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人教版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人教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人教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人教版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人教版1

教學目標:

⑴認知目標:

①讓學生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

②能應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進行計算

⑵能力目標。

①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初步的歸納概括能力和遷移、類推的能力。

②在小組合作、師生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培養學生

的探索能力和創新。

③滲透“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的數學學習方法,爲今後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④透過比較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異同,滲透事物間相互聯繫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情感目標:

①讓學生動手實驗操作、大膽猜想,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②在學習和活動中,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學習重點:讓學生透過動手實踐、交流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面積計算公式。

學習難點: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

教具:課件。

學具:15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學習紙。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1、師:我們已經學習了面積和麪積單位,現在誰來介紹一下什麼是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2、前面在練習中我們已經發現可以用數小正方形的方法來求面積。(電腦出示)如下圖:

讓學生說說每一個小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3、師:同學們,數小正方形的方法可以得到這個長方形的面積,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如果要測量籃球場的面積、操場的面積、游泳池的面積…(出示圖片),也用數正方形的方法去求,那可太麻煩了,所以我們就要尋找一種更好的、更簡便的方法來計算面積。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讓數學接近學生的生活。透過課件出示籃球場、操場、游泳池等圖片,在具體可感的的場景中引起學生新知的慾望,讓學生感受到數小正方形的方法太麻煩,應該尋找一個更簡便的方法來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二、實踐探究,尋找方法。

(一)利用遷移,大膽猜想。

我們先來研究長方形的的面積計算方法。

1、複習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在研究長方形的面積之前,誰先來說說長方形的周長是如何計算的?

2、師:既然長方形周長的計算與它的長和寬都有關,現在請你猜一猜,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可能與什麼有關?(根據學生回答,肯定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

(設計意圖:學生學習有關長方形的知識已有計算周長的方法,我就利用這個舊知,讓學生猜測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是不是跟它的長和寬有關呢?在遷移中匯出新知。)

(二)分層實驗,發現計算方法。

1、初求面積,猜想方法。

師:既然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長和寬有關,到底是怎樣的關係呢?現在請你先來試一試。在練習紙上,有一個長5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請你想辦法求出它的面積。可以自己獨立嘗試,也可以同桌討論進行。學生動手嘗試。

學生彙報自己的方法。

設想學生可能有的方法:(1)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擺,擺了15個,所以它的面積是15平方釐米。(2)每行擺5個,可以擺3行,它的面積是5×3等於15平方釐米。(3)用尺畫了15個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積是15平方釐米。(4)因爲它的長是5釐米、寬是3釐米,所以它的面積是5×3等於15平方釐米。

比較學生的方法,說說哪一種最簡便?(發現用乘法計算最簡便)

發現用乘法計算的第2種方法與第4種的聯繫。觀察第2種方法與第4種方法,有沒有發現什麼?

(聯繫:因爲這個長方形的長是5釐米,所以可以每行擺5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寬是3釐米,所以可以擺3行。所以第2種方法其實與第4種方法是相類似的。就是長方形所含面積單位的個數等於長、寬釐米數的積。)

師:經過剛纔的計算,我們發現用乘法來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比較簡便。現在請你們猜一猜,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怎樣的呢?(學生猜測,出現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板))

那我們的這個猜想到底對不對呢,(在上面的猜想上打個問號)下面我們繼續研究。

(設計意圖:學生先初步求長5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的面積,初步感知長方形的面積不僅跟它的長和寬有關,而且猜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那這個

猜想到底對不對呢,學生帶着想要去驗證這個計算方法的急迫心情開始下面的活動。)

2、動手操作,驗證猜想。

(1)師:老師在每組桌上擺了一個信封,在每個信封裏放了許多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請你自己動手來拼各種各樣的長方形。

(2)在拼長方形之前,老師要提兩個要求:

①用到的小正方形的個數不限,想用幾塊就用幾塊。

②同桌合作,一個人拼,一個人記錄。也可以交換着拼和記錄。每拼出一個長方形,就請你在這張表格(實物投出表格)中記錄下你這個長方形的長、寬和麪積。然後再接着拼。

③拼好以後,請你和同桌相互說說你拼的這個長方形:長是多少?寬是多少?用了多少個面積是1平方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3、反饋交流。

(1)(指名學生反饋)現在誰願意來講一講你是怎麼拼的?你拼的長方形長是多少?寬是多少?用了多少個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學生邊說師邊在電腦中輸入。)

(2)其他同學還有不同的拼法嗎?

4、四人小組討論。把你們的表格放在一起,相互觀察表格,你從大家的表格中能發現什麼規律了嗎?你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了嗎?

5、:剛纔我們透過大膽猜想,並透過自己的實驗進行了驗證,發現了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種學習方法對我們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希學習新本領時,經常想起這種方法。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而且在合作中驗證了自己的猜想,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培養了合作的意識,增強了團隊的力量。)

6、尋找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1)學生猜想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電腦出示)一個長7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求出它的面積。

(3)再把這個長方形漸變成長6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長5分米、寬5分米(邊長5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自己計算面積。

(4)得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設計意圖:學生再次猜想,並利用遷移,找到了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7、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現在我們來比一比,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你發現了什麼?(透過都是用乘法來進行計算的。不同的是長方形必須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正方形只要知道邊長就行了,其實正方形是長和寬相等的長方形。)

三、應用方法,鞏固深化。

1、先量一量,再計算它們的面積。

讓學生先估計它們的面積。

學生動手測量並計算。

反饋交流。

2、先估計書本封面和黑板的面積,再動手測量,計算它們的面積。

3、學校在開展綠化、美化校園活動中,在操場西邊修了一個邊長是5米的正方形花壇,請你幫忙算算花壇的面積是多少?如果在花壇的四周圍一圈欄杆,請你幫忙算算欄杆有多長?

