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初一上冊第四單元導學案

初一上冊第四單元導學案

初一上冊第四單元導學案

理解內容,概括要點

1.化石吟

2.看雲識天氣

3.綠色蟈蟈

4.月亮上的足跡

5.山市

興趣情境導引

1、課間,初一(2)班教室。小明和小軍正在爲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進行着激烈的爭論。

小明:雞是由蛋孵化出來的,沒有蛋怎麼可能有雞呢?所以我認爲應該是先有蛋後有雞。

小軍:你說的不對,應該是先有雞後有蛋。蛋是雞生的,沒有雞哪來的蛋呢?

……

聰明的同學,你贊同誰的觀點呢?或許你還有自己的見解吧!

2、“神舟”四號飛船成功返回在內蒙古中部準確着陸

新華網北京1月5日電。北京時間1月5日19時16分,“神舟”四號飛船在完成預定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後,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準確着陸。至此,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四次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神舟”四號飛船於2002年12月30日凌晨在酒泉載人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按預定.計劃在太空飛行了6天零18小時,環繞地球108圈。“神舟”四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艘無人飛船,除沒有載人外,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完全一致。在這次飛行中,載人航天應用系統、航天員系統、飛船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全面參加了試驗,先後在太空進行了對地觀測、材料科學、生命科學試驗及空間天文和空間環境探測等研究項目;預備航天員在發射前也進入飛船進行了實際體驗。飛船在軌飛行期間,船上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寶貴的飛行試驗數據和科學資料。

“神舟”四號飛船的返回艙將在近日運回北京,由科研人員對飛船及試驗項目進行技術分析和科學研究。飛船軌道艙將繼續在軌執行並進行有關的空間科學和應用試驗。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家稱,“神舟”四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和返回,表明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技術日臻成熟,爲最終實現載人飛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神舟”四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和返回標誌着我國的科學技術和太空探索又向前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炎黃子孫爲之歡欣鼓舞。你還知道關於太空探索的其他情況嗎?

同學們,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既美麗又神祕,還有許許多多的奧祕等着我們去探索。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一組課文都是以探索自然世界爲主要內容的文章,相信大家透過這個單元的學習,一定會激發起對未知世界進行探索的濃厚興趣,一定會更加熱愛科學,熱愛生活。

難點互動探索

難點問題1 把握文意

生:老師,把握文意是什麼意思?

師:把握文意就是概括性地瞭解文章的大意。

生:在具體的閱讀中,怎樣纔算是把握了文意呢?

師:透過閱讀理解了文章主要寫了什麼,明白了作者要表達的主要意思,這就是把握了文意。

生:我知道了,把握文意就是歸納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或主題思想。

師:可以這麼認爲,你很聰明。

生:老師,把握文意有哪些具體方法呢?

師:首先我們可以抓住文題進行分析。本單元課文雖然文體不一,但文題都與文章的中心密切相關。如《綠色蟈蟈》《山市》文題揭示了說明的對象,我們不難理解前者應是主要介紹蟈蟈的特徵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後者應是介紹“山市”的形成變化過程和特點等方面的知識;《看雲識天氣》從文題我們也不難看出文章主要寫的是“雲和天氣之間的關係”;《月亮上的足跡》主要是寫人類登上月球的經過;而《化石吟》則是要讚美“化石”記錄生物進化的豐功偉績。

生:其次呢?

師: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文章的.寫作順序。閱讀不可能“窺一斑而見全豹”,看一篇文章,首先要弄清楚文章中說了什麼人或事,作者是怎樣行文佈局的,必須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才能準確把握文意,這是閱讀中最重要的一環。

生:理清文章思路確實非常重要。

師:第三,在課文閱讀時我們還要善於把握文章中的關鍵性語句,藉助文中的一些關鍵詞語來概括全文要點。

生:還有其他方法嗎?

