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日本》說課稿

說課稿2.55W

《日本》說課稿1

一、教學設計說明:

《日本》說課稿

本課內容選自湘教版七年級第三章第一節《日本》第一課時:“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學內容。

二、授課類型:新授課

三、教材分析:

1、編者思路:

(1)教材前後聯繫:

湘教版教材編寫由“大洲-地區-國家”組成,層層遞進。“日本”這節內容,是初中世界地理部分中第一次單獨講授一個國家的教材。因此,這一節教材具有國家地理起始課的功能,應起到說明國家地理學習目的和方法的作用。日本是東亞乃至世界的一個經濟大國,與我國經濟貿易聯繫密切。由於種種關係,學生對於日本較爲熟悉也興趣較大,對日本有很強的認識願望。學習這一節在當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日本”一節自然地理部分,包括東亞島國、多山的地形、溫溼的氣候等內容。這部分知識,可解釋一些生活現象及問題,能較好的調動學生積極性,可爲進一步學習日本的經濟打下基礎。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學生在認識大洲,瞭解地區之後走進的第一個國家。因此,本課從內容上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應用,學好它又爲今後學習其它國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能說出日本的位置與領土組成。

B、瞭解日本的地形特徵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特徵。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地圖和資料,瞭解自然地理特徵,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

B、運用板快構造學說,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透過對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的學習,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樹立“事物是聯繫的,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A、日本位置、領土組成。

B、地形特徵。

C、氣候特徵。

(2)教學難點:

A、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

B、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 .

C、學會學習國家的一般方法 .

四、說教法:

針對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本節課教材特點,根據教學基本原則和規律,爲實現上述目標,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準備採取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A、在教學形式上力求突破“爲了學地理而學習地理”的思想瓶頸,關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話題或生活常見現象,設定問題情境,創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B、利用學生對日本的熟悉,引導其自主探究,關鍵問題“引而不發”,不用成熟的結論來代替學生的思考,問題解決得完美與否並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教學就是有意義的。

C、比較分析法,透過對照得出區域地理特徵。

五、說學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獲得必需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本節課將對學生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1)探究能力指導:

學生對日本較爲熟悉,因此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經過思考、討論來解決問題,重在參與積極思考的這一過程,以培養自我的學習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導學生髮現、分析周圍的地理事物,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把地理理論知識用到生活中去,兩者要相結合,相促進。

(3)重視地圖的作用: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應該引導學生注重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養成從圖中提取資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六、說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前準備] 教學前要求學生先去搜集有關日本的資料,事先對日本有一定的印象。

[日本映象]

教師透過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觀,創設一個生動、誘人情境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輕鬆愉快地進入新課的學習當中。 課前蒐集資料

傾聽、感受、思想

培養學生獨立積極蒐集資料,探究學習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習興趣及學習效率。

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及思維,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過渡講述]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日本”瞭解一下這個國家自然環境。出示日本自然地理結構圖。

[講述]

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大洲、地區兩種範圍大小不同的區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圖判讀一個區域的位置、範圍呢?今天我們用同樣的方法來了解一下日本的位置、領土組成。

[情境創設]

以現實生活爲基礎,設問:某國試飛導彈出現故障,一下子墜落在30N-45N、140E-145E的海域,哪個國家會提出抗議?

利用日本地形圖找出的海陸位置及領土組成

日本是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領土由______島、_____島、__ ___島、___ _ __島等四大島嶼以及附近的小島組成,東臨 洋,西臨 海。

日本的緯度位置是

你會自己分析英國的地理位置嗎?

[組織學生交流]

以“牛刀小試”的形式讓學生動手計算日本人口密度,並與中國進行比較,透過設問:“結合日本國土形狀,你能從上面的表格用簡短語言概括日本的特點嗎?”引導學生得出日本地狹人稠的特點。

強調日本是一個面積狹小的島國,人口密度大。

[過渡]日本這個國家經常聽說地震、火山現象,們來看一下。提供日本的地震、火山視頻及資料

設問:“有人認爲:火山、地震是上天對日本人發動二戰的報應,對嗎?”

演示日本由於處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因而多地震、火山。

出示地形示意圖讓學生有個形象的瞭解,然後讓學生讀圖,完成相應的練習

設問:“日本的河流短小湍急,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及利用日本的兩個象徵之一“櫻花”引入氣候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視頻,利用其直觀的視覺效果及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對氣候有心理感受。

[設情境,學生討論]

在冬季,北京的什剎海的湖面到處是歡快的溜冰的人羣,而在日本東京的公園卻有人在划船,這是爲什麼?

