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芣苢公開課教案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芣苢公開課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芣苢公開課教案

芣苢公開課教案1

教學目標:

1、明確賦的寫作手法

2、賞析詩歌使用動詞的妙處,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體現出來的勞動熱情和歡欣。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歌重章疊唱的藝術手法,明確詩歌中動詞的使用妙處。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2分鐘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聖人以爲不習《詩》,都沒法子說話,一開口就是鄙陋庸俗。它的語言方式就是謙謙君子雍容揖讓的典雅之風。我們已經透過《關雎》和《蒹葭》傾聽了先民的歌唱,領略了中國詩歌源頭的美麗。今天,我們繼續聆聽先民的心聲《芣苢》。

二、明確學習目標:1分鐘

1、落實詩歌中的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背誦課文

2、明確賦的寫作手法。

3、賞析詩歌使用動詞的妙處,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體現出來的勞動熱情和歡欣。

三、讀準字音以及理解意義。

芣苢(fǘyǐ):植物名稱,即車前子,種子和草可作藥用。

薄言:發語詞沒有實義。

有:採得。

掇(duo):拾取

捋(luō):從莖上成把的取下。

袺(jié)提起衣襟兜東西。

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帶上兜東西。

誦讀全詩,理解大意。

邊誦邊讀,用“/”劃分這首詩的朗讀節奏。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採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四,合作探究

1、《詩經》多用賦、比、興手法。所謂“賦”就是平鋪直敘,鋪陳、排比。“比”是類比、比喻。“興”是以其他事物爲發端,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比興手法可增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韻味和形象的感染力。《芣苢》使用的手法是。

答案賦

2、《詩經》在句式上有何特點?

明確:作爲配樂吟唱的詩歌,《詩經》在句式上斑斕豐富,以四言爲主,四句獨立成章,其間夾雜二言八言不等。《芣苢》中尤爲明顯,通篇短促的四字句顯得節奏感鮮明,易於傳誦吟唱,是構成全文整齊韻律的基本單位。

3、《芣苢》作爲《詩經》中的一篇,自然也能體現出《詩經》的語言特色,《芣苢》一詩在形式上有什麼鮮明的特點?有什麼藝術效果?

答案:(1)這首詩採用了重章疊句的形式,全詩三章十二句,只有動詞(“採”“有”“掇”“捋”“袺”“襭”)是不斷變化的,其餘全是重疊。

(2)這種看起來很單調的重疊,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斷重疊中,產生了簡單明快、往復迴環的音樂感。同時,在六個動詞的變化中,又生動地表現了越採越多直到滿載而歸的過程。

4、這首詩簡單明快,讀來朗朗上口,全詩韻律和諧,讀完以後,我們不難發現,這首詩一共只更改了六個字,那請問同學們,這六個字的順序可以改動嗎?並說出原因。

明確:不能。這首詩用詞連貫,是按照勞動情景的推進來寫的。人們一開始的呼朋引伴“採之”“有之”,拉開了勞動的序幕,之後,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只是一個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勞動過程,即越採越多,直至滿載而歸,所以順序不能更換。

五、講授重難點8分鐘

《芣苢》一詩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情感?

明確:《芣苢》全篇以賦爲主要手法,描寫婦女採摘芣苢這一簡單的事件,表現人民熱愛勞動的勤勞樸素的品質。全篇沒有出現一個表達主觀情感色彩的詞,但表現出來的卻是一種歡快的勞動節奏,氛圍是極爲和諧的。這樣的和諧也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只有在太平盛世,百姓才能安居樂業,纔會有閒情逸致享受勞動的美好,纔會出現和睦的集體勞作景象。因此,詩人對當時和諧社會的社會氛圍的喜愛之情也不言自明。

六、知識拓展6分鐘

走入《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先秦稱其爲《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漢代時被尊爲經典,史稱《詩經》。

《詩經》在內容上分爲《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爲《小雅》和《大雅》;《頌》是朝廷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爲《周頌》《魯頌》和《商頌》。

《詩經》在藝術手法上主要採用賦比興的方法。

賦:直接鋪陳敘述,直截了當的表達所要陳述的思想感情,是《詩經》最直接的表現手法。朱熹:“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風擊鼓》所言“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很直接、熱烈的將自己的愛情誓言表達出來。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風碩鼠》通篇用比,“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將碩鼠比喻成貪得無厭的剝削者。

興:即起興,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說的內容。朱熹:“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如《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鳩鳥在河中叫”起興,以引出下文對窈窕淑女的思慕。

《詩經》以四言爲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縮詞來狀物、擬聲、窮貌。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閱讀《無衣》,然後回答問題。

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①。王於興師②,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③。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④!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①袍:長衣。行軍者日以當衣,夜以當被。

②興師:出兵。

③澤:同“襗”內衣,指今之汗衫

④作:起。

章詩的開頭形式相同,只變換幾個字,這屬於什麼藝術手法?有什麼作用?

