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泊船瓜洲》的教案(通用5篇)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泊船瓜洲》的教案(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泊船瓜洲》的教案(通用5篇)

《泊船瓜洲》的教案1

學習目標:

1、自讀中識記本課四個生字並正確書寫、運用。

2、感悟中學習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

3、朗讀中體會詩人暗藏於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

課前預習:

1、瞭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誦以前學過的他寫的古詩

2、瞭解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納蘭性德,閱讀他們的作品。

第一課時

一、導遊介紹,激趣匯入

(出示地圖標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談話:今天,老師給你們當導遊,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鎮頭。”這首傳唱了千年的歌謠向我們介紹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長江水見證了瓜洲的興衰,瓜洲曾經是“江北重鎮、千年古渡”。

B 而“京口”不僅是東漢吳國第一古都,更是文氣洋溢的靈秀地。許多詩人在此流下千古絕唱的詩句:

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宋代蘇東坡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課件展示詩句)而其中最爲人們傳誦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書詩題,讀題。

3、過渡:爲什麼人們最喜歡這首詩呢?先去讀一讀吧。

二、整體感知,直撲重點

1、用自己的方式讀古詩。

2、指名讀,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間(jiàn)、數(shù)重(chóng)山、照我還(huán)”

3、反覆多讀幾遍這首詩,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學生多讀。

4、指名答。(我覺得它寫得很美、我覺得寫出了詩人想念家鄉的感情)

5、你最欣賞詩中哪句呢?

三、賞析詩句,感悟詩境

1、剛剛同學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句,(課件出示”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我們一塊兒來讀一讀吧。齊讀。

2、能說說爲什麼喜歡這句詩嗎?指名答。

3、有同學說,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美麗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讀一讀,說一說:在你的頭腦中出現了怎樣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麼說什麼。

4、同桌之間互相讀與練說。

5、指數名說。

6、小結:你們的回答很精彩!原來短短一句詩可以在人的頭腦中出現這麼多不同的畫面,文字的魅力真是無法想象。

7、 那就用讀把感受表達出來吧。小組內練讀,指名讀。

8、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彷彿看見了一派色彩斑斕的綺麗風光。可爲什麼詩中只有一種“綠”色呢?仔細觀察一下書上的插圖,對你會有所幫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兩邊大面積出現的是草地、樹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見了——

練習題: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綠色的詞嗎?

近處( )的小草( )的柳樹,遠處( )的樹林( )的高山。

學生口述。

11、詩人此時正遇早春時節,站在——(手指課題“船”字)(生答:小船上)舉目四眺,滿眼皆是——

(生答:綠色),讓作者那麼明顯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來了)。

12、你可別小看了這個“綠”字哦,它僅僅是告訴你春天來了嗎?它還能讓你感受到什麼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就單單是個“綠”也各有各的美;這個“綠”有着層次美,遠近各不相同;”

綠”也寫出了春天景物的變化……)

14、同學們理解的多準確呀!把你感受到的“綠”再讀出來吧。分男女生賽讀。

15、小小的“綠”字卻有大大的文章!介紹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16、聽完“綠”字的故事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指名答。

17、小結:是呀:一位如此優秀的詩人能爲了一個字更改十多次,難道我們在平時的習作中不能做到嗎?

《泊船瓜洲》的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習透過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意見

2、緊扣“還”體會作者的思家之切,揣磨作者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並默寫。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導新課。

1、(配樂播放月亮圖)師:碧空如洗,圓月如盤,在這皎潔的月光下,客居他鄉的遊子,常常會以明月來吟詩作詞,寄託思念之情,你們想到了哪些古詩:《靜夜思》、《遊子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回鄉偶書》。

2、師生合作,生生互助,背誦詩句。

3、富有詩書氣自華,詩詞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老師要帶領大家學習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看看這首詩折射出詩人怎樣的情懷?

二、入詩解題初感知

1、板書“泊船瓜洲”,解詩題(把船停靠在瓜洲岸邊)。

2、多種方式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注意節奏。

3、小結讀詩感受。

三、讀議結合知詩意

1、出示詩的前兩行,藉助註釋,瞭解大概意見。

2、(課件公示)詩中的三個地名,體會詩人離家近還是遠?爲什麼?

