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阿房宮賦》教學設計

《阿房宮賦》是唐代文學家杜牧創作的一篇賦體文章。文章透過對阿房宮興建及其毀滅的描寫,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一個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阿房宮賦》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阿房宮賦》教學設計

《阿房宮賦》教學設計篇1

一、教材的處理和分析。

在前面文言散文學習的基礎上,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教學基本可以在課文註釋和隨堂練習的幫助下讓學生自學完成,我覺得本文教學的重難點應放在兩處:

教學重點:1、內容上:深刻體會作者撰寫此賦的根本目的,即借揭露秦滅之因,闡述天下興亡之理,暗中勸戒當時唐朝的皇帝應清明政治,愛民如子。

2、形式上:充分理解文章的藝術特色,即賦的體裁特點,感受散文的語言美和音樂美。

教學難點:散文的精義在於“形散而神不散”,在本篇中,依然有着很典型的表現。怎樣讓學生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把握形神之間的聯繫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1、品位文章語言:從具體描寫中極盡華彩的形,影射出繁華背後荒淫、奢靡的神。

2、分析文章結構:從宮殿規模到宮中生活到秦的滅亡的形,得出族秦者秦也的神。

3、挖掘作者思路;從六國自滅秦自族的形,推出後人哀而不鑑必復使後人哀之的神。

二、教學目標和確立的依據:

德育目標: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徵暴斂、不顧人民死活的罪惡,必然會導致覆滅的道理。教導學生以浪費爲恥,以節約自律爲榮。

知識目標:瞭解賦的特點,積累“愛”、“取”“族”“一”等文言實詞,掌握“焉”“而”等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能力目標:學習本文借古諷今,敘議結合的構思和寫作方法,理解並翻譯文中句子。

美育目標:品位本文駢句散行,錯落有致的語言美,鑑賞本文鋪陳誇張的藝術手法和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

《阿房宮賦》的語言絢麗多姿,朗朗上口,運用了排比.比喻、對比等修辭方法。中學生正處於語言積累時期,鑑賞語言的能力非常重要,潛移默化積累語言知識,使有意而變爲無意從而提高語言的品位,不但能提高語文素質,也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生的審美基礎,語文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等所確定

三:教學方法

如何提高學生學習《阿房宮賦》的興趣,充分調動他們學習探討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是我設計教學方法的根本依據。爲此,我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多媒體教學法

21世紀的社會是全球資訊化的社會,21世紀的課堂是屬於多媒體的課堂。所以,利用網絡優勢蒐集各種文字、圖片、視頻資料,給學生以最直觀最生動最感性的認識,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最佳手段。

在本文中,我以幻燈片課件的形式,涵蓋了整個教學過程的各項內容。例如:引言用的就是一段電影“西楚霸王”中的剪輯,匯出疑問,刺客爲什麼要刺殺秦始皇?後面習題考察,作者簡介,歷史背景,結構分析,體裁特點,課外遷移等層次分明,結尾用一段仿阿房宮建築的記錄片剪輯謝幕,使文字想象轉化成實際場景,開啟聯想,鞏固記憶。整個課件生動,形象,連貫,完整。

(二)、提問法和歸納法

要真正將教學演繹成“引”和“導”,而不是“灌”和“填”,那麼提問法和歸納法就顯得猶爲重要了。正如著名教育家波莉亞所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爲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繫。”

本文教學有兩個部分的提問最重要。

例如分析文章結構時,前三段所描寫的內容分別是什麼,這些內容說明了什麼問題?跟文章最後一段的關係是什麼?,聽完學生的回答,再歸納總結,讓學生一步步自己靠近文章主旨,體會作者寫此文的良苦用心。

再例如講述賦的特點的時候,先簡介賦的發展歷史,然後從課文中選出一些典型語句,按照類別分組,分別提問它們的修辭或者特點,聽完學生的回答,最後歸納總結,讓學生自己得出賦的藝術特色,深刻認識文章體裁,同時滿足他們主動學習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三)、比較閱讀法

爲了更好的突出本文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可以與《過秦論》做一個比較。思考:

1、 從內容和形式上看,《過秦論》《阿房宮賦》的相同點是什麼?

