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4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4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1

乘法的分配律學生在本冊書中是接觸過的。譬如第42頁的應用題第7題,其中就滲透了乘法的分配律。在數學一課一練上也有過這種類似的形式。以前在講的時候是從乘法的意義上來幫助學生理解。

一、抓住重點。讓學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教材按照得出兩道算式,把兩道算式寫成等式,分析兩道算式之間的聯繫,寫出類似的幾組算式。發現規律,用語言或其他方式交流規律,給出用字母式子表示的運算律。這樣的安排,便於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比較和根據的過程。能使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對簡潔分配律的認識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教學用書上寫道:教學的重點和關鍵應是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規律,用語言或其他方式與同伴交流規律。

在教學時,我是按照如上的步驟進行教學的。可是在我引導學生把算式寫成等式的時候讓學生觀察左右兩邊算式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之後,學生就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在他們的印象中,聯繫就是根據乘法的意義來進行聯繫。根本沒有從數字上面去進行分析。可以說,侷限在原先的思維中,而沒有跳出來看。而讓學生寫出幾組算式後,觀察分析幾組等式左右兩邊的區別之後,學生也還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這一規律。場面一時之間很冷,後來我只好直接讓學生用字母來表示,變化爲這樣的形式之後,有很多的學生都能夠寫出來。

我不明白這是爲什麼,時間我給了,小組也交流了,在小組交流時我已經發現我們班上的學生根本無法發現其中的規律,所以也根本無法用語言來進行表達。難道是坡度給得不夠嗎?還是平時的教學中出現了問題。這些都要一一地去分析。

總之,這個關鍵今天並沒有完成好。

二、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尊重他們的主觀感受。

在引導學生把兩道算式拼成一道等式之後,我讓學生交流,結果學生給出了兩種(65+45)×5=65×5+45×5。和65×5+45×5=(65+45)×5。我把這兩種方式都板書上黑板上。教材上要求的是第一種,即把(65+45)×5寫在等式的左邊,是爲了方便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意義的理解。我認爲,從乘法的意義這個角度上來說,意義的理解我們班級可以做到。既然是從意義出發,那麼兩種方式其實都是可以的。所以在用字母來表達時,我們班的同學也有了兩種的表達方式:即(A+B)×C=A×C+B×C和A×C+B=(A+B)×C。我都板書在黑板上,只是在規範的那一道上面畫了個星,告訴學生,乘法分配律的表示一般性採用的是這一條。

三、練習中注意乘法分配律的變式。

乘法分配律的意義是用,是爲了計算的簡便。所以,在練習中我注意讓學生說清楚怎麼使用的。尤其是想想做做第2題中的74×(20+1)和74×20+74。一定要學生說清楚括號中的1是從哪兒來的。但是簡便的思想滲透得還很不夠。學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的時候,一大半的學生都沒有采用簡算的方法。哪怕他們在經過了第四題的練習時也是一樣。

今天教學了運算律——乘法分配律,對於例題的解決,學生能列出不同的`算式,45x5+65x5和(45+65)x5,透過各自的計算得出計算結果相同,然後把這兩條算式寫成等式45x5+65x5=(45+65)x5,學生還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對等式的理解:45個5加65個5也就是(45+65)個5,然後又讓學生再仿寫了幾個算式後讓學生觀察等式總結自己的發現,學生會用字母表示出這一規律,但用語言表述有困難了。想想做做第1題只有幾個學生把第3小題填錯,其實包括後面的練習中,把AxC+BxC改寫成(A+B)xC的正確率要比把(A+B)xC改寫成AxC+BxC的正確率高,可能還是學生受以前:45個5加65個5也就是(45+65)個5的理解方法的限制而沒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乘法分配律,從而也沒能真正掌握乘法分配律含義的緣故吧。

想想做做第2題的第3小題74x(21+1)和74x21+74部分學生沒有發現它們是相等的,我讓認爲相等的學生表述理由,學生能把算式改寫成74x21+74x1再運用乘法分配律變形成74x(21+1),學生理解後我補充77x99+77=□(□○□)讓學生填空,完成情況好多了,在拓展練習時補充了AxB+B=□(□○□)和AxB+B=□(□○□)讓學生進一步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但學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時,學生多習慣列式48x3+48x2來計算,卻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列成(3+2)x48來計算,雖然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是下一課的學習內容,但我也由此反思出我教學的不足之處,在例題教學時只關注了得出等式,卻忽略了讓學生比較等式兩邊的算式哪邊比較簡便。於是在第4題的算算比比中才補上了這一點。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2

《乘法分配律》一直是四則運算定律的一個難點,學生最容易出錯。比如38與99相乘,就容易出現“只把38與100相乘後再減1”的錯誤。還有的學生在計算125×48時,會出現“125×(6×8)=125×6+125×8“這樣的錯誤。究其原因,還是未能真正理解乘法的含義和乘法的運算定律。