3、小結:作者想念家鄉,雖然實際距離遙遠,可在作者心裏,家鄉都是那麼近,我們體會到作者想家之情,帶着這份感覺讀詩的前兩行。

4、出示後兩行,說說大意。

四、緊扣“綠”字想畫面。

1、春風又綠江南岸,讀到這行,我們來了解詩人作此詩時的一段小故事(閱讀書上24頁的資料袋,師用課件出示)。

2、文字本是有情物,讀到春風又綠江南岸,你的眼前彷彿看到了什麼?耳邊彷彿聽到了什麼?

3、學生小組內交流後彙報,用語言描繪江南的春景。

4、多美的春天啊!同學們,“又”字說明什麼?

過渡:詩人不由地想到了春天去了,又再來了,可我這走,不知道什麼時候纔有回來呀?

五、品味“還”字悟詩情

1、遙望美麗的故鄉,遙想家中的親人,詩人不禁追問明月何時照我還?

2、回顧詩的前兩行,瞭解詩人離家近應該還。

3、想象詩人在家中度過的難忘時光,那是一個的日子,詩人在幹什麼,感受是什麼,寫下來。

4、對比此刻的心境,詩人現在泊船瓜洲,眼前只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不免產生疑問,詩人爲何要離開家鄉,爲何想家了不能回家看看。

5、瞭解寫作背景,探尋詩人思家切而不能還的心情。

6、透過閱讀資料,我們看到了一個被逼無奈的王安石,一個身不由己的王安石,一個無可奈何的王安石,他只好問明月,只有問明月,只能問明月,發自肺腑地問明月——明月何時照我還?

7、詩讀到這兒,你體會到了什麼?

8、學生暢談體會後,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

六、借問明月話相思

1、同學們自古以來月圓、月缺、悲歡離合,皓月當空,思緒萬千,借問明月話相思,讓我們一起來充滿感情地吟誦下面的詩句(課件出示)。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2、思鄉是一種美好的感情,大家在課後可以積累更多有關思鄉的古詩詞。

板書:

泊船瓜洲

靠家近

“綠” 離家久“還”

思家切

《泊船瓜洲》的教案3

教學目標

1、透過自學,大體理解詩意;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並能默寫。

3、使學生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

4、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1、直接揭題:泊船瓜洲

2、理解詩題,學生結合課前預習自由說說。

(1)“瓜洲”,教師隨機畫畫簡圖。

(2)“泊”,教師提示注意字音與字意的聯繫。

3、瞭解詩人。

學生交流有關王安石的資料,教師相機引導學生背背積累的王安石的詩,

並適時提示學生注意王安石與江蘇的關係,瞭解當時的創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親在江蘇南京當過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過的,因此他把南京當作第二故鄉。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詩,就是王安石接到聖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寫下的。)

二、抓字眼,明詩意。

1、初讀,讀準字音。

教師提示學生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一水間(jiàn)數(shù)重(chóng)山照我還(huán)

2、再讀,理解詩意。

想一想,爲什麼這麼讀?查字典,聯繫上下文解決。

(1)解決前三個讀音——理解第一句。

藉助簡筆畫理解。

(2)解決第四個讀音——理解第二句。

引導學生聯繫創作背景進行理解。(明月下,遙望家鄉,自然想回家:“huán”)

(3)學生連起來說說詩意。

3、品讀,深化理解。

(1)讀讀詩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問產生?

引導學生髮現問題:

A、、瓜洲隔着寬闊的長江,中山距離京口相當遙遠,但在詩人筆下那家鄉似乎離得很近,這是爲什麼?

B、爲什麼寄希望於明月將自己照着返回家鄉?

(2)引導學生釋疑,在此過程中體會詩人之思鄉心切。

三、想意境,悟詩情。

1、師描述情境:皓月當空,微風拂面,遠眺家鄉,詩人的心兒早已飛回故鄉。故鄉的美景彷彿宛在眼前。他眼前出現了怎樣的景象?

引導學生運用積累的描寫江南春景的詩句進行描述。

2、引導學生將想象與現實作對比,體會詩人思鄉且無奈的內心。

3、有感情朗讀。配樂朗讀。熟讀成誦。

四、品用詞,練語感。

(一)品評“綠”字

1、王安石寫詩每個字都要經過仔細推敲,你知道詩中哪個字是王安石反覆推敲才決定用它的嗎?