2、 從材料的詳略安排、藝術構思等方面看,《過秦論》《阿房宮賦》的不同點各是什麼?

讓學生分小組討論,集思廣益,從而提高他們鑑賞分析古代散文的興趣和能力。

(四)、課外遷移法

如果教學僅僅只侷限於文章本身,作者時代,就太狹窄了。在已經基本把握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課外遷移訓練,是很好的素質教育的理念。

結合本文,我所進行的課外遷移就是從阿房宮出發,用同朝代的屈辱和自豪並存的長城作比,以引出學生對於歷史功過在時間發展上的縱向認識。讓學生用新時代的眼光重新對它進行思考、定位,得出觀點和結論,教師要儘量以鼓勵爲主,多看學生思想的閃光點加以引導,切忌“一棒子打死”的做法,扼殺了也許是天才的心靈。

這種能力拓展對於啓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的潛力十分有益,是真正讓教學走出書本,活起來的'最佳手段。

四:學生學法

教法是爲學法服務的,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爲此我安排學生的學法如下:

(一)、預習法

在前面一個文言散文單元學習的前提下,學生的熟悉程度和自學文言文的能力都有適度的提高,爲此,爲了更好地貫徹以學生爲主的課堂教學,突出教學重難點,正式教學之前安排學生先自我預習,藉助課文詳細的註釋,解決基本的正音和詞句疏通工作,爲後來在課堂實現教學目標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誦讀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對於語文教學,朗讀絕對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更何況是文言文呢?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範讀和學生的朗讀一定是貫穿其中的。

另外,本賦極盡華彩的語言,琅琅上口的節奏,這些美感的真正體會不是靠師生理性的分析總結就可以得到的,於是,讀就顯得猶爲重要。

所以在課文中穿插朗讀,務必使用多種形式,比如泛讀,精讀,分段,分句,分組,分人等等,在朗讀中遷移默化的感知本文。

最後,讀熟之後還要要求學生背誦,積累感性認識,爲日後文言文的學習鋪一層堅實的臺階。背誦時要指導學生運用意義記誦法,記誦要和理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

(三)、練習法

運用恰當的時機,讓練習在課前、課中和課後成爲輔助手段,,對於教師驗整篇文章的教學效果,學生肯定自己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成果,都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在練習中還能引導學生積極討論,提高其對集思廣益的認知。

在本文中,課初對預習效果的檢查,可以用練習考察學生對於實詞的掌握,對句子意思的理解和翻譯。課中還可以用練習引出對文章藝術特色的思考,最後還可以用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如虛詞和詞語活用等等。(具體練習見課件展示)

《阿房宮賦》教學設計篇2

【教學目標】

1、深情誦讀,疏通和落實本文的重點文言字詞及知識點。

2、品味語言,理解和學習本文中的比喻、誇張等藝術手法及寫作特色。

3、把握文意,瞭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喻的目的。

【教學重點】

1、疏通和落實本文的重點文言字詞及知識點。

【教學難點】

1、理解和學習本文中的比喻、誇張等藝術手法及寫作特色。

2、瞭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喻的目的。

【教學方法】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匯入

“新建阿房壁未乾,沛公兵已入長安。帝王若竭生靈力,大業沙崩固不難。”這是唐代詩人胡曾的一首詠史詩。詩人借阿房宮的興廢告誡君王要愛惜百姓,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而與胡曾處於同一時代的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牧則也選擇了阿房宮作爲他諷時刺世的一把利刃,那麼在杜牧的名篇《阿房宮賦》一文中,杜牧又提出了什麼樣的新觀點呢?讓我們一起來走近杜牧,學習《阿房宮賦》。

二、 初讀文字,解決字音。

要求:

1、學生自由朗讀,透過工具書解決都不準的字音。

2、讓個別學生朗讀,教師做指導,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準重音、讀出感情。

3、教師範讀、播放錄音,個別學生再讀。最後全體學生齊讀。

驪(lí)山 廊腰縵(màn)回囷囷(qūn)焉矗(chù)不知其幾千萬落

不霽(jì)何虹 妃嬪(pín)媵(yìng)嬙(qiáng) 輦(niǎn)來於秦朝歌夜弦(xián)

明星熒熒(yíng)梳曉鬟(huán)也 轆轆(lù)遠聽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 剽(piāo)掠其人鼎鐺玉石(chēng)錙銖(zīzhū)棄擲邐(lǐ)迤(yǐ)架樑之椽(chuán) 在庾(yǔ)之粟(sù)粒瓦縫參差(cēn cī)直欄橫檻(jiàn)管絃嘔啞(ōu yā) 戍(shù)卒叫

三、 再讀文字,疏通文意。

要求:學生六人一組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根據課文下方的註釋,利用工具書逐段疏通文意。六人分工合作,找出並解釋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和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點。最後整合翻譯整段文意,同時提出疑難點,尋求教師幫助。

1、 第一自然段

(1)重點實詞

① 六王畢,四海一畢:完了,結束。

② 驪山北構而西折構:動詞,架木做屋,引申爲建築。

③ 各抱地勢,鉤心鬥角抱:適合,隨着。

④ 盤盤焉焉:……的樣子。

(2)古今異義

① 直咸陽古義:跑,奔,此處解釋爲趨向;

今義:多指行走。

② 矗不知其幾千萬古義:座,所;今義:下降,衰敗。

③ 各抱地勢, 鉤心鬥角 古義:指宮室建築結構錯綜複雜精密。

今義:常用來比喻各自用盡心機,互相排擠。

④ 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古義:指天氣(雨雪陰睛)的意思;

今義:指一個地區的氣象概況

(3)詞類活用

① 六王畢,四海一一:數詞作動詞,統一。

② 蜀山兀,阿房出兀:形容詞作動詞,指山上的樹木被砍伐光了。

③ 驪山北構而西折驪山:名詞作狀語,從驪山;

北、西:名詞作狀語,向北、向西。

④ 廊腰縵回,檐牙高啄腰、縵:名詞作狀語,像人腰一樣,像綢子一樣。

⑤ 蜂房水窩蜂房、水窩:名詞作狀語,像蜂房、水窩一樣。

⑥ 長橋臥波,未云何龍雲:名詞作動詞,出現了雲;

龍:名詞作動詞,出現了龍。

⑦ 複道行空,不霽何虹虹:名詞作動詞,出現了彩虹。

⑧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響:動詞作名詞,歌聲。

(4)小結

第一段介紹了阿房宮興建的時代背景、總體規模和佈局精巧、構造奇美的建築風格,以及宮中的歌舞之盛。進而鋪敘阿房宮的雄偉壯麗。

2、 第二自然段

(1)重點實詞

①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熒熒:明亮的樣子。

② 杳不知其所之也杳:無影無聲,形容聲音的遙遠。

③ 一肌一容,盡態極妍態:指姿態的美好;妍:美麗。

④ 棄擲邐迤邐迤:連續不斷。這裏有“到處都是”的意思。

(2)古今異義

①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古義:指金玉珠寶等物;

今義:籌劃、計劃或組織。

(3)詞類活用

① 辭樓下殿,輦來於秦輦:名詞作狀語,坐輦車。

② 朝歌夜弦,爲秦宮人歌、弦:名詞作動詞,吟唱、彈奏。

朝、夜: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晚。

③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

收藏,經營,精英:動詞作名詞,皆譯爲金玉珠寶等物。

④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鼎、玉、金、珠:名詞作狀語,把鼎,把玉,把金子,把珍珠。

