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雨果(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1、研讀文字,概括情節,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

2、學習多角度對比體現主題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1、研讀文字,藉助資料,拓展認識。

2、鼓勵學生敢於懷疑,不迷信權威,能夠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愛斯梅拉達的人性美,認識人性這一永恆的話題,作出自己對人性美醜的理解。

教學重點:感悟人性美。

教學難點: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方法:活動體驗。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

二、作者介紹

雨果(l802~1885)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傑出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他的創作期長達60年以上,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1827年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克倫威爾>序言》,“序言”被稱爲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雨果極爲重要的文藝論著。1830年他據序言中的理論寫成第一個浪漫主義劇本《愛爾那尼》,它的演出標誌着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其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長篇小說。

三、簡介巴黎聖母院

四、閱讀課文,概括故事情節。

學生複述故事情節。

用幾個字概括故事情節:刑臺行刑。

五、圍繞這個故事主要寫了那些人物

伽西莫多、愛斯梅拉達、羣衆、克洛德

六、小說爲什麼以“一滴眼淚換一滴水”爲題呢?

彰顯主題:人性美與醜。

七、作者在體現人性美醜這一主題時最主要用了什麼手法?

對比。

八、節選部分都有那些對比?

愛斯梅拉達與伽西莫多;與羣衆;與克洛德;羣衆前後。

九、羣衆的態度會發生這樣大的轉變嗎

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十、看到這一系列的對比你有何感悟?

作者正是透過這重重對比告訴讀者,人性中的美醜總是對立存在的,而人性的美才是人類的希望,人們應該追求和擁有美的德行。這是對人性的基本特點的揭示,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都在證明這一點。

十一、評價一下愛斯梅拉達,你是怎樣看待愛斯梅拉達送出的這“一滴水”的?

這一滴水中透出了人性美的光輝,正是這道人性美的曙光照亮了沉睡在黑夜中的良善。 喚醒了人性已幾近僵化的加西莫多的人性,生平第一次流出了眼淚。使他有了善惡美醜之分,所以他最後把可惡的副主教推下了教堂。

十二、在您的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送過或嘗過這樣的“一滴水”呢?

交流發言。

一個關於“一滴水”的故事。

2005年8月8日下午,成百上千人聚集在青島嶗山海岸邊觀看臺風麥莎帶來的海潮。只見一排排十米多高的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勢涌向海邊,撞擊着海岸。突然一位女青年被滔天巨浪捲入海中。立刻便淹沒在一片波濤洶涌的浩瀚中,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岸邊一位男子縱身跳下兩米多高的防浪牆,去搭救那素昧平生的落水者。一次、兩次、三次,經過與巨浪40多分鐘的生死較量,落水者最終被成功營救。

當人們問他姓名的時候,他沒有回答,而只是穿着被海水泡透的衣服、拖着極度疲憊的身軀,緩步離去。最後,在新聞工作者的大力關注下,三天以後,人們才知道了他的名字--魏青剛。

他就是2004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他送出了最讓人感動的“一滴水”。請看頒獎詞: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爲了一個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進三出,危險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選擇,因爲這瞬間動作源自內心品質。從人羣中一躍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羣中去,他,是俠之大者。

十三、小結:

人們常說一滴水中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我們看到了文中的這滴水感動了伽西莫多,感動了圍觀羣衆;也看到生活中的“這滴水”感動了我們,感動了中國。這不是一滴“水”,而是真善美的真諦,是至純至愛的人道主義關懷。朋友們,別吝惜您的那“一滴水”,去送給那些飢渴中的人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