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植樹問題》是智慧廣場中的內容,主要是向學生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透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髮現規律,然後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下面我們來看看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借鑑。

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教學反思1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這一內容主要涉及到的知識點有:兩頭植、兩頭都不植、封閉情況下的植樹問題(一頭植和一頭不植)這三種情況。我選取的是第一課時兩端種植,怎樣才能讓學生即能學會,還要學的輕鬆呢,我反覆研讀教材,兩端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模型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我這節課重點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奇妙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一、透過自主探索的活動,滲透“以小見大”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整節課設計基於我班學生實際情況,課前創設情境讓學生欣賞美麗的風景,同時引導學生明確要學習的內容,緊接着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同時改小數據,將長度改成20米。目的在於,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段數+1,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可引導透過“以小見大”數形結合來找規律加以驗證,讓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與交流等活動。然後以例題展開,讓學生動腦、動手反覆驗證,最終總結出:段數+1=棵數。這節課的設計依據了認知規律:透過例題感知間隔,以例題爲載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爲探討對象,瞭解植樹問題實質,多角度應用拓展。從而不失時機給學生滲透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爲將來的後續學習積累更豐富實用的思想經驗。

二、關注植樹問題模型的拓展和應用,反映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線,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樹”平均分成若干間隔,由於路線不同、植樹要求不同,路線被分成的間隔數和植樹棵數之間的關係就不同。現時生活中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如安裝路燈、設立公交車站等等。讓學生從中悟出植樹問題的模型它源於現實,又高於生活。所以,在現實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價值。在學生已經自主地尋找到植樹中前兩種的規律後,我適時的提出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植樹的情況呢?透過學生的舉例,讓他們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整節課,大多數學生的思維表現的很活躍。

三、本節課的不足:

1、把學生對於段數+1應做更多的探究,部分學生並沒有理解這個知識點,只會運用,應再多加討論,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原因。

2、一堂課上下來,覺得還是對學生扶的很牢,沒有完全放開,以至課堂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期待日後調整改進。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雖然這節課我很盡心盡力,但也留下了很多遺憾,新的教法的一種大膽的嘗試過程,總在摸索中不斷完善。在準備這節課時我參考了很多資料,學習了很多方法,爲的是讓這節課的遺憾能少一些。我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及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得到深度的滲透。

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教學反思2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資料,以前被演繹出了許多經典課例。因此在教學準備階段,我認真地研讀了很多課例,發此刻諸多課例中,存在着這樣一個共同的特點:任課教師都個性重視關於“植樹問題”的三種不同類型的區分,即所謂的“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普遍採用了“學生獨立探究(或分組探究)、反饋交流、教師總結”的模式進行教學。並將“三種狀況”的區分以及相應的計算法則(“加一”“不加不減”“減一”)看成一種“規律”要求學生牢固地掌握,從而能在應對新的類似問題時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應用。同時在這些課例的反思中,我又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特點,很多學生能找到規律但不能熟練地運用規律,不能把植樹問題的解決方法與生活中相似的現象進行知識連結。

透過對教材和各種相關的教學資料的深入解讀,我認爲“植樹問題”就教學而言,可分爲兩個不同的教學目標:

一、明確引出“間隔數”與“棵數”這兩者的關係,突出“一一對應”的思想,並以此爲基礎分析植樹問題三種不同的狀況,即“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使學生真正理解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

二、總結出相關的計算公式“總長÷間距=間隔數”,並透過公式幫忙學生更好地去掌握這一解題模式。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爲這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還是處理得比較好:

1、這節課主線明朗清晰,即從生活中抽取植樹現象,並加以提煉,然後透過猜想,驗證,建立數學模型,再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於生活實際。

2、我注重教學資料的整體處理,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和重構,設計的例題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開放性的設計,使課堂成爲充滿活力的自由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用心地去探究,使學生完整的體驗“植樹”這一實踐活動,讓學生比較系統地認識到在直線上植樹有三種狀況,即兩端都栽;兩端都不栽;只栽一端。

3、植樹問題的思維有必須的複雜性,對於剛接觸植樹問題的四年級學生來說,則更有必須的難度了。所以,我讓學生根據示意圖用算式來表示出植樹的棵數,學生在列式計算的過程中,透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三種狀況:兩端都栽“棵樹=間隔數+1”,只栽一端“棵樹=間隔數”,兩端都不栽“棵樹=間隔數-1”。之後,再引導學生用“一一對應”的思想,舉起右手比劃比劃,分析植樹問題三種不同的狀況,即“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從而真正理解這三種狀況下,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

4、學生列式計算出三種栽法的棵數後,我引導學生思考:這三種狀況,我們在列式計算棵數時,第一步都是先求什麼,怎樣求?透過學生的小組討論後得出:要求棵數,得先求間隔數,並清楚地總結出相關的計算公式“總長÷間距=間隔數”,透過公式幫忙學生更好地去掌握這一解題模式。

5、注意反映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鞏固練習之後,我以圖片的形式讓孩子們瞭解生活中與植樹問題相似的現象,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都內含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它們都能夠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好處。

我感覺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本冊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本節課沒有讓學生體驗到“複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過程。

2、一堂課上下來,覺得還是對學生扶的很牢,沒有完全放開,以至課堂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期盼日後調整改善。

3、對課堂的生成問題處理還不夠靈活,不能進行很好的利用。

在今後的教學中,期望能透過自己一點一滴的積累和改善,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調控、處理課堂生成的潛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棒的自己。

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教學反思3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不但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潛力的培養,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隊人數與間隔數的關係抽象出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之間的關係,既搞笑味性又貼近學生的生活。

教材在編寫時,都是給出路的長度,求間隔或棵數,但在練習時,很多題都是給出間隔和棵數,求路的長度。避免上節課出現問題的同時我還針對上節課出現的問題對學生提出質疑,讓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探究精神體驗成功的感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本節課的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主要是運用這樣的教學理念:以問題情境爲載體,以認知衝突爲誘因,以數學活動爲形式,使學生經歷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的全過程,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以此爲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透過課前活動,以春季植樹爲素材,從讓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感知間隔數與植樹棵樹的關係。

二、以一道植樹問題爲載體,營造突破全課教學重點及難點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爲研究對象,引導學生了解植樹問題的實質。

四、多角度的應用練習鞏固,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發現單純的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對學生有些難,所以我在課堂中重視規律更強調方法,注重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體驗。

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帶給多次體驗的機會,爲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麼藉助圖形幫忙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柺杖。有了這根柺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直接例題匯入,引導學生能夠畫圖模擬實際栽樹,透過線段圖的演示,讓學生充分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樹”之間的關係,就此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讓學生自主選取短距離的路用畫圖的方式得出結果。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展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潛力和創新意識。

但是我感覺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師生間的溝通交流上還有待於進一步加強,有時過高的估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理解潛力,造成站位過高的局面。今後的教學中要全面、深入的瞭解學生,充分做好更方面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