4、前兩天,老師就遇到了一件麻煩事:我辦公桌上的一塊麪積是24平方分米的臺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再配一塊大小相等的玻璃,請你們幫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人教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瞭解複式統計表的格式,能正確地填寫表格,並對錶中數據進行合理分析。

過程目標:經歷統計的全過程,體會複式統計表的產生及其優越性,增強統計的意識和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統計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它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增強數學學習興趣。

 學情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二年級已經學習了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生已經對統計表的結構填寫方法、對錶內數據的分析有了一定的基礎。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引導學生對多張單式統計表進行合併,繪製出複式統計表。

教學重點:

認識複式統計表的結構,學會填寫複式統計表,並能對統計表作簡單分析。

突破方法:透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交流中掌握簡單的數據分析的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形成統計觀念。學會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突破方法: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真正投入到統計的全過程中去。

教學過程:

一、創境匯入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師:孩子們,學數學有用嗎?在哪兒有用?

生自由回答: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師:孩子們,最近課間活動時,我們班總喜歡鬧矛盾,出現一些不和諧的現象。我在想,這是怎麼回事呢?爲什麼在課間活動時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爲此我下了功夫,做了調查,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照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活動照片:

師:這是我拍的一些你們課間活動的照片。孩子們在幹什麼呢?

生觀察照片說說是些什麼活動?

師:現在給你1分鐘思考:你最常做的是哪一項課外活動?

2.出示4張單式統計表。

師:有答案了吧,現在我想又快又清楚地知道我們班同學最經常做的哪項活動,該採取什麼方式進行調查呢?

生:全班舉手表決。

2、收集整理數據,填寫統計表。

3、解讀分析,製造衝突

搶答遊戲:

(1) 課間看書的男生多還是閒逛的男生多?

(2) 看書的女生多還是跳繩的男生多?

(3)閒逛的男生多還是閒逛的女生多?

(4)課間男生最喜歡幹什麼?女生呢?

製造衝突:在剛纔的搶答遊戲中你有什麼感受?

生:找條件很麻煩,

師:那怎樣解決?

生:合併成一張表

3.動手操作,解疑合探

小組合作完成,比比哪組最快。

學生展示合併過程,讓學生說清楚爲什麼可以這樣合併?(重複的地方去掉,更簡潔)

師: 孩子們,你們真了不起,創造了這樣一個4合1的統計表,我們給他取一個名字叫複式統計表,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師板書:複式統計表

師:爲什麼取這樣的名字?

師小結板書:它把多張單式統計表合併複式統計表。

4、認識表頭

師:我們來看看這個新朋友,你覺得哪裏不合理,你想怎樣改呢?

生說。引出表頭。

請學生大聲地介紹一遍表頭。

5、變式表格

師:現在我把這個複式統計表變個樣,你們還能看得懂嗎?誰來說說它的組成。看來,他真的懂了,現在你們能這個表格填完整嗎?

生說,再填數據。

6、感受優勢

師:現在我們再來回答剛纔的問題:

(1) 課間看書的男生多還是閒逛的男生多?

(2) 看書的女生多還是跳繩的男生多?

(3)閒逛的男生多還是閒逛的女生多?

(4)課間男生最喜歡幹什麼?女生呢?

生再搶答,從而體會複式統計表的優勢。

師:這樣觀察起來確實更方便了吧。這就是咱們複式統計表的優點。

7、分析數據

現在我們就來解決課前提出來的問題:爲什麼我們班課間會鬧矛盾?

你們能讀出這些數據背後的資訊?

生:少拍球,會有危險。少閒逛,多看書。

師:看來用數據說話比老師說十遍、百遍更有用。這也是我們統計的最終目的。

三、生活中的複式統計表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你見過複式統計表嗎?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師展示:生活中的複式統計表如課程表、比賽、成績

四、鞏固練習

[課件出示]金牌統計表

師:孩子們,這張複式統計表完整了嗎?

[根據回答依次出示:國家 屆數]

找數據及數據的意義

請問28表示什麼意思?[點擊課件圈出28]

請問23表示什麼意思?[點擊課件圈出23]

(3)快速搶答

A、[課件出示]中國獲得的金牌一屆比一屆多。

B、[課件出示] 俄羅斯獲得的金牌一屆比一屆少。

C、[課件出示] 每屆都是美國獲得的金牌最多。

(4)增加行與列

五、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學得開心嗎?有收穫嗎?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人教版3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實例和塗色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學生在活動中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的。

3、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操作的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實例和塗色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流程:

一、 周長和麪積對比中感受面積的含義。

1、 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的一元和一角硬幣,請同學們沿着硬幣的輪廓畫一圈,想想畫出的是什麼圖形呢?(圓形)請同學們來畫畫吧!畫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提示一定要沿着硬幣的輪廓的邊緣來畫)比一比,看誰畫得好!

在這裏感覺我設計的這個環節,學生缺少參與其中的熱情,我這個設計還要思考,要讓學生充滿熱情的去畫,在教師的引領下,產生積極的數學思考。

2、 學生動手畫

3、 如果我們畫的兩個圓是兩隻小螞蟻的運動場,你能說說你的發現嗎?(這個情境我沒有在課的一開始設定。)

A:大圓的周長長一些,小螞蟻跑的路程多;小圓的周長短一些小螞蟻跑的路程少些。

B:一個圓(面積)大些,一個圓(面積)小些

…………

這些答案都有可能,因爲學生上學期學習周長的時候,描過樹葉的周長,所以學生說周長的可能性多一些,關於面積能提到我就順勢讓學生塗面積,不提到,我就讓學生幫助小螞蟻鋪草坪塗顏色。

4、 下面我們用彩筆塗上綠色,幫助小螞蟻把運動場鋪上草坪。

A:塗完後,能從數學的角度去說說塗的感受嗎?

B:哪個塗得快些,哪個塗得慢些?爲什麼?

