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找規律》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找規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找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教學反思1

《找規律》這節課教材讓學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觀圖形和事物的變化規律,還未抽象到數,所以在課堂我結合了多媒體來輔助教學,讓學生能在直觀、生動的學習環境中找出事物的變化規律。開始給出了一幅學生舉行聯歡會的情景圖,裝飾的彩花和彩旗都是有規律地排列的,學生男女間隔成圓圈跳舞,讓學生觀察並發現排列的規律。

1、創設情境,讓學生樂於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執教找規律一課時,讓學生猜一猜智慧星的顏色,一組是“紅黃紅黃紅黃……”有規律的出現,另一組是沒有規律的出現,透過對比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獨立思考的機會,嘗試的機會,猜想的機會,成功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同時促進學生主動建構有關的數學知識。

2、讓學生多角度觀察,找出規律

在教學例題時,引導學生規律可以從左往右看,還可以從右往左看;規律可以從圖形觀察,還可以從顏色,數量觀察。比如,學生說出燈籠有規律後,我不僅讓學生說說接下來應該是什麼顏色,還讓學生說說如果把燈籠往前擺,又是什麼顏色呢?還有,教材中對彩花的出示只是簡單的紅綠紅綠紅綠,將原課本中的規律改爲兩綠三紅的排列,讓學生明白數量也是有規律的,同時也爲以後數字規律教學做鋪墊。

3、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同桌說說你發現了什麼規律,目的在於讓學生主動學習,互相發現自身的不足;創造規律時,我也是讓學生先同桌商量一下,擺一條什麼樣的規律,哪組擺的又快又有創意,讓學生意識到只有同桌合作,才能完成任務,達到要求。

4、聯繫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規律美。

多媒體展示欣賞一張張圖片的出現,使學生感受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讓學生意識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有用的,體現了“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的理念。本課的最後,希望同學們用自己的眼睛找找生活中的規律美,進一步體現了數學的生活化。

5、注重培養學生概括表達能力

一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正處於起步階段,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在本節課中,注重培養讓學生把話說規範的習慣,學生在認識顏色變化的規律時,先由老師“扶”着說出,是幾個圖形爲一組,每組是按什麼順序一組一組重複排列的,再到老師“放”開讓學生自己說,使學生的語言逐步達到用詞準確,表達完整,思維清晰。

但是,在我的實際操作與我的設想有一定的距離,存在很多的不足。同時,我也產生了很多的困惑,比如:學生的概括表達能力仍有不足,課堂中還應注意讓生,中等生,後進生的語言表達,要注重讓學生自己說。課堂紀律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如何讓學生的課堂紀律與教學質量成正比。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一定會不斷完善自我,找出不足,及時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找規律》教學反思2

“找規律”教學反思潘金虹 的工作室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儘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找規律”教學反思。

一、表現在材料提供上。“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學習材料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知識、提高能力的基本載體。在本課中讓每個學生都準備好了若干水果圖片,白紙,等。學生透過畫一畫,貼一貼,擺一擺等過程,切實讓每一個學生經歷發現規律的過程,教學反思《“找規律”教學反思》。體現了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繫。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學數學課堂是一種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在本課中,既考慮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目標的落實,又考慮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本節課下來,感覺到大多數時間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能夠積極投入到學習和探究中來。每當出現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時,我及時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質疑、爭論,直到意見統一。並及時組織學生相互欣賞,評價。最後,讓學生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事務,體驗到規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下課。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努力體現新理念,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體現以學生爲主體,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注重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啓發,面向全體,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找規律》教學反思3

找規律活動對於大班幼兒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要求孩子思維靈活,需要孩子先感受再發現,才能理解規律,而這些要求單靠老師的講解顯得收效甚微。針對這個情況,在平時的小遊戲中,我讓孩子透過觀察來發現和感受生活中的一些規律,激發他們創造簡單規律的興趣,感受規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例如在美術活動中,就可以在運用規律來進行花邊裝飾,還在整理班級用品時也可以運用規律性地來排列,在排列隊伍中也同樣可以運用規律進行,使得幼兒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在活動《找規律》中,我改變了以往教師先詳細、深入講解操作材料的方法,而是讓幼兒自己根據卡片尋找規律,然後講述排列規律,幼兒的興趣很高。然後再出示規律類型卡片,讓幼兒來匹配;果然幼兒在操作材料中運用已有經驗,順利完成,最後展示生活中運用這些規律來排列的圖片,更激發了他們學習和運用規律的興趣,活動延伸中我讓幼兒自己設計規律排列,把活動推向了,更激發了他們學習和運用規律的興趣。

該活動中,我讓幼兒先各個環節緊緊相扣,層層深入,從找規律到講述規律,從排列規律到欣賞規律,最後靈活運用自主排列規律。活動中發現無論是簡單的AB型規律還是ABB型規律或者是ABC型的規律,幼兒運用的都比較自如。活動效果充分說明了幼兒的發展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提升,幼兒的思維也在廣度上有了一定的進步。

嚴謹的數學活動需要將抽象的東西賦予實質,讓幼兒從形象思維提升到邏輯思維。這樣幼兒才能靈活運用,舉一反三,不僅獲得了系統性的知識,更爲以後學習比較、歸納等數學的學習打下初步的印象基礎。