2、猜猜他曾用過哪些字?(到、過、入、滿……)

把這些字填進去讀讀,與“綠”字比一比,“綠”字好在什麼地方?

小結:是啊!一個“綠”字,引發了我們學生多少聯想

一個“綠”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絕句。

一個“綠”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話。

(二)嘗試推敲。

現在,老師讓你們也來當一回小詩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該用哪個字合適?並說說爲什麼。

1、紅杏枝頭春意()。(旺、鬧、濃)

2、風乍起,吹()一池春水。(動、皺、翻、起)

五、自主小結,自主作業。

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呢?(引導學生從多方面進行總結)

2、你認爲這堂課應做什麼作業。(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特長進行鞏固或延伸,如配樂詩朗誦,畫畫情境圖,改寫散文或現代小詩等等)

《泊船瓜洲》的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正確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2、使學生能說出詩句的意思,感受並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中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讀懂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課件。

2、學生預習並瞭解詩人王安石的有關情況。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剛纔的音樂好聽嗎?大家知道是什麼曲子嗎?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我國的古代詩歌中,月亮一直是詩人們樂於描寫和遐想的對象,據統計在《唐詩三百首》中寫月亮的詩就佔去了五分之一,多達60餘首。當然,宋代詩歌中也不乏佳作。這些寫月亮的詩歌或表達思鄉之情;或抒發喜愛之意。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有關月亮的宋詩《泊船瓜洲》,看一看這首詩,抒發了王安石怎樣的感情?(板書:泊船瓜洲)

本節課的任務:

(1)透過各種方式的讀,然後背過這首詩。

(2)透過讀和老師的講解理解詩意,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溫故而知新

我們已經學過了許多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誰能給大家背幾句?(1-2個同學)學生有可能背李白的《靜夜思》:“牀前明月光、……”張繼《楓橋夜泊》、白居易《暮江吟》、劉禹錫《望洞庭》等。(齊背)

剛纔大家背的這幾首詩,有二個特點:

1、它們都是寫秋天的景象的

(“疑視地上霜”,“月落烏啼霜滿天”,“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湖光秋月兩相和”。)

2、都有月亮,

其中《靜夜思》和《楓橋夜泊》是表達思鄉之情的;《暮江吟》、《望洞庭》抒發對月亮的喜愛之意的。那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到底是秋天的,還是春天的景?思鄉的?還是表達喜愛之情的呢?下面讓我們在讀中來感悟吧。

三、讀(讀出層次)

1、默讀一遍,看一看詩中有什麼不會的字和或不懂的問題,請用筆畫出來。(不動筆墨不讀書)出示第一張幻燈片。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2、指名讀,正音,讀準下面的多音字。出示第二張幻燈片。

京口瓜洲一水間(jiàn),

鐘山只隔數(shù)重(chóng)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huán)。

3、齊讀:{由快——慢},初步瞭解詩歌大意。

思考:王安石在瓜洲看到了什麼景象?(提問1——2人)春江、綠、明月、山、水。

4、打節奏讀,注意節奏和押韻{由快——慢}

5、指導朗讀,注意停頓和節奏,出示第三張幻燈片。

老師範讀。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 瓜洲/ 一水間,

鐘山/ 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 江南岸,

明月/何時/ 照我還。

6、集體吟唱

按照上一學期教給大家唱《暮江吟》的方法來唱《暮江吟》,大家先自己唱一下。

四、師小結,定感情基調:

常言道:“文讀千遍其意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讀是學習古詩的關鍵和好方法。好了,我們今天的第一個任務已經完成了。

現在,誰來講一講剛纔你在讀的時候有什麼感覺?(高興、輕鬆、愉快),還是憂鬱傷感?(提問1——2人)。

生也可能回答:歡快的,樂觀的,憂鬱的、傷感的,

那麼,你們的感覺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看詩文。

五、悟(理解、領悟)

1、理解課題

泊船瓜洲,看到這個標題,就令我們想起《楓橋夜泊》,泊:停船靠岸。在古代,停船靠岸就是快到了晚上,要睡覺休息了(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爲當時沒有導航技術),所以這首詩的標題也可以改成《瓜洲夜泊》、《夜泊船瓜洲》,這首詩寫作的時間應是臨近晚上,地點是瓜洲渡口。