鐺、石、塊、礫:名詞作動詞,看作鐵鍋,看作石頭,看作土塊,看作沙礫。

(4)通假字

①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縵:通“慢”。

(5)特殊句式

① 朝歌夜弦,爲秦宮人判斷句

②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判斷句

③ 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定語後置句

(6)小結

第二段寫了宮人的來源,寫宮人的生活情境,以及宮人的悲慘命運來揭露秦朝統治者奢侈的生活,爲下文的議論設伏。

3、 第三自然段

(1)重點實詞

①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心:心意,意願。

②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紛:多,繁華;念:顧念。

③ 奈何取之盡錙銖奈何:怎麼,爲什麼。

④ 多於南畝之農夫於:比;南畝:田間。

⑤ 多於在庾之粟粒庾:露天的穀倉。

⑥ 戍卒叫,函谷舉舉:被攻佔。

(2)古今異義

① 可憐焦土古義:可惜;今義:憐憫。

(3)詞類活用

① 一肌一容,盡態極妍極:副詞作動詞,極盡。

②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日:名詞作狀語,天天地。

③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焦土:名詞作動詞,變成焦土。

(4)特殊句式

①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判斷句

② 戍卒叫,函谷舉被動句

③ 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 狀語後置句

(5)小結

第三段鋪寫了秦王的驕奢,濫用民力,以致衆叛親離,導致了農民起義,進而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4、 第四自然段

(1)重點實詞

① 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如果。愛:愛護。

② 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爲君遞:傳遞。爲:做。

③ 誰得而族滅也得:能夠;哀:哀嘆。

④ 秦人不暇自哀不暇:來不及。

(2)詞類活用

①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詞作動詞,族滅。

② 後人哀之而不鑑之鑑,意動用法,以……爲鑑。

(3)特殊句式

① 秦人不暇自哀賓語前置句

(4)小結

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諫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轍。

四、全文內容小結

五、佈置作業

1、熟讀全文。

2、歸納整理本文中的文言字詞句。

第二課時

一、朗讀全文。

二、回顧和檢查上節課的知識點

1、下列加粗詞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C)

A.蜀山兀(wù) 轆轆(lù)遠聽 鼎鐺(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盡態極妍(yán)架樑之椽(yuán)

C.阿(ē)房宮剽(piāo)掠其人 金塊珠礫(lì)

D.盡錙銖(zhīzhū) 妃嬪媵嬙(yìngqiáng) 邐迤(lǐyǐ)

2、下列四組實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C)

A.一 B.愛

六王畢,四海一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C.取 D.族

奈何取之盡錙銖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組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D)

A.焉 B.而

盤盤焉,囷囷焉驪山北構而西折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誰得而族滅也

B.夫 D.於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多於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三、朗讀文字,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文字,全文四段可分幾大部分?並概括其大意。請學生合作交流回答。

明確: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築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議論分析,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規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轍。

2、大聲的朗讀第一部分,思考:(1)在這一部分中詩人杜牧藉助史實,透過想象爲我們描繪了一幅阿房宮圖,給我們留下了鮮明的印象。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的?

(2)請你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對其進行鑑賞分析。

明確:(1)課文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築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衆,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多。寫建築,課文先展開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細繪宮中樓、廊、檐、長橋複道、歌臺舞殿之奇;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寫珍寶,既寫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淋漓興會,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

示例:(2)分析“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四句。第一句“明星熒熒,開妝鏡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熒熒”是比喻句的喻體,“開妝鏡也”是本體。以璀璨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開啟的妝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驚奇,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讀者印象更爲強烈。“綠雲擾擾,梳曉鬟也”,與上一句的表達方式相仿。第三句說丟棄脂水竟使渭流漲膩,用的是誇張手法,極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寫焚燒椒蘭竟至煙斜霧橫也是誇張,效用同第三句一樣。四句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加之新鮮的比喻,巧妙的誇張,讀來使人有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藉助於開鏡、梳鬟、棄脂水、焚椒蘭這些生活細節形象地寫出了宮中美女之多,宮室之廣。寫宮室,是承接上文;寫美女,則是開啓下文。所以,作者緊接着便是寫美女望幸。這一層都是寫美人,但是從美人的生活遭際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無度。