《找規律》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是介紹一些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規律的意識。教學例1是最簡單的圖形的變化規律,這部分內容比較簡單。

我運用猜顏色的活動匯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爲什麼第一組好猜,第二組猜不對,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學生感知規律。匯入課題找規律。接下來以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圖引入,讓學生充分觀察並感知圖中的事物,如:彩旗、小花、燈籠、人物的排列規律。同時也使學生感知顏色是有規律的排列的。創造規律活動是有趣味的,並不是單調的創造規律,而是給他以材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喜歡的材料,創造自己的規律。不但激發了學生熱愛數學,主動發現美的情趣,又讓我感到驚歎的:原來在孩子的手中可以創造出更美的數學,更真的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我把知識進行拓展,讓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透過找生活中的規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不足之處在於,一是在這節課上我發現自己平時對學生放手探究還不夠,總害怕學生不會,應該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究,二是鑽研教材不夠深入,應讀懂讀透教材,例子舉得太少,都侷限在顏色裏,應讓學生感知更多的規律。

今後我將以課程改革和校本教研爲契機,加強學習研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中反思,反思後再實踐,努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找規律》教學反思5

“探索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的一部分,要求學生能夠“發現給定的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所謂找規律,是指根據已經觀察到的、一類事物的部分對象(特例)在排列上具有的某種特點或屬性,在沒有遇到任何反例的情況下,推出這類事物的排列都具有該種特點或屬性。

我在才俊課堂上執教的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找規律”第一課時,這是找規律的起始課,主要讓學生自主學會尋找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爲後面課時的學習打好基礎。由於學生在學前階段就曾接受過“找規律”這部分知識的啓蒙教育,因此,對於學習“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這部分內容較爲容易。

教學意圖有:讓學生髮現圖形排列的簡單規律,從而感受到“一組”;理解規律的含義並能描述和表示規律,同時根據發現的規律進行推理。圍繞着這幾個教學意圖,我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分別是:1、遊戲匯入規律2、發現規律3、找規律4、創造規律5、欣賞規律。

在第一個教學環節“遊戲匯入”設計時,我首先透過“記憶大比拼”的遊戲,男生女生各記錄一組數字,女生的有規律記得快,男生的沒有規律,記不下來,從而得出規律有助於記憶,並且很重要,然後揭題:今天咱們的任務就是一塊兒來找規律。第二個教學環節,我設計的是“發現規律”。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說一說圖中有什麼?它們的排列有規律嗎?在帶領學生找出小旗的排列規律“一黃一紅爲一組重複排列”中,引出了“一組、重複出現”兩個概念。接下來小花和燈籠讓學生藉助學習單進行探討——邊讀邊圈,並找出它們的排列規律。學生在這一個環節完成的很快。繼續尋找小朋友的規律:可以男生在前女生在後“一男一女”爲一組,也可以女生在前男生在後“一女一男”爲一組。在這裏主要想讓學生明白在圓形事物排列時,找規律的起點不同,規律也就不同。第三個環節是找規律的練習,透過找出圖形的規律、猜一猜後面是什麼、幫規律找到正確的位置三個題目進行鞏固。第四個環節是創造規律,先是用彩筆給課本85頁的做一做中的小花塗色,創造一組自己喜歡的規律。接着是創造一組聲音和動作規律,培養創新意識。最後一個環節,透過欣賞生活中的規律,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本節課的不足:

在講解“一組”時沒有講解清楚,以致於部分學生理解有誤,應該向學生強調:把重複的圈起來,一個圓圈就是一組。雖然語言不夠嚴謹,但是學生能明白一組的意思。還有一個基礎性的錯誤:由於粗心,課件中第3個練習題“排排坐——幫圖形找到正確的位置”的幻燈片跑錯了地方,穿插到了最後的欣賞環節。這種錯誤以後堅決不能再犯。

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自己要吃透教材,不能只停留在最簡單的表層,將教學重點牢記於心。努力提高教學素養,加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

《找規律》教學反思6

【教學背景】

《找規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的內容。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圖形和數字的簡單排列規律。本節課就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透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等活動探索圖形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髮現和欣賞數學美、運用數去創造美的意識,使學生知道生活中的事物有規律的排列隱含着數學知識,進而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及歸納推理的能力。

教學片段一

師:同學們,鼕鼕家買了新房子,可漂亮了,我們隨着他一起去看看吧!

師:鼕鼕的新家到了,看,好漂亮的牆面。牆面是用圖形圖案裝飾的。

師:請你們自己先觀察思考,然後拿出學具擺一擺。

小組交流討論:從不同方向去看,能發現什麼規律呢?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的圖形都是一樣的。(老師豎起了左手的大拇指)

生2:我是橫着來觀察,把第一組的第一個圓形移到後面,就成爲第二組的圖形,把第二組的第一個正方形移到後面,就成爲第三組的圖形,把第三組的第一個三角形移到後面,就能成爲第四組的圖形。(老師示意大家鼓掌,同學們使勁鼓起掌來)

師:他的方法,誰聽明白了?誰還想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

生3:我覺得剛纔的圖形好象在接力跑一樣,第一個跑完了就到最後,其它幾個就往前進一格,又第一個跑,一直這樣。

師:說得好極了!數學上給這樣移動的規律取名爲“循環”。(板書 循環)

師:思考:豎着觀察是不是循環排列規律呢?