師:這首詩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爲什麼說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現在我們請一位同學介紹一下作者。

2、作者簡介——由學生製作一張幻燈片。王安石是我國唐宋八大家之一。(板書:江西臨川人)

師:王安石是在一種怎樣的情況下寫這首詩的呢?我們還要回到公元年1071年王安石任宰相,在宋神宗的支援下推行變法革新,但是立刻遭到了以司馬光爲首的大官僚們的反對,他主動辭職,回到了從小與父親一直生活的,被他視爲第二故鄉的南京。8個月後,又重新被宋神宗啓用,這一年王安石已經55歲,王安石二次被拜相,他可以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了。心情愉快,同時對前途的憂慮,在赴任途中寫下了此詩——決定了本詩的感情基調(心情愉快、眷戀家鄉、憂慮前程)。我們懂得了這些,這首詩就好理解了。

(1)詩中描寫了那些地點?

學生可能回答出三個:瓜洲、京口、鐘山。

老師補充,還有京城開封,江西臨川(王安石的故鄉)

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

京口:在長江南岸,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

鐘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指南京,王安石的第二故鄉。

開封:今天的河南開封市。(可出示第四張幻燈片,表示四個地方的關係)

所以,就可以解決了最後一句中的.“還”——回南京這個問題。

(2)師:王安石在瓜洲看到了什麼景象?當時他的心情是什麼樣的?用詩中的字詞來回答。

學生可能回答:“一水、數重山,江南岸,明月”。(板書)

師:站在瓜洲——望京口——想鐘山——觸景生情

產生了:1、愉快、喜悅之情

王安石二次被拜相,他可以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了。心情愉快,人逢喜事精神爽,所以一水,數重山都不算遠。

2、思念

從2個方面可以看出對故鄉的思念:

(1)王安石二次被拜相,他可以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了。心情愉快,可是又要離開故鄉,所以不免又思念家鄉。現在故鄉近在咫尺,可是會越來越遠的。

(2)我們可以結合白居易寫《暮江吟》來理解,白居易也是觸景生情,可他——離開京城長安,離開了朝庭的紛爭,一路上感到十分的輕鬆、愉快。王安石是——赴任,雖然可以施展抱負,但前途未卜的擔心,使他想早日告老還鄉。這也是人之常情:“遊子思鄉,他鄉苦,故鄉甜”。

師:還有那些景物使王安石思鄉的?

春風、江南岸、明月

“春風又綠江南岸”,“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我的家鄉太美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看着天上的月亮,感嘆月是故鄉明,此時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回來,一股濃濃的思鄉情油然而生。

3、憂慮、無奈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重心,是“又”字。其實王安石在這裏並不是要刻意描繪江南春景之美麗,他把詩句的重心放在“又”字而非“綠”字上,他要表達的是“春風”尚且有情,還知道一年一度“又綠江南岸”春回江南,而詩人自己呢,卻不得不在“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離開江南的家鄉,違心地重登仕途。這一去,前途吉凶莫測,不知何時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個“又”字,融情於景,實在是詩人滿心難以排遣的無限鄉愁的真實寫照。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於景的層層鋪墊作勢,結句的“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抒寫鄉愁的淋漓之筆,才水到渠成地直瀉出來,把鄉愁的抒寫發揮到了極致。對故鄉欲回不能,欲罷不休的無奈。今日明月送我去,他日明月“何時”送我還?仕途險惡,吉凶難測,那“何時”二字是詩人發自肺腑的一聲沉重嘆息,蘊含了詩人對險惡仕途的擔憂,對施行新法前途的顧慮。詩意憂思深切,格調也十分蒼涼,是如聞其聲的一聲喟然長嘆,是詩人抑鬱消沉心態的真實自然的流露。

以下可做備用環節:

“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形容詞做動詞,使動用法,用得絕傳說王安石爲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後選定了“綠”字。因爲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後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綠更能展現春風吹過,江南一下子變綠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綠更能表現春風的來無影,去無蹤。或者綠能讓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機。或者說綠還能看出作者心裏充滿希望,對前途充滿信心。