A、B兩個問題我到底怎麼提好呢,還要結合課堂的生成,也想聽聽大家的意見。問題A給學生的思考空間更廣泛一些。問題 B過於直白。

(大圓面大塗得慢,小圓面小塗得快些。這裏學生不一定能一下子說出面積這個詞語。)

5、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就象剛纔的兩個圓形這樣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他們的面積

6、我們來摸摸課桌的表面,說說你的感覺,這個桌面的大小叫做課桌的面積。

看看,說說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面,你有什麼感受?

引導學生總結:桌面、課本封面及其它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7、揭示課題:

同學們在摸和塗色中知道了什麼是面積(板課題:面積)。能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麼是面積嗎?

問題:這裏我的初備是和一笑老師的的想法是相同的,先出示部分概念,這裏我沒想好怎麼揭示這個概念,呈現這樣兩種形式,還想聽聽網友的意見。

8、揭示概念:

教師板書:物體表面的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他們的面積

匯入中,我採用的是比較簡單的形式,這個設計的靈感來源於自己的曾經的教學和前幾天房間裏的一個老師的困惑xxxxx學生對周長和麪積的概念區分的不好。所以我在對概念的引入從周長入手。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感受,周長是是表示長度的。而在塗面的時候,感受面積的概念是和長度的含義是不同的。學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在這畫和塗的過程中,學生的內心已經能充分感受他們的區別。學生在塗平面圖形和摸實物的過程中自主建構了面積的概念。

這裏面對於周長和麪積的區別我在教學中並沒有強調的很多。主要是讓學生經歷畫和塗的對比中去感受周長和麪積的概念。

一笑的教學設計我看了。她是從生活中物體的面積匯入。更直接一些。我最欣賞一笑老師的二次設計中,給文具盒和橡皮做束身衣,這個部分,充分體現讓學生感受物體表面積的大小。我的設計雖然是從平面圖形引入,但是這個平面圖形也是從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抽象出來的圖形,我想對於學生來說,可能並不是完全的抽象的。

二、比較面積大小,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1、說說教室裏一組物體的面,並比較一下他們面積的大小。

2、有些圖形我們一目瞭然就能比較出它的大小,但是有些圖形我們就不能。出示書上39頁比一比

(1)提問:猜一猜,哪個圖形面積大些?

讓學生先進行直觀估測,和後面的驗證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數感。

(2)找驗證策略:

A、到底哪個結論是正確的?能不能結合學具袋裏的學具想出辦法來驗證?

B、個人嘗試(讓學生把學具袋裏的學具都可以嘗試一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驗證)

C、小組同學交流,相互說一說。歸納小組的辦法。(這裏面的交流重在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可以相互借鑑,相互學習)

D、小組展示驗證,全班彙報,並說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現這樣四種方法:摺疊、用圓形圖片擺、用小方塊擺、用透明膠片的格子比較

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反思和評價

(3)小結: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但驗證過程必須科學、準確。

三、鞏固練習

(1)第一個層次的練習我安排了41頁的1、2題。讓學生及時鞏固新知並滲透數格子比大小是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其中第二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直觀估測能力,發展空間知覺。

(2)第二個層次的練習我安排了40頁的畫一畫。這裏我改了一下呈現順序。感覺這個題目更有難度一些,接着做41頁的3題。3題中的第二個圖形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的想辦法,把兩個三角行就可以合成一個小正方形。如果這個地方突破了,後面的4題就不成問題了。

(3)第三層次的練習41頁的4題。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面積的含義,同時拓寬學生的思維。

四、全課總結:學習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想知道哪些關於面積的知識?

全課的結束,我向學生拋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你還想知道哪些關於面積的問題。(我就在想,學生會不會提出,我們學校操場的面積那麼大,我們怎麼能知道他是多大呢,課桌的面積的大小到底是多大呢?)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人教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過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使學生在探索算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算法的多樣化和靈活性。

3.透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體會探索發現的樂趣,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掌握算法;體會算法多樣化和靈活性。

教學難點: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體會算法靈活性。

教學過程

一、依託情境,理解算理

1.根據情境圖,分析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

問題1:你從這張圖中能得到哪些數學資訊?

問題2:根據這些數學資訊,你能提一個數學問題嗎?

問題3:爲什麼用乘法列式?

2.引出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兩位數乘兩位數。

3.結合直觀,動手操作理解算理(14×12)

提示一:先嚐試計算14×12,並寫出計算過程,再到圖中圈一圈你的方法;

提示二:先在圖中圈一圈你的方法,再寫出14×12計算過程。

(根據情境分析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利用直觀圖形,自主探究,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探究算法。感受轉化思想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

二、基於算理,創造算法

展示學生算法,並逐一分析。

平均分:

a、第一步算什麼?第二步算什麼?

b、將12套書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幾個?

C、12套書還可以怎麼平均分?

不平均分:

a、用先求什麼?再求什麼?最後求什麼來說一說。

b、不平均分,除了分成10份和2份,還可以怎麼分?

C、不平均分法這麼多,爲什麼單單選這種?

小結:這幾位同學的方法有什麼相同點?先分再合。爲什麼要分?爲什麼要合?透過先分再合將沒學過的知識轉化成學過的`知識,在數學中這種思想叫做轉化。

(基於算理將拆分方法概括爲平均分和不平均分。透過學生的講解和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體會到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在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

豎式計算:

a、這種方法和剛纔有什麼不同?(豎式計算)

b、你能用先求什麼,再求什麼,最後求什麼的方法說一說嗎?

c、哪個同學能將豎式的整個過程用先求什麼、再求什麼、最後求什麼來講一遍。

d、請同學們象他一樣的用豎式計算14×12(老師張貼豎式)

e、同學們一起來看一看數學書中的豎式,有什麼問題嗎?爲什麼這個0不用寫?表示24個十。

比較算法:

a、大家觀察和剛纔哪種算法一樣?誰願意上來解釋一下。

(2812×2的積,2套書的本書;14014×10的積,10套書的本書;)

b、既然一樣,橫式寫就好了,爲什麼還要出現豎式呢?