教學片段二

師:接着我們到鼕鼕家廚房看看。

生:真漂亮!

師:只是鼕鼕家廚房還沒鋪地磚,他設計了一種方案,我們幫忙看看,這樣鋪有什麼規律?

(學生觀察,然後同桌用學具擺一擺並交流自己找到的規律)

生1:每一排都是由四個正方形組成的,只是它們的顏色不同。

生2:橫着看,每排四個圖形相同,只是同一種顏色的正方形所在的位置不同。

生3:上一行和下一行比,上一行第一種顏色的正方形移到了最後,其它的每個正方形都向前移動了一格,就成了下一行。

生4:豎着看,後面一排和前面一排比,前面一排的最上面那種顏色的正方形移到了最下面,其它每個正方形都向上移動了一個位置,變成了後面一排。

……

師:在這幅圖中,我們從橫向、豎向、斜向都能發現規律。看來,只要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就能發現不同的規律。

教學片段三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新的規律,也用規律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那我們能不能設計一些新的規律呢?

生:(異口同聲)能!

師:正好,鼕鼕家的窗簾是空白的,請大家用老師發給你們的學具在白紙上擺一擺,也可以動手畫一畫,發揮你們的想象創造出漂亮的花邊和圖案,先想好規律,再動手。

學生活動……

【教學反思】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的學習方式不能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爲主的方式,它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歷程。以上片段教學體現了兩個特點:

一、走進數學生活,體驗生活數學。以上學習體現了數學知識、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又歸宿於生活的思想。教師以學生感興趣、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爲教學資源,精心設計一系列學生喜歡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透過具體的操作來掌握圖形的排列規律。

二、關注過程體驗,激活課堂活力。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去經歷去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或許相信你告訴他的,但他更願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經歷過的事,這是一種體驗。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體驗非常重要,因爲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的質量。教師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與同伴交流,互相討論,尋找規律。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去發現循環排列規律。教師多次讓學生動手擺一擺,移一移,甚至動手畫一畫,讓學生感知這個規律,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把數學知識真正運用到生活中來。

《找規律》教學反思7

從四年級開始,各冊教材都設定了“找規律”的單元,主要是引導學生探尋現實生活中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並應用規律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今天學習的內容着重讓學生“找”出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的規律。教學時,我注意讓學生動手擺一擺、仔細看一看、認真想一想、大膽說一說。回顧本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比較成功:

1、課始,我沒有創設複雜的情境,而是開門見山,引導學生直接觀察兩組一一間隔排列的物體,使學生初步體會一一間隔排列的現象,爲研究這樣排列的兩種物體數量之間的關係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基礎,也爲後面探究規律留出了時間。

2、探究規律時,我讓學生用小棒和圓片代替實物來擺出一一間隔排列的現象,這樣做使學生加深了對一一間隔排列的認識,又方便了“一個對着一個”的教學操作。

在此基礎上,啓發學生用一個對着一個的方法尋找規律,抓住了一一間隔排列的物體數量之間關係的本質,還滲透了“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方法。學生也能有序地進行觀察、比較。

3、在大量圖片的展示的過程中,極大地豐富了表象,有了這樣的基礎,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交流和總結。學生初步得出規律後,我重視讓學生透過操作來驗證規律,使學生更加確信規律的一般性,從而體會數學思維的嚴密性。

4、對於“想想做做”中的習題,我能從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的角度出發,重視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像“每兩根電線杆之間有一個廣告牌”這樣的說法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在理解時可能會有困難,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圖,使學生明確:電線杆和廣告牌是一一間隔排列的,而且兩端都是電線杆,這樣教學對學生理解下面的習題掃除了障礙。

另外,對於鋸木頭這樣的題目,我並沒有停留在用畫圖或想象的基礎上找到正確答案,而是與本課所學的內容有機結合,透過直觀的圖示,讓學生明確:鋸下的每一段小木料都可以看作是兩端物體,每一個鋸口都可看作中間物體。這樣做,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更加系統。

《找規律》教學反思8

本節課是找規律的第二課時,着重教學數字間的變化規律。這一課時教學的規律,不再是一組事物間重複出現的規律,而是相鄰兩項等差的規律。在教學時,我將找規律一節的全部內容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漸進的知識體系,便於學生理解、掌握,符合學生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認知規律。我首先出示情景圖,在學生找規律鞏固舊知的同時,吸引學生,提高學習興趣。

然後,轉入新知的探究過程,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先引導學生找出以前規律的共同特點,然後將新規律與之進行比較找出其特點,抽象出數量間的變化規律。接着進一步抽象到數字間的變化規律,並引導學生掌握找規律的方法。最後,設計創造規律的活動,既讓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又與教師形成互動,不僅起到了鞏固新知的作用,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才能和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的能力,特別是最後師生互動的環節,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思維能力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拓展。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加深難度,出示思考性的題目,促使學生動腦,拓展思維。