2、每章結句“與子同仇”“與子偕作”“與子偕行”怎樣體現詩意上的逐層遞進?

1、使用了重章疊唱的手法。形成了迴環往復的音樂美,同時強化了詩歌的情感。由於更換了詞語,內容就更加豐富,詩意得到發展。每章第一、二句,分別寫“同袍”“同澤”“同裳”,表現戰士們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情景。

2、“與子同仇”,是情緒方面的,說的是我們有共同的敵人。二章結句“與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這纔是行動的開始。三章結句“與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詩中的戰士們將奔赴前線共同殺敵了。從思想到行動到真正奔赴戰場,詩意不斷遞進。

七、小結:2分鐘

《芣苢》無論是從其簡練的語言還是其獨特的藝術手法,都堪稱十五國風中的經典篇章。《芣苢》是一首描寫婦女們採摘芣苢的勞動歌謠,全詩洋溢着歡愉之情。“芣苢”即車前子,古人認爲車前子可以治婦女不孕或難產之症,這使得文中的主角是婦女順理成章,同時也由此映射當時社會和諧穩定,纔會出現這樣洋溢歡樂的景象。《芣苢》中採用敘述平凡的事物,以表達情感寄意的方式爲主,通篇無一“樂”字,卻無不讓人感受到其中呼之欲出的愉悅氣氛。

八、板書設計:

起:人們出發去採摘芣苢

芣苢:揚:採摘芣苢時的動作描寫勞動的熱情和歡欣

收:芣苢越採越多的情景

九、作業:背誦全詩

芣苢公開課教案2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和寫作時代。

2、落實詩歌中的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背誦詩歌。

3、領會《芣苢》的重章疊唱的手法。

4、體會兩首詩的情感,培養鑑賞詩歌的能力。

【課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我們的祖先用辛勤的勞動創造了美好生活,我們今天學習兩首寫勞動的詩歌。

二、瞭解並積累文學常識

1、《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共收入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約五百餘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故又稱“詩三百”。最初稱“詩”,被漢儒奉爲儒家經典,乃稱“詩經”。(儒家奉有“四書”“五經”,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詩》《書》《禮》《易》《樂》《春秋》)主題思想,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根據音樂和表現內容,《詩經》可分爲《風》《雅》《頌》三部分,“風”即“國風”,是各國土樂,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和屈原《離騷》並稱“風騷”,後泛指文學。“雅”是周朝王畿(周王朝直轄區域)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正統樂歌歌詞,即所謂正聲雅樂,分大雅小雅。“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詩經》按表現手法可分爲賦、比、興三類。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鋪敘陳述排比,使詩歌顯得整齊勻稱,有氣勢。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是《詩經》開創的修辭方法。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藉助其他事物爲所詠之物作鋪墊,往往用於開頭,“賦”“比”“興”和“風”“雅”“頌”被合稱爲“《詩經》六義”。

《詩經》以四言爲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縮詞來狀物、擬聲、窮貌。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2、蘇轍

蘇轍(1039年-1112年),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縣)人,晚年自號潁濱遺老。蘇軾之弟,人稱“小蘇”。蘇轍是散文家,爲文以策論見長,在北宋也自成一家。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三、預習檢測

給下列詞語注音並解釋意思

1、注音:

芣苡掇捋袺襭霪圃酤

2、釋義:

采采:有:掇:捋:陰霪:博:酤:廩:

四、文字研習

(一)整體感知:理解詩歌的內容。

1、翻譯下列詩句。

(1)采采芣苢,薄言採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2)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3)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4)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

(5)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

2、《芣苢》這首詩生動地表現了採集野菜的勞作過程。這種過程在詩中是怎樣具體表現出來的?

【明確】使用賦的手法,透過動詞的變換表現了採集野菜的勞作過程。

3、《文氏外孫入村收麥》描繪了什麼樣的場景?

【明確】詩歌反映了農忙時節詩人及家人耕作務農的場景,表現了農人搶收時的繁忙與喜悅,讓人感受到濃濃的親情和勞動的歡樂。

(二)探究學習:思考並回答下面的問題。

1、《芣苢》一詩用詞上的鮮明特點是什麼?

