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平移和旋轉》教學反思(通用6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平移和旋轉》教學反思(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平移和旋轉》教學反思(通用6篇)

《平移和旋轉》教學反思1

《平移和旋轉》是第三單元的資料,本單元把平移和旋轉等圖形的變換作爲學習與研究的資料,從運動變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認識空間與圖形。由於在生活中有很多平移和旋轉現象,因此,在教學中我儘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創設情境,實現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一、呈現學生身邊豐富、搞笑的實例,讓學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轉、軸對稱等現象。“平移與旋轉”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學生感受到平移、旋轉與軸對稱圖形變換就在自己身邊,圖形變換在生活中有着極其廣泛的應用。

二、在動手操作中,認識平移、旋轉,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後的圖形。在課中安排了“移一移”“畫一畫”“做一做”等,這樣在“做中學”,不僅僅使學生加深體驗圖形變換的特徵,提高動手潛力,而且爲學生獨特的創意和豐富的想像帶給了平臺。

三、透過審美情趣的培養,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課中我們讓學生欣賞、收集圖案,引導學生髮現美。讓學生嘗試設計圖案,鼓勵學生創造美,展示美,同時使學生體悟到美麗的圖案其實能夠用一個簡單的圖形經過平移、旋轉得到,從而初步開成以簡馭繁的思想。這樣能夠愉悅學生情緒,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透過本單元的教學使我們明顯感到學生愛學數學了,學習氣氛也濃了,學習效果也好起來了,再一次證明了“學習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善於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學習素材,把學生帶到生活中去感悟數學、體驗數學、做數學。但同時也發現有的學生很不主動很不認真,畫圖不用鉛筆和尺子,隨心所欲亂畫一氣;有的同學不是很理解平移的方向,對往哪個方向平移多少格理解不透徹;把平移和對稱搞混淆,今後在這些方面要加強訓練.

《平移和旋轉》教學反思2

“平移與旋轉”是小學三年級第三單元的教學資料,這個資料是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爲背景,將數學知識與生動形象的現實生活密切聯繫起來,使學生在一種很真實、自然的狀態下感受、體驗、理解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進而透過區分物體的平移和旋轉兩類運動,描述見過的平移或旋轉運動等學習活動。在教學這部分資料時,我進行了如下的嘗試:

1、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現象密切聯繫起來。我在設計這節課時,選取了開風扇、關門、擦黑板、移動粉筆盒、時針和分針的旋轉等許多真實的生活事例,讓學生從這些活生生的現象中感受平移和旋轉,體會到原先數學是這麼地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它就在我們的身邊。

2、讓學生觀看書上的主題圖,看纜車沿筆直的索道滑行、國旗沿着旗杆徐徐上升、直升機起飛時的螺旋槳運動、小風車迎風旋轉的畫面,結合講解,,對"平移和旋轉"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明白"平移"的特點是:直直的,方向不變;旋轉是圍繞一個點做轉動。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的現象。

3、透過辨析平移和旋轉現象,尋找自己身邊的平移和旋轉現象,學生舉出的例子如:汽車行駛是平移現象,而方向盤的轉動卻是旋轉現象等等。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這兩種運動現象的認識,體會平移和旋轉這兩種運動的不同特徵,感受它們的普遍存在。

4、讓學生用肢體語言表示這兩種不同的運動現象,能夠使他們獲得感性認識,加深理解。大部分學生都是向前走幾步表示平移,把手臂使勁地晃幾圈表示旋轉,還有一個小組的學生手挽手向前走幾步是平移,然後一個學生不動,學生圍着他轉了一圈是旋轉。做這些動作時,學生很感興趣,雖然教室裏亂哄哄的,但是能夠看出學生已經明白了平移和旋轉本質的不同。

這一堂課,我始終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給予足夠的時間,使他們在自主觀察、思考、操作、討論、交流、中探究知識。

《平移和旋轉》教學反思3

“平移和旋轉”是常見的物體運動現象,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物體或圖形在直線方向上移動,而本身沒有發生方向上的改變,就能夠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現象。物體以一個點或一個軸爲中心進行圓周運動,就能夠近似地看作是旋轉現象。

