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阿房宮賦》的教案

《阿房宮賦》是晚唐著名詩人杜牧創作的一篇散文,遣詞用字無比華美,思想深刻見骨,是膾炙人口的經典古文之一。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啓》中說:“寶曆(唐敬宗年號)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杜牧在《阿房宮賦》中,透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因爲驕奢而亡國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一個封建時代正直的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如下爲《阿房宮賦》的教案,歡迎閱讀!

《阿房宮賦》的教案

《阿房宮賦》的教案一: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理解課文善用豐富的想象、對偶、比喻、排比、誇張等修辭方法的特點,並明確它們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阿房宮賦教案。

2.掌握“一、愛、取、族”等實詞的用法,培養朗讀、背誦的能力。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本文善於從多種角度,具體、生動、細緻地描寫藝術形象,並在此基礎上議論的寫作特色。

(三)德育滲透點

透過作者對秦亡原因的闡釋,瞭解本文作者借古諷今、諷時刺世的寫作目的,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徵暴斂、不顧人民死活、必然會導致覆亡的道理。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是明確本文運用想象、誇張等多種方法具體描寫阿房宮這一藝術形象,描寫爲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加強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2.教學難點是文字較艱深。

解決以上重點、難點的方法是加強誦讀,加大教師指導、講析的分量,以讀讀、講講、議議、背背的形式貫穿課堂始終。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學生讀、背課文。

2.學生自我理解課文內容,疑難詞、句、意,課堂向老師、同學質疑。

3。討論本文的立論與《過秦論》有何相似之處?它們的立論角度有何不同?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匯入新課

“以史爲鑑,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爲政的得失。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賈誼寫了《過秦論》,其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針對漢初的情況,主張施行仁政。同樣是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後,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麼,在這篇賦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透過學習來體會。

(一)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正音。

回màn 囷焉qūn 不 何虹jì

妃 pín yìng qiáng 焚 蘭jiāo lù

不知其所之也yǎo 盡態極 yán 掠piāo

鼎 chēng lǐ yǐ zīzhū

賀樑之 chuán 在 之 粒yǔ sù 橫 jiàn

ōu yā cēncī

2.學生大聲地自讀。

3.在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課上對照註解疏通全文,將疑點劃出,以備質疑、釋疑。

4,完成課後練習第一題,從總體上把握全文。

(二)學習第一段

1.提問課後練習第一題答案,從總體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學生讀第一段,注意讀出阿房宮的宏偉氣勢和賦鋪張揚的特點。

3.學生齊讀。

4.學生質疑、教師指導、明確重點掌握的詞。

(1)需要掌握的.重點實詞:

六王 完了、結束 北 而西折 動詞,架木做屋

未 何虹 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 “一”數→動 統一

構而 折 “驪山” 名→狀 從驪山

“北”、“西” 名→狀 向北、向西

未 何 “雲” 名→動 出現雲彩

“龍” 名→動 出現龍

未霽何 名→動 出現虹

歌臺暖 動→名 歌聲

5.段意理解。

分四層。

第一層:開首十二字,交代時代背景,點出地理環境。 “兀” “出”雖是粗筆勾勒,但已顯愛憎,揭示了秦始皇統一後驕縱享樂,幾十萬勞動者的辛勞與血淚才換得阿房宮“出”。

第二層:“覆壓……流入宮牆。”誇張手法,總寫阿房宮的宏偉規模。“覆壓”言其廣,“隔 離”言其高。驪山,起伏不斷;二川,滔滔不絕,這兩句將宮殿趨向、座落地勢、規模之大形象鮮明地描繪出來。

第三層:“五步……不知西東。”以大量的對偶、排比等駢句,極力描繪、渲染了阿房宮內 樓臺殿閣的宏偉、豪華,橋樑複道的奇麗、壯觀。“五步” “十步”,寫出樓閣之密;廊腰飛檐,指出宮室之美。廊腰縵回突出曲線美;鉤心鬥角突出結構美。“盤盤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樣樓閣的形狀,像蜂房那樣邃密,如漩渦那樣紆迴。“矗不知其幾千萬落”,擲筆長嘆,言非筆墨所能盡言。