3、請學生朗讀第一部分,讀出阿房宮恢弘壯麗的氣勢和作者對統治者荒淫無度的憂憤之情。

4、自由的朗讀第二部分,思考:作者寫《阿房宮賦》是爲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朝政。但爲什麼寫阿房宮被焚,卻說“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裏作者流露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現代文中的“可憐”是“值得憐憫”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釋“值得憐憫”外,還有可愛、可惜的意思。這裏的“可憐”解釋爲“可惜”。作者用這二字,使無窮感慨充溢字裏行間。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土崩瓦解,迅速滅亡;覆壓三百餘里的阿房宮,也在一場烈火之中化爲灰燼。秦朝速亡的史實說明,不能愛民,難圖久安。但是,當時的唐朝統治者無視歷史教訓,沉湎聲色,又大起宮室,身居積薪之上,仍以爲安。歷史興亡,激盪胸中;目睹現實,感慨萬端。神奇瑰麗之阿房宮付之一炬令人可惜,顯赫一時的秦王朝毀於一旦令人可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後塵,唐王朝的命運不也令人可憂嗎?“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作者的不安與憂憤溢於言表。辭賦不同於論文,許多地方並不直說,讀時需細加玩味,方能體會作者的用心。

5、請學生朗讀第二部分,讀出作者對唐王朝的命運的不安和無窮感慨。

四、品讀文字,鑑賞語言

1、本文語言精煉,而含意豐富。請選取你最喜歡的句子進行鑑賞分析。

示例:本文起筆就不同凡響。《古文觀止》編者的評語是:“起四語。只十二字,便將始皇統一以後縱心溢志寫盡,真突兀可喜。”開頭兩句,寫六國覆滅,由秦一統天下。形似泛泛敘事,實則爲下文伏脈:“六王”爲何會“畢”?“四海”爲何能“一”?一亡一興,關鍵何在?讀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開始總結歷史教訓的。後兩句,說伐盡蜀山林木,纔將阿房宮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規模浩大,蘊含着更爲深廣的社會內容。李白有詩云: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運往關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經多少艱難險阻,作者沒有細說但讀者自可想見。而要建成如此奇偉之宮室,伐木運木只是一項工程。統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濫用民力,勢必釀成嚴重後果,於此作者已有暗示。“縱心溢志”,“驕奢淫逸”,正是取禍之由。起首4句,不僅氣魄宏大,且含意深廣,耐人尋味。從語言上看,兩兩對偶,各各押韻(全押仄聲韻),音調急促有力,確係“突兀可喜”。

2、請學生選出自己喜歡的段落自由品讀,要求讀出節奏和感情。

五、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阿房宮賦》膾炙人口,曾得到“古來之賦此爲第一”的崇高評價。文雖以鋪陳描寫爲客筆,抒情議論爲主旨,但在前兩段描寫時,卻用盡工筆,以華美的文辭,豐富的比喻,極度誇張地寫出了阿房宮的規模之大,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寶之豐,靡費之巨,從而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罪行。在鋪陳描寫的基礎上,後兩段抒情議論,揭示全文主題,顯示作者的見解和寫作意圖,見出褒貶之情,諷喻之意,前兩段爲後兩段張本,後兩段是前兩段的深化、昇華、歸宿。鋪敘描寫抒情議論緊密結合,使得文章有景有事有情有理,具有強大的藝術力量。 文章爲了鋪敘其事,運用的語言也是相當精美的。它時而用對偶排比,句式整齊,音調鏗鏘,聲韻和美,節奏明快。時而駢散兼行,長短急徐,錯落有致,顯得文氣走動,通達流暢。總之,〈阿房宮賦〉文辭華美,想象豐富,氣勢宏偉,既有激情,又蘊深意,令人感動,發人深思,堪稱“文人之賦”。