出示日本氣候類型圖

爲了體現日本氣候的海洋性特徵,把其氣溫、降水以柱狀圖形式體現與北京進行對比,得出“與亞洲同緯度相比,夏季較涼爽,冬季較溫暖,全年降水量較多”的特徵

學生比較 “大陸性特徵和海洋性特徵的含義?”

[複習小結]

出示本課思路分析結構圖

[練習鞏固]

課本:

P66-67活動題

調查身邊的日本事物

思考:假如你是日本首相,依據日本自然條件你會如何發展日本的經濟?

回憶,總結

學生看圖思考

讀圖,說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組成。

試着分析

計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學生回答:“不對”

認真觀察

讀圖完成相應練習

討論

觀看視頻

學生討論

學生思考、討論

學生回憶,回答

課後分組討論學習

讓學生了解學習自然地理的一般思路,也是歸納方法,實現技能的遷移、鞏固創設教學情境,利用學生興趣的問題引入,提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好奇心驅使下,以高度智力投入學習活動,而且是學習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學習活動。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培養運用地理語言準確表述的能力

利用多媒體給學生直觀感受

利用學生興趣的問題引入,創設情境,同時充分估計了學生的回答,自然的實現教學內容的過渡

利用地圖的優勢,化抽象難以理解的或無法瞭解的內容以直觀簡潔的方式呈現

培養學生的讀圖觀察、應用資料的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直接掌握知識,也作爲參與教學的一種形式培養將地理事物聯繫起來思考問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聯繫生活實際,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課改精神

不用成熟的結論來代替學生的思考,問題解決得完美與否並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教學就是成功的。

透過對照得出區域地理特徵

鍛鍊學生的思維,也學會比較法在地理中的使用及重要性

透過回顧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以結構圖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同時更好的理解地理事物之間存在內在聯繫的觀點

“調查身邊的日本事物”給了學生突破課堂學習的空間,使其能自主或合作式地瞭解我們身邊的世界,讓地理的學習在課外得到延伸,同時也體現地理就在生活之中的課改思想,鍛鍊學生的應用知識能力。“假如你是日本首相……。”角色扮演,提高學生興趣,同時也作爲下一節課教學的知識準備。

《日本》說課稿2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一、教學內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七章第一節《日本》,下面我就從說教材、說重難點、說學情、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反思這六個環節來對本節課進行說明。

1、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一節內容《日本》,

是在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之後學習的第一個亞洲國家,也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國家地理,從教材編排的位置和順序來看本節內容十分重要;之後將要學習印度、俄羅斯等中國的鄰國,那麼這節課如何學習?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有怎樣的效果?看起來就非常重要了!這節課的學習方法將會爲後邊國家地理的學習起到重要的指導和示範作用!

(2)、說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的構成和主要城市的分佈

②瞭解日本的自然環境特徵

③掌握地震火山發生的原因和了解防震方面的知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學生透過自制日本輪廓圖熟練掌握相關知識

②學生之間相互討論讀圖分析、合作探究得出問題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教給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

②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③培養學生的防震意識,使他們懂得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二、說教學重難點

依據以上教材和三維目標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

①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的構成和主要城市

②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教學難點:

①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地理位置的方法

②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三、說學情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從學生自身的特點來看:七年級學生剛剛升入初中,對初中生活比較好奇,往往出現想要表現自己卻又害怕表現自己的現象,一般來說,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比較表面,比較膚淺,對問題的也不能夠深入研究,在思想上不是很成熟。從學生知識的儲備來看:透過上一學期地理課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讀圖、析圖、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而且我們剛剛學習了《亞洲》,爲本節課我國鄰國《日本》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所以只要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完全有能力透過相互合作較好掌握本節內容。

