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旋轉與角》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旋轉與角》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旋轉與角》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旋轉與角》教學反思1

在旋轉與角的教學中,我讓學生邊認識角,邊在生活中尋找角,邊做一些認識角的練習,目的是爲了加深學生對銳角、鈍角和直角的理解。效果很好。判斷中,學生明白了銳角有很多個,只要小於90°的角都是銳角等,比如1°、89°。爲下一節角的度量和畫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根據過去的教學經驗,很多學生在量角、畫角的時候,經常把鈍角量成了或畫了銳角,把銳角量成了或畫成了鈍角。這除了與量角器的不會使用之外,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腦中根本就沒有銳角、鈍角應該分別是什麼樣的,或說印象不深。上述教學中的一臨時做法,恰恰可以彌補這點缺陷。

《旋轉與角》教學反思2

《旋轉與角》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銳角、直角、鈍角,感知了圖形的旋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透過操作活動,認識平角和周角;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透過教學,知道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的形成過程,理解各角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教材從旋轉入手,使學生體會旋轉過程中角的變化;從而引出平角和周角。

本節課,我以學生喜愛的小動物演節目創設情境,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興趣,從而以旺盛的求知慾投入到後繼的學習中去。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已經認識了銳角、直角、鈍角,也感知了圖形的旋轉。在此基礎上,透過旋轉的過程建立角的“動態表象”,同時在旋轉的過程中,感悟平角、周角及銳角、直角、鈍角之間的大小關係。教學中,我選擇了突出概念本質的學具(活動角),設計了恰當的數學學習活動,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圍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的研究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認識了平角和周角,在學生認識了這些角之後,讓學生找出各種角的特點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區別各角。最後,完成一組嘗試練習,透過練習,加深學生對本課內容的印象。

然後我安排了讓學生用身體的動作擺一擺角,我介紹你來猜角的名稱,在點子圖上畫角,給學過的角排排隊等課堂活動。還安排了時間表,這一道題目對學生要求較高,學生想象出該時刻鐘表的時針和分針的指向,再判斷其形成角的類型。尤其最後一個小問題:“9點半、12時、3時的時候”,這是道提高題,需要學生的生活體驗,因而考查的不僅是角的知識,更多的是考察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總的來說,本節課課堂氣氛輕鬆愉悅,教學層層遞進,課堂活動教學效果較好,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很高,主動感知各類角,感悟他們的特徵。

《旋轉與角》教學反思3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銳角、直角與鈍角,也感知了圖形的旋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全課引導學生透過操作簡單的學具——活動角,使學生在操作中體會旋轉的過程中角的變化,然後認識平角和周角。整個教學設計體現的是:

一、充分發揮學生學習數學的'主體性

這節課從複習銳角、直角、鈍角到認識平角、周角都是由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完成,在操作活動中自己掌握所學知識。學生以主人的身份參與了知識的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是一個發現者,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也達到了讓學生動手動腦相結合的目的。

二、讓學生把數學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該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數學來自於生活,又必須迴歸於生活。數學的教與學應該聯繫生活實際,注重現實體驗,變傳統中的“書本中學數學”爲“生活中做數學”。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比如:摺扇、鐘面、倒立、雙臂側平舉等等。這些動作、物體都能從生活中發現到,從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

三、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更加關注師生、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往。其中,交往意味着關係的平等和主動的參與,互動意味着民主的對生活與合作的建構。在本課中,學生之間合作了兩次,一次是討論直線(射線)是不是平角(周角)。還有一次是合作探究平角、周角與直角三者之間的關係。透過共同的討論、研究,大家得到共同的發展。

存在問題及困惑:

1、複習直角、銳角、鈍角這些已學過的角時是否也應讓學生先直觀操作,再抽象概括,能否直接運用複習?

《旋轉與角》教學反思4

小學數學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藝術,教學在於激勵與鼓舞,作爲一名數學老師,要用數學本身的藝術魅力去感悟和激勵學生,在教學中給學生創設寬鬆的學習環境,留有充分探索空間,讓學生真正經歷數學學習過程,感受到數學問題的產生、數學知識的形成,數學結論的得出等,從而感受數學產生的美,獲得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達到培養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的目的。在教學《旋轉與角》時,我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一、在問題情境中感覺數學的趣味美

我充分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旋轉就產生角,在現實生活中,學生都經歷過,我們老師給予學生一雙數學的眼睛,他們就能以數學意識,主動地從數學角度去觀察世界,體驗生活,“角”也不再是書本上一個“有棱有角”的生硬麪孔,而變得豐富多彩,充滿生命力,透過旋轉活動角與課件展示,學生對於這些平常見過而又沒仔細去思考、觀察的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原來我們身邊也有這麼多學問,感受數學之趣味美。

二、在操作活動中感覺數學的線條美

學生透過活動角操作感受周角、平角的形成,進而領悟它們的特徵,在此基礎上再用自己的身體擺角,進一步感受角的特徵。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探究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把學生推到自主學習的舞臺上,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讓學生新身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與發展,同時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自己操控,自主探索旋轉中形成的各類角的特徵,體驗周角與平角的形成過程,用巧妙的疏導和學生的思維產生共振,情感共鳴,學生體驗角是由線透過旋轉形成的,同時,感受我們的身體中也存在着許多的角,進一步感受到數學中的線條美。

三、在體驗新知中感覺數學的應用美

數學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現實生活中蘊藏着大量的數學資訊,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廣泛的應用,透過觀察一系列的生活中的圖片,激起學生主動嘗試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慾望,尤其課後讓學生去思考應用角的知識來設計生活中的用品,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美,創造美的舞臺,在解決問題中,不僅達到鞏固知識,更領悟到數學的應用美。

《旋轉與角》教學反思5

《旋轉與角》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銳角、直角、鈍角,感知了圖形的旋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透過教學操作活動,認識平角和周角。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透過教學,知道銳角、直角、鈍角、周角的形成過程,理解各角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教材從旋轉入手,使學生體會旋轉過程中角的變化。從而引出平角和周角。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帶學生複習了什麼是角及學過哪些角,什麼是直角,什麼是銳角,什麼是鈍角,然後出示課件:小猴子在單槓上旋轉,讓學生觀察旋轉過程中形成各種角,並發現、提出其中的數學問題,匯入新課。在學生找到了銳角、直角、鈍角後,啓發學生找出平角和周角,討論什麼叫平角,什麼叫周角。得出結論:透過旋轉,可以得到好多種角,其中平角和周角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重點。透過讓學生觀看畫面,親身模仿運動,結合講解,初步感知平角和周角。再讓學生說一說生活的平角和周角,以拓展他們的視野。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這兩種角的認識,體會平角和周角的不同特徵,感受它們的普遍存在。

在學生認識了這些角之後,讓學生找出各種角的特點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區別各角。最後,完成一組練習,透過練習,加深學生對本課內容的印象。

因爲學生有了銳角、直角、鈍角的知識基礎,學習這部分內容比較容易。在沒有學習過角的度量時,稍加提示就能做出一些比較難的求角度的習題,課堂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