C、比較這些方法你喜歡那一種?爲什麼?

(透過觀察分析,打通豎式計算和橫式筆算的關係,進一步明確豎式筆算的算理。透過比較三種算法的,讓學生感知算法多樣性和各自的特點。)

三、鞏固練習,靈活應用

1.列豎式計算,並尋找錯誤(課本46頁,做一做)

2.找一找:從豎式中尋找問題答案。

3.算一算

李伯伯進了一批樹苗共300棵,如果每個小三角形大小草地種22棵,這個長方形草地能種完這些樹嗎?如果每個小三角形大小草地種25棵樹呢?

四、回顧總結,質疑提升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對於本節課你還有什麼疑問嗎?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人教版5

設計說明

1.遊戲匯入,激發興趣。

“世界透過遊戲展現在孩子面前,人的創造才能也常常在遊戲中表現出來,沒有遊戲也就沒有充分的智力發展。”用遊戲匯入新課,可使數學知識在遊戲中愉快地、自然地被學生所接受和理解。上課伊始,設計了老師說時間,學生用動作表示時間的遊戲,這樣不僅喚起了學生對時間的回憶,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

2.直觀演示與動手操作相結合。

重視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本設計透過課件的直觀演示,以及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時間與時刻的意義及12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聯繫。透過例題進行比較,使學生明確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間比較簡明、方便,經歷由直觀到抽象的過程,滲透比較的數學思想。

3.注重從日常生活的各個場景入手,加深對24時計時法的理解和掌握。

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整節課以“一天”爲主線,貫穿始終。出示主題圖展示生活中的一天;透過春節晚會倒計時,瞭解一天的開始;探究一天有多少個小時。從生活中梳理出數學知識,既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幫助他們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時鐘模型

學生準備 時鐘模型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做遊戲,認時間。

師:老師和大家做個遊戲,老師說一個時間,大家不用口述,用動作告訴老師這時你在做什麼,看誰表演的好。

(1)老師先說一個時刻:中午12時,用動作示範一下。

(2)老師報出下列時刻:凌晨3時、早上6時、上午11時30分、下午4時、晚上9時。(教師邊板書邊提問)

2.匯入。

師:剛纔我們說的是生活中常用的表示時刻的方法,叫做12時計時法。如果同學們用12時計時法表示時刻,那麼應加“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或凌晨”等限制詞。有沒有一種不用加文字說明的計時方法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種新的計時法——24時計時法。(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透過遊戲,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分析、歸納出12時計時法的特點,並理解12時計時法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瞭解12時計時法在實際運用時要有限制詞,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尋找表示時間的更爲簡便的計時方法——24時計時法,引入新知,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經歷過程,體驗感知

1.體驗生活中的“一天”。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課件出示教材82頁主題圖),引導學生說出在主題圖中獲得的資訊。

(學生彙報小女孩在一天中的作息時間)

2.認識一天的開始——0時。

師:大家知道一天是從什麼時刻開始的嗎?(學生髮表意見,教師不作答覆)

師:一天的開始到底是什麼時刻呢?還是讓我們一起來看一段錄像吧!這是春節聯歡晚會上大家在一起迎接新年第一天開始的情境。(課件播放倒計時的錄像)

師:新年的第一天開始了,鐘面上是幾時?(12時)是什麼時候的12時?(夜裏12時)

師:到了夜裏12時,就表示這一天結束了,同時又表示新的一天開始了。作爲新的一天的開始,我們一般又把夜裏12時說成0時。

師:0時我們通常在做什麼呢?(睡覺)現在知道一天的開始是什麼時刻了嗎?一起說說看。(0時)

3.運用課件創設情境,感受一天的經過。

師:一天的時間有多長呢?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吧!大家可以一邊看,一邊隨着畫面和音樂表演。(課件演示)現在是0時,在睡夢中我們開始了新的一天。

師:(鐘面顯示早晨6時45分)天亮了,太陽升起來了,現在是什麼時候?小女孩在做什麼?

師:(鐘面顯示上午10時15分)現在是什麼時候?小女孩在做什麼?

師:(鐘面顯示中午12時)時間真快,現在是什麼時候?到吃午飯的時間了。

師:(鐘面顯示下午3時30分)小女孩和同學們在跳繩。

師:(鐘面顯示下午6時)現在是什麼時候?到吃晚飯的時間了。

師:(鐘面顯示晚上7時25分)現在是什麼時候?小女孩在做什麼?

師:大家在睡夢中,時間又不知不覺到了什麼時候?(夜裏12時)到了夜裏12時,這一天就結束了,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人教版6

教學內容

教材第36頁~37頁例1、“做一做”及第38頁練習八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複式統計表的格式,能正確填寫表格,並對錶中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2.進一步體會數據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增強統計的意識和能力。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複式統計表,能正確填寫數據,並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教學難點

進一步理解統計方法,培養數據分析觀念。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激趣

1.同學們,課餘時間你們都有哪些興趣愛好呢?

2.(PPT課件出示示意圖中的6項活動)我們班同學最喜歡的活動是什麼?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複習舊知,承接新知。

(1)選擇適當的方式收集數據。

統計本班同學對活動項目的喜愛情況,用什麼方法能一目瞭然地表示出來?

方法一:統一計數表示;

方法二:全班集體舉手表決;

方法三:男生和女生的特點不一樣,應該分開統計。

集體討論後,用男女生分開統計的方法進行調查統計。

(2)完成數據收集與整理: 根據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並分別填入表格。

(3)分析數據:從這兩張統計數據的表格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資訊?