四、說教法和說學法

針對具體的學情,依據新課標的理念,我確定了具體的教學方法:讀圖導學法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小組之間帶着問題去認真讀圖——讀出圖中都有哪些資訊。比如看圖例,什麼顏色的海拔是多少?看經緯度,這個國家的範圍是多少?學會析圖——找出規律,分析特點。比如海拔中不同的顏色變化有什麼的規律?這樣的規律將會有什麼樣的特點?從地圖中獲取需要本節課所需要的地理資訊——提煉本節課都需要的資訊。如何將這些資訊進行整合?如何將這些資訊進行總結?等等。小組之間透過合作探究,可以對某些問題進行分解,然後共同合作完成,也可以一塊共同完成。比如分析英國和日本同爲島國,這兩個國家所跨經緯度範圍有何不同,對地理環境有何影響?那麼就可以把這個問題進行分解:每組中兩個同學研究日本的經緯度?兩個同學分析英國的經緯度?然後共同探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樣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得出的結果學生記憶非常深刻,不僅增強他們之間的團隊的合作意識,而且培養學生的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其實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特別強,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常常出現學生想要突顯出自己組是最棒的,沒有討論完就急急忙忙舉手回答,回答結果不是很完整或者答案可能有偏差,這時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鼓勵性的評價,最終使學生透過合作探究得出完整的答案。比較教學法也是地理經常用到的教學方法,透過自己熟知的某一地區的知識來分析與此有相關其他地區的相關知識,進行比較學習,比如分析中國是不是一個多地震國家?多地震的原因是什麼?就可以借鑑學習日本多地震的原

因的方法來分析。總之,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目的是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宰課堂,把課堂交給學生,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讓學生學習“有法可依”使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的過程體現效率!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導課是由四名學生自導自演小品“日本國旗——太陽旗的由來”匯入新課,新穎的導課使學生在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下進入課堂。

2、小活動:“擊鼓傳話”活動

“擊鼓傳話”,此時傳的“話”爲關於學生自己知道的或課前查到的關於日本方面的小知識,學生在進入新課之前說了很多日本方面的知識,展示了自己淵博的課外知識。從對本節課的作用來看,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所要研究的對象,對本節課的內容將不會陌生,爲新課講解做好鋪墊;從遠期的作用來看,根據初中生特有的好強心的特點,他們一般會特別羨慕別人淵博的課外知識,爲學生課外知識的大量閱讀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講授新課

⑴日本的位置,展示《世界地圖》,透過設疑,所處環境範圍由大到小層層深入,進一步確定:

①日本位於世界的哪個大洲?

②日本在亞洲的什麼方位?周圍有哪些大洋?

③日本與哪些國家隔海相望?

遞進式的問題,使學生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同時指出另一地區,讓學生分析其所處的位置,教給學生確定一個地方或國家地理位置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⑵日本的領土構成和主要城市的分佈

學生課前繪好《日本輪廓圖》,上課時小組合作討論,並能熟練填寫日本的四大島和主要城市的分佈,學生合作探究日本主要城市分佈方位的原因,爲下個知識點的學習做好鋪墊。

⑶日本的自然特點

主要透過日本的《地形圖》和《氣候圖》,小組之間透過讀圖分析、合作討論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氣候特點。以此爲基礎,對上個問題日本城市分佈方位的原因進行解釋,聯繫其他國家城市的分佈特點進行比較學習,教給學生分析城市分佈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在這一塊將兩大島日本和英國地圖進行比較,分析跨經緯度的大小,引導學生探究經緯度的範圍大小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⑷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出示《六大板塊示意圖》《世界火山地震帶圖》和《富士山圖》,

學生合作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並明確旅遊勝地富士山是活火山。把中國和日本進行比較,分析中國是不是個多地震國家?並探究其原因。並提出一般在什麼地方可能會發生地震?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聯繫“5.12”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模擬地震中,如何自救?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4、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這節課你都學到了哪些內容?

教師總結,再次強調本節課重、難點

六、說反思

本節課從教材所處位置來看,是學生所接觸的第一個國家地理,地位重要;從內容來看,爲後面俄羅斯、印度等國家地理的學習起到重要的指導、示範作用。所以對於本節課應如何教?教師怎樣教?學生如何學?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在本節課中,我以新課程理念爲依據,重視給學生創造機會,把課堂還給學生;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重視知識的拓展、延伸,使學生學習“有法可依”真正體現新課標的理念。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掌握知識,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樣也存在的問題,在對兩大島國英國和日本進行比較教學時,發現學生對經緯度有嚴重遺忘現象,學生合作討論時間過長,由此可見我課前準備工作還不夠充分,應該在課前進行調查,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到有的放矢,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日本》說課稿3

【說設計理念】

跨入21世紀的大門,各行各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它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改變着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正在受到巨大沖擊,探究性學習的觀念正在不斷深入人心。

現代教育觀認爲,知識不僅是一種靜止的“狀態”,更重要的是一個運動的“過程”。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分析、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甚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學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生髮展有用的地理,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富有個性的學習,從而達到學會學習,。

本着以上觀點,我進行了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以適應未來的終生自我教育、自我學習。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教材是七年級下冊第七章《我國鄰近的國家和地區》一章的第一節《日本》的第一課時,屬於世界地理中的國家地理,是學生在學習國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個國家。同學們學完亞洲後已有了學習區域地理的基礎,以後還會學習東南亞、印度、俄羅斯等.日本這一節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透過學習日本,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節不論在新教材還是老教材中,都是重點講解的國家,且對後面的國家教學,具有一定的示範作用.

