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墨池記》教學設計 (河大版八年級上冊)

 《墨池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順暢朗讀文言課文。 

    2.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整體感知,領會文章主旨。 

    4.學習王羲之勤勞苦練的精神(從“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事例中獲得教益)。 

    5.瞭解借事立論、敘議結合的寫法。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可先讓學生結合註釋自讀,掃清文字障礙。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本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進行賞析、評點; 

    課時安排:1-2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匯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元豐類稿》,作者曾鞏(1019-1083),字子固,北宋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人稱之爲南豐先生。卒諡“文定”。曾鞏聰敏好學,十二歲即能着文立論,受到歐陽修的器重。嘉佑二年舉進土,先後在地方和朝廷做過官。曾鞏將儒家之“道”作爲自己的指導思想,並廣泛接觸儒家經典以外的文化遺產。他在不少詩文中,都談到自己刻苦讀書的情況,認爲沒有濃厚的文化知識積累,要自成一家,是絕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風格樸實沉着,議論醇正,講究法度和佈局,結構謹嚴,條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潔着稱。其作品對後世有一定影響。他也是北宋着名的散文家,名列於唐宋八大家。 

    2.關於墨池 

    墨池,寫字時供洗筆洗硯的水池。文中所記墨池在江西臨川,相傳爲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學習書法的墨地遺蹟。 

    二、學生自讀 

    1.結合註釋,將課文通讀一遍,掃清文字障礙,要求讀準、讀通,粗知文章內容。 

    窪(wā) 邪(yé) 楹(yínɡ) 徜(chánɡ) 徉(yánɡ) 恣(zì) 肆(sì) 

    2.朗讀課文,要求做到讀音準確,節奏分明,語氣流暢,飽含感情。 

    3.利用註釋,疏通文字,體會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處,作出標記。 

    三、質疑解難 

    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透過學生間、師生間的相互討論補充解決疑難。 

    四、研讀,瞭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整體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1.再次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這篇文章是曾鞏應撫州州學教授王盛之請於慶曆八年九月寫的,記述墨池所在地及其來歷,點出王羲之臨池學書的傳說。論述王羲之書之善,雖“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指出後人的書法不及王羲之是由於學習不夠,進而點出欲深造道德,應加倍勤奮學習。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記的經過,推究王君的用心,藉以勉勵學者努力深造。) 

    2.作者認爲王羲之能在書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作者認爲王羲之在書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學苦練取得的(“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3.撫州學官王盛邀曾鞏爲墨池作記,目的是什麼?( 撫州學官王君,書“晉王右軍墨池”六字於楹柱間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書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學苦練的事蹟勸勉自己的學生(“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於”)。 

    4.分清文章記敘、議論部分,概括各部分內容,瞭解借事立論、敘議結合的寫法,從而理解文章借墨池的傳說,闡釋的道理。 

    本文借王羲之“臨池學書”一事,說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學習,絕非“天成”,從而引申到關於道德修養問題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勵人們勤學苦練,努力向上。 

    文章開頭,先寫墨池處所、形狀,再交代有關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這是記敘部分,其行文曲折,構思縝密。其中“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八個字,爲下文的議論提供了論據,埋下了伏筆。接着,作者由敘述轉到議論,就王羲之書法藝術“晚乃善”“非天成也”這一點,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學固豈可以少哉”,點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論的重要依據,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則是作者的正確論斷。第二部分先敘述州學教授索文的經過,接着又發議論,推測王君此舉是爲了“勉其學者”,最後歸結到“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對“來世者”的作用,藉以鼓勵人們勤於學習完善自己。 

    明確:本文是曾鞏在慶曆八年(1048年)應撫州州學教授王盛君之請而作。文章從墨池落筆,點出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以精力自致”,而並非出於“天成”,進而推及要深造道德,更應該堅持刻苦學習。 

    全文把介紹古蹟人物和記事議論結合在一起,借事立論,內容精警,用小題目寫出了嚴肅鄭重的大主旨,卻又寫得生動、靈活、簡潔、明快,充分體現了曾鞏行文的風格。 

    5.把握幾個設問句的意義,體會婉轉沉着的語言特點。 

    這篇文章中用了許多設問句,請在閱讀的過程中畫記出這些設問句,並反覆誦讀,體會它們在文中的意義和作用。 

    明確:文中共用了六個“邪”字設問句,分別是:①“豈信然邪”;②“而又嘗自休於此邪”;③“豈其學不如彼邪”;④“況欲深造道德者邪”;⑤“而因以及乎其跡邪”;⑥“以勉其學者邪”。口頭翻譯這六個設問句,明確其在文中的意義和作用:①表明作者對墨池傳說持有懷疑態度(因爲稱做王羲之墨池的還有浙江會稽等多處)。②用以加重語氣,肯定王羲之並不沉醉於遊山玩水。③肯定了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不是來自天成,而是勤學苦練的結果。④起提示、啓發的作用。⑤⑥說明自己的推測,加重謙遜的語氣。 

    文章6次使用了設問句,提出了一連串疑問和推測,使讀者在似乎不確定的答案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尋味,體現了婉轉沉着的語言特點。(設問句的大量運用平添了一唱三嘆的情韻,兼收停頓、舒展之功,避免一瀉無餘之弊,徘徊吟誦,玩索不盡。前人以“歐曾”並稱,在這點上,曾鞏是頗得歐陽修“六一風神”之妙的。) 

    (詳解:“此爲其故跡,豈信然邪?”“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這是王羲之學書的遺蹟,難道果真是這樣麼?難道他漫遊縱情山水時,曾經在這兒棲息過麼?作者對江西臨川的墨池是否爲王右軍的遺蹟存有懷疑,但他是受州學教授王盛之託爲墨池作記的,所以既不必詳細考證,也不便把話說絕,於是用了兩個設問句。這種揣測的語氣,其實是委婉的否定,既表達了作者心中的懷疑,又使王教授能夠接受,不致使他難堪。 

    “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況欲深造道德者邪?”作者借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之事勉學勸善,卻不直說,而用兩個設問句表達。這兩個設問實際上是肯定的意思,說明深造道德非加強學習不可,但作者只是提出問題,讓讀者經過思考自己去得出結論。這樣來寫,顯得語氣委婉,讀者容易接受。 

    “推王君之心……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開頭一個“推”字就表明了這些意思屬於揣想。作者推測王君的用心,指出王君之意在於喜愛別人的優點,宣傳古人的目的是勉勵後學。這實際也是作者雖懷疑臨川墨池爲王羲之故跡而仍然爲之作記的用意。這樣一點明,不僅使文意委婉含蓄,又避免了給後人留下以訛傳訛的笑柄。) 

    五、總結、擴展 

    本文從墨池落筆,結合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傳說,指出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完全是“以精力自致”的結果,而並非出於“天成”,進而推及學者深造道德更應該加強學習。文章闡明瞭勤學苦練對於事業上能取得成就所具有的決定性作用,鼓勵勤奮學習,努力進取,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爲了達到教育目的,可讓學生再找像王羲之這樣的例子再聯繫自己談一談。(可以作爲作業佈置) 

    六、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自古以來,有關王羲之的故事廣爲流傳。請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每人收集2~3則,然後準備參加班上的交流會。 

 

孫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