在教學中,我也想了很多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比如讓學生背乘法分配律的含義,經常讓學生做點這樣的易錯題。可發現效果不是很明顯,尤其是有幾個孩子,一會就忘記了。後來,我想:還是必須從理解乘法的意義中去學會乘法分配律。於是,我就在輔導這幾名學生時,要求他們說出每一個算式表示的含義,再說一說自己做錯的算式的含義,從而在對比中來發現、理解自己的錯誤,明白了自己錯誤的原因後,再來思考正確的解題思路,經過幾次這樣的訓練,效果好多了。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3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它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麼是乘法分配律,難點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並會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所以本堂課我透過口算、讀算式、寫類似算式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最後由學生總結出乘法分配律概念。本堂課我感到比較滿意的地方,就是把課堂的主體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們都很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可是不足之處頗多。

1、在要求同學們去總結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時老師沒有很好的引導,導致同學對乘法分配律特點的認識比較模糊。

2、課堂用語不夠簡潔。

結合學生的掌握情況我覺得教學此內容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多進行對比練習。乘法結合律的特徵是幾個數連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徵是兩數的和乘一個數或兩個積的和。在練習中(40+4)×25與(40×4)×25這種題學生特別容易出現錯誤。爲了學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進行一些對比練習。如:進行題組對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練習中可以提問:每組算式有什麼特徵和區別?符合什麼運算定律的特徵?應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嗎?爲什麼要這樣算?

2、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經歷解題策略多樣性的過程,優化算法,加深學生對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3、多練。針對典型題目多次進行練習。典型題型可選擇(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對於比較特殊的題目可間斷性練習,對優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4

今年我“高升”了!從畢業開始,一直在一二年級的數學徘徊,今年“高升”到了四年級!得到消息後,先是興奮,再是忐忑。興奮的是終於能教大孩子了。忐忑的是能教了這些大孩子嗎?於是每天像是剛工作時一樣,每天手寫備課、拎着凳子去聽師傅的每一節課,不敢有絲毫怠慢。更忐忑的是接到通知,於老師要來聽課,其中有我!於是馬上請教我的師傅車老師,車老師認爲《乘法分配律》是一節數學味很濃的課,而且是一節特別值得研究的課,於是決定講這節課。經過初步備課,我發現乘法分配律的運用屬於運算律中最有難度的部分,而且類型頗多,每一種都能讓學生琢磨半天,這讓我感覺這節課確實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戰。

因爲從來沒有執教過高年級,我決定先“拜訪”名師。於是我上網搜視頻,設計。當我看到葛麗霞老師的視頻,我被驚豔了!課堂中的每個環節都讓我感覺眼前一亮,幾個精彩瞬間如“乘法分配律的探索過程、用字母表示法還有課的小結……”仍記憶猶新,於是我決定就模仿葛麗霞老師的這節課。視頻看了三遍,教案看了無數遍。於是就“拿來”了這節課。

可是經過於老師的指導,我發現,我模仿的是教案的話,每一句話後面深意,每一句話的目的,我真的明白了嗎?備課,備了教案,備了老師,卻把最重要的要素——學生,忘記了。沒有找到學生的認知起點,沒有探索到學生的易錯點,難點。後來,與我的師傅車老師一起研究,對教案進行了重建,重建教案主要有以下幾個改進:

1、形意結合。

初次教學乘法分配律時,由於對教材的挖掘比較膚淺,在教學中,只是重視了對“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要用括號裏的每一個加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積相加”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印象完全停留在外形上,根本不知道爲什麼要用括號裏的每個加數分別與括號外的數相乘,結果他們在應用時,只會按照總結出的規律生搬硬套,全班竟有一半的人出現了問題;當課堂進行到乘法分配律的逆運用時,很多學生更是不知道該從何入手,課堂效果特差。於是,重建教案中,在引導學生髮現規律時,不僅注意了等式兩邊的“外形”結構特點,即“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要用括號裏的每一個加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積相加”,而且重視了對規律的本質--乘法意義的理解。藉此機會我再次開啟教學參考,進行了細細地研讀。“對12×105簡算時,要將105想成100與5的和。先求100個12是多少,再求5個12是多少,合起來就是105個12是多少。”是呀,在引導學生髮現規律時,我只注意了等式兩邊的“外形”結構特點,卻缺乏對規律的本質--乘法意義的理解。

2、講解到位,注重知識點的前後聯繫

初建教案時,最後環節設計了展示二年級兩位數乘一位數,以及三年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電子課本,其目的是將前後的知識點加以聯繫。我的課堂設計也延續了這一亮點,可是我只是自顧自的講解了一番,孩子根本不知所云!

起初我的感覺是這一環節主要是考慮優等生的提升,所以在講解時也只是匆匆了事!但是,課後我覺得應該讓孩子明白回顧這一環節的內容,在出示乘法情境圖的時候可以採用課件展示的方式,出示23×(10+2)=23×10+23×2這一算式。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以前運用過乘法分配律,還可出示長方形的周長公式(a+b)×2=a×2+b×2,唯有此,才能夠將前後知識點聯繫起來,水到渠成。

新航程的號角已經吹響,我想我應該以此次講課爲契機,適應數學教學的變化,向名師課堂學習,從“拿來”到“思考”,關注學生,讓數學回歸本質,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每一個孩子學到有價值的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