日本第一課時部分內容主要爲日本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預防。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對如何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徵已有了一定得基礎,透過板塊運動學說的學習也瞭解了一些地震發生的原因。但學生對災害的影響和預防還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些知識點也就成爲本節課學生探究的重點。

2.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地理教學課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a.掌握認識日本的地理位置特點的方法,並會舉一反三。

b.瞭解日本突出的自然災害:多火山和地震,並分析成因。

過程與方法:

a.重在認識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特點、主要災害及成因分析的方法。

b.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聯繫的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

a.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觀和資源觀及生活技能,使他們懂得地震時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b.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c.培養學生關於探索地理事物因果關係的學習習慣.

【說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以上教材分析,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佈。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災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教學難點】

1. 日本的主要自然災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個國家的位置、地形的方法。

本節教材的重點是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及日本的主要自然災害成因分析,內容在前面已經接觸過,有一定的認識,但是由於中國和日本面臨同樣的問題,透過對比學習,學以致用,真正落實新課改的精神,使學生學到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難點是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分析,我確定這個難點的依據一是造成多震的原因是位置、地形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複雜的問題。二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較差,難以將諸多的地理因素綜合在一起,得出結論。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綜上所述,我把本課教學設計成一課時,關於日本多震的原因及預防,主要透過小組合作探究,得出結論。在教學方法上,我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爲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說學情】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爲初一學生,經過前半學期的觀察,感覺學生的基礎較好,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和邏輯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另外,學生透過學習本冊書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也積累了一定的讀圖、識圖能力和活動探究能力,讓學生獨立或在合作中進行讀圖、識圖並分析相關問題 ,更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需要。以上都爲本節課以探究活動爲主來進行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說教法】 讀圖導學法、活動探究法、比較教學法

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爲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主要透過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活動和資料,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讓學生透過自讀課文、分組討論,探究日本的自然環境特點和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地圖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透過一系列的地理知識的判讀並進行歸納總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多媒體,精心設計一系列活動,讓學生進行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探究問題的興趣,達到主動獲取知識的目的。我採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象,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二期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爲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透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變難爲易,學生更容易理解。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資訊如文字、圖像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作爲剛剛步入初一的學生,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地理學習上可能存在差異性,基礎弱特別是讀圖、識圖能力差的學生不一定能適應探究式的教學,設計暢所欲言、答疑解惑很必要,學業優良的學生會不滿足於教材現有內容,會提出一些邊緣性或更細的問題,教師不能限制其思考,在課堂上或課下進行指導,從而達到“因人施教”的目的。

【說學法】活動探究與合作交流

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斷解決每一個活動探究的問題,由“現象”到“本質”,透過歸納總結,不斷使自己的認知昇華,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採取合作交流的方法,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纔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於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方面滲透學法: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爲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透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爲學生的認知結構。

《日本》說課稿4

一.教材學情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來源於中學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一節。

日本是學生學習區域地理中的第一個國家.透過學習日本,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一般方法,對後面的區域地理教學,具有一定的示範作用.

2.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分爲四大部分:東亞島國、地形、氣候、多火山地震

3.學生情況分析

(1)、初一學生仍以感性認識爲主,對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學習較有興趣 ;

(2)、對學習“日本”的興趣濃厚;

(3)、如何學習一個國家的方法仍未明確

4.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日本的位置與領土組成。

(2)掌握日本的自然環境(地形、氣候、地震)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透過讀圖、分組討論、知識競賽等活動,掌握與日本相關的地理知識。

(2)運用地圖和學案資料,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防震減災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

5.教學重點、難點

結合七年級學生對地圖的分析、比較能力以及對區域地理的學習程度。 重點:

( 1)日本位置、領土組成。

(2)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徵(地形、氣候)

難點:

日本的地震原因及措施

二.教學學法分析

1、學法分析

根據青少年生理特徵而言,七年級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我將適時的運用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一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增強知識的直觀性。