2.分析數據,體驗比較。(出示教材第36頁單式統計表)

(1)觀察討論:這兩張表有什麼異同點?(這兩張表統計的項目都是一樣的,但調查的對象不同,每項的數據也不同)

(2)請你根據統計表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對男女生各項進行比較)

(3)兩張表不方便比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項對比更加直接嗎?(合併表格)

3.合併表格,揭示課題。

(1)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2)教師根據學生介紹,運用課件,逐步呈現新的統計表。

(3)比較表格:這張統計表與合併前的統計表有什麼不同?

揭示課題:複式統計表。

4.解讀資訊,體驗優勢。

(1)這張表包含哪幾項內容?根據上表回答下面的問題。

(2)(出示教材第37頁問題)指名回答,集體評議。

小結:複式統計表更有利於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

三、回顧總結,積累經驗

1.回顧課堂,暢談收穫。

這節課我們研究了什麼問題?你有什麼收穫?

2.新舊知識對比,積累經驗。

複式統計表和單式統計表相比有什麼不同?它有什麼優勢?

四、鞏固運用,拓展提升

1.課件出示教材第37頁“做一做”。

(1)全班討論,集體收集數據。

(2)記錄數據,小組討論分析。

(3)解讀資訊,完成題中三個問題。

2.課件出示教材第38頁練習八的第1,2題。

引導學生根據表格結構有序地閱讀資訊,並在此基礎上完成本題辨析。

五、佈置作業

完成的相關習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人教版7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生參與畫圖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以及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平面圖形,瞭解平面圖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爲了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面積的含義,教材安排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一是結合四個具體實例,透過“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二是透過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實踐操作,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三是在方格紙上畫圖,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並體驗到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教學活動過程

一、活動一:比一比,直觀感受面積的含義

1.比較數學書和練習本

質疑:數學書和練習本比,哪個大?你是怎樣比較的?比較它們哪一部分的大小呢?

2.比較教師的手和學生的手

教師與學生對掌相擊。

質疑:你發現了什麼?

3.比較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誰大誰小?

小結:大家剛纔比較的這些面的大小在數學上有一個名字叫作面積。根據我們剛纔比較的過程,誰來說說面積指的是什麼呢?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面積的理解,教師幫助學生逐步理解和完善概念。)

(板書後請學生說說自己怎麼理解並記住這句話: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二、活動二:比一比,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學生拿出附頁2中已剪好的圖5,觀察這兩個圖形的面積,猜猜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提示:這還只是你們的猜測,如何準確地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麼好辦法?動手試試吧!可以藉助你帶來的工具哦!

(學生自己探索比較的方法,然後在小組和班級內交流自己比較的策略,如用硬幣擺、畫格子、剪拼等,並透過師生評價、生生評價,使學生從中學到比較的方法,得到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養成辦事要想策略的好習慣。)

三、活動三:創意大比拼,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創作要求:在方格紙上畫3個面積等於7個方格的圖形,比一比,誰畫得準確而有創意。

(作品展示,交流評價。)

活動思考:透過這次活動,你發現了什麼?有什麼感受呢?

(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形狀各異。)

四、小結

1、安排圖形面積與周長的區別的問題討論,加強學生於對圖形面積的理解。

2、透過學習,你對面積有了哪些認識?你還想知道哪些有關面積的知識?

五、作業:教材第44頁第1,2,3,4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人教版8

複習內容:

簡單的數據分析、求平均數,小數的讀寫、簡單的加、減法。(課本第113頁的第5、第115頁的第9、10題,練習二十五的第5、10~12題。)

複習目標:

1、透過複習,加強統計觀念的培養。

2、使學生能對數據進行簡單分析,根據分析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與預測。

3、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4、進一步體會小數的含義,掌握小數的讀寫法,並能進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運算。

教學過程:

一、統計知識點

1、出示:某地區1994~20xx年沙塵天氣情況統計表。

2、學生取出方格紙,按照統計表數據製作統計圖。

(1)教師出示圖例,引導學生製作。

某地區1994~20xx年抄塵天氣情況如下圖,讀懂統計圖。

橫軸上表示什麼?縱軸表示什麼?(使學生明白橫軸上表示年份,縱軸表示沙塵的天數)

(3)指導畫圖。

①縱軸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應該怎麼表示?(使學生懂得這裏每格表示2天。但是這不是確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學生嘗試畫圖,教師巡視輔導。

3、回答問題。

(1)從表中你能得到哪些資訊?你有什麼感想?(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從表中得到的資訊。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塵暴)

20xx年沙塵暴天氣最多達20天,近幾年沙塵暴天氣逐步增加。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算出這個地區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塵天數。

先讓學生獨立計算,然後彙報答案,說出想法。

二、小數的初步認識

1、小數的讀法

教師:你們都認識這些數嗎?是什麼數?

2.54 0.09 4006.57 5.6 7.089 123.59 800.9 22.709

(1)請學生讀出這些小數。

(2)你還知道哪些小數?說一說,讓同學寫一寫。

2、小數大小比較。

(1)出示兩組小數讓學生比較大小。

①1.02〇0.98元 0.69元〇0.7元 4分米〇3.8分米 l.2米〇 0.12米

②四名同學身高統計表(單位:米)

姓名王鳳李娟劉麗李芳

身高146150135148

(2)讓學生說一說想法和比較後的體會。

雖然學生根據小數的含義進行,但是也可以讓學生明白一些簡便的比較方法,比如整數部分大的,這個小數就大;整數部分小的,這個小數就小。

3、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2.5+4.3= 1.8+0.4= 1.1一0.4=

先計算,說一說計算時要注意什麼?