1、背誦全文。

2、蒐集杜牧的相關詩文詞賦,進行自主閱讀和相互交流,開拓視野。

《阿房宮賦》教學設計篇3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賦”的文章體裁特點,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瞭解文言詞語的活用現象和文言句式。

2.學習文章多用對偶、排比的語言風格,並使之運用於今後的寫作中,增加習作的文采。

3.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生掌握重點文言知識。

2.難點: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

三、教學方法

朗讀體悟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以史爲鑑,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爲政的得失。在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後,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麼,在這篇賦中,杜牧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透過學習來體會。(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聽課文錄音,邊聽,邊理解。

2.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投影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遇到的字詞句理解方面的問題,同學討論,教師強調重點,師生合作共同解決。

(三)深入研讀

1.課文內容填充: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老師課前把文章讀了一遍又一遍,越讀文章越短,最後只讀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學和老師的感受是一樣的,請看投影:

阿房之宮,其形可謂()矣,其制可謂()矣,宮中之女可謂()矣,宮中之寶可謂()矣,其費可謂()矣,其奢可謂()矣。其亡可謂()矣!嗚呼!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衆、多、糜、極、速、悲

2.請學生在文中找出“雄、大、衆、多、糜、極、速、悲”的具體內容,並朗讀這些內容。

杜牧爲文,十分重視辭彩的“華赫而莊整”,作者充分利用賦的特長(“賦者,鋪也。鋪採攡文,體物寫志也。”——《文心雕龍·詮賦》),潑墨如雲,鋪陳渲染描繪阿房宮。請看課文第1、2段。

3.誦讀1、2段,感受賦體特點

(1)這兩段文字極力描寫阿房宮的宮貌是如此的富麗堂皇,宮人是如此之衆多,生活是如此之驕奢糜爛,齊讀,CAI教學媒體展示音(配樂《漢宮秋月》)像。

思考:這兩段文字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或找出自己認爲好的句段並說明理由)

例如:

品析“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品析“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何虹”;

品析“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

學生討論,七嘴八舌地補充,教師適當點撥。

配樂《漢宮秋月》(二胡)

過秦論》、《六國論》、《阿房宮賦》比較分析,理解作者寫作意圖

4.(1)比較《過秦論》/《阿房宮賦》對秦亡原因的見解。

啓發思考:同樣是借秦諷時,賈誼在《過秦論》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同樣,杜牧對秦滅亡也作了深層思考,他提出的見解是——? “滅六果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爲什麼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呢?——“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那麼爲什麼說“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們一起學習第3、4段。

從這裏,我們看到“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是歷史的辯證法。杜文以阿房宮作爲切入口,在杜牧筆下,阿房宮成了秦皇驕奢的見證,封建獨裁的象徵,秦朝滅亡的標誌。(板書)

(2)比較閱讀:《阿房宮賦》末段/《六國論》末段(課堂練習,附後)根據同學們反饋的情況再作評析。

(三)鞏固提高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以“啊,老師!”開頭,寫一個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過60字)

出示投影:(學生討論,老師點撥) 啊,黃河!有了你乳汁的澆灌,這貧瘠的土地,纔有了青山綠水,纔有了茅屋、雞鳴、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嬉戲繪織而成的田園風光,纔有了那神奇而燦爛的文化。

(四)小結作業

嘗試背誦這篇文章。

《阿房宮賦》教學設計篇4

一、梳理文字

由學生來解決文字障礙(檢查預習情況與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老師提出三個問題,與學生共同探討解決

1、“一日之內,一宮之內,而氣候不齊”中“氣候”與現在的“氣候”同不同?是爲了表現宮殿之大還是表現宮中人的主觀感受?

