲本文的主人翁貝多芬就是一位聾子,這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初步感知一位聾人做音樂的不容易,有了興趣去了解一位聾子是怎麼做音樂的。緊接着,用一句話引入貝多芬生平的介紹,“今天,老師卻要帶領你們去認識一位聾人音樂家,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你們知道是誰嗎?”(貝多芬)接着,就是貝多芬圖片的展示,許多老師在做人物介紹時,都是一張圖片加上一段長長的文字,我覺得這樣會產生視覺疲勞,而且老師說太多,學生反而無法記到重點。所以,我進行人物介紹時,主要是以“圖片介紹法”,也就是展示給學生不同時段的人物照片來了解人物生平。貝多芬的介紹,我用了四張圖片加一段簡潔的文字,圖

片分別是年輕時的,中年時的,演奏時的貝多芬和他的雕塑。年輕時,中年時的照片是爲了說明貝多芬的早逝,演奏時的樣子是爲了說明他對音樂的熱愛,而雕塑是爲了說明貝多芬對音樂的貢獻,最後一張照片就是一段簡潔的文字,主要是總結貝多芬耳聾後的創作,同時順水推舟讓學生聽一聽失聰後他創作的第一首曲子《命運交響曲》,讓學生閉上眼睛去感受這首曲子,讓學生體會貝多芬失聾後的心境。(苦悶,不甘,命運抗爭的力量等等)最後,讓學生帶着這種感受走進課文內容的學習。

課文內容的分析,我沒有仔細地分析句子,而是進行整體把握,先把接下來的學習任務展示(理清客人訪問貝多芬的全過程,說說其間寫了那幾件事?)解決這個問題,我採用提問的方式(展示了兩個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一個是本文記敘的線索是什麼?(客人拜訪貝多芬的經過)二是客人拜訪貝多芬的過程是怎樣的?其間主要寫哪幾件事?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是經過小組討論的,再由小組派代表回答,組員進行補充完善。兩個問題的解決,時間也就差不多了。

沒有進行微格之前,我在組裏進行了多次的“演練”,對於12分鐘的教學程序可以說是十分的熟悉的,可能是因爲這樣,再加上正式微格時的緊張,說話的速度就變得特別快,也沒有什麼感情了。整節課下來,還是比較順的,內容上卻顯得比較空了。唐越老師在點評的時候,說可以透過對課文的重點句子分析來體現人物性格,這樣比較符合寫人物的課文。這一點我是想過的,後來爲什麼沒有那麼做,也在前面解釋了。整節課,只解決了一個課文線索的問題,我也覺得

確實比較空洞。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考慮課文內容的主次問題是很有必要的。

微格教學有個好處,就是把你教學的全過程都記錄下來,讓自己有機會看自己“上課”。看視頻後,很多自己上課沒有注意到的問題都可以看見,如上課的手勢,口頭語,表情等等。上課的時候,我們往往只注意到上課的內容,而往往把教態方面給忽視了,可是,作爲一名教師,教態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多餘的,不合適的手勢,過於頻繁的口頭語都是會影響學生聽課的興趣,作爲教師,應該好好重視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