第四層:本段最後部分。

從行文上看,這部分帶過渡性質,從建築寫到宮殿中人物的活動,“歌臺暖響”等四句既寫宮中歌舞之盛,也寫出這歡歌狂舞背後隱藏着宮人的無限悲慼。“—日之內,一宮之 間,而氣候不齊”,重在寫人之感受,親疏各別,冷暖不均。

6.小結“賦”的特點。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的特點是“鋪採摘文,體物寫志”。作者圍繞一個事物,就某一客觀對象反覆描寫,多方渲染,極盡鋪陳之能事,以達曲傳其義,情盡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體現了上述特點。

《阿房宮賦》的教案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封建統治者荒淫侈、魚肉百姓的罪惡,理解秦王朝自取滅亡的道理。

2、瞭解作者杜牧和“賦”的文章體裁特點,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

3、識記和理解“畢、兀、構、縵、霽、杳、邐迤、紛奢、負、庾、舉、族、念、哀”等文言詞語,瞭解文中詞語用的現象和文言句式。

4、背誦課文,歸納“焉、而、失”等虛詞的意義與用法。

能力目標

學習文章多用對偶、排比的語言風格,並使之運用於今後的寫作之中,增加習作的文采。

德育目標

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

【教學重點】

1、結合寫作背景,梳理文章內容。

2、結合賦體“鋪採摛文”的特點,學習文章的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

1、學習在鋪敘基礎上引發議論的寫作方法。

2、背誦全文。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透過熟讀課文,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加深理解文句疑難,不斷培養語感)

2、自主學習和教師點撥結合。(學生自查工具書,參考註釋,翻譯課文;教師就學生自學中的疑難問題進行點撥,如字、詞、句的解釋;作者借古諷今,闡述天下興亡的道理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賦”。我們初次接觸這種文體,應抓住這個特點來研讀課文。即不但要像讀別的文言文那樣準確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樣運用鋪陳誇飾的手法,華美的文辭來“體物寫志”的。

二、解題:

1、作者簡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著名詩人、文學家,唐宰相杜佑之孫。文宗太和二年(828)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爲人耿介,不屑逢迎。曾爲宣州、揚州等府幕僚。回京後,歷任監察御史,黃、池、睦等州刺史,官終中書舍人。杜牧年少時即有經邦濟世的遠大抱負,猶喜論政治、軍旅之事,主張固邊、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人稱其有“王佐之才”。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爲文以意爲主,以氣爲輔,以辭采章句爲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

2、賦體概說

賦:在古典文學中,與詩、詞、歌並稱。賦是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前者是賦的淵源,後者是賦的近源。賦大體上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等幾個發展階段。在晚唐時的古文運動的影響下,賦又發展爲“文賦”,它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便,重視清新流暢,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一篇文賦。至於賦的作用,班固說:“或以抒下而通諷喻,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也就是說,賦的作用是用來表達人民的願意,諷喻政寧。在特點上,劉勰說過:“賦,鋪採媸文也。”借景抒情,鋪敘風物,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託物言志,卒章顯志,以寄諷喻之意是它的寫作特點。

3、寫作背景

杜牧所處的時代,政治腐敗,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而藩鎮跋扈,吐番、南詔、回鶻等紛紛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國,已處於崩潰的前夕。杜牧針對這種形勢,極力主張內平藩鎮,加強統一,外御侵略,鞏固國防。爲了實現這些理想,他希望當時的統治勵精圖治,富民強兵,而事實恰恰和他的願望相反。穆宗李恆以沉溺聲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遊戲無度,狎暱羣小”,“視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進見”,又“好治宮室,欲營別殿,制度甚廣”,並命人“修東都宮闕及道中行宮”,以備遊幸,對於這一切,杜牧是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啓》中明白地說:“寶曆(敬宗的年號——引者)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

