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大班科學公開課鑽空空教案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公開課鑽空空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班科學公開課鑽空空教案

活動目標:

1.透過嘗試操作,使幼兒瞭解如何利用物體間的空隙,擺放更多的物體。

2.培養幼兒善於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激發科學探索的興趣。

3.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活動準備:

1.人手帶蓋子的飲料瓶一個,一個塑料筐裏放與同伴等量的金柑和黃豆、小米半杯,鉛筆一支、記錄表(如圖1)一張;2.示範用大記錄表一張,與幼兒一樣的操作材料一份。

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幼兒認識操作材料。

1.介紹金柑和黃豆。(看看金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麼?)2.幫助幼兒感知兩種材料的大小不同。(他們之間有什麼不一樣嗎?)二、第一次操作:兩種材料。

1.說明操作要求:把金柑和黃豆都裝進塑料瓶裏。

2.介紹記錄紙,引導幼兒想出記錄方法。(這張記錄紙要記錄你先放的是什麼,後放的是什麼,分別畫上黃豆和金柑的標記。結果全都裝進去了,並且可以蓋上蓋子,就在這裏打個"√",不能裝完,那就在這裏"×"。

3.幼兒自由操作,教師鼓勵幼兒使用不同的方法,並提示幼兒觀察放入時黃豆鑽空隙的現象。提醒幼兒一種放完才能放另外一種。

三、對第一次操作的評價。

1.請個別幼兒介紹先放黃豆,後放金柑的情況,有無把材料都放完;2.再請幾個幼兒介紹先放金柑,後放黃豆的情況,有無把材料都放完;3.討論:大家都是數量一樣多的金柑和黃豆,爲什麼先放金柑可以都裝完,而先放黃豆的卻裝不下呢?

4.老師演示,引導幼兒觀察黃豆鑽空空的現象。

5.教師小結:因爲金柑之間有很多空隙,小小的黃豆能透過這些空隙鑽到瓶底,所以放得更多了。

四、第二次操作:三種材料操作。

1.出示小米,請幼兒思考,用什麼樣的方法把這三種材料全都放進塑料瓶裏呢?把你想好的方法,先記錄在記錄紙上,看看結果如何。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五、活動延伸:

瓶子都已經滿了,我還能往裏放東西嗎?我該選擇放什麼呢?

放到區域活動裏,大家再去試試吧!

分析與思考:

1.材料選擇的適宜性活動中操作材料的選擇與活動的最終效果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適宜的材料能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並在操作過程中達到預想的效果。《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經過多次比較,我選擇了金柑、黃豆和小米三種爲主要操作材料,它們不但在個體上有比較明顯的大小區別,而且也是在這個季節、這個地區能輕易取到的自然材料,非常貼近幼兒的`生活。同時,把這些材料一起放進一個塑料瓶裏所需要的量,也剛好在大班幼兒能力範圍之內。但是,由於塑料瓶的瓶口比較細長,放黃豆時很容易掉出來,還會出現放金柑時一下子擠在瓶口的現象。

2.操作活動的開放性在活動開始時,爲了防止幼兒在操作中出現由於對要求沒聽清楚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我非常詳細地介紹了記錄紙的使用方法,而且特意在記錄紙上標明瞭兩種方法的先後順序,爲的是能讓幼兒統一方法,多種嘗試。但是,也恰是這樣一張目的性非常明確的操作紙,框住了幼兒自我思索、自我驗證的機會,使幼兒只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機械實驗,並沒有自己思索的空間,缺少操作活動的自主開放性。

3.教師指導的有效性幼兒科學活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隨機性,其探索過程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要求教師給予適時、適宜的支援。但是,在這個科學活動中使用的材料比較多,而且黃豆的個體小、數量多,導致了很多突發事件的產生:一會兒這邊幼兒不能把所有黃豆放進去,一會兒那邊幼兒在使勁擠壓材料等等。這樣的事件不但大大降低了操作的精確性,而且也把教師置之於應付幼兒各種各樣的要求之中,淡忘了指導的目的性。

改進策略:

1.提供一次性杯子兩個,分別用來盛黃豆和小米,能有效防止幼兒在倒裝時材料掉出來;把塑料瓶改用圓柱體玻璃瓶,增大瓶口面積,防止材料漏出。這兩個操作材料的調整,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可操作性,降低特殊情況產生的概率,使教師脫離無效的奔走忙碌之中,提高指導的目的性。

2.變統一方法爲自由操作。爲了不框住幼兒思維的空間,變機械操作爲自主操作,在記錄紙上做了一個小調整,讓幼兒自由想出辦法把兩種材料放進去。這樣的調整不但淡化了教師的操作要求,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索的機會,更能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節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