三、課堂活動

1、練一練:課本第115頁的第9、10題。

2、課內外作業:課本第117頁的第5、10、11、12題。

四、課堂小結:

透過本節課複習,你進一步知道了什麼?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人教版9

一、總體說明

數學是爲生活服務的。本單元解決問題,就是要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內容包括用乘法計算解決問題和運用除法計算解決問題。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運用乘法和除法一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和掌握需要兩、三步計算解決問題。教材透過實際生活聯繫非常緊密、貼近度很高的生動例子,讓學生先從直觀的圖畫中瞭解資訊,再運用瞭解的資訊來解決問題,既培養了學生了解分析資訊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運用乘法計算或除法計算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2)培養學生了解資訊和分析資訊的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透過生動的實例,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感,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4)結合適當的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教學設想

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要能運用數學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自己觀察圖畫,瞭解和收集圖畫中的資訊,再運用所學的知識,根據資訊在小組中討論、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然後讓學生解決問題後總結和歸納生活中一般性的規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單元建議用5課時安排教學。數學廣角(單元教案)

一、總體說明

本單元的知識內容是透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擴展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主要內容包括:統計中的重複問題和等式中實物代換問題兩種類型。是在學生學習了統計和等式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統計中出現的重複現象和等式中透過實物進行代換問題。透過運用集合的思想和等量代換思想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二、教學目標

(1)理解統計中出現的重複現象,運用集合圖推算事物的數量。

(2)透過實物代換,初步理解代換思想,推算事物的數量。

(3)擴展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

三、教學設想

根據奉單元知識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和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的特點。在教學中主要採用實物分析的方法進行教學.先讓學生能透過實物理解重複現象和代換思想,再透過適當的練習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使學生能充分理解,並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本單元建議用2課時安排教學。

集合的思想

教學內容

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108頁例1,練習二十四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藉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能借助具體內容,體會集合的思想方法,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體會集合的思想方法。

難點:用集合直觀圖來表示事物。

教學準備

CAI

教學過程

一、藉助熟悉題材,滲透集合思想

1、巧妙設疑,直觀感悟

(1)談話:老師知道同學們有很多的興趣愛好,有的喜歡音樂,有的喜歡美術,有的兩樣都喜歡,老師想進一步瞭解你們,請允許我對其中的一個小組進行調查,好嗎?

(2)(指定小組)分別在“音樂”和“美術”下面簽上名字,兩者都喜歡,兩邊都籤。

(3)全班一起統計喜歡音樂和喜歡美術的人數。

(4)(故作驚訝):咦,這個小組沒有這麼多人呀?問題出在哪兒呢?

(5)四人小組討論發現:統計過程中有學生既喜歡音樂又喜歡美術,是重複的,在計算總人數時只能計算一次。

2、圖示方法,加深理解

(1)(出示)先是兩個小組的集合圈,再把兩個圈進行合併。

(2)讓學生說一說圖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義。

(3)讓學生列式求出喜歡音樂和喜歡美術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說說想法。

(5)師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適當小結。

3、運用集合思想解決問題

(1)情境出示課本P110第1 題。

(2)學生獨立思考並解決。

(3)同桌交流,重點說說想法。

(4)反饋。(昨天和今天進貨的重複部份用重點號顯示)

二、靈活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

1、談話:小動物在討論在陸地上生活還是在水裏生活好。一共來了10種動物,有6種動物可以在陸地上生活的,有6種動物可以在水裏生活。這裏面有幾種動物既可以在陸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裏生活?

(適當給學生介紹“兩棲動物”的常識,擴展學生知識面。)

2、練習二十四第2題

要求:(1)學生獨立思考並解決。

(2)班內交流方法。

三、全課總結。

1、談談這節課的收穫。

2、小調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學知識來解決。等量代換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9例2及做一做,練習二十四第3、4、5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透過觀察、猜測、操作、驗證等活動,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

2、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利用天平或蹺蹺板的原理,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爲以後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

難點: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或數學問題。

教學準備

卡片學具、。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師:看,今天水果園裏正在進行“體重”大比拼呢?(播放)我們先來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麼知道的?

師說明:當天平平衡時,左右兩邊的物體一樣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師:接下來進場的是蘋果妹妹,我們假設每個蘋果同樣重。(繼續播放)看!天平又平衡了,這又說明什麼?(引導學生說出:4個蘋果重1千克。)

師: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想提什麼數學問題?

讓學生自由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答。

二、教學新知。

(一)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方案。

師:這個問題提得真棒,幾個蘋果與1個西瓜同樣重呢?(10個、12個、15個、16個……)

師: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動動腦筋。或者在小組內擺擺學具,透過合作解決這個問題。

(留給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及操作學具的時間,老師巡視,給予學生適當的啓發與指導。)

小組彙報:這時大部分的學生喊出:16個。

師:你們是怎麼知道的?怎麼想的?

生1:因爲:一個西瓜4千克(等於4個砝碼), 1千克(1個砝碼)等於4個蘋果,我們用替換的方法,把一個1千克(1個砝碼)換成4個蘋果。西瓜重4千克(4個砝碼),總共要換4次,因此是16個。

(師依學生的回答,一邊擺學具,利用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生2:我們組認爲:如果第二個圖中天平的右邊變成原來的4倍,左邊也要變成原來的4倍,就是16個蘋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個西瓜和4千克砝碼同樣重,而4個蘋果和1千克砝碼同樣重,所以4千克砝碼就有4個4, 4×4=16(個)。

生4:……

(二)進一步體會等量代換方法。

師:小朋友說得都對,(展示:1個西瓜等於16個蘋果。)這時又來了波蘿哥哥,1個波蘿的“體重”等於2個蘋果。一個西瓜與幾個波蘿一樣重呢?()爲什麼呢?