透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學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能正確區分平移和旋轉。學會在方格紙上數出平移的格數,並在紙上畫出一個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直觀區別平移、旋轉這兩種現象,培養必須的空間想象潛力。其中在方格紙上數出平移距離及畫出平移後的圖形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下面我就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點想法。

平移與旋轉,我覺得這個資料還是有必須的難度的,所以我不急着把課完成,而是以學生理解的狀況來確定我的所授所教。如果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在頭腦裏產生了平移與旋轉的表象,這樣就已經很不錯了。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資料是“現實的”、“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空間與圖形的知識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帶給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十分重要。所以在本課的`匯入部分我用了動態出示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事物:觀光纜車、升降國旗、螺旋槳、風扇等,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類,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從而構成表象,引出課題,然後再讓學生觀察平面圖形也就是想想做做1中的題目,我不給學生動態的演示了,讓孩子自己發揮已有的認知經驗和想象潛力來決定平移和旋轉現象,最後再讓學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轉的現象。

讓學生列舉還有什麼物體的運動是平移或是旋轉,同學們說了好多好多,但會出現模糊不清的狀況,例如:生1:飛機的運動是旋轉。生2:飛機的運動是平移。我說:“飛機的運動到底是平移還是旋轉?大家討論討論。”最終得出比較正確的說法:飛機的運動是平移,而它的螺旋槳的運動卻是旋轉。生3:鐘擺的運動是平移,移左又移右。(這個現象學生十分感興趣)立即有人反對:不對,鐘擺的運動是圍着中間的點進行旋轉的,不是平移。(大家又自發地分成了兩派進行了辯論。)看,小小的鐘擺圍繞着平移和旋轉引發了學生們諸多的猜想和議論,但我覺得每一個聲音都包含着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與理解,每一個提議都是對自已所學的一種再創,而每一個反駁都是對知識的再吸收。

在此基礎上按運動的方式進行分類,很多學生都按平移和旋轉把它們分成了兩類,我適時講述:象火車、電梯、纜車這樣的運動叫平移;象電風扇的風葉、飛機的螺旋槳和掛鐘的鐘擺這樣的運動叫旋轉,同學們理解得還不錯。學習完這一環節,學生會發現數學就是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學會數學地看問題和關心、解決數學問題。從而也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平移和旋轉》教學反思4

《平移和旋轉》是數學課程標準《空間和圖形》中的一個新的內容,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有如下體會:

平移和旋轉,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一個重要內容,從兒童空間知覺的認知發展來說,則是從靜態的前後,左右的空間知覺進入感悟平移和旋轉這一動態的空間知覺。《課程標準》只要求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有一個初步的感受,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在透過學生對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現象的再現和在教學中的活動分類,讓學生感受平移和旋轉,在此基礎上,促使學生正確區分平移和旋轉,體驗平移和旋轉的價值。

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突出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如:在引入“平移和旋轉”時,以遊樂園爲生活場景,直觀感受纜車、摩天輪、旋轉木馬、滑梯、小火車、大風車的運動方式,初步瞭解了物體的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特徵;在解決初步會判斷物體的平移和旋轉時,我從生活入手,拍攝身邊的常見現象,(如:轉門的旋轉,車門的開關,方向盤的轉動)使孩子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興趣濃厚。

在感知平移和旋轉時。如:用動態語言(手勢),引導學生說出平移和旋轉,學生自己動手移動文具盒,自由想象平移和旋轉的動作,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幫助小組設計到達學校的行走路線等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在整個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現問題,小組合作,協同研究,都讓學生自主完成。老師是以參與探索的身份出現,與學生一起研究,這樣,師生之間建立的是平等、和諧、夥伴的關係。總結不足之處,在學生合作前,應使學生聽清要求,在小組合作(幫助小紅設計行走路線)時,如把每小組一張圖片改爲小組中兩人一張圖片,合作起來會更方便,效果會更佳。

