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全冊語文教案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

   《山中訪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創設情境:瞧,春風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報春。這大自然多姿多彩,有聲有色,有情有意。學習第一組課文我們將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互訴心聲、交流感受。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跟隨一位作家,走進山林,去拜訪他的朋友。請同學們一起讀讀課題。

3.讀課題,想一想,猜一猜:作者拜訪的是一位怎樣的朋友?

4.讓我們帶着好心情,跟隨作者走進山林,去拜訪作者的山中“朋友”。

二、初讀課文,感知全文。

1.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讀要求:①自由輕聲讀課文,看誰能把課文讀正確,讀流暢。

②讀中思考:作者去山中拜訪的朋友到底是誰?

2.讀後交流,瞭解學情。

(1)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依次列出:古橋-鳥兒-露珠-樹-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雲-雲雀-落花-落葉-石頭-陣雨

(2)作者爲什麼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

學生討論後明確: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體現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密無間,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找出語句,交流體會。

默讀課文,找出哪些體現“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關語句,讀一讀,交流體會。

老橋──“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鳥兒──“呼喚我的名字”;

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樹──“是我的知己”,“彷彿自己也是一棵樹”;

山泉──“要我重新梳妝”;

溪流──邀我“唱和”;

瀑布──“雄渾的男高音多麼有氣勢”;

懸崖──“挺拔的身軀”,“高高的額頭上彷彿刻滿了智慧”;

白雲──“讓天空充滿寧靜、變得更加湛藍”;

雲雀──談“飛行中看到的好風景”。

教師小結:從文章的字裏行間,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裏,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它們成了我們的朋友。作者進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訪友”。

三、再讀課文,用心賞讀。

師:作者是那麼熱愛大自然,讓我們帶着滿懷的好心情,帶着豐富的想象,和他一起會晤山中的好朋友。快速瀏覽,找出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說說爲什麼喜歡它?用“我喜歡,是因爲”的句式說一句話。

品讀精彩句段,深入理解內容。

1.句段一:古橋:一進山,一眼就看到這座古橋,老朋友相見,作者是怎樣和他交流,心裏默默地對他訴說些什麼呢?請默讀課文,在書上畫一畫。(抓住“德高望重”一詞)

師:對古橋,作者在敘述時人稱有無變化?請揣摩一下變化的原因。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

小結:在作者心中古橋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橋當做人來寫,由第三人稱轉爲第二人稱,生動地傳達了對老橋的深厚感情。

2.句段二:樹林裏:作者不僅把林中的一切當做自己的朋友,當他進入樹林,看到一棵棵樹的時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樹,生根長枝。讀一讀有關語句,體會當時作者是怎樣的感受?

抓住:“知己”“人樹相融”來理解。

小結:樹爲人友,人爲樹友,人和樹已融爲了一體。這是多麼美妙的情境啊!從這奇特的想象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種“知己”情誼。讓我們帶着這種感受,再讀一讀。

3.句段三: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

(1)這句話指的是哪些朋友?讀讀第五自然段。

(2)“哪個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麼?用具體的朋友替換掉“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麼說?(這山中的山泉、溪流,哪個不是我的朋友;這山中的瀑布、懸崖,哪個不是我的朋友?……)

(3)面對這麼熱情的招呼,我們這些朋友可能會怎樣回答呢?請選擇一位朋友,將他的回答寫下來。

如: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感情地朗讀全段:同桌對讀,或師生輪讀。

四、研讀重點,片段仿寫。

1.從稱呼角度看,文章在寫作上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什麼?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討論明確:運用第二人稱的寫法,如同和人對話,顯得親切自然。

2.研讀第5自然段,找出起最有特點的句子形式,練習仿寫。

討論明確:“你好!--”這是典型的第二人稱,要注意稱呼的選擇。示例:

A.你好!高大的樹木,你撐着一把巨傘,是讓我停下腳步休息嗎?

B.你好!翩翩起舞的蝴蝶,你和着大自然的音樂,跳起歡快的舞蹈。

學生練習:假設你是某一景物,實際上景物已經成爲遊人的朋友了,請你以景物爲角色,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字數不限。

五、體驗反思,拓展深化。

1.問題引領,加深感悟。

(1)課文體現了人與大自然怎樣的關係?

(2)現實生活中人與大自然有哪些不和諧的現象?

(3)假如你是大自然中的一員,你想對破壞大自然的人說些什麼?

2.閱讀古詩,遷移體驗。

閱讀古詩《獨坐敬亭山》,體驗詩人將自然景物當做親密好友的獨特構思,激發親近自然之情。

3.學生回顧,述說感受。

(1)講述自己一次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經歷。

(2)回想自己以前閱讀過的有關親近自然,從自然中獲得人生感悟的文章,並與同學分享。

學生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珍視我們自然界的朋友?