【明確】1、靈活多樣的用詞,把採摘芣苢的動作描繪得具體準確而生動,幾個環節分置於三章之中,三章互爲補充,在意義上形成了一個整體,一長三用,曼妙非常,無不體現出詩人敏銳細緻的洞察力以及純熟的語言駕馭能力。

2、《芣苢》一詩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麼?

【明確】重章疊句是《芣苢》中尤爲重要的藝術手法,全篇共三章相疊,在不同的詩章裏又疊用相同的詩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覆疊用,佔據了全篇的半壁江山。此種巧妙的復沓結構,使詩歌圍繞同一旋律反覆詠唱,易於流傳,節奏輕盈舒緩,不乏餘音嫋嫋之效,盡顯其音樂之美感。

3、《文氏外孫入村收麥》頷聯運用了什麼手法?表達了什麼感情?

【明確】透過晴日前後的對比,表達了久雨忽晴、宜事農桑的喜悅。

4、從《文氏外孫入村收麥》頷聯和頸聯看出,這次麥收有什麼特點?

【明確】頷聯寫已經下了三夜的雨,終於看到了日出,所以這次收麥有抓住時間搶收的特點,由頸聯中“飢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麥非常勞累。

(三)合作交流

交流自主學習成果,整理形成學習成果。

(四)拓展閱讀

閱讀下面的詩歌,用現代漢語描述詩句的意思。

1、宋代詩人翁卷的《鄉村四月》。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明確】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裏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天空中煙雨濛濛,杜鵑聲聲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四月到了,沒有人閒着,剛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2、宋代詩人范成大的《四時田園興》。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明確】白天在田裏鋤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務勞動。小孩子雖然不會耕田織布,也在那桑樹陰下學着種瓜。

3、唐代詩人雍裕之的《農家望晴》。

嘗聞秦地西風雨,爲問西風早晚回。

白髮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雲開。

【明確】曾經聽說秦地颳起西風就會下雨,西風啊,你什麼時候回去啊?頭髮花白的老農久久站立在麥場的高處,盼望着烏雲散去、太陽重現。

4、唐代詩人李紳的《鋤禾》。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明確】農民辛勤種田正當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誰知道盤中的顆顆飯食,每一粒都是農民的辛苦。

5、晉代詩人陶淵明的《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明確】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子地,地裏雜草叢生,豆苗卻長得很稀。早晨天亮就起來到田裏鋤草,晚上披着月光扛着鋤頭回家歇息。高高的草木覆蓋了狹窄的田間小路,露水打溼了我的衣裳。衣裳溼了倒不重要,只要不違揹我的初衷就行了。

五、誦讀詩歌

六、小結。古人在詩詞創作中非常注重表現藝術,在寫景、狀物、言情、述志時,往往採用多種表現手法,讓我們在品味鑑賞中獲得藝術享受。學習兩首古詩,應該注意積累賞析的方法。

七、佈置作業

默寫《芣苢》《文氏外孫入村收麥》

芣苢公開課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詩經》的相關知識和四言詩的特點。

2、誦讀詩歌,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培養和提高鑑賞古典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3、概括詩歌的主旨,積累《詩經》名句,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詩歌內容和思路的理解,詩歌運用的表現手法以及動詞的含義。

三、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聖人以爲不習《詩》,都沒法子說話,一開口就是鄙陋庸俗。它的語言方式就是謙謙君子雍容揖讓的典雅之風。我們已經透過《關雎》和《蒹葭》傾聽了先民的歌唱,領略了中國詩歌源頭的美麗。今天,我們繼續聆聽先民的心聲《芣苢》。

2、寫作背景

這是周代人們採集芣苢時所唱的歌謠。《毛詩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後人多不贊成毛序的說法。其他說法有所謂“傷夫有惡疾”說、“室家樂完聚”說、“喻求賢才”說、“祈子求福”說、“童兒鬥草嬉戲”說、普通勞動歌謠說以及歌頌夏禹說等等。

3、作者介紹

《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作者成分很複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內文,還有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歌謠。《芣苢》是《詩經》中的一篇,是當時人們採芣苢時所唱的歌謠。

4、題目解說

苤莒,車前草,春夏生長,遍佈於荒野路邊,其嫩葉可食,全草可入藥,可以說是一種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芊苜》是《詩經、國風周南》中的一首詩。

5、層次結構

全文可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採之”“有之”

第二部分:“掇之”“捋之”

第三部分:“袺之”“擷之”

6、全文分析

1、《詩經》在句式上有何特點?