《找規律》教學反思9

本冊找圖形的規律以循環排列爲主。這樣,學生不僅要看清形狀和顏色的組合規律,還要發現圖形排序上的規律,對學生的觀察能力與綜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對於二年級學生而言,要透徹理解與掌握不是易事。這節課是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透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去探索圖形的排列規律。

衆所周知,數學是模式的科學,尋找和發現周圍世界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及事物變化的規律構成了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同時,發現關係和規律的過程也是發展學生探索能力的過程。因此,《標準》將“探索規律”作爲數學與運算獨立的內容,其目的是加強這方面教學的力度,把這種“探索規律”的活動,結合其它方面內容的學習,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中,開闊學生的思路。因此在設計時,我根據本課探究性和活動性比較強的特點,爲學生設定了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有利於學生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個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創設一個讓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設計了一個猜圖形的規律情景。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大家知道,教材爲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本節課教材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猜圖形引出規律:呈循環排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我在考慮的時候,根據目標之一,使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圖形的規律,把主題圖作爲牆面和地面出現,請同學和老師共同來找規律。透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牆面圖案的規律,說得很全面。另外,引導學生把圖形改變方向進行觀察,以便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規律。

三、創設探究平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的學習方式不能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爲主的方式,它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歷程。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具仍探索性和開放性,讓學生能自主探究,猜測驗證,合作交流,充分發表自己個性化的感受和見解。因此,在“找規律”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組織學生展開自主合作,探究活動:

1、呈現問題情境,提出思考問題。

2、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祕密”,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

3、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彙報自己的想法,師生共同驗證。

4、引導學生自己歸納圖中排列規律。這樣教學,把教材中抽象的規律引發爲一個過程,一個讓學生參與觀察、猜測、合作、驗證、概括的探究過程。在練習中,再次創設開放的教學情境,提供學生自由設計圖案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創造“規律”有意識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創新意識。

《找規律》教學反思10

找規律這節課是讓學生透過觀察發現規律、找出規律、用語言描述規律、會用規律、創造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述能力、推理能力等,感受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欣賞規律美。

這節課上得並不完美,課後進行了反思:

一、課的開始是給出10個圖形,10秒記住,男生女生比賽,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髮現有規律的一組記得快、記得準,沒有規律的一組不好記憶。

在實際教學中,雖然男生那組沒有規律,但男生的速度並不慢,記得也比較準,雖然在第三個圖形時有點慢,但後面的全部說出來。

課後進行了反思,發現在設計上出現問題,除了第三個圖形不好記憶外,其他的圖形還是有規律的,沒有更好突出有規律一組好記這一特點。

二、在觀察主題圖時,設計的是讓學生觀察,找出哪些是有規律的,然後一一分析,出示彩旗規律時,重點講解,讓學生髮現規律,,圈出一組規律,教學用語言表述規律。

課前準備不充分,沒有給學生準備彩旗圖片,學生沒有辦法動手圈一圈,只是直觀的看課件。在後面的規律中都是學生一起說,點名讓學生說較少。今後課堂應多給學生說的機會。

三、在創造規律這一環節時,事先沒有讓學生準備彩筆,創造規律這一環節是讓學生在家完成的。這也是教學方面的一個失誤。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紀律方面:個別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天氣的原因,也可能是教學設計不吸引他的注意力。教學方面:課前顏色記憶大比拼設計不充分,沒有突出規律的特點;課前沒有給孩子準備圖片,沒有讓學生準備彩筆,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提前準備,教師做好準備才能更好的把課上好。

《找規律》教學反思11

學生已經在一年級下學期學習了一些圖形和數的簡單排列規律,本冊教材中圖形和數的排列規律顯得複雜一些。此次找圖形的規律以循環排列爲主。這樣,學生不僅要看清形狀和顏色的組合規律,還要發現圖形排序上的規律,對學生的觀察能力與綜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對於二年級學生而言,要透徹理解與掌握不是易事。這節課是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透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去探索圖形的排列規律。

衆所周知,數學是模式的科學,尋找和發現周圍世界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及事物變化的規律構成了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同時,發現關係和規律的過程也是發展學生探索能力的過程。因此,《標準》將“探索規律”作爲數學與運算獨立的內容,其目的是加強這方面教學的力度,把這種“探索規律”的活動,結合其它方面內容的學習,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中,開闊學生的思路。因此在設計時,我根據本課探究性和活動性比較強的特點,爲學生設定了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有利於學生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個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創設一個讓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設計了一個找小婧房間的規律情景。用這條情感線來支撐知識線和能力線,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爲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本節課教材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小婧房間的圖案引出規律:呈循環排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我在考慮的時候,根據目標之一,使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圖形的規律,把主題圖作爲牆面和地面出現,請同學和老師共同來找規律。透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牆面圖案的規律,說得很全面。另外,引導學生把圖形改變方向進行觀察,以便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規律。

三、創設探究平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的學習方式不能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爲主的方式,它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歷程。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具仍探索性和開放性,讓學生能自主探究,猜測驗證,合作交流,充分發表自己個性化的感受和見解。因此,在“找規律”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組織學生展開自主合作,探究活動:

A、呈現問題情境,提出思考問題。

B、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祕密”,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

C、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彙報自己的想法,師生共同驗證。

D、引導學生自己歸納出圖中排列規律。這樣教學,把教材中抽象的規律引發爲一個過程,一個讓學生參與觀察、猜測、合作、驗證、概括的探究學習過程。在練習中,再次創設開放的教學情境,提供學生自由設計圖案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創造“規律”有意識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創新意識。

課上下來,有成績之處,也留下不少遺憾。

1、課上,正如課前預設,我創設了一個個美麗生動、熟悉親切的生活情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但仍有一小部分“學困生”跟不上學習進程,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他們不能獨立做題,或是出現較多的錯誤,分析原因:在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動中,雖然重視規律的表述,但沒有引導用簡練的語言來概括,不利於記憶,更影響運用的熟練度。

2、匯入時間太長,環節太多,影響了學生學習探究的時間。

3、教學環節要整合。第一種規律——“排頭到排尾、排頭到排尾”的教學展開用是太長,“牆面、地面裝修”與例題中的規律類似,限於課件製作技術沒有修改,在找、說規律的基礎上作了一點深化——滲透週期問題,揭示“循環”概念。安排4人小組排隊演規律的環節,可以安排在例題前面,在探索完所在的循環運動規律之後,既能加深體驗又可幫助梳理知識,加深理解,整合以上幾處教學環節,讓學生進行自由設計不至於“紙上談兵”。那樣,課堂會因學生的大膽創新呈現更多的精彩。

《找規律》教學反思12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當我一出示例題的情景圖後,就有個別學生就把乘法算式脫口而出,但是當我問到:“爲什麼這樣列式?”時,學生無語。本節課的要求是讓學生能夠根據實際問題採用羅列、連線和畫圖等方式,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並發現一些規律,至於“用乘法計算”,教師不能急於提出,針對此,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學生用數學語言的表達上,讓學生動手擺一擺,並透過連線來記錄不同的搭配方法 ,然後在小組中交流操作的方法,並結合乘法的意義,表達兩種思考方法:一種是一頂帽子和一個木偶搭配有3種搭配方法,現在有2頂帽子就有2個3種搭配方法,共有2×3=6(種);另一種是一個木偶和一頂帽子搭配有2種搭配方法,現在有3個木偶就有3個2種搭配,共有3×2=6(種)。然後學生透過學生觀察、討論並發現了木偶的個數、帽子的頂數和有多少種搭配方法是的關係,學生經歷了“實踐操作----方法提升----建立模型”的過程,教學效果不錯。

本節課引導學生探索兩種事物進行簡單搭配的規律。透過學習,指導學生有順序、有條理,由具體到抽象地進行思考,探索出多種搭配方法的數量關係,發展學生的思維,並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可以用數學方法去解決。在課前我讓學生準備好課上操作的木偶娃娃和帽子,(可在紙上畫,再塗色)我發現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操作搭配時方法多樣:有用實物的、畫圖的、有連線的,同時也注意到了按順序搭配,及連線時圖形的擺放位置等。透過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後,再讓學生到前面演示,同學生們很會說,並且都知道有6種不同的搭配。在這個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列出乘法算式,即找出用乘法計算的規律。後面的練習,對於數量關係中幾個幾,我又作了重點強調,讓學生明白爲什麼列出這樣的乘法算式,加深對規律的認識,進一步理解用乘法做的原理。

今天教學了找規律的第一課時搭配問題,這是繼間隔問題後的找規律問題。大家都認爲本課教學很簡單,學生都透過連線找到結果。我在教學前就思考,在學生透過自己的方式解決例題後,師生共同優化方法,理解連線(搭配)的過程中的有序性。然後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有條理地表述搭配的過程,如“一頂帽子可以分別和4件上衣搭配有4中搭配方法,3頂帽子就會有3個4種搭配方法”,或“一件上衣可以分別和3頂帽子搭配有3種搭配方法,4件上衣就有4個3種搭配方法”。表述有困難的學生我讓他們連出第一步的搭配過程,就是隻拿出一類中的一種分別和另一類的幾種搭配的連線圖,再讓他看着這一“半成品”圖表述出搭配過程及算式的意義。這樣的過程在別人看來或許多餘,但我不這麼認爲,因爲這一課雖然看似簡單,但這一教學內容簡單的目的就在於讓學生在簡單中找出規律,理解這一規律的實質,而不是僅僅讓學生知道連線,知道用乘法解決,我們教學的目的不是在此。而且只知道連線的話,搭配的東西一多,連的線恐怕會自己都數不清吧。所以在內容較簡單時我更願意花時間幫助學生學會用數學語言表述算理及過程,正如課堂總結時我問學生,今天沒學時你會解決例題中的問題,但透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有沒有收穫呢,學生自己也說,沒學時,我會一一搭配或透過連線找到答案,現在我還知道了這一答案的實際搭配規律。

《找規律》教學反思13

5·4青年節這天,我在中心學校上了一節三年級數學《找規律》。課後,縣教育局教研室汪主任的點評可謂是一針見血,完全看透了我設計的思路和教學的安排,點評之處有根有據,讓我心服口服,受益匪淺。

