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阿房宮賦》教案3 教案教學設計

阿房宮賦

《阿房宮賦》教案3 教案教學設計

杜  牧

[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誇張等藝術特點及其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2.懂得賦的特點。學習本文描寫爲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3.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徵暴斂、不顧人民死活的罪惡。瞭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喻的目的。 

[教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 

杜牧,不但是晚唐時期傑出的詩人,“賦”和古文也都堪稱大家。在詩歌方面,人稱他爲“小杜”,以別於杜甫的“老杜”,又把他與李商隱並稱,稱“小李杜”。他的古文頗多針貶時事的作品,“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四庫全書總目》)。他對“賦”這種文體的發展,也有着卓越的貢獻。唐宋古文運動興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寫作方法作賦,使之由駢驪趨向散文化,稱爲“文賦”以區別於六朝的“駢賦”和唐代用來科考取士的“律賦”。杜牧的這篇《阿房宮賦》就是這樣的作品之一,歷來被人們視爲“文賦”的初期典範之作。 

“阿房宮”的“呵房”舊讀“婀旁”(爲ēpáng)。爲什麼叫“阿房”?一說是地名或山名,遺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說因宮殿的“四阿”(屋蓋四角彎曲處)造得寬闊得名,“房”同“旁”,寬廣的意思。但據《史記》記載,似以前說爲是。《史記秦始皇本紀》對“阿房宮”的記載是很簡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陽城小人多,舊建宮廷不夠大,決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興建大規模的宮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東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萬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邊馳道修成閣道,直抵終南山,山巔是高聳的宮闕(宮殿正門),再從宮闕興修複道(上下兩層的通道),渡過渭水,直達咸陽。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滅亡都沒完成。杜牧的《阿房宮賦》就得在上述記載的基礎上透過想象寫成的。作“賦”時他僅23歲,作“賦”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訓來規諫唐敬宗。敬宗李湛16歲時繼位爲君,一爲君就大興土木,遊宴無度,不視朝政,沉灑於聲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殺害,可見這篇“賦”在當時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二、指導學生自讀。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賦”。“賦”的字義是鋪述,這種文體的特徵是“鋪採漓(ch,舒展)文,體物寫志”(劉勰語),也就是要運用鋪陳誇飾的手法來直陳其事,用新奇美麗的辭藻來描摹事物(體物),抒寫情志。我們初次接觸這種文體,尤應抓住這個特點來研讀課文。即不但要像讀別的文言文那樣準確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樣運用鋪陳誇飾的手法,華美的文辭來“體物寫志”的。自讀的步驟是: 

第一步:反覆研讀“體物”部分,即課文1、2兩段。這是課文的重點部分,要求多下功夫,並做到熟讀戍誦。 

第二步:比較細緻地研讀課文的“寫志”部分,即3、4兩段,弄清它與前一部分的相輔相成的關係。 

第三步:通讀全文,對文體特徵、表現手法、思想內容進行拓展,並完成“思考和練習”四、五、六等詞語、句法題。 

1.指導自讀課文1、2兩段。 

要求反覆研讀三遍。具體進程是:第一遍,藉助註釋和工具書仔細自讀,着重點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讀完後,教師對一些重點詞語和疑難語句進行點撥;第二遍,藉助教師提供的內容提綱仔細自讀,着重點是弄清兩段各自的內容層次,讀完後,教師指導學生回答“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第三遍,藉助教師提供的韻腳輕聲朗讀,着重點是透過朗讀體味文辭的優美和驕散兼行的和諧韻律,讀完後,指導學生回答“思考和練習”第三題。 

關於重點詞語和疑難語句的點撥。 

重點詞語: 

