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阿房宮賦》教案4 教案教學設計

阿房宮賦 (示範教案 ) 

《阿房宮賦》教案4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封建統治者荒淫奢侈、魚肉百姓的罪惡,理解秦王朝自取滅亡的道理。

2.瞭解作者杜牧和“賦”的文章體裁特點,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

3.識記和理解“畢、兀、構、縵、霽、杳、邐迤、紛奢、負、庾、舉、族、念、哀”等文言詞語,瞭解文中詞語活用的現象和文言句式。

4.背誦課文,歸納“焉、而、夫”等虛詞的意義與用法。

能力目標

學習文章多用對偶、排比的語言風格,並使之運用於今後的寫作之中,增加習作的文采。

德育目標

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

●教學重點

1.結合寫作背景,梳理文章內容。

2.結合賦體“鋪採摛文”的特點,學習文章的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

1.學習在鋪敘基礎上引發議論的寫作方法。

2.背誦全文。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透過熟讀課文,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加深理解文句疑難,不斷培養語感)

2.自主學習和教師點撥結合。(學生自查工具書,參考註釋,翻譯課文;教師就學生自學中的疑難問題進行點撥,如字、詞、句的解釋;作者借古諷今,闡述天下興亡的道理等)

●教具準備

錄音機和課文朗讀帶;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內容,掌握賦體“體物寫志”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孟子曾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顛撲不破的真理:國富民強必以民爲本。秦王不愛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國的事實在後代的著作中多有論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宮賦》中再次提起,爲什麼呢?這節課,我們就來解讀這篇賦。

二、解題

1.杜牧簡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萬年(現在陝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進士,授弘文館校郎。後在地方軍府任幕僚多年。開成四年(839)回到長安,歷任左補闕,膳部、司勳員外郎。唐武宗會昌二年(842)以後,相繼出任黃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長安城南的樊川別墅,後世因稱他爲“杜樊川”。

杜牧工詩、賦、辭,而以詩歌創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詩壇獨樹一幟。人們將他和杜甫相比,稱他爲“小杜”;又和他同時代的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散文氣勢雄渾,多鍼砭時事;詩歌語言流麗而又風味清新,氣勢豪宕而又情致婉約。著有《樊川文集》,清人馮浩撰有《樊川詩集註》。

2.簡介“賦”

“賦”作爲文學體制,起源於楚辭,至荀況始有定名,它出現於戰國後期,到漢代才形成。關於賦的特點,《文心雕龍詮賦》說:“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體物寫志,指賦的內容,指透過摹寫事物來達到抒發情志的目的。“鋪採摛文”指在語言上要使用華美的詞藻。另外,賦也很講究聲韻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奏結合在一起,藉助於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調式,形成一種自由而又謹嚴、流動而又凝滯的文體,既適合於散文式的鋪陳事理,又能儲存一定的詩意。

3.寫作背景

杜牧所處的時代,政治腐敗,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而藩鎮跋扈,吐番、南詔、回鶻等紛紛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國,已處於崩潰的前夕。杜牧針對這種形勢,極力主張內平藩鎮,加強統一,外御侵略,鞏固國防。爲了實現這些理想,他希望當時的統治者勵精圖治,富民強兵,而事實恰恰和他的願望相反。穆宗李恆以沉溺聲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遊戲無度,狎暱羣小”,“視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進見”,又“好治宮室,欲營別殿,制度甚廣”,並命人“修東都宮闕及道中行宮”,以備遊幸,對於這一切,杜牧是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啓》中明白地說:“寶曆(敬宗的年號--引者)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

三、文字研習

1.學生自讀註解,疏通課文大意。

2.具體研習第1段。

(1)學生集體朗讀第1段。

(2)思考:本段主要寫什麼?分幾層來寫的?

明確:本段主要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可分三層。第一層(“六王畢”四句)寫秦統一的氣概、阿房宮的規模和建造它的辛苦。第二層(從“覆壓三百餘里”到“不知西東”)從全景到本體構築,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宏偉瑰麗。其中“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兩句,勾勒出阿房宮佔地廣闊、凌雲蔽日的宏偉氣勢,給人一個總體的印象:廣、高。自“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到“高低冥迷,不知西東”,就廣、高兩方面作進一步的描寫。第三層(從“歌臺暖響”到段末)用誇張的手法描寫了歌舞之盛,襯托出阿房宮的宏大寬廣。

板書:雄偉壯觀的阿房宮  

 

(3)學生再讀或試背課文。

3.具體研習第2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第2段。

(2)提問:第2段主要寫什麼?內容可分幾層?

