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駕馭我的情緒說課稿

說課稿1.9W

本節課是針對初一學生的青春期情緒輔導。主要採用情緒的認知理論爲指導,以團體活動爲主要形式。

駕馭我的情緒說課稿

一,活動理念及目標設定

情緒作爲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伴隨着其他心理活動。所伴隨情緒的性質,狀態,對人們活動的效率和效果有很大影響。作爲正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其身心快速而明顯地發展變化着,自身和環境的一系列變化,使身心尚未發展成熟的青少年感到措手不及,而各方面的矛盾,困惑,都有可能引發並表現爲情緒問題。學生在心理期末考覈及平時的《成長檔案》交流中,就大量反應出學習壓力,人際交往,自身發展等方面的情緒問題。因此青春期情緒輔導顯得尤爲重要。初一下學期是初中情緒輔導的最佳時機:一方面,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初中生活,對學習,人際交往等已有了很深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自我意識尚未發展完善,他們主動探索並樂意接受,嘗試新的觀念,思想,可塑性很強。抓住這一時機,爲學生提供有效的引導,將有利於他們積極應對生活中遇到的情緒問題。

初一下學期的學生已具備情緒方面的基本知識,因此,從實用性角度出發,本節課側重於情緒調節的方法,並利用這些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情緒調節的方法有很多,最根本,最有效的消除消極情緒的方法是調整認知。因此本課選擇情緒A-B-C理論爲指導,同時也作爲本課的主要線索。在A-B-C理論的模型中,A指誘發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指在特定情境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爲的結果(Consequences)。通常,人們會認爲人的情緒及行爲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但ABC理論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爲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纔是引起人們的情緒及行爲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本課的中心目標是情緒調節的方法,採用ABC理論調節情緒,首先要澄清情緒與認知的關係,因此設定目標1:幫助學生了解情緒和認知之間的關係,探討情緒產生的原因。讓學生體會不同的認識,帶給我們的不同情緒,決定我們情緒的是自身因素而不單純是外界事物。這是本課的基礎。

在學生體會到認知與情緒的關係後,設定目標2:幫助學生學會消極情緒的調整方法,透過調整認知,改善情緒。目標2也是本課的目標。

學習方法是爲了解決實際問題,最後淡化方法,因此設定目標3:學生互助調節生活中實際的消極情緒。這是目標2的應用,又可以檢驗目標2的達成。

二,教學過程設計

團體輔導仍然以活動的形式爲主,注重學生自己體驗,自己得出結論。而老師只是搭建框架,穿針引線,具體內容由學生自己創建。根據活動目標,本課設計如下:

1,暖身活動:石頭剪刀布。團體活動中的暖身活動非常重要,既要起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作用,又要引出主題內容。而本課的暖身活動,在考慮其趣味性,易操作性的同時,不僅要引起學生情緒,還力求引起學生情緒的變化。因此選取了最簡單的遊戲,並利用改變規則的方法來控制學生情緒。

2,情緒產生的原因。在探討情緒產生的原因環節,利用了心理學中典型的雙歧圖。雙歧圖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又不失通俗性和趣味性,可以使學生在趣味中思考,探尋答案。然而雙歧圖有很多,在選取時同樣要考慮情緒因素,即不同的角度能引起反差較大的情緒。選取了《骷髏與晚宴》,使恐懼的情緒和溫馨,快樂的情緒形成對比。

3,情緒調節階段,首先設定一個人際交往中的典型情境:"和老師鬧矛盾",引導學生總結,思考消極和積極兩方面的想法,由此引起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在這樣事件——想法——情緒的分析中,構建起ABC理論的框架。對比分析中,很容易使學生認同透過改變認知,想法,可以改變情緒。本環節中,在理論的講解上必須把握好深度。若沒有理論做線,則學生的思考如零落的珍珠,穿不起來;若理論講解過深,不僅使團體輔導變得枯燥,且很容易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陷入自己講不清,學生聽不懂的困境。因此將ABC理論簡化爲遇到事件A,產生想法B,引起情緒C,決定我們情緒的是我們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事件本身。這樣簡單明瞭,且符合學生之前推理的過程。