“廊腰縵回”--“縵”的本義是沒有文來的帛,又通“慢”,“慢”有“寬緩”、“遲緩”等義;這句的“縵”,註釋爲“索繞”,是由“寬緩”義引申而來,下文“縵立遠視”的“縵”,註釋爲“久”,是“遲緩”義的引申。“回”,註釋爲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爲本課應重點掌握的實詞,它的本義是“轉”、“掉轉”(“回車叱牛牽向北”),引申義有“旋轉、迴旋”(“素湍綠潭,迴清倒影”)、“曲折、迂迎”“迴轉、返回”(“碧水東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燈重開宴”),等等,要仔細分辨。 

“鉤心鬥角”--課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義,與現在用作成語的意思有別。在文言中也常用來指寫作中的巧思,如:“近時詩家詠物,鉤心鬥角,有突過前人者”。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落”,註釋爲“座”、“所”是由“院落”義引申爲建築單位的量詞。 

“妃嬪媵嬙”--“嬪”(pín)和“嬙”都是宮中的女官名,地位低於“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與“妃、嬪、嬙”並列,是用來足成四音節詞語。 

“輦來於秦”--“輦(niǎn)”,本義是手挽的車,秦、漢後特指君後所乘的車,這裏用作動詞。 

“盡態極妍”--這裏的“盡”和“極”是互文,都是“儘量、極力”的意思。整個詞語是指用盡心思使姿態美好,用盡一切辦法使容顏妍麗的意思。按“盡”,《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爲本課應掌握的實詞,本義是“空、沒有了”(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引申義有“完全、全都”(秦地可盡王也)、“儘量、儘可能”、“到盡頭、到頂點”(林盡水源)、“死”(轉側牀頭,惟思自盡),等等,要仔細分辨。 

疑難語句: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這兩句歷來解說紛簇,但都難令人滿意。由“暖響”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覺,由“冷袖”引起“風雨悽悽”的感覺,這是一種“通感”的現象,這樣來理解是大家同意的。但舞袖爲什麼用“冷”來形容?聯繫下句看爲什麼會“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有人回答第一個問題,說用“冷袖”,是因爲古人常用“舞袖”來詠“雪”,或用“雪”來“舞袖”,如:“舞袖迴雪,歌聲遏雲”(舒元輿詩句);“據似飛燕,袖如迴雪”(張衡詩句)。這很有道理,但聯繫下句看,仍難說通。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臺”、“舞殿”和“暖”、“響”,實際上均爲互文見義,寫“歌”時同時包括“舞”,寫“舞”同時兼指“歌”。後一句的“氣候”,不是現代漢語的“氣候”,在古代常用來指“節令”,或用來指環境氣氛(均見《辭海》)。這兩句合起來,意謂:在一個宮中,正在演奏歡快的歌舞,在另一宮內,則正在演奏淒冷的歌舞,這就給人一種“在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節令不同或環境氣氛有異的感覺。 

“綠雲擾擾,梳曉鬟也”--這一句,課本無注。“綠雲”,比喻頭髮黑而密,古人常用它來代指婦女的美髮;“擾擾”,這裏是“鐐繞”的意思;“曉鬟”指“晨妝”,“鬟”是一種環狀髮髻。爲什麼用“綠”來形容頭髮,因爲古代訓詁學有一條輾轉相訓(解釋)的原則,“綠”與“青”、“黑”可以輾轉相訓。“綠嶂百重,青川萬轉”(吳均句),“綠”和“青”是同一種顏色。不用“青雲”,而用“綠雲”,能給人一種更美的色感。 

關於“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的解答: 

先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解答:①兩段分別從哪一方面描寫阿房宮?②兩方面又各從哪些方面鋪陳誇飾?目的是什麼?③從思路看,這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學生簡答後,教師點撥。兩段分別寫宮殿建築、宮內生活兩個方面。寫宮殿建築,所鋪陳誇飾的一些方面,是要極力寫出亡秦統治者所追求的,是規模的宏大壯偉,樓閣廊檐的精妙密集,長橋複道的美麗冥迷,歌臺舞榭的繁多美盛,而這一切,是不惜傾“六王”的財富,“四海”的人力、物力來興建的,可見他們“紛奢”到了什麼程度。寫宮內生活,主要寫宮人,其次寫珍寶。寫宮人,所鋪陳誇飾的,是要突出她們來源之衆廣,生活之空虛,命運之悲慘,來反映秦皇荒淫的罪惡到了什麼程度;寫珍寶,所鋪陳誇飾的,是要突出秦皇奢糜的罪惡到了什麼程度。這兩段屬於“體物”部分,是後面議論部分的基礎,它的作用,是爲秦皇荒淫奢靡自取滅亡這一中心思想的揭示預作鋪墊,給讀者以充分、具體、形象的感受。 