明確:第2段寫阿房宮裏的美人和珍寶,揭露秦朝統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內容可分三層。第一層(從“妃嬪媵嬙”到“爲秦宮人”)接上文,點出那些供秦始皇享樂的歌舞者,乃是六國的“妃嬪媵嬙,王子皇孫”。同時又迴應“六王畢,四海一”說明歌舞者的由來。第二層(從“明星熒熒”到“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透過六組排比句,寫宮人梳妝打扮,既表現了他們的悲慘命運,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驕奢淫逸。第三層(從“燕趙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進而寫珍寶之富。由寫人的被欺辱轉而寫物的被踐踏。

板書:阿房宮的美人、珍寶 

(3)學生集體朗讀或試背本段文字。

4.具體研習第3段。

(1)學生集體朗讀第3段。

(2)分組討論第3段的內容及層次。

明確:本段由描寫轉向議論,顯示出作這篇賦文的本意。“用之如泥沙”以上爲一層,對秦統治者的殘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擊。從“使負棟之柱”到“日益驕固”爲第二層,用六組比喻句排比,盡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也寫出了鬱積人民胸中的憤怒和仇恨。最後四句是第三層,寫了三件史實:“戍卒叫”寫陳涉、吳廣起義,“函谷舉”寫劉邦破關,“楚人”二句寫項羽火燒阿房宮。它們共同表現了貌似強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義的怒濤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飛煙滅的可恥可悲下場,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板書:由描寫轉爲議論 

(3)學生連讀兩遍試背課文。

5.具體研習第4段。

(1)教師範背第4段。

(2)提問:“嗚呼”一詞用在段首,有什麼作用,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嗚呼”之後的四句話說出了一個什麼道理?

明確:“嗚呼”一詞領起全段,表現了作者對歷史教訓的沉痛感觸,加強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嗚呼”之後的四句話提出論點,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

(3)提問:“嗟夫”後用假設語氣要說明什麼?

明確:“嗟夫”後用假設語氣申述論據,指出愛民與長治久安的息息相關。

(4)提問:“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①哀之;後人②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③而復哀後人④也”一句中的四個“後人”,各指什麼?這句話有什麼深意?

明確:①②④指秦以後的人,包括作者當時的唐統治者,③指唐以後的人(統治者)。這句話提醒唐統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轍。

(5)提問:作者認爲六國與秦滅亡的原因是什麼?請用一句話概括本段段意。

明確:原因都是不愛其民;段意是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向當世統治者發出警告。

板書:總結教訓警告當世戒奢愛民

四、欣賞文章的結構之妙

1.提問:根據內容,文章可分幾大部分?它們之間是怎樣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結合“賦”的特點)?

學生思考後,明確:文章可分兩大部分(第1、2段爲第一部分;第3、4段爲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敘事,第二部分是議論。“賦”的特點在於“體物寫志”,即鋪敘事情,抒發情志。

因此說,兩部分之間是鋪事與寫志的關係。鋪事是寫志的基礎,寫志是鋪事的目的。

2.討論:文章的第3段與第4段是否能對調?爲什麼?

明確:兩段之間不可對調。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1、第2段宮殿的奢華與人民的貧困對比中引申出來的。第4段的議論則穿透了歷代封建王朝改朝換代的表面現象,直逼其壓迫人民掠奪人民的政權本質。“眼光”更深遠,將一千年前的“史實”與一千年後的“現實”聯繫起來,生髮成一條規律。

3.由以上分析看,這篇文章的結構具有怎樣的特點?

學生思考後,明確:文章的結構十分嚴謹、巧妙。先寫阿房宮的排場建築及如雲美女,暗示着秦統治者的荒淫和奢侈並暗示着他們的前途。再寫秦的紛奢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火山即將爆發的形勢。最後寫秦不以六國爲鑑,終於自食其果;那麼當時的統治者如不以秦爲戒,又會有什麼結果呢?環環相扣,真可謂“筆所未到氣已吞”!

五、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一同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主旨,這都便於大家很快背誦。另外,在學習內容的同時,我們也應學習一個封建時代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高尚情懷。

六、佈置作業

有感情地反覆朗讀直至背誦全文。

 

 第2課時

[教學要點]

透過反覆誦讀或訓練,進一步瞭解“賦”的語言特點,提高

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情況(抽查2~3名學生)

二、匯入新課

名篇《阿房宮賦》歷來受到人們的高評。“至杜牧之《阿房宮賦》,古今膾炙”(元朝祝堯《古賦辨體》);“古來之賦,此爲第一”。文章不僅有嚴謹巧妙的結構,而且還有絢麗華美的語言。這優美的語言中既有堆紅疊翠的亭臺樓閣,又有百姓的嘆息、宮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吶喊之聲。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優美的語言吧!