強調宮很大;“妃嬪媵嬙,王子皇孫”應該說的是秦始皇對一些妃嬪的偏愛或者是冷漠。一位從實處講其大,就像經歷了四個季節,一位從主觀講宮廷裏頭的宮女受到了不同的境遇而感受不同。上文“歌臺曖響,舞殿冷袖”曖和冷主要是主觀寫感受的。

2、“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中的“王子皇孫”到底指的是什麼人,請從文字上尋找依據。

3、“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怎樣理解?其中“鼎鐺”屬不屬於文言現象中的意動?

理解這個句子關鍵在主語,根據上文來看,主語是誰呢?六國。今天的“一旦”與之相同嗎?接近。六國一旦不能再享有這些東西;輸來其間,寶物都被秦國運到了阿房宮裏來了。

4、“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一個人的想法,同時也是千萬人的想法。

這裏“一人”指誰?“千萬人”指誰?秦始皇,廣大人民。

你秦始皇自己如此奢侈,貪圖享受,同樣也表現了每一個人的心理啊。你一個人的奢侈,普通老百姓也會珍惜自己的財富的啊。

5、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是指什麼?阿房宮

焦土是名詞動化,是化作焦土。切合原文特點,語言簡潔,非常有力。

以後再學習需要同學們在課後參照我們課堂上的學習方法自己解決。

三、填字訓練

讀文章需懂“出入法”,讀進去,跳出來,也可謂“厚薄法”,先要讀厚,再要讀薄。

阿房之宮,其勢可謂(雄   )矣,其制可謂( 大 )矣,宮中之女可謂(  衆 )矣,宮中之寶可謂( 多  )矣,其費可謂( 靡   )矣,其奢可謂(   極)矣,其亡亦可謂(速   )矣!嗟乎!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可(悲  )矣!

四、劃分層次

1、哪些句子是寫阿房宮其形的雄偉壯麗,規模龐大?

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規模雄偉)

2、哪些句子是具體寫出宮中之女的衆,宮中之寶的多?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爲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

“綠雲擾擾”寫的是什麼?南朝吳均“綠鬂愁中減,紅顏啼裏滅。”李白《怨歌行》“沉憂能傷人,綠鬂成霜鬢。”白居易《和春深》雲“宋家宮樣髻,一片綠雲斜。”綠均作黑講,綠去被稱爲黑髮。

描寫方法:側面描寫。運用了多種手法,誇張、排比、比喻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摽掠其人,倚迭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

“經營”是什麼意思?   “朝歌夜弦”是互文,合而見義解其義。

互相參照,迴避詞語簡單重複。收藏、精英都是六國費勁心思從其他國家爭搶、搶奪來的寶物

3、“其費可謂靡矣”體現在哪裏?

文中 還有哪些語句表現宮殿的“其費可謂靡矣“?  “蜀山兀,阿房出”,就是說把蜀山的東西砍光了。  從“使負棟之柱”到“多於市人之言語”。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作者用了誇張、比較、襯托的手法,突出了它的耗費之糜

4、“其奢可謂極矣”體現在哪裏?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體現了秦王朝的奢侈

四、文體特點

《赤壁賦》 蘇軾對散文的重大貢獻是對賦的拓展,“以文寫賦”。

本文被稱爲“千古第一賦”,它典型的表現了賦的內容和特徵。“賦”的形式特徵是什麼?      “鋪陳排比”。它能多角度反覆描寫同一個對象,一個字,他寫一大排比句,幾個句子,他能用通篇來表現。“  賦也,鋪也,鋪採摛文 ,體物寫志者也。”(劉勰)

文不甚長,義不甚深.更能突出表現描寫的對象,語言有氣勢。是將大於大量的排比、比喻和誇張組合到一起,表現了語言的氣勢,語言具有超乎尋常的表現力和魅力,征服了我們。

五、配音朗讀

現在同學們可以選一兩個句子或一二個片段,能夠在誦讀中表現賦的特點。

第二小節,“而望幸焉。”稍微慢些,表現期盼、等了好久都等不到皇上的心理。讀好此節關鍵在於虛詞的處理上,你們知道是哪一個?“也”

六個“也”表達的效果是否一樣?有哪一個“也”和其他“也”作用是不同的?有沒有發現?