作爲配樂吟唱的詩歌,《詩經》在句式上斑斕豐富,以四言爲主,四句獨立成章,其間夾雜二言八言不等。《芣苢》中尤爲明顯,通篇短促的四字句顯得節奏感鮮明,易於傳誦吟唱,是構成全文整齊韻律的基本單位。

2、朗讀《芣苢》一詩,尋找聲韻及用詞上的特點。

采采芣苢,薄言採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擷之。

(1)聲韻上的特點。

靈活運用了雙聲疊韻之手法,全詩總共變換了六個字,在聲韻上都存在着顯著的特點。第一句中的“採”(cai)和第二句中的“有”(you)由於古代語音演變,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具有雙聲和疊韻的特點,但第三句中的“掇”(duo),第四句中的“捋”(luo),第五句中的“袺”(jie),第六句中的“襭”(xie),至今仍然具有雙聲和疊韻的特點,這使得其節奏舒捲徐緩,也在內容中形成了動作的進程和情感的變化循序漸進之效,在意義表達和修辭以及情感體驗上都耐人尋味。

3、《芣苢》一詩句式上的鮮明特點是什麼?

重章疊句是《芣苢》中尤爲重要的藝術手法,全篇共三章相疊,在不同的詩章裏又疊用相同的詩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覆疊用,佔據了全篇的半壁江山。此種巧妙的復沓結構,使詩歌圍繞同一旋律反覆詠唱,易於流傳,節奏輕盈舒緩,不乏餘音嫋嫋之效,盡顯其音樂之美感。

4、《詩經》中的主要表現手法有哪些?

《詩經》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手法,開啓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鋪陳直敘的賦,以物喻物的比,觸物興詞抒發情感的興,這些手法的嫺熟運用,在《詩經》各篇章中俯拾皆是,它們在詩歌創作中共同爲作者表達本事和抒發情感服務。極少數詩歌全篇運用單一的手法,絕大多數詩歌往往同時兼具不同的藝術手法,多是交叉使用,相輔相成,共同營造出最佳的表達效果,使各詩篇都獨具匠心。

四、佈置作業

蒐集《詩經》中的其他篇目,閱讀後,談談你的感受,不少於400字。

芣苢公開課教案4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太好,主要表現在對語文學科重視不夠,學習習慣不佳,缺少生活積澱和審美意識,對文字品味鑑賞的自覺性不夠,對《詩經》的有關知識,特別是對其表現手法瞭解很少,這需要在課前做好預習,去努力改變。

【素養目標】

1、瞭解《詩經》的相關知識和四言詩的特點。

2、誦讀詩歌,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培養和提高鑑賞古典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3、概括詩歌的主旨,體會詩歌體現出來的勞動熱情和歡欣,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教學重難點】體會詩歌體現出來的勞動熱情和歡欣,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教學方法】誦讀法和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用語言爲我們描繪的美妙意境,從小便縈繞在我們心頭,培育着我們的民族心,文化根。今天,讓我們一起再次穿越時空,回到那個樸素而浪漫的時代,一起感悟這首《芣苢》詩歌。

二、文化常識

1、瞭解《詩經》的相關知識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的詩歌,共305篇。詩經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無法考證。相傳爲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爲《詩》,或取其整數稱爲《詩三百》。西漢時期被尊爲儒家經典,稱爲《詩經》,並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爲“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爲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爲經典,成爲《六經》及《五經》之一。《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鏡子。

2、《詩經》六義

《詩經》“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

(1)體例

風:土風、民謠。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十五國風”。

雅:宮廷樂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的地區)的音樂。分爲大雅、小雅,“二雅”。

頌:祭祀樂歌。有周頌、魯頌、商頌,“三頌”。

(2)表現手法

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鋪陳敘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打比方。

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起興、發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解題

芣苢,車前草,春夏生長,遍佈於荒野路邊,其嫩葉可食,全草可入藥,可以說是一種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詩經國風周南》中的一首詩。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一)預習檢查:朗讀之,初識《詩經》

1、聽朗誦,劃分節奏,標劃重音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採.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2、自由朗讀,感悟情感