總結:我們應該愛護自然、保護環境,共同維護我們的家園,讓人和自然協調發展,形成和諧的朋友關係。我相信,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聲。

一、質疑匯入,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詢問:“村落”是什麼意思?

2.質疑匯入:村莊是人類聚集居住的地方,那麼,你們見過蟲子嗎?你們知道“草蟲的村落”是怎樣一回事呢?今天,我們就跟隨臺灣作家郭楓一起去探個究竟吧。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提出學習要求。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讀準、讀通課文。

(2)默讀課文,思考:你從“草蟲的村落”看到了什麼?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3)爲什麼這些我們常見的草叢和蟲子會在作者的筆下是一座奇妙而快樂的村落呢?

2.學生自學。

三、交流反饋,瞭解學情。

1.出示卡片,檢查自學生字詞的情況。

(1)出示詞語卡片,指名讀認,並注意“攘、宅、暄”的字音。

(2)出示卡片,先齊讀後理解詞語。

熙熙攘攘:本課指村子裏黑甲蟲很多,非常熱鬧擁擠。

意味深長:意思含蓄深遠,耐人尋味。

2.設問反饋:你從“草蟲的村落”看到了什麼?(村民的和諧生活;音樂演奏會;村民的勞動生活。)

四、精讀全文,深入感受。

《草蟲的村落》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草蟲草的村落”在哪兒?你在那裏看到了什麼?作者是怎樣想象的?

2.交流反饋。

(1)它們的村落散佈在森林邊緣的小丘上。這裏有很多黑甲蟲村民,熙熙攘攘地往來。

點撥:草蟲的村落在“森林邊緣的小丘上”。這個森林在作者的想象放大構成的。

(2)空間在我眼前放大了,細小的草莖變成了粗大的樹木,柔軟的草地變成了茂盛的森林。

點撥:作者的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把一個草叢邊上有甲蟲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個“草蟲的村落”。

3.你在“草蟲的村落”裏看到了什麼?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1)一隻小蟲,一隻生着一副堅硬黑甲的小蟲,迷失在這座森林裏。我想,它一定是遊俠吧!……終於走出了一條路。

點撥:從這勇敢的小俠客身上,體會到成功者的喜悅。因爲他雲遊四方,回到家鄉,與同伴們打着招呼,非常快樂。

(2)從第4自然段即“村民的和諧生活”中,體會作者獨特的感受。

村子的大街小巷上,……到處參觀這房遠親的住宅。

點撥:從“駐足癡望”、“攀談得很投機”可以體會小甲蟲們不但跟同類之間相處得很好,和異類的關係也十分融洽。他們在這個小天地中,真是其樂融融。

(3)從“音樂演奏會”中,體會作者的獨特感受。

我的目光被一羣音樂演奏者所吸引。它們有十幾個吧,散聚在兩棵大樹下面--這是兩簇野灌叢,紫紅的小果實,已經讓陽光烘得熱透了。

點撥:作者認爲甲蟲的叫聲“優於人間的一切音樂”,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作者熱愛田野、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從“村民的勞動”中,體會作者的獨特感受。

現在它們歸來了,每一個都用前肢推着大過自己身體兩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趕着路。

點撥:是什麼力量使它們這麼勤勉地奔忙呢?(生活的快樂以及對家庭的責任,促使甲蟲們勤勞地工作着,在勞動的同時,它們也快樂着。)

(5)教師小結:作者爲我們描繪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村落”:有建築,有形形色色的“人們”,他們還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4.再讀課文,說說作者是怎樣發現這個“草蟲的村落”的?

(1)“我目光追隨着爬行的小蟲,作了一次奇異的遊歷。”

點撥:理解“追隨”。

(2)“今天,我又躺在田野裏,在無限的靜謐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點撥:“靜謐”是什麼意思?從這個詞中你讀懂了什麼?(“靜謐”不但寫出了周圍環境的幽靜,還寫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靜、人很放鬆。有這樣的環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纔會發現這“草蟲的村落”,纔會發現──“我發現了草叢中蟲子的快樂天地。我多麼得意啊!”)

5.我們一齊有感情地朗讀最後兩個自然段,進一步體會作者熱愛田野、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六、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1.小甲蟲們不但有生命,還有靈性。因爲作者細緻的觀察、豐富的想象和獨特感受地表達使課文中的小甲蟲有情有意。課後認真觀察一種小蟲,注意展開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寫一篇短文。

2.指名學生朗讀自己的短文,師生一起修改點評(注意結合課文比較兩者寫法的異同),並總結昇華。

《索溪峪的“野“》

一、展示畫面,引入新課。

1.出示畫面,簡介激情。張家界森林公園是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它和天子山、索溪峪兩大自然保護區構成山奇、水奇、石奇、雲奇的武陵源,組成一幅碩大無比的自然山水畫。這裏集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雄於一體,藏賂、橋、洞、湖、瀑於一身,有“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山”之美稱,真是讓人稱奇叫絕。

2.張家界的索溪峪更是別具一格,它因溪水狀如繩索而得名,有着其他景點無法比美的魅力。你們想去看看嗎?今天,我們跟隨作者去遊覽一番吧。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

2.指名朗讀課文,初讀反饋。

3.抓住題眼,瞭解索溪峪“野”在哪裏?