專家指出本節課的突出點:

第一,整堂課完全是以學生爲主體,給學生一個大課堂,大空間。合作學習的設計有要求、有過程、有結果。從計算結果、發現規律到運用規律進行計算、最後進行規律的總結,整個流程一氣呵成。我想,專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把握了我教學的思路和流程,這是需要多麼深厚的功底和閱歷。

第二,能分清知識的易混點。“150×40=6000”透過這個例子向學生提問“爲什麼乘數中一共有2個0,可是結果中卻有3個0”。我覺得這就是專家細心之處和研讀教材與衆不同的地方。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更要注意這個方面,把握知識的易混點,不要讓學生混淆。

第三:課前熱身活動讓學生自己來主持、當小老師;活動中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並說出想法。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設計思路。

第四,課堂上預留了大量的學生做練習的時間,減輕了學生課後的作業負擔。的確,這一點我是吸取了上次公開課拖堂的教訓。

爲了減輕學生課後的作業負擔,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應當在達到了基本的教學目標後,預留學生做練習的時間。專家的點評很到位,有血有肉,鼓勵的話讓我更加自信。

再來說說專家對本節課的幾點思考:

第一,找規律上要把握住方向、標準的一致性。聽完,我有點疑惑,我讓學生找規律可不是漫無目的瞎找規律,而是將每兩個算式進行比較地去找的。但專家建議都應當以第一個算式5×1爲標準來進行比較。我思考須臾,覺得的確是這樣,沒有必要將5×10和50×10進行比較,因爲學生在計算5×10和50×10的時候,都是直接計算5×1的,然後在結果後面添上0就可以了。這一點值得思考,在四年級“商不變的規律”中應當要注意。

第二,在運用數學歸納法時,至少需要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算式,才能得出一般性的規律,不然,得出的規律就是特例,不能算規律。這一點很重要,因爲數學就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我在高中和大學裏,學數學歸納法的時候,老師也是和我們說過找規律至少要三個例子。我在上這門課之前就思考過這一點,因爲書上的確安排了3個算式讓學生找規律。可是,我爲了追求整堂課的效率和新穎性,避免重複,我還是將後面兩個算式給避開了,只講了第一個算式。殊不知這是學習任何規律中最大的忌諱,我忘了最原始的原則。這一點很值得我深思,也是我學到得最深刻的教訓。

第三,在找規律和總結規律的過程中教授的太快,應當讓學生們暢所欲言後,教師適時給出提示性的話語進行總結。造成這種想象主要是怕一堂課的時間不夠,擔心學生暢所欲言後難以及時收場。

我在今後教學中需要在重難點的地方放寬時間,不要顧慮許多,讓學生們大膽的說想法,說到他們無話可說爲止,我才進行指導總結。專家給出的建議會讓我彌補不足,羽翼豐滿。

《找規律》教學反思14

一、遊戲匯入,引出規律

一開始,從遊戲開始,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中來,接着舉例手中也藏着規律,讓學生體會數學源於生活,數學存在於我們的身邊。我認爲這部分上的比較滿意的,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以國慶節這一情境,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出裝飾環境也有規律,使學生充滿好奇心,增加學生探索的心裏,想弄明白的心情,使學生專注於學習中。

三、動手操作,驗證規律。

這一環節,讓學生進行動手擺一擺,來驗證規律,我認爲這一環節是比較成功的,雖然有幾位學生擺錯了,沒有和圖片裏的一樣,而是小長方形和小正方形的個數一樣了,但大部分同學擺對了,而且在最後交流時認識到,有的小長方形多一個是因爲小長方形擺在兩端,小正方形多一個是因爲小正方形擺在兩端,使學生認識到,擺在兩端就多一個。這部分使學生自己發現規律。

四、聯繫實際,尋找規律。

這部分是先全班尋找規律後學生獨立尋找,發現學生獨立尋找時都是在教室裏尋找,到生活中尋找的不多,說明學生缺乏實際生活經驗的缺乏。還有學生的語言敘述能力差一些,組織語言能力,表達能力欠缺。

五、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這部分教學,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學生回答的準確性也很好,,但教學後發現題目不新穎,還有重複的現象,可以去掉一些類型相同得,但可以增加一些學生的語言表達方面的要求,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得到鍛鍊,這樣也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規律。說明教學中應根據具體的情況加以調整,得到最佳教學效果

六、總結評價,延伸規律。

這部分學生基本能夠說出進行總結。但在小作業方面學生的設計不夠新穎,大部分都是上課時接觸的規律在應用。

《找規律》教學反思15

教學要求:

1、 經歷探索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關係,以及類似現象中簡單數學規律,初步體會和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係的規律,初步學會聯繫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 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初步發展分析、比較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3、 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用數學觀點分析生活現象的初步意識及初步能力;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逐步形成與人合作的意識和學習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經歷間隔現象中簡單規律的探索過程。

教學難點:用恰當的方式描述間隔排列的規律以及靈活運用這一規律。

教具、學具:手帕和夾子,小棒和圓片

教學過程:

一、遊戲匯入

今天的課就從做遊戲開始,看看哪個小朋友先發現遊戲規律。

二、新授

活動一:晾手帕

1、這是一個晾衣架,(上面有兩個夾子),我這裏有一塊手帕,誰能幫老師用夾子晾上去?