4、阿房宮介紹

阿房宮是秦始皇稱帝時修建的皇宮。位於今西安市西郊趙家堡和大古村之間,據說裏面能容納上萬人,還能豎立五丈高的大旗杆。想象昔日之規模,實在使人驚歎不已!阿房宮的修建一方面是要顯示皇帝的威嚴,另一方面爲了容納更多的人進行朝拜。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大業中,每征服一國,便在京城咸陽北阪仿照其國宮殿重新建造,稱爲“六國宮殿”。秦始皇一次就把各地的12萬領主和富商大賈遷徙咸陽,昔日咸陽宮殿林立,人口急增。但是咸陽南臨渭水,北靠高原,無發展前途,於是秦始皇便向渭河以南的廣闊平原拓展。公元前212年,他徵發70萬刑徒,在西周灃鎬附近興建阿房宮前殿,誰知,前殿尚未竣工,秦始皇便死去。他死後,秦二世繼續營建。相傳,阿房宮大小殿宇共700餘所,一天之中各殿氣候不盡相同。秦始皇生前,把從六國掠奪來的珠寶、美女深藏宮內。他巡迴各宮室一天住一處,死時,還未把宮室住遍。秦朝末來,項羽火燒阿房宮,據傳大火三個月不熄,加以兩千年來的風雨洗禮,今天的阿房宮僅儲存一處建築夯土遺址,東西長2500米,南北長1000米,高20米,佔地26萬平方米,當地人稱“始皇臺”。

三、疏通,熟讀課文:

四、通讀全篇,理清結構層次: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築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鋪敘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

第一層(段首前12字)兩句偶句,交待建宮背後的巨大耗資。

第二層(“覆壓”……“直走咸陽”)寫宮之宏偉規模。

第三層(“二川溶溶”……“不知西東”)渲染宮內的宏偉、豪華、奇麗、壯觀。

第四層(“歌臺暖響”……“氣候不齊”)寫宮中人物活動。

第2段:鋪敘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第一層(前6句)寫供玩樂的宮人來源。

第二層(“明星熒熒”……“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三層(餘下各句)從珠寶陳設寫荒淫,揭示其搶掠行徑。

第二部分(第3、4段)議論分析,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規勸唐敬宗李湛兜勿蹈秦王朝之覆轍。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第一層(“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統治者只圖私利不顧民生,橫徵暴斂,揮霍無度的罪行。

第二層(“使負棟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秦始皇縱慾紛奢,以致衆叛親離。

第三層(餘下各句)簡練概括地寫出了秦始皇荒淫無道,導致了農民起義、宮殿被焚的後果,進而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

第4段:諷諫唐王李湛勿蹈秦始皇覆轍。

第一層(開頭到“誰得而族滅也”)引歷史教訓,指出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

第二層(餘下各句)諷諫唐王朝勿悲劇重演。

五、研討:

1、杜牧寫這篇賦,既然是爲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藉以諷諫時弊,爲何開頭要從六國覆滅下筆?

分析:作者諷諫時弊,以秦王朝滅亡爲借鑑;寫秦朝覆滅,又以六國衰亡爲鋪墊。六國何以會滅?賦中說到“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可見,六國滅亡,是不能愛民的結果。從何看出六國之不愛民呢?“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秦之珍寶”(財富之代稱),來自六國;六國之珍寶取自百姓,統治者爲滿足奢華生活之需要,對百姓肆意搜刮,錙銖不留。“六王”因不愛民而“畢”其統治;秦如吸取教訓,“復愛六國之人,”那就不致迅速滅亡。然而“蜀山匹,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國滅亡的老路。開頭12個字,既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宮的修建,又起到了籠罩全篇、暗示主題的作用。

2、簡要比較《阿房宮賦》與《過秦論》在寫法上的異同

標籤:教案 阿房宮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