關於這兩段的押韻情況。 

先提示兩點:①基本上按上面兩段內的層次(即提綱所列要求要點)押韻,其所以不完全按層次用韻,是因爲還須兼顧駢散結合相比喻、排比的運用等具體情況;②所用韻腳依據的是中古音韻,不是明、清以來的音韻,和現代語音更有區別;押韻的方法也和律、絕句詩不同,不是一韻到底,而是中途轉韻。 

具體用韻情況如下: 

第1段:“畢、一、兀、出、日”押韻;“陽、牆”押韻;“閣、啄、角、落”押韻;“龍、虹、東、融”押韻;“悽、齊”押韻。 

第2段:“孫、秦、人”押韻;“妍、蔫、年”押韻;“營、英”押韻;“年、山、間”押韻;“石、礫、惜”押韻。中間“明星熒熒”至“查不知其所之也”六個分句是一組排比句,迭用“也”字代韻,增強了排比一氣呵成的氣勢。 

關於“思考和練習”第三題的解答: 

教師的點撥應和朗讀結合起來。先點明這一段(即第2段)是全文中寫得最精彩,最能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賦”特色的一段文字。從內容上看,作者從“宮人”、“珍寶”兩方面對秦皇荒淫奢靡進行了充分的鋪陳誇張的描繪。這種鋪陳誇張的手法,表現在句法上,是基本上採用了駢文的四言句式(駢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兩種句式),但又不像駢文那樣講究嚴格的對仗,句與句間只有跳躍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脈,一氣貫通,文意鮮明,有時又參用純散文句法,如虛詞“也”、“焉”的運用和用少量長句來收束鋪陳,加上靈活的用韻、換韻,這就使語句既具駢文的鏗鏘音調,又使句式長短錯落有致,具有散文靈動多變的特點。表現在修辭上,不但用語凝練,而且靈活,綜合地運用了排比、誇張、比喻等修辭方法,特別是用“明星”來比喻妝鏡的繁、多,用“綠雲”來比喻頭髮的美感,用“煙橫霧斜”來喻指香菸的濃郁,不但奇特新穎,而且能給人以充分的美感。由於具有上述句法、修辭、押辭、押韻等方面靈活運用的特色,全段文字雖極力鋪陳,卻不顯得枯燥;雖極力誇飾,卻不顯得浮靡,有着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反覆誦讀,就會體舍到作者運筆行文的美妙。 

2.指導自讀課文3、4兩段。 

這兩段難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讀。具體進程是:第一遍,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讀,讀完後教師提出若干詞語、文句來考查學生的理解情況,並略作點撥;第二遍,默讀、輕聲朗讀、斷續朗讀均可,邊讀邊體味結構思路和表現手法,讀前教師提示用韻情況,讀後教師提出若干問題要求學生解答,並略作點撥。 

關於詞語、文句的考查和點撥: 

“錙銖”、“庾”、“九土”、“獨夫”、“舉”、“族”--這些詞語,文言中常用,課本中均有註釋,要牢牢記住。其中“錙銖”、“庾”要注意寫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國,源出《尚書》中大禹治水後巡行天下,分天下爲九州的記載。“獨夫”,語出《孟子》,特指衆叛親離的殘暴君主;“族”,作“滅族”解,是封建時代的一種嚴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嘗不這樣。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紛”,多;“紛奢”合用,指豪華、奢侈。“念”,顧念。按“念”,《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爲本課應重點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思念”,引申爲“念頭、想法”、“惦念顧念”等,這兩句是緊承上句具體說明。 