(二)細想之,理解意思

1、這首詩講了什麼意思呢首先要理解這些字。(邊說邊展示:採、有、掇、持、袺、擷)請大家先看第二章裏的兩個字,“掇”和“持”,誰來說

明確:只看註釋還不能充分領略到漢字的奧祕,有時需要我們追根溯源學漢字。“掇”右邊有四個“又”字。(出示“又”的古字)在古代,“又”字指的是手。從字形上看,“掇”字包含這麼多手,指很多手在不停地拾取。

“掇”是一個一個地摘,而“持”是一把一把地摘。

“捋”指從莖上成把成把地向下抹東西。

2、再看“袺”,同學們又有什麼發現

明確:都是衣字旁。“袺”加個“頁”就是“擷”,而且“頁”是繁體字。這兩個字與衣服有關。當時老百姓的衣服是這樣的。上衣長到膝蓋,腰間有腰帶,類似現在人穿的風衣款式。這兩個字意思也接近。(請同學用動作演示一下“袺”和“擷”)就是提起衣襟裝起來,紮起衣襟兜回來。字的意思都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就好懂了。自己試着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別忘了藉助下面的註釋。

3、翻譯。

車前子兒採呀採,採呀快快採些來。車前子兒採呀採,採呀快快採起來。

車前子兒採呀採,一顆一顆拾起來。車前子兒採呀採,一把一把持下來。

車前子兒採呀採,手提着衣襟兜起來。車前子兒採呀採,掖起了衣襟兜回來。

4、這首詩最獨特的地方就是“重章疊句”中僅僅換了六個字。這六個字究竟妙在哪裏呢

明確:這六個字用得非常準確生動,把姑娘們採摘的動作形象地寫了出來。這六個字的順序是不能換的。而且,詩歌相似的結構,反覆再現了姑娘們採芣苢時的動作和歡快的心情。這首詩用詞連貫,是按情景的推進來寫的。《芣苢》是一首勞動的歌謠。姑娘們從一開始的呼朋引伴“採之”“有之”,拉開了勞動的序幕。之後,到一顆顆“掇之”,一把把“持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紮起衣襟“擷之”,這一個完整的採摘過程,就是透過這六個動詞體現出來的。

(三)涵泳之,揣摩意境

1、這首詩雖短,卻很動人,我們還可以讀得更有味道。怎麼讀呢清代學者方玉潤先生教我們這樣讀—(課件出示:讀者試平心靜氣,涵泳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羣歌互答,餘音嫋嫋,若遠若近,忽斷忽續……)“涵泳”就是沉浸其中反覆品味。在平心靜氣、反覆品味中,你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

明確:風和日麗中,三三兩兩的美麗姑娘行走在田野間,看到滿山遍野的芣苢綠得鮮亮,她們喊着:“咱們一起採芣苢吧!”一開始,姑娘們是一顆顆掇之,芣苢太多了,姑娘們興致勃勃,一把把持之,手提衣襟袺之,紮起衣襟擷之,她們一邊採摘一邊對歌,清亮的歌聲在田野裏飄蕩。

讀詩,要“平心靜氣”“反覆涵泳”;讀詩,也要“抓緊節奏”“用心揣摩”,這樣才能聽到美妙的聲音,看到生動的場面,這纔是真正的會讀詩。你們看,風和日麗中,三三兩兩的女子行走在田野間,看到滿山遍野的.芣苢,情不自禁地吟起來。

2、現在讓你用一個字來形容姑娘們採摘時的場景和心情,你會用哪個字說說理由。

明確:

“歡”,採摘的過程是歡快的,採摘的場面是歡樂的。

“喜”,整首詩傳遞給我們的感覺就是歡歡喜喜、熱熱鬧鬧。

“樂”,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她們快樂地勞動。

(四)學吟之,感受意韻

這是一首集體勞動的讚歌,描寫了人們集體採摘芣苢的過程,表達了勞動者喜悅的心情。開始是泛言採摘,最後是滿載而歸,歡樂之情也從這一過程表現出來。詩歌反覆地描寫勞動的過程,形象地表現了勞動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着勞動的熱情。詩的源頭是歌謠。姑娘們一邊採着野菜,一邊唱着歌謠。怎樣讀出其中的味道呢請同學們回憶我們剛纔所做的動作集體起立,邊朗讀詩歌邊做動作,深化對詩句涵義理解,齊聲朗讀,讀出熱鬧,讀出歡快。

四、文字研究,對比閱讀

任務活動:《十畝之間》與《芣苢》在詩歌內容和藝術手法上有何相同之處。

《十畝之間》

十畝之間兮,桑者閒閒兮,行與子還兮。

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

明確:

①呈現詩經時代女子勞動場面的視窗

《芣苢》寫的是周地婦女在風和日麗的夏秋之季外出採集芣苢的場景。芣苢,即車前子,在各地方言中又稱車輪菜、車前草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可食用,實可作藥,有清熱、明目、止瀉、祛痰之效。整首詩直接用首句重複的手法,大量突出婦女們在採集芣苢時的動作,讓人透過那些既簡單又豐富且步步遞進的動作,來看出勞動的緊張、熱烈與心情的欣喜、歡快。

《十畝之間》婦女們的採桑勞動似將結束,在疲勞與滿足之中,自有一種悠閒與寬緩的閒情。當辛勤勞動的一天結束後,她們以平靜而滿足的心情呼喚同伴回家作息。在桑林中,她們閒閒地歸還,在桑林外的田野上,她們揹簍攜筐,遲緩地消逝在田野的深處,留給我們後代讀詩者一個閒淡的背影。

②省略與留白的典範

《芣苢》一詩,省略了時間、地點、人物,甚至省略了勞動者除了手之外的其他部分,而只突出了採集勞動中手的豐富動作,但就是這一系列豐富、準確、互爲關聯的動作,爲我們還原了一個詩經時代的勞動場景,同時把我們的思緒自由地引向了奇妙之境。

《十畝之間》雖有人物,但沒有明顯的動作,沒有具體的活動,只突出了一種寬閒而遲緩的情狀,以及一種歸還家園的嚮往與抒情。但就這寥寥四句雖無關具體的哼唱,卻勾畫出一個闊大的情感的存在,兩情相悅者在其間自有天地,得大歡喜。

五、體悟勞動,做新時代的勞動者

反覆吟詠這首詩,眼前出現了這樣的勞動景象:一羣婦女在田野上採摘野菜,她們一邊採摘,一邊唱歌。她們的動作是如此熟練敏捷,她們的歌聲那樣悠揚歡快。她們就在唱着自己的勞動,有個唱,還有和聲;她們的心裏也在歌唱吧,歌唱勞動,歌唱自由。

明確:在新的時代,勞動的領域愈發寬廣。袁隆平辛勤育種,張秉貴熱心服務羣衆,鍾揚探求生命的邊界,這些都是勞動者傑出的代表。在我們生活的社會裏,有無數的大國工匠在精磨手藝,有無數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無數的小人物在敬業奉獻。所有這些勞動者,支撐起了我們這個時代!作爲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六、感悟勞動,從我做起

寫作練習:熱愛勞動,從我做起。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綿延至今。可是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願意勞動。有的說:“我們學習這麼忙,勞動太佔時間了!”有的說:“科技進步這麼快,勞動的事,以後可以交給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說:“勞動這麼苦,這麼累,幹嗎非得自己乾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此外,我們身邊也還有着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象。這引起了人們的深思。

請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並提出希望與建議。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資訊;不少於X字。

《芣苢》知識點

一、作品介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又被稱爲“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收錄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至前5世紀)的詩歌305篇,反映了約五百年的社會面貌。孔子曾概括《詩經》的宗旨爲“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爲立言、立行的標準。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爲經典。《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被譽爲“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

二、常識

芣苢:植物名稱,即車前子,也稱當道、牛舌草、車輪菜、蛤蟆衣。全草和種子皆可入藥。三國時期陸璣曰其葉可鬻作茹。北宋蘇頌說它“春初生苗,葉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長及尺餘,如鼠尾。花甚細,青色微赤,結實如葶藶,赤黑色,五月五日採,陰乾。今人五月採苗,七月、八月採實”,“然今人不復有啖者,其子入藥最多”。

三、譯文

採呀採呀採芣苢,大家一起採下來。採呀採呀採芣苢,芣苢已經有了哎。

採呀採呀採芣苢,輕輕把它摘下來。採呀採呀採芣苢,輕輕把它捋下來。

採呀採呀採芣苢,輕輕把它兜起來。採呀採呀採芣苢,輕輕把它掖進懷。

四、註釋

采采:採而又採。芣苢(fúyǐ):植物名,即車前草,其葉和種子都可以入藥,有明顯的利尿作用,並且其穗狀花序結籽特別多,可能與當時的多子信仰有關。

薄言:發語詞,無義。這裏主要起補充音節的作用。

有:取得。

掇(duō):拾取,伸長了手去採。

捋(luō):順着莖滑動成把地採取。

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襭(xié):把衣襟紮在衣帶上,再把東西往衣裏面塞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