三、合作研讀,感受索溪峪的“野”。

1.讀了課文,索溪峪給你總的印象是什麼?課文透過哪幾方面的描述來寫出索溪峪的“野”?

(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當然更是“野”性十足,連遊人也漸漸變得“野”起來。)

2.自選一個部分,分組研讀,交流討論,體會作者是怎樣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遊人的“野”生動逼真的描繪出來的?

3.分塊賞讀。(根據學生的回答,選擇板塊進行點撥、引領)

(1)賞讀“山是野的。”

A.齊讀,思考:這部分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具體描述“山是野的”?作者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手法?(這是一種驚險的美,一種磅礴的美,是一種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點再具體描寫。)

B.賞讀句子:“幾十丈高的斷壁懸崖拔地而起,半邊懸空的巨石在山風中搖搖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麼‘一線天’,什麼‘百丈峽’,聽着名字就讓人膽顫。”

點撥:從哪些詞語中感受到了這種驚險的美?

C.還有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驚險的美?

D.有感情地朗讀,讀出你的驚訝、讚歎,談談自己的感悟。

(2)賞讀“水是野的。”

A.讓我們跟着攝像師的鏡頭,來領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賞讀句子:“索溪峪像一個從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會兒繞着山奔跑,一會兒撅着屁股,賭着氣又自個兒鬧去了。”

點撥:“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給人活潑、靈動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傳神地寫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賭着氣又自個鬧”,可見十分調皮、可愛。這從側面表達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邊的遊人那輕鬆愉快的心情。

這段中作者還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個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樹木是它的大叔,石頭是它的弟弟。)

C.分組賽讀,讀出索溪的樂趣、野味。

(3)賞讀“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遊人也‘野’了起來”。

A.快速朗讀,想想“野”加上引號的含義。

B.賞讀句子:“人們,在這山水中返樸歸真了。”“返樸歸真”是什麼意思?(“返樸歸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裝飾,恢復原來的質樸狀態。)作者怎樣寫猴子與遊人的“返樸歸真”的?

(4)品讀課文,說說作者在謀篇佈局上採用了怎樣的表達方法。(先概括特點,再具體描寫。)

四、朗讀積累,體悟索溪峪的“野”

作者以獨特的視角,表達了獨特的感受,讓我們如同身臨其境一般。我們要努力讀中想象,讀出韻味,讀出感受。

1.自己挑選一部分練讀。

2.合作讀、齊讀與個別讀相結合。

3.挑選自己最喜歡的精彩句段背誦、積累。

五、迴歸整體,拓展深化。

1.不同的人對同樣的自然風光,會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處美麗的索溪峪,感受到一個字──“野”:這裏的山野、水野,這裏的野物“野”性十足,連遊人也返樸歸真,漸漸變得“野”起來。作者描繪索溪峪獨特的美,洋溢着自己暢遊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課後透過各種渠道,收集描寫張家界、索溪峪的文章,細細品讀,用心體會:他們對索溪峪的感受是什麼?又是怎樣表達的?

(二)閱讀拓展訓練

山林之晨

吳春暉

雨,忽急、忽緩、忽飄、忽灑地下了一夜,終於在黎明即將來臨之際,悄然而住了。雨後初晴,碧空如洗。我帶着濃濃的興致,信步踏上了我家房後那曲折幽深的山徑。

四周滿溢着泥土的芬芳,混雜着草香、花香,使人精神爲之一振。那些圓圓的、亮亮的、潤潤的露珠,像散落的珍珠,像滿天星斗,掛在樹枝上和草葉上,閃閃爍爍,熠熠生輝。走不多遠,我的衣襟已溼漉漉的了,真可謂“道狹草木長,朝露沾我衣”呀!