4,組內互助。組內互助階段,不再追究不合理信念,而只是討論對於同學的煩惱,有哪些積極的想法,可以幫助他解決消極情緒。利用合理情緒的想象,使合理信念,想法取代不合理信念,想法。

5,行爲反作用於情緒。情緒管理的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是調節過於激烈的情緒,避免情緒狀態下的極端行爲。ABC理論中,C不僅指情緒,而是指個體的情緒及行爲結果。因此作爲補充,在一時無法改變認知的情況下,可透過外在行爲暫時調節情緒的強度。情緒得到緩解後,更有利於理清思緒,理性認識問題,再從根本上處理引起情緒的事件。這樣以調整認知爲主,行爲調節爲輔,使ABC理論的方法更加實用,有效地應用於情緒調節中。且本環節調節情緒範圍更廣,個人性更強,全班每個同學都可以思考自己的問題,體驗情緒的變化。

三,本課感受

第二次上彙報課,有很多不同於以前的感受。

其一,在課題選擇和目標設定上更有把握。初次彙報課,爲選題要參考大學理論知識,對學生普查,向李老師請教。而經過一個多學期與學生的相處,多方面的交流溝通,學生存在的很多問題已瞭然於心,平日就積累了幾個必須與學生探討的話題。而對於學生集中存在的問題,從前李老師告訴我時,只是單純的接受和記憶,現在在實踐中有了切身體會並從內心達到認同。因此課題選擇和目標設定上不再那麼困難和模糊。

其二,目標設定和教學過程設計上更注重實用性。學生不需要高深的心理學理論,更不需要說教。道理他們都會說,問題是會說不代表從內心認同。因此教學過程的設計上仍然強調學生在活動中自己體驗,自己感悟。關於情緒的內容有很多,有些是學生已知的.,不用講,有些知識學生知道但不會應用。教學設計經過反覆修改,大膽刪減了通常放在第一環節探討的"情緒的重要性",情緒重要誰都知道,重要性誰都會說,不必在課堂上贅述。刪減後情緒調節的重點更加突出,且將節省的時間用於補充透過行爲調節情緒的方法,實用性更強。

其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從內心相信學生的感知能力。心理課上沒有會不會,也沒有對不對。李老師和我在評價學生反應時,通常先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只要教學設計到位,能吸引學生參與體驗,學生自然會在體驗中得出積極的,建設性的結論,從而達成教學目標。即使出現消極,負面結論,也不必急於批評,指正,學生會在團體的壓力與動力中辨別好與不好,在生活中修正,消退負面觀點。這樣信任與接納的氛圍,更有利於學生髮揮其主動性與創造性。

四,遺憾與不足

同一節課即使在不同的班級上八遍,不斷的修正中每節課仍會有缺憾。本次彙報課也不例外。

首先,在情緒產生的原因環節,究竟是外界還是自身決定我們的情緒這個問題上,之前的三個班都存在激烈的爭論,雙歧圖的分析就顯得很有價值。但意料之外, 6班一開始幾乎就一致認爲自身態度決定情緒,這已契合了情緒ABC理論的觀點,進一步的探討就顯得沒有必要。這種情況下應果斷處理雙歧圖的分析,將探討改爲簡單印證學生的觀點。

還有,最後一個環節,行爲反作用於情緒,講解時本應在板書上有所體現,即情緒C再往後推一步,產生不同的行爲和表情,行爲,表情反作用於情緒,形成很完整的體系。板書遺漏了這一步,則最後一個環節就顯得有點突兀,與前面內容沒有達到很好的整合。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計思路和反思,不足之處誠懇地希望各位老師多多指正,以幫助我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

標籤: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