三、欣賞文章的語言

1.學生輕聲朗讀課文,找出自己認爲好的句段並畫出來。

2.結合“賦”的語言特點,師生共同品析學生畫出的句子。

(1)品析“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

明確:這句話好在以下兩點。第一,從秦始皇統一天下時“強國請服,弱國入朝”一直到“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段歷史只用了六個字就概括了。充分體現了非詩非文,亦詩亦文的“賦”的跳躍性特點。第二,“兀”“出”兩字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可以想見在“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上運送巨大木料的艱難;可以想見阿房宮是多麼宏大,秦始皇是多麼驕奢;可以想見“覆壓三百餘里”的阿房宮建造中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

(2)品析“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兩句。

明確: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將橋喻龍,複道喻虹,分別寫出了它們形態的高大、色彩的絢麗。從驚歎語氣中表達了建築物的觀感,且給客觀描寫塗上了濃烈的抒情色彩。

(3)品析“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一句。

明確:這一段文字膾炙人口。作者用“明星、綠雲、漲膩、霧橫”等詞語比喻,又用排比的句式和誇張的手法間接地寫出美人之多,及秦始皇的驕奢淫逸。

(4)品味“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一段。

明確:一個“使”字領起,擺出了秦統治者把自己的奢侈享樂建立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罪證。一連串用準確的比喻構成的排比,前後對比,盡情誇張,形象地表現了“秦”與“人”、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一樂一苦的兩種情形,躍然紙上,可謂精彩妙極!

(5)品味“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一句。

明確:這句話簡練地概括了戰爭的始末,秦王朝滅亡的過程,且含無盡感慨於其中,又開啓了後文的議論。

3.根據以上對課文語言的品析,你認爲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種寫法?用得較多的修辭手法有哪幾種?從全文看,句式有什麼特點?

明確:用得最多的一種寫法是誇張;用得較多的修辭手法是比喻、對偶、排比;從全文看,多用四字句,句式整散結合。

4.用簡潔的話概括《阿房宮賦》的語言特點。

明確:鋪採摛文,語言華麗。

四、課堂練習

出示投影:

仿寫句子,使之與上下文銜接緊密,語意連貫。

生活,如同在沙漠中跋涉,需要頑強的毅力和勇氣;       ,       ,       。生活就是創造,需要刻苦、智慧和知難而上;       ,       。讓我們在生活的考驗中,永做強者。

參考答案:

生活  如同在江河裏游泳  需要過人的膽略與魄力  生活就是戰鬥  需要汗水、鮮血和臨危不懼

五、探究閱讀

1.比較《阿房宮賦》和《史記》中有關阿房宮描寫和記述的不同點。

出示多媒體投影: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爲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爲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爲闕。爲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驪山。

(選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1)提問:兩者有關阿房宮的內容有何不同?

明確:不同有三:一是建宮原因不同;二是建宮時間不同;三是建宮規模大小不同。

(2)兩者的不同說明了什麼?

明確:《史記》重在歷史事實的記述;而《阿房宮賦》重在文學藝術的想象和誇張,極盡“賦”體鋪陳之能事。

2.重讀《過秦論》,比較它與本文關於秦朝滅亡的議論有哪些相似之處?它們的立論角度又有什麼不同?

明確:關於秦朝滅亡的議論,本文與《過秦論》相似的地方有:都肯定了秦朝的強大,都強調秦朝滅亡是毀於自身,都說明了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政”。它們的立論角度又有所不同。《過秦論》從先後對比的角度說明了“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道理;《阿房宮賦》則從“秦愛紛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滅亡的原因。《過秦論》以秦朝的興盛反襯它的滅亡,《阿房宮賦》則以對阿房宮“寓言”式的描寫,表明秦朝必然滅亡的結局。《過秦論》作爲一篇政論,重在正面說理;《阿房宮賦》作爲一篇文賦重在諷喻現實。

六、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領略品味了《阿房宮賦》的華美語言。希望同學們課後反覆誦讀和咀嚼,模仿運用,只有如此,文章纔有望增華。

七、佈置作業

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狀物散文,力求使用對偶、排比句式。

●板書設計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