樹林中的歌唱家--小鳥,倏的一下,從一個樹枝飛到另一個樹枝,抖落了顆顆“珍珠”,愉快地跳着、唱着;那叫聲,時而婉轉,時而酣暢,使人爲之陶醉。或許因爲“鳥鳴山更幽”的緣故吧,此時的山林愈發清幽了。

晨霧似乳白色的薄紗,如夢、如幻、如詩、如畫,揮不走,扯不開,斬不斷,擋住了我的視線,我有一種飄飄然乘雲欲飛的感覺。山披着霧,霧籠着山,綠色透着白色,白色浸着綠色,如同掛着白霜的綠葡萄,又好似典雅清秀的山水畫。莽莽蒼山似乎在酣睡着。

漸漸地,羣山就像一個個嬌美的維吾爾族少女,揭開層層潔白的面紗,臉頰飛起了一抹淡淡的紅雲,然後脫去白紗,換上了淡淡的桔黃的綴着珍珠的衣裙。那珍珠太小了,又太多了,有的地方是亮晶晶的一片,折射着一抹陽光,閃動着美麗的光澤。我不由地注目凝望,看着看着,羣山已悄然無聲地穿上了深綠色的長裙,霞光圍繞着她美麗的身軀,爲她鍍上了一圈金色的光暈……

露珠也似乎驚詫於眼前的景色,悄悄地溜到別處遊玩去了,地上留下了它們的痕跡,溼溼的,潤潤的。透過枝葉的間隙,霞光執拗地照在我的臉上、身上。此時,山林上空的晨霧已不見了,而山林之中,卻流動着煙波,薄薄的一層,長長的一縷,濃濃的一團,我似乎置身於仙境之中,不禁陶醉了。這時,一束陽光斜射着我的眼睛,我眯起眼來,望着這陽光的恩賜,心裏涌起一種莊嚴、聖潔的感覺。

恍惚之中我彷彿變成了花叢中的一朵,露珠中的一滴,羣鳥中的一隻,陽光中的一縷,我的魂靈飄起,似曠野的鳥兒在藍天中翱翔,拍打着翅膀,在更深遠的天空中自由飛翔。

此時此刻,在這靜寂的山林中,我激動不已,我想高歌,我想吟誦,我想歡呼,我想雀躍。哦,不!何必破壞這份屬於山林的清幽呢?只要深深吸一口這甜甜清新的空氣,就足夠了。還有,在心底高喊一聲:我愛你,山林之晨!

1.聯繫上下文解讀句子。

(1)“一束陽光斜射着我的眼睛,我眯起眼來,望着這陽光的恩賜,心裏涌起一種莊嚴、聖潔的感覺。”說一說,作者爲什麼有這樣的感受?

(2)“此時此刻,在這靜寂的山林中,我激動不已,我想高歌,我想吟誦,我想歡呼,我想雀躍。”作者到底想抒發怎樣的情懷?放飛心靈的翅膀,說一說或寫一寫。

2.這篇短文給人以清新明快之感,它描寫了哪些景物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短文語言優美,巧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分別找出不同的句子用心品讀,體會其含義與手法。

夏感

樑衡

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個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爐子上的一鍋冷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了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漸漸滋成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一堵黛色長牆。輕飛曼舞的蜂蝶不多見了。卻換來煩人的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地長鳴。火紅的太陽烘烤着一片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着,撲打着遠處的山、天上的雲,撲打着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擁着一艘艘的艦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着,飄過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麥香。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按繪畫的觀點,這大約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爲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爲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着事物的終極。夏正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黃色--收穫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啓後、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這時它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漫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着最後的衝刺。

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人們的每一根神經都被繃緊。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們早起晚睡亦夠苦了,半夜醒來還要聽聽窗紙,可是起風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雲。麥子打完,該鬆一口氣了,又得趕快去給秋苗追肥、澆水。“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他們的肩上挑着夏秋兩季。

遺憾的是,歷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卻極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裏。有閒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歡這種緊張的旋律。我卻想大聲讚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

1.解釋下列詞語。

春華秋實:閒情逸致:

2.依次填入文中括號處的一組詞語,恰當的是()。

A.垂直頂着悄然生長B.長着結着默默前行

C.挑着舉着匍匐前進D.舞着搖着歡樂行進

3.第一段劃線的句子採用了比喻手法,說說作者用此比喻的意圖是什麼?

4.體會句子包含的思想感情。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他們的肩上挑着夏秋兩季。

5.最後一段寫到“歷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作用是什麼?

6.最後一段寫到夏季“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裏”,結尾處又“想大聲讚美……黃金的夏季”。

(1)這兩者是否矛盾?請簡述理由。

(2)作者爲什麼要讚美夏季?

7.通觀全文,選出不屬於作者所體會到的“夏感”的兩項是()。

A.“充滿夏天的是一個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

B.“而夏呢,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裏。”

C.“有閒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歡這種緊張的旋律。”

D.“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天地間升騰。”

E、“夏正當春華秋實之間,……正是一個承前啓後、生命交替的旺季。”

8.夏天是炎熱的,難耐的,但不同的地方並不完全一樣。小朋友,你那裏的夏天給了你怎樣的感受呢?用一段話寫一寫夏天的太陽、雨或者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