“南畝”--即“田畝”。語出《詩經七月》:“洗彼南畝”。注家謂古時農田多在南面向陽之處,以後文言中就常用“南畝”代指“田畝”。 

“架樑之椽(chun)”--指在屋樑上的承瓦木條。注意“椽”的讀音和寫法。 

“管絃嘔啞”--“管絃”,管樂器和絃樂器的合稱,古詩文中常用來代指音樂。“嘔啞”,形容樂聲嘈雜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暇”的本義是“閒空”,文言中常用“不暇”來表示“來不及”。“哀”,哀嘆、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爲本課應注意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悲哀、悲傷”,引申爲“憐憫、同情”(“君將哀而生之乎”)、“哀嘆、悲悼”。4個“後人”均指秦亡以後的入,但第三個“後人”是指另三個“後人”更後的人。後一個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爲鑑戒,將使更後的人來哀嘆他的自取滅亡。 

關於這兩段的押韻情況: 

第3段:“奢、家、沙”押韻;“女、縷、語”押韻、“怒、固”押韻;“舉、炬、土”押韻。 

第4段:“人、秦(拒秦)、人、君”押韻。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賦”特色的一段文字。從內容上看,作者從“宮人”、“珍寶”兩方面對秦皇荒淫奢靡進行了充分的鋪陳誇張的描繪。這種鋪陳誇張的手法,表現在句法上,是基本上採用了駢文的四言句式(駢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兩種句式),但又不像駢文那樣講究嚴格的對仗,句與句間只有跳躍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脈,一氣貫通,文意鮮明,有時又參用純散文句法,如虛詞“也”、“焉”的運用和用少量長句來收束鋪陳,加上靈活的用韻、換韻,這就使語句既具駢文的鏗鏘音調,又使句式長短錯落有致,具有散文靈動多變的特點。表現在修辭上,不但用語凝練,而且靈活,綜合地運用了排比、誇張、比喻等修辭方法,特別是用“明星”來比喻妝鏡的繁、多,用“綠雲”來比喻頭髮的美感,用“煙橫霧斜”來喻指香菸的濃郁,不但奇特新穎,而且能給人以充分的美感。由於具有上述句法、修辭、押辭、押韻等方面靈活運用的特色,全段文字雖極力鋪陳,卻不顯得枯燥;雖極力誇飾,卻不顯得浮靡,有着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反覆誦讀,就會體會到作者運筆行文的美妙。 

2.指導自讀課文3、4兩段。 

這兩段難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讀。具體進程是:第一遍,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讀,讀完後教師提出若干詞語、文句來考查學生的理解情況,並略作點撥;第二遍,默讀、輕聲朗讀、斷續朗讀均可,邊讀邊體味結構思路和表現手法,讀前教師提示用韻情況,讀後教師提出若干問題要求學生解答,並略作點撥。 

關於詞語、文句的考查和點撥: 

“錙銖”、“庾”、“九土”、“獨夫”、“舉”、“族”--這些詞語,文言中常用,課本中均有註釋,要牢牢記住。其中“錙銖”、“庾”要注意寫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國,源出《尚書》中大禹治水後巡行天下,分天下爲九州的記載。“獨夫”,語出《孟子》,特指衆叛親離的殘暴君主;“族”,作“滅族”解,是封建時代的一種嚴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嘗不這樣。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紛”,多;“紛奢”合用,指豪華、奢侈。“念”,顧念。按“念”,《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爲本課應重點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思念”,引申爲“念頭、想法”、“惦念顧念”等,這兩句是緊承上句具體說明。 