師:我認爲“複述”對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要點也很有幫助。

相關知識連結一:文章結構

文章結構是指文章各部分的組合形式。具體地說,是指文章各段之間的組合安排,它要服從表現文章中心的需要。文章的段落、層次、開頭、結尾、過渡、照應、標題,都是文章的結構,因此分析文章結構層次,應着重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繫,段與段之間的關係。結構是文章的架子,是文章內容的組織安排,是作者思路的具體體現,循着文章結構,我們就能把握作者思路,理解文章主題。主要結構類型有總-分-總,總分,分總等。劃分層次,就是分類,把相同的內容合併爲一層,把不同的分開,是準確理解文章內容和寫法的重要手段,一般來說,可按分類集合原則,從時間、空間、邏輯等方面入手劃分。

相關知識連結二:準確概括文章內容要點

概括文章內容要點,關鍵在於找準中心句,主旨句、點題句、警策句、議論抒情句,這些都是表明作者思路的關鍵句,它是我們理解內容、分析文章的基礎。這些句子一般都表明了作者的.寫作目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思想感情高度濃縮的結晶,含義非常豐富深刻。當然,還可利用題目或利用開頭、結尾的過渡、照應,並聯系全文,把有關的要點提煉出來,組合在一起,概括成中心內容。

相關知識連結三:複述課文

① 詳細複述 ②簡要複述 ③ 摘要複述 ④創造性複述

品味語言的準確性 把握說明的條理性 抓住對象的特徵性 理解知識的科學性

範例1、概括《化石吟》的主要內容,體會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

①《化石吟》是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讀這首詩可以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思。標題中的“化石”點明瞭抒寫對象;“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裏是讚頌的意思。我們不妨給自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化石有什麼作用?作者要讚美什麼?

②理清作者思路。全詩共7節,可分3層。第1、2節爲一層,透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6節爲第二層,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第7節爲第三層,迴應第1、2節。結構上首尾呼應。

③第3至6節是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可透過反覆誦讀,抓住關鍵語句,體會化石的作用。“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是表現作者思路的句子,由疑問轉而寫飛揚的思緒。“描繪出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表明科學家透過對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進化的科學觀點,否定了上帝創造萬物的謬論。“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資訊”,“猶如把生命檔案細細描畫”,說明了這些化石爲科學家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啊,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想像着它們在蔥鬱的遠古森林中引頸長吼,我們能不讚嘆大自然的高妙嗎?

解答:

寫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讚美了科學的神奇和大自然的偉大。

解題方法連結

這首詩比較好懂,學習時要善於展開豐富的想像和聯想。放開去想,去說。要注意把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起來,既學到了有關詩的知識,又學到了自然科學知識。

結合這首詩的學習,可以參觀自然博物館,或者找一些介紹古生物的畫冊(這種畫冊很多)看看,培養自己對生物進化的興趣。

朗讀,應該作爲學習本課的一種重要手段來看待,因爲朗誦不僅是對課文內容的再現,它也是一種再創造。無論是從生理角度,傳統讀書方法,語文教學本身,還是從審美陶冶的角度來看,加強朗讀,都是非常重要的。

範例2、《看雲識天氣》一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雲和天氣到底有着怎樣的聯繫?

分析:

①《看雲識天氣》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作者在說明的過程中,選取了恰當的說明角度和說明順序,因此顯得層次清晰,條理分明。

②課文緊扣題目,採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進行說明。首先指出雲和大氣的密切關係,說明看雲可以識天氣。然後重點說明怎樣看雲識天氣。其間寫了八種雲的形態和光彩,說明它們和天氣變化的關係。最後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整個文章結構完整,層次清晰。

③文章先說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雲,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一句總說,然後描繪了萬千姿態的雲。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後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雲的光彩同天氣的關係”,最後一段.總結全文。在文章內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來介紹的。例如第3段,把“薄雲”又分爲“捲雲”、“卷積雲”、“積雲”和“高積雲”,並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係。

解答:

《看雲識天氣》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

雲的種類 雲的形狀 天氣的情況

捲雲 像羽毛,像綾紗 陽光可以透過它照到地面,不會帶來雨雪。

卷積雲 像粼波 它不會帶來雨雪

積雲 像棉花團 在天空映着溫和的陽光

高積雲 像羊羣 雲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

卷層雲 彷彿白色綢幕 它向前推進,天氣將轉陰

高層雲 像毛玻璃 它預示將要下雨或下雪

雨層雲 佈滿天空 連綿不斷的雨雪就要開始下降

積雨雲 形成高大的雲山 馬上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