2、師再拿出一塊手帕請學生晾。

3、剛纔晾一塊手帕時用了幾個夾子,晾兩塊手帕用了幾個夾子。

4、再拿出兩塊手帕,現在一共有幾塊手帕,像這樣夾一共需要幾個夾子?

5、如果老師一共有六塊手帕,一共需要幾個夾子?

6、小兔子樂園也像我們這樣晾手帕,它們一共晾了九塊手帕,你猜它們一共用了多少夾子呢?

活動二:觀察掛圖

1、 讓我們來看看它們到底用了幾個夾子?

2、 繼續觀察這幅圖,你還發現哪兩個事物間有聯繫的,它們之間有什麼規律。

3、 學生觀察彙報,師板書。

4、 師生小結:兩端的事物比中間事物要多一,中間的事物比兩端的事物少一。

活動三、動手操作

1、 拿出身邊的小棒和小圓片,你能擺出這種規律嗎?

2、 學生彙報,再次體驗規律。

三、鞏固練習

1、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事物也具有這樣的規律,你能透過自己的觀察來說一說嗎?

2、老師這兒也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來幫助解決,大家看書本49頁,獨立完成“想想做做”1、3。

3、看第2題,圖中人在幹什麼,是不是也有這種規律?你覺得什麼是“兩端事物”,什麼是“中間事物”?

①獨立思考這兩個問題,可以藉助工具試一試。

②快速搶答:鋸7次能鋸多少段?鋸9次呢?55次?

要鋸成8段,鋸幾次?9段呢?60段?

4、同學們已掌握規律,老師要表揚幾位思考速度極快的同學,(一男一女地上臺)

①他們的排列是我們這節課所學的規律嗎?

②如果老師要變成今天我們學習的規律,可以怎麼做?

③如果將他們圍成一個圓,你說他們之間是不是兩個男生夾一個女生或兩個女生夾一個男生?

④男女生人數一樣,像這樣圍成一個圈的時候,結果就有所不同了,男女人數相等了,這種現象生活中也常見。

⑤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四、師生小結

五、課作:《補充習題》30頁

《找規律》教學實錄

活動一:晾手帕

師:這是一個晾衣架,(上面有兩個夾子),老師這裏有一塊手帕,誰能幫老師用夾子把它晾上去?

生搶着要上臺夾。師讓一位學生上臺夾。

師:老師這裏還有一塊手帕,再給你一個夾子,你能像這樣晾上去嗎?

生思考片刻,馬上積極舉手要求上臺夾。

生:用夾子夾在第二塊手帕的中間,其餘學生立刻舉手要求幫忙。生夾對了。

師:剛纔我們玩的是有關“手帕”與“夾子”的遊戲(板書並出示小黑板)

(1)塊手帕用了(2)個夾子

(2)塊手帕用了(3)個夾子

師再拿出兩塊手帕

師:老師現在一共有四塊手帕,像這樣夾一共需要多少個夾子?

生齊答7個

師:小兔子樂園也像我們這樣晾了手帕,它們一共晾了9塊手帕,你猜它們用了多少夾子?

生齊答10個

活動二:觀察掛圖

師:你們猜得對不對呢,我們走進兔子樂

園就知道了。

出示掛圖,生驗證是10個夾子。

師:你在這幅圖上還發現哪兩種事物間也有類似的規律?

生1:兔子與蘑菇1個隔1個排列,有7個籬笆8只兔子。

生2:籬笆與木樁也是間隔排列的,有12個籬笆和13個木樁,籬笆的個數比木樁少1。

師:這一組組事物都是間隔排列的那它們還有什麼共同特點呢?

生:我發現它們開頭一個和結尾一個是一樣的。

師:像這樣開頭和結尾一樣的事物我們叫它“兩端事物”,而像手帕、蘑菇、籬笆這樣在中間的叫“中間事物”。你能表述一下“兩端事物”與“中間事物”之間的關係嗎?

生1:“兩端事物”比“中間事物”多1。

生2:“中間事物”比“兩端事物”少1。

生齊說規律。

活動三:擺小棒和圓片

師:請大家拿出準備的小棒和圓片,你能擺出這樣的規律嗎?

生動手操作。

師讓先擺好的同學把擺的圖形畫在小黑板上。

生1:我擺的是 ∣○∣○∣○∣,兩端的是小棒,中間的是圓片,小棒比圓片多1,圓片比小棒少1。

生2:我擺的是 ○ — ○ — ○,兩端的是圓片,中間的是小棒,圓片比小棒多1,小棒比圓片少1。

… …

活動四:尋找事例

師: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這樣規律的事物,你能舉例說一說嗎?

生1:地面鋪的地磚與地磚之間有一條縫隙。

生2:手指上一截一條線。

生3:衣服上的扣子。

師:開頭一粒釦子,結尾是一粒釦子嗎?