讓學生獨立思考,同桌交流,彙報結果。

生1:32個。

(可能有些學生會出現這樣的錯誤,老師要及時給予分析引導,再透過生生評析,幫助其改正。)

生2:8個。因爲,2個蘋果可以換1個波蘿,1個西瓜等於16個蘋果,就可以換8個的波蘿。

生3: 2個蘋果換一個波蘿,16個蘋果裏面有8個2,16÷2=8(個),所以1個西瓜和8個波蘿一樣重。

生4:把2個蘋果變成原來的8倍就是16個,等於1個西瓜的重量。把1個波蘿也變成原來的8倍就是8個,這樣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個。

師:(略小結。)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完成p109“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老師巡視,個別輔導。講評時,讓學生說說是怎麼思考的,最後師生共同梳理解題思路:要求2頭牛和多少頭羊同樣重,首先要知道2頭牛和多少頭豬同樣重,再利用豬和羊的關係進行替換(計算),最後求出結果。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二十四第3題。

引導學生讀題、分析關係,並嘗試抽象地推導(計算)一下。如果學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難,可以讓學生先用學具擺一擺。

2、完成練習二十四第4題。

提示:直接比較1只雞和1只鴨誰重一些比較困難,可以轉化爲2只雞和2只鴨,或4只雞和4只鴨的比較。

3、完成練習二十四第5題。

第1小題,把第一個等式中的△用□+□+□替代,就變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於180。

第2小題,

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交流討論,尋找方法。

建議:直接用等量代換的方法來解決比較困難,可以先把三個等式的左邊相加,右邊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後再利用等量代換,依次求出○、△、□的值。

 四、全課總結

師: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知道什麼是等量代換嗎?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人教版10

教學目標:

1、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個因屬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因數的多少個“十”,乘得的數的末位要和因數的十位對齊。

教學重點:能正確的進行還進位的筆算乘法。

教學難點:解決乘的順序和第二部分積的書寫位置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上課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從前,有一頭聰明且愛動腦筋的兔小妹住在森林深處的城堡裏,一天,它正準備出門拔蘿蔔,可它家門前被幾塊大石頭擋住了去路,是搬也搬不動,推也推不開。於是它仔細的觀察了一下,發現石頭上面有一些數學問題,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石頭纔會消失。但兔小妹也被這些問題難倒了。同學們,你們願意幫助它嗎?

生:願意!

師:真是一羣樂於助人的好孩子!

出示複習題:

1、口算。

15×10 24×10 25×20

2、筆算並說出計算過程。

41×2 123×3

師:同學們,你們幫兔小妹解決了這麼多的難題,真棒!那你們有信心接受接下來的考驗嗎?

生:有。

二、探究新知

1、學習教材第46頁例1。

師:同學們,讓我們帶着認真觀察的態度仔細觀察這幅圖,你能從中得到什麼數學資訊?

生:王老師去書店買書,買了12套,每套書有14本,她在想一共買了多少本

師:如何列式呢?請把你的算式寫在練習本上。開始!

生:14×12=

師:你能不能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來探究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這個問題呢?開動你們的小腦筋去想一想,做錯沒關係,老師喜歡肯動腦筋的孩子。

組織學生用充足的時間進行討論,把討論的結果記錄在練習本上,然後各組選代表說出本組的想法,展示各組不同的計算過程和結果。

生1:14×10=140(本)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生2:

12×10=120(本)12×4=48(本)

120+48=168(本)或14×12=168(本)

生3:12=3×4 14×3=42(本)42×4=168(本)

生4:……

師:你們把這個問題回答得這麼完整,真是了不起。那同學們,爲了計算更簡便,你們還有更好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列豎式(也就是筆算)。

老師講解筆算的過程,強調該注意的地方。

2、總結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1)先用第二個乘數的個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得數的末位和第二個乘數的個位對齊。

(2)再用第二個乘數的十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得數的末位和第二個乘數的十位對齊。

(3)然後把兩次乘得的數加起來。

三、知識運用

1、看誰算得又快又準。

2、啄木鳥治病:

四、佈置作業

課本練習十第1題、第2題、第4題。

五、板書設計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不進位)

(1)先用第二個乘數的個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得數的末位和第二個乘數的個位對齊。

(2)再用第二個乘數的十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得數的末位和第二個乘數的十位對齊。

(3)然後把兩次乘得的數加起來。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人教版11

教學目標

1、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2、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算理。

教學重點

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算理。

一、情景引入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去遊樂園嗎?今天這節課老師就帶你們一起去遊樂園玩一玩,看,遊樂園裏都有些什麼?你們想玩嗎?

師:這3位小朋友也想玩這些遊樂項目,可是他們不知道如何付錢買票,你們願意幫幫他們嗎?

2.看價格表,提問題,並列出式子:

5×3 8×3 10×3 20×3

3.師:哪些算式你們計算出結果?把能你會計算的算出來。

師:10×3 20×3 12×3像這類口算我們這節課一起來學習,板書課題“數口算乘法”

二、互動新授

1、學習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

(1)合作學習、探究算法

①首先我們看到10×3=?

師:用我們的乘法口訣解決不了,那我們可不可以用數的組成來解決呢?(3個10是30)。

② 20×3=?

師:20×3表示什麼?,用小棒擺出3個2捆結果是多少呢?誰來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

生:先算2×3=6,再添1個0,師:你們聽明白了嗎?

師:20×3爲什麼可以先算2×3;2指的是2個什麼?

強調:2個+×3=6個十就是60;讓學生多說算理。

(2)遷移類推,發現規律

師:20×3同學們會,能不能根據剛纔的計算方法算出

200×3 20xx×3呢?

同桌可以說一說,在作業紙上寫出來,彙報時強調學生說出算理。

(3)引導,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三道算式,你從中發現了什麼規律?

引導學生歸納: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先用“0”前面的數與一位數相乘,計算出結果後,再看乘數末尾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4)練習30×4= 3000×3= 400×4=

2、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12×3=?

師:12是幾位數?你能不能把它轉變成我們前面學過的乘法呢?

同桌2人交流說一說,你口算的方法,用小棒擺一擺,(一起作業網倒計時3分鐘)。用希沃上傳學生的作品。

師:你看明白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向這位同學提問?師:強調。

12×3=36(元)

先算:10×3=30

在算:2×3=6

最後:30+6=36

讓學生多說一說

拓展延伸:22×3=?