“南畝”--即“田畝”。語出《詩經七月》:“洗彼南畝”。注家謂古時農田多在南面向陽之處,以後文言中就常用“南畝”代指“田畝”。 

“架樑之椽(chuán)”--指在屋樑上的承瓦木條。注意“椽”的讀音和寫法。 

“管絃嘔啞”--“管絃”,管樂器和絃樂器的合稱,古詩文中常用來代指音樂。“嘔啞”,形容樂聲嘈雜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暇”的本義是“閒空”,文言中常用“不暇”來表示“來不及”。“哀”,哀嘆、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爲本課應注意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悲哀、悲傷”,引申爲“憐憫、同情”(“君將哀而生之乎”)、“哀嘆、悲悼”。4個“後人”均指秦亡以後的入,但第三個“後人”是指另三個“後人”更後的人。後一個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爲鑑戒,將使更後的人來哀嘆他的自取滅亡。 

關於這兩段的押韻情況: 

第3段:“奢、家、沙”押韻;“女、縷、語”押韻、“怒、固”押韻;“舉、炬、土”押韻。 

第4段:“人、秦(拒秦)、人、君”押韻。 

關於思路、手法的理解情況考查: 

先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簡答,然後教師點撥。簡答和點撥,三言兩語點明即可,不要過多闡析,要留給各個學生自己思索的餘地。 

問題;(1)兩段議論分別側重哪一方面?兩段間的邏輯關係是怎樣的?(2)兩段的表現手法有什麼區別?爲什麼寫法不同?(3)第2段是怎樣緊承上兩段的?句法和表現手法有何異同? 

明確:⑴第3段側重於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對人民的殘酷壓榨,導致農民起義,阿房宮毀滅;第4段側重揭示秦與六國自取滅亡的教訓,諷勸“後人”要引爲鑑戒。後一段是對前一段的拓展、推論。

⑵第3段的表現手法是夾敘夾議,重點仍在鋪敘,但以議論爲框架、脈絡;第4段則純爲演繹、推斷。兩段之間,前一段是後一段的鋪墊,不採用鋪陳的方法淋漓盡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後一段,道理已明,再寫就成贅疣,話說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嘆。

⑶第3段用“嗟乎”緊承上兩段的鋪敘,轉入對秦亡教訓的議論,並領起後文一嘆再嘆的筆調。這一段,同前兩段一樣,也運用了駢文的四言句法,採用了鋪陳、誇張,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筆法更多,散文的氣脈更足,“文賦”的特點更爲鮮明。 

3.指導通讀全文,歸納、拓展。 

關於思想內容。 

提問: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與《過秦論》、《六國論》比較,三篇有何共同特點,各篇立論的獨創性表現在哪裏? 

點撥: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透過阿房宮營建的極盡豪華,宮內生活的荒淫奢靡,對人民殘酷壓榨的鋪陳描繪,揭示秦皇的自取滅亡,諷喻當朝切勿重蹈覆轍。三篇的共同特點是,都以秦與六國的興亡爲論題,都針對當時朝政有爲而發,規勸當朝要引爲鑑戒。各篇立論的獨創性是:①賈誼論秦亡,在歷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的道理。攻取天下,當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憑暴力,把人民當敵人對待,那就使自己處於人民的汪洋大海中的“獨矢”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這議論非常精到深刻,以後歷代的興亡,都證明了賈誼的卓識遠見。②蘇洵《六國論》立論的獨創性,表現在作者沒有像舊時代許多作家那樣,總是從鞭撻強秦暴行的角度立論,而是第一次從“六國破滅”的內部因素的角度來立論,對內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經濟、外交、軍事諸方面,而且處處顯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③《阿房宮賦》是一篇“賦”,但議論的成分就佔了一半,可以說是用賦體的形式來寫論文,這寫法本身就具獨創性;其次,它的獨創性還表現在作者是選擇一個具體、形象的事物作爲立論的角度,把阿房宮作爲秦皇驕奢淫逸的象徵,作爲秦皇壓榨人民的見證,作爲秦王朝覆滅的標誌,這種立論方式更是獨具特色的。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