生3:不是,這個例子不是。

生4:我的同桌衣服上的條紋是這種規律。

生5:拳頭上有高有低,也是這種規律。

… …

活動五:實際運用

師:老師這兒也有一些例子需要大家幫忙解決。開啟書到49頁,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3題。

生獨立思考完成。

生1:廣告牌有24個,因爲電線杆是“兩端事物”,廣告牌是“中間事物”,廣告牌比電線杆多1。

生2:桃樹有74個,因爲柳樹是“兩端事物”,桃樹是“中間事物”,桃樹比柳樹少1。

師:讓我們再來看看第2題,圖中小男孩在幹什麼?(鋸木頭)這兒有我們所學的規律嗎?(有)

師演示截粉筆。

師:我鋸了( )次,鋸成了( )段,那段數與次數之間有什麼關係,大家可以用剪刀剪小紙片,完成第2題,同時思考段數與次數之間的關係。

生邊剪邊思考問題。

生1:鋸3次能鋸4段,因爲我發現段數比次數多1。

生2:段數是“兩端事物”,次數是“中間事物”,所以鋸成6段要鋸5次。

師:大家找到了規律,能不能快速搶答?

鋸7次能鋸多少段?鋸9次呢?55次?

要鋸成8段,鋸幾次?9段呢?60段?

師:同學們已熟練掌握規律了,老師要表揚幾位思考速度極快的同學。(一男一女地上臺,三男三女)

師:他們的排列是我們這節課學的規律嗎?(不是)

師:如果要變成今天我們學的規律,可以怎麼做?

生1:去掉一個男生就是了。

生2:去掉一個女生也行。

生3:還可以加上一個男生。

… …

師:如果將他們圍成一個圈,你說他們之間是不是兩個男生夾一個女生或兩個女生夾一個男生。

生觀察後齊答是,並有驚奇的表情。

師:像這樣圍成一個圈的時候,結果就有所不同了,男女人數相等了。這樣的現象生活中也常見。

生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師:爲什麼排成一直線的時候兩端比中間多1,圍成一個圈的時候兩種事物就相等了?

生互相討論

生:排成一直線兩端的事物只利用了一次,兩端就會比中間多1;圍成圈的時候每個事物都用了兩次,這樣兩種事物就一樣多了。

師:說得真好!你掌握今天學的規律了嗎?

《找規律》教學實錄與反思,本站有更多關於數學教學反思,數學教學反思方面的作文

【反思】

課上完,我的第一感覺是學生規律認識得不錯。但認真回顧一下,有令人滿意的環節,當然也存在不少問題。

在包場集體備課時主講老師提到如果直觀出示掛圖讓學生觀察找規律,學生的回答肯定不會完全圍繞所講內容,而會發散很遠。爲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我一開始就設計“晾手帕”的遊戲環節,在遊戲中透過數據的顯示,學生很快

找到了規律,然後在觀察圖,學生能立刻找到類似的兩種事物,並能說出他們之間的規律,較好地體現本課所要學的目標。

備課中我還發現“想想做做”第4題與本課例題有所不同,學生在理解分析可能會有困難。針對此我設計了男女上臺排列這一環節,先後提出兩個問題,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既鞏固了前面所學知識,又可提示如何思考問題。

不足之處在於:1、有些問題切入口太小,限制學生思維。例如一開始晾手帕環節,當要晾第二塊手帕時,我設計爲“還有一塊手帕,再給你一個夾子,你能像第一塊那樣夾起來嗎?”這裏我提到再用一個夾子,暗示學生另一個夾子可以利用第一塊手帕的一個夾子,限制學生思維,如果能改成“還有一塊手帕,你能用最少的夾子把它也晾上去嗎?”學生思考空間就更大一些。

2、學生舉例回答沒有認真分析。我讓學生例舉生活中有此規律的現象時,有些學生例舉手指上是一截一條橫線,我沒能指出手指與手掌連接的這條橫線要不看纔是此規律;衣服上的條紋也是分不清開頭的條紋在哪,也就無法說明是次規律。這也提醒我看事物不能看大概,要仔細去研究分析。

3、要注重從形象到抽象的引入。本課我設計一系列環節讓學生在形象、具體的操作活動中掌握規律,但還缺乏抽象思維的培養。如果在最後把“兩端事物”概括爲“點”,“中間事物”概括爲“段”,並用抽象的點段圖演示點段關係,學生的概括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將得到很好的培養。

評課:1、層次清晰,組織的活動環環緊扣,爲解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服務。特別是最後一個遊戲:學生排成一直隊和圍成圓的不同,爲學生解決練習中的最後一題作了很好的鋪墊。

2、能正確把握教材內容,把握教材的深度,透過學生具體的操作讓學生加深對規律的認識。

3、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一開始由生活情景引入該課所要研究的數學問題,在學生基本認識有關的規律知識後,又回到生活,讓學生再找找生活中類似的規律現象,進一步鞏固了學生對規律的認識。

4建議:(1)在揭示規律時,用“兩端事物”、“中間事物”來表示不太確切,應歸納成點、段比較科學。

(2) 在學生的操作活動結束後,學生對規律的認識教師可以藉助線段圖讓學生加深認識,讓學生學會用線段圖來找規律的方法。

標籤: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