《平移和旋轉》教學反思5

平移和旋轉屬於數學課程標準《空間和圖形》這一內容,它主要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由於在生活中有很多平移和旋轉現象,因此,在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遊遊樂場的情境,來實現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1、情境圖是靜態的,物體如何運動的學生不能直接感知,只能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來認識,效果不好。於是我利用課件進行教學,變靜態爲動態,讓學生親身模仿運動,結合講解,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像大門、傳送帶、升降機等的移動是平移現象,像換氣扇、吊扇、汽車輪子的轉動是旋轉現象。引導學生觀察、模仿它們的運動方式,說說它們的運動方式有什麼不同,介紹平移和旋轉現象。

2、透過辨析平移和旋轉現象,尋找自己身邊的平移和旋轉現象,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這兩種運動現象的認識,體會平移和旋轉這兩種運動的不同特徵,感受它們的普遍存在。出示一些平移和旋轉的畫面,引導學生思考,判斷哪些運動是平移、哪些是旋轉,將判斷的結果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彙報;再說說自己生活中見到過的平移和旋轉現象,然後全班交流。學生舉例時,很多學生認爲教室的門是平移運動,爲了糾正我親自開啟教室的門,讓學生看門是如何運動的,並讓學生思考,“如果沒有牆,門能不能轉一圈”,最終澄清了答案。但是又不同於家裏衛生間的推拉門,那是一種平移運動。

3、讓學生用肢體語言表示這兩種不同的運動現象,能夠使他們獲得感性認識,加深理解。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做一個表示平移或旋轉的動作,在班內彙報表演。

4、平移與旋轉教學中,平移多少格是個難點,不易突破。先讓學生觀察,看題中的圖形移動了多少格,然後由學生彙報結果,彙報過程中出現了不同觀點,透過讓學生髮表觀點,互相辯論後,最終總結出方法:看一個圖形移動多少格,只需數圖形上某個點移動了多少格。而不是看平移前後兩個圖形之間有幾個空格。

《平移和旋轉》教學反思6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一次出現了“平移和旋轉”這一內容,要求學生初步體會平移和旋轉的一些特點,並能對一些常見的運動現象做簡單判斷。本節內容是認識簡單的平移和旋轉現象,教材透過引導學生對生活中一些運動物體的平移和旋轉運動現象的觀察和思考,使學生認識平移和旋轉這兩種物體運動的方式,再透過組織學生尋找生活中物體的平移和旋轉運動,幫助學生建構平移和旋轉知識,建立概念。從而組織學生應用所建立的空間概念,進行問題解決,判定運動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的運動方式,深化對平移和旋轉的認識,建立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使用了多媒體課件,利用生動形象的畫面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與瞭解平移與旋轉現象。

讓學生在重難點突破中學習本節課的重難點是使學生感受和認識運動物體的平移和旋轉現象和運動特點,能正確判斷物體的平移和旋轉方式。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依次演示每個物體的運動方式,生動形象地爲學生展示了每個物體的運動特點,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理解掌握了知識。

我在引導學生首次感知概念時,力求感知對象的典型性。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出示火車,電梯,纜車,風扇,玩具直升機等圖片,使學生進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轉,在頭腦中初步形成這兩種運動的表象。對平移、旋轉的理解沒有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平移、旋轉現象,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數學學習、生活一體化。我引導學生用手勢、動作表示平移、旋轉,使學生在活動化的情境中學習,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從而對平移、旋轉有較深刻的理解。

在教學平移距離時,由於學生很難想到要數一個圖形平移的格數,只要去數某個點移動的格數。因此,我先教學了平移一個點、一條線段,很自然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點的移動。當學生面對一些數學現象或一個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時,都會產生猜想,在這裏我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猜測,並引導其進行驗證,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的學習過程,在學會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學會數學探索的方法。

由於這節課學生很難理解平移的距離,再加上數格子很容易出錯,所以,我教的地方太多,比如,教給學生數格子的方法,怎樣畫出一個圖形平移後的圖形,花的時間太多導致後面的平移物體沒講完。我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想辦法,討論交流探究,我備課時擔心學生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怕浪費時間,所以走了老路,束縛了學生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