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找規律》第一課時教學反思範文

一、用心地找

《找規律》第一課時教學反思範文

個人以爲,從教材的編排角度入手,找規律所強調的是學生對世界的認知水平的體現,也就是說找規律的側重點在於找,而所找規律的難度根據學習材料的不同也隨之不同,分析教材之後認爲本學期的找規律是在四年級“一一間隔”的基礎之上學習的。

(一)找物體的排列規律

本段的學習內容是透過學生的找反饋出教師的教,由於學習者對事物感知的程度是從部分到整體,所以在呈現情境圖的是不是分屏出現而是整體出現,運用了“有意注意”的心理學原理,分爲兩個步驟完成。

一是讓學生觀察小鹿的設計方案和大象的設計方案,找到了“整齊”的一組,透過學生陳述理由的方式引出今天所學習的課題,二是要求學生進一步觀察,得到“盆花”、“彩燈”、“彩旗”的排列是有規律的`。

(二)說物體的排列規律

1、雜亂的規律——體現自我建構

物體排列的規律找到了,怎樣用完整的數學語言表述出來顯得尤爲重要,對於盆花的排列規律,學生用“一組藍花一組紅花”的語言來描述,這樣的語言顯然是不準確的,於是老師的用“然後呢”來引導,最終的得到一個很長的句子:“一盆藍花一盆紅花,就像這樣排列下去”。

在這裏,老師滿以爲學生會套用這樣的句式去模仿,杯具的是學生並沒有按照老師的思路去進行,仍舊按照自己的語言去說,但是意思表達的是清楚的,而作爲執教者,我並沒有刻意去糾正學生的數學語言,就這樣盆花、彩燈、彩旗的規律找到了。

2、有序的規律——體現教學相長

這樣的流程在當時看來還算比較流暢,但是在問題“這些物體的排列有什麼共同的規律?”提出來之後,整個班級陷入了無盡的冷場,學生的思維陷入了混亂,反思我的教學行爲,如果在前半場將“幾個爲一組”這樣的語言透過其他的方式出來課堂會流暢很多。但是我覺得,學生要經過獨立思考的過程。

但是作爲青年教師,火候不到位的是沒有利用好學生討論的機會,將必要的提醒給學生提示,導致整個環節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反而使得整個課堂沒深度,一言蔽之,造成問題有深度課堂沒有深度的原因是在預設和生成銜接的過程中出現了較大的疏漏。

教學相長沒有體現,反而適得其反,這是沒有臨場經驗造成的。

二、合適地用

(一)算法的優化

規律找到了,用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是很自然的問題,透過解決盆花、彩旗、彩燈的規律,實際上是幫助學生建立兩個知識模組:一是在解決一次重複規律的時候有畫、算的規律;二是在算法的優化上用算的方法是比較簡單的

這裏其實滲透了一個價值觀的問題,唯物主義認爲要一分爲二的看待事物,也就是說在解決依次重複規律的時候需要用到算,算是一種問題解決的形式,但是對於不同的題型,如文字類型的就需要用“畫”來做鋪墊,在課後同事交流的時候提到了這點,我表示接受。

但是我想保留的是,對書本中出現的規律,用畫的方法確實比用算的方法要繁雜,至於完全用文字出現的題目,“畫”則是一種策略,而並非方法,這兩個概念是需要理清的。個人以爲,畫是爲算做準備的,這兩者在問題解決的時候是屬於“上下位關係”而並非“平行關係”,再者在解決如“△○△△○△△△○……,第28個圖形是什麼?”的時候,用畫的方法比較合理。

總之,在用規律解決問題的時候,其實是一個算法優化並且找到最方便算辦法的問題,這是本段教學設計的本質內容,作爲一個完整的教案的組成部分,個人以爲也是比較完整的,一家之言。

(二)去經驗主義

回到找規律的本質問題上去,每幾個爲一組,後面都是這樣排列,但是在剛剛開始接受本段內容的時候,很容易犯的錯誤是見到第一組數據排列的,直接用算法解決,不考慮後面的排列怎樣。

因此採用額方式是將“組”分段呈現,有連續變爲間斷,如在出示棋子一題的時候,先出示三個棋子,後直接呈現問題,學生很容易直接按照三個一組去解決,實際上具體是什麼規律單獨看第一組是不行的,需要看是不是有兩個重複的排列,這其實是“依次重複”規律的深度解讀。

給一個反面典型,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到“經驗主義”是多麼不合理,去經驗主義的目的是開拓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從教學的過程來看,學生是比較陌生的,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再多次出現有思考價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