師:“綠”字用得好的原因:(第四張幻燈片)

1、反映了江南水鄉早春嫩綠的色調。

2、表現了春風使大地復甦的神奇。

3、表現了綠的層次美、動態美。

六、賞——意境

這首詩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寫出了一江之隔的幾個地點,還展示了春的新綠,月的皎潔。色澤鮮明,以及對故鄉欲回不能,欲罷不休的無奈。詩人推敲文字的風範。

七、翻譯:京口”與“瓜洲”只有一江之隔,而鐘山離這裏也只有幾重山之遠。一年一度的春風又吹綠了江南的大地,什麼時候才能讓我趁着明月再回來呢?(第六張幻燈片)

八、課外拓展

選做題1、以“春風又綠江南岸”爲題,按一定順序具體介紹春天來臨江南的景色。

2、如果他來到你的身邊,根據你掌握的通信和交通方面的知識,你會怎樣勸尉他?排解他的鄉愁?

3、繼續收集有關描寫思鄉的詩歌。

板書設計: 泊船瓜洲

長江水 思念

景 鐘山 情 愉快 觸景生情 情景交融

江南岸 憂慮 無奈

《泊船瓜洲》的教案5

一、簡介作者

二、範讀詩歌

三、學習古詩

學習前兩行詩:

1、學生朗讀古詩,找出哪一個字寫詩人想回家?(還)

2、詩人爲什麼想回家,看到什麼景物使他想回家?我們先來看題目。

3、“泊”是什麼意思?汽車停站,能否說“泊”站?

4、詩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麼景色?朗讀一、二行詩。

5、這兩行詩中有兩個地名,誰知道京口是在什麼地方?瓜洲是在什麼地方?

教師畫圖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學生在圖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間”是什麼意思?

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麼說?還有什麼說法?(京口瓜洲被一條長江隔開了)還有幾種說法?

剛纔同學們說了好多種說法,說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解釋古詩。

7、齊讀第二行詩,鐘山在什麼地方?(在圖上畫出)

“數重山”是什麼意思?這一行詩連起來怎麼說?

8、從“一、只、數”可以看出什麼?(離家鄉不遠)

京口是在對岸,可以看得見,那麼鐘山與詩人有什麼關係?

9、我們剛纔抓住了“一、只、數”來理解,那麼這兩行詩該怎麼朗讀呢?學生練讀。

10、詩人離家很近了,應該怎樣?(靠家近應該還)

11、用“靠家近應該還”的語氣再讀這兩行詩。

學習後兩行詩:

1、讀三、四行詩,這裏有一個字較難理解:

“綠”是什麼意思?整行詩的意思怎麼說?可以用什麼表達方式把這句話說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給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綠裝)

“又”是什麼意思?說明詩人離開家的時間……

這句話寫出詩人怎樣?用三個字概括。(離家久)

靠家近,應該還;離家久,怎麼樣?用三個字來概括,怎麼說?(更該還)

2、朗讀第四句詩,這句詩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學生說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決)

這句詩的意思該怎麼說?加上感嘆詞把這句話說得更好些,該怎麼說?

把“明月”換成“月亮”行不行?

(明月是圓圓的,代表團圓,“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鄉的感情,“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讓我們懷着想念家鄉的感情朗讀這兩行詩。

3、一、二行詩我們說“靠家近應該還”,第三行詩說“離家近更應還”,最後一句該怎麼說?(思家切)從“何時”看出詩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後面三個字該怎麼說?(何時還)

4、這時你會產生什麼問題?(爲什麼不能還)教師介紹原因。

5、齊讀這首詩,指名朗讀。

6、師:這首詩最受後人推崇的是這首詩中有個字寫得最好,(“綠”字)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故事呢?(教師介紹故事)

把“到、過、入、滿”代入詩句進行評價。

從詩中的“綠”字,你似乎看到了什麼?(桃紅柳綠、鳥語花香、勃勃生機)這個“綠”字還讓我們想到許多詩句(師朗讀寫春天的詩句)

7、練習:

選詞填空:

⑴ 旺、濃、鬧

紅杏枝頭春意( )。

⑵ 動、拂、翻、皺、起

風乍起,吹( )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