引導學生歸納總,算兩位數乘一位數時,先把兩位數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再分別與一位數相乘,最後把它們的積相加。

三、鞏固練習

口算下面各題,和同桌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0×7= 200×7= 700×2=

21×4= 23×2= 32×3=

(1)學生獨立在作業紙上完成。

(2)全班校對答案。

(3)選取其中幾題指名學生說說計算方法。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人教版12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基礎教育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28x29頁。

二、教材內容分析

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是建立在上節課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法,以及對乘法的進位也有一定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算法。本節課主要透過“電影院”這一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引導學生觀察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讓學生在經歷具體的活動中,拓展學生的思維,體驗算法策略的多樣化,進一步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有進位)的算法。

三、學生狀況分析

我班學生思維活躍,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並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較強的實踐能力;能結合具體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已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對處理乘法的進位,也有一定的經驗,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將更進一步的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算法。

四、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結合“電影院”的具體情境。進一步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有進位)的計算方法。

(2)對兩位數乘兩位數(有進位)能進行估算和計算。

(3)能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比較分析、歸納總結、與人交流、合作學習的能力。

(2)進一步培養學生聯繫實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學習及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豐富的情感體驗,感知數學的價值,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習慣。

(2)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增強對數學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五、教學重、難點:

兩位數乘兩位數(有進位)的豎式計算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最喜歡看的電影是什麼?在哪裏看的?

師揭題:今天我們就去電影院發現新的知識。

板書:電影院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觀察情景圖,提出數學問題

1)課件播放情景圖,讓學生仔細觀察,找出圖中的數學資訊

有500人,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

2)讓學生根據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

估計學生會提出:

A、電影院的座位夠嗎?

B、這個電影院一共有多少個座位?

2、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估算“電影院的座位夠嗎?”

讓學生獨立思考後在班內反饋,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思考過程,只要學生講的合理就給以肯定。

2)計算

引導學生進行就算求解“這個電影院一共有多少個座位?”

列式:21×26=

A、學生獨立思考,並把自己的思考過程記錄在練習本上。

師進行巡視指導,特別針對一些用豎式計算的學生進行幫助和引導,讓他們注意乘法時的進位。

B、小組內交流、討論算法。

C、班內反饋

估計學生出現的答案有:

1、26×20=52026×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豎式計算

重點對豎式計算進行彙報。讓學生進行質疑,並在質疑和釋疑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有進位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法和算理。

引導學生完整答題

21×26=546(個)

答:這個電影院一共有546個座位。

3)揭題

讓學生仔細觀察今天的乘法豎式,思考今天和昨天學習的有什麼不同。

引導學生總結出今天學習的是用豎式計算有進位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師進行板書:電影院x兩位數乘兩位數(有進位)的乘法

三、鞏固練習、拓展運用

1、讓學生計算24×28

1)學生獨立完成後讓學生在班內反饋,重點讓學生彙報自己的計算過程,班內其他學生進行判斷。

2)學生彙報後,讓班內所有學生同位間說說自己的計算過程。

2、計算15×3635×43

1)讓學生同位間進行比賽做題,同位的兩位學生每人選擇不同的題目進行計算。

2)學生同位交換,相互檢查,並讓對方講出計算過程,自己進行判斷。

3)班內反饋

對做正確的學生給以鼓勵和表揚。

3、解決課本29頁第3題

1)讓學生仔細審題,找出題目的數學資訊和數學問題。

2)學生獨立完成題目。

3)班內反饋

32×23=736(名)

答:共有736名運動員參加。

重點讓學生說出算式的意義和計算的過程。

對做對的學生給以鼓勵。

四、班內彙報總結

1、談談自己今天的收穫,可以是學習的內容,也可以是自己學習方法。

2、評價自己所在小組和自己今天的表現如何?

五、作業佈置:

做課本29頁第2、4、題

六、板書設計:

電影院

xx兩位數乘兩位數(有進位)的乘法

21×26=546(個)

1、26×20=52026×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豎式計算

答:這個電影院一共有546個座位。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人教版13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8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除了東、西、南、北這四個方向外,還有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2、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辨認其餘的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3、藉助各種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4、培養學生收集資訊的能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過程

一、佈置課前預習:

1、查找有關指南針的資料。

2、尋找生活中什麼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二、談話匯入

(出示課本情境圖)

透過前幾堂課的學習小明學會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今天他帶了一個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來到校園中的操場上,準備繼續學習更多與方向有關的知識。你們猜他帶的是什麼?(指南針)

三、學習新課

1、瞭解指南針的歷史和使用方法,增強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針圖)由學生彙報交流預習1收集的資

料,教師給予歸納,並重點指導怎樣利用指南針辨別方向:

指南針是用來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磁石製作了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後

來又發明了羅盤。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指南針盤面上的指針受地球磁場的影響,紅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北,白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南。人們根據這一原理利用指南針來辨別方向。

2、根據指南針現在的指示說說校園裏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什麼建築。(北面是教學樓,南面是花壇,東面是圖書館,西面是體育館)

3、藉助指南針盤面上的標記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問:多功能廳、食堂分別在校園的什麼位置?你是怎麼知道的?

引導學生歸納:

從“東”出發,東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北,東和

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南。從“西”出發,西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園的東南方和西北方有什麼建築。

四、鞏固練習

1、給出一個方向由學生討論後製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認教室中的八個方向。

3、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

4、出示我國行政區域圖,問:這是哪國的地圖?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找出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廈門的位置,說說廈門在北京的什麼方向,

北京在廈門的什麼方向?

接下來讓學生獨立填寫:

(1)廈門在北京的_____方向

(2)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3)北京的東南方有_____省市。

五、全課小結

1、這堂課學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2、交流預習2:生活中什麼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教學設計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