前五個是表示判斷,而最後一個更多的是強調,前5 個句子並列關係更爲緊密,而最後一個句子要相對疏離一些,所以大家讀的時候,最後“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車遠遠地來了,宮女心中就充滿了希望,“要到我這裏來了”,車慢慢地遠走了,心中的失望隨着車聲的遠去而增強。皇帝看不見了,車聲聽不到了,我們要讀出一個效果來,讓我們覺得宮女仍然在翹首盼望。 注意文中第小節中六個“也”的效果不一樣。前面五個“也”表示判斷,最後一個“也”表語氣,讀的時候稍微綿長一點。“杳”字也要學生集體朗讀。

六、思想內容之擷取

課前有同學提出了一個問題,“本文的中心段,也就是作者要表達的意思是哪一段?”還有的同學更具體,“本文點明主旨的句子是不是最後一句?”這些同學都在思考,你們看是不是最後一段?最後一句?

其實不一定要落實到具體的某一句,這一段都是作者在表達他的思想。

三層意思:第一,下斷語:秦人與六國都是自取滅亡。第二,滅亡都是因爲不愛人。第三,示警戒:鑑重於哀。這三層互爲因果,沒有主次之分。

本文和《六國論》不一樣,它不是一篇史論,但作者仍然表達了他對歷史的感悟,見解,這篇“千古一賦”描寫阿房宮到底想要表達什麼?我們應當抓住最後一小節哪一個詞?在告誡我們這些後人。本段中“後人”是指什麼樣的“後人”?這裏的四個“後人”的內涵、所指的對象是否一致?

第一個和第二個“後人”是一個意思,相對於秦人的後人,第三個“後人”是相對於前面兩個後人的再一個“後人”。是後人的後人。

文中的“後人”所指是否一樣?這四個“後人”是否都是指同一種人?(聯繫杜牧所處的時代背景)第一個和第二個“後人”是一個意思,相對於秦人的後人,第三個“後人”是相對於前面兩個後人的再一個“後人”。是後人的後人。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孫,二十六歲時考中進士,杜牧對政治、軍事都有頗爲卓著的見識,曾聯繫時事研經讀史,注《孫子兵法》,可惜不爲統治者所用。杜牧擅長詩文,力倡“文以意爲主”之論。詩風豪爽清麗,尤工絕句。後人爲了區別於杜甫,稱其爲小杜,又爲了區別於李白、杜甫,稱杜牧與李商隱爲小李杜,足見杜牧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阿房宮是秦始皇在渭南營造的宮殿,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動工不到兩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還未完成,即於公元前206年被項羽燒燬。從此,阿房宮的興滅就同秦王朝的興亡聯繫在一起,成爲人們議論的話題。    杜牧也加入到這一傳統的議論中來。本文寫於唐敬宗寶曆元年(825年),這時的唐王朝已是大廈將傾,搖搖欲墜。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遊獵,務聲色,大興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啓》一文中說:“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    這是一篇借古諷今的賦體散文。作者透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一個封建時代正直的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

四個“後人”兩個意思,一二四是指秦以後的人,第一個指唐以後的人,四個後人兩個意思又是指同一個對象,是什麼?   國君。

八 、總結全文    前文我把全文讀成了一句話,而此時我已把全文讀成了三個字。洋洋千言,三字足矣。阿房之宮,其勢可謂(雄   )矣,其制可謂( 大 )矣,宮中之女可謂(  衆 )矣,宮中之寶可謂( 多  )矣,其費可謂( 靡   )矣,其奢可謂(   極)矣,其亡亦可謂(速   )矣!嗟乎!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可(悲  )矣!

從文中找三個字來概括全文“奢——亡——鑑”,“要想不悲不哀又不亡就只能鑑”!奢必亡,國君要借鑑,我們普通人也要借鑑!

標籤:阿房宮賦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