由於青少年的思維發展是由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這一特點,我會透過直觀的圖形,圖表,將抽象的地理事物表現出來,變難爲易,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結合本節課活動設計多,活動拓展性強的特點,我會採用活動探究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以及科學探究能力。從而使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爲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另一方面使學生透過活動加深對教材的理解。

(1)、情境設定法。創設旅遊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符合初一學生的心智特點。 (以趣引人,暢享課堂)

(2)、問題開放討論法。利用學生對日本的熟悉,引導其自主探究,鼓勵學生髮表自主見解;符合“教學生學”向“教學生自己學”轉變的初中地理課改精神。(以問求學,探索新知)

(3)、地圖教學法。發揮地圖的輔助作用,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符合構建“高效課堂”的教改指導思想。 (以學促教,高效教學)

(4)、生活現象引導法。從生活中學習地理 —— 把地理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2、學法分析

(1)、小組合作探究法: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探究學習,以培養自學習探究能力。

(2)、地圖導學法: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引導學生注重養成從圖中提取資訊、發現問

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利用學案輔助學習。

兩種學法都切合了蘇聯教育家達尼洛夫和馬赫穆托夫提出的“問題—發展性教學”理論 。

三.教學過程

1、 旅遊情境匯入,創設教學線索

2、 出遊知識競答,瞭解日本常識

在課程的開端,我會先向學生匯入風光圖片播放日本民歌,這是日本官方對於其文化以及自然景觀的宣傳片。透過知識競答,使學生對日本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讓學生在課堂的一開始,就沉浸在具有濃郁色彩的日本民族文化中。從而匯入新課的學習——日本。

在教材分析中,我們已經提過,日本是學生學習區域地理中遇到的第一個國家,所以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教師要時刻伴隨着對區域地理學習方法的指導。

3、藉助各類地圖,用圖學習地理

首先,我會給出一幅世界地圖,讓學生從世界的角度去看日本,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相鄰國家和海洋,國土的大致形狀。從整體上把握日本的基本概況。之後,進入本節課學習的第一部分: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讓學生觀察日本的地形圖,在觀察的同時,思考我所給出的幾個問題:1日本的領土主要有那幾部分組成?2日本的海岸線具有什麼特點?3日本

的地形特徵是什麼?4、日本的地理位置?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進行觀察,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從而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在學生思考結束後,我將透過課堂提問的方式,檢驗學生的觀察結果,與學生共同總結出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徵。

4、聯繫生活實際,瞭解自然災害。

隨後,我會重新給出一幅世界地圖,讓學生注意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同時回憶我們在上學期所學過的海陸的變遷中板塊運動的相關知識。並在六大板塊示意圖中標註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運用板塊運動中地殼的變化,聯繫日本所處的地理位置,分小組討論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我會在聽取學生的答案之後,進行知識的歸納,進而得出結果,即日本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之間,地殼比較活躍,因此,多火山地震。

之後,透過日本95年神戶地震的震後紀錄片,使學生認識到地震對人類生產、生活所造成的嚴重危害,從而瞭解到防震減震措施的重要性。緊接着,讓學生透過日本防震日的防震演習及日本傳統民居建築的圖片和材料,增強學生防震減震的意識。最後,透過我所收集到的學校避震措施,進行簡單的現場演習。

5、生活場景參透,探究理解氣候。

最後,透過觀察亞洲氣候類型圖,判斷日本主要有什麼氣候類型,並利用同緯度的東京和北京氣候進行對比。緊接着,透過提問季風氣候的特點,

《日本》說課稿5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這一課主要寫戰爭年代,聶榮臻將軍關心照料在戰火中受傷的兩個日本孤女,並設法將她們送往日軍駐地。戰後,長大成人的孤女專程前來中國看望將軍,不忘將軍救命之恩。這件事成爲中日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從中我們可以感受聶榮臻將軍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情懷。全文共有6個自然段。可分爲四個部分:第一自然段寫八路軍戰士從炮火中救出兩個日本小姑娘。第二、三自然寫聶將軍無微不至地關心兩個日本孤女。第四、五自然段,寫聶將軍設法將兩個日本孤女送往日軍駐地。第六自然段,寫由親友撫養大的日本孤女專程來中國看望並感謝聶將軍。文章語言樸實,內容真切感人。教學中讓學生反覆誦讀,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聶將軍照顧兩個日本小姑娘的語言、動作、神態的語句感受他的崇高形象。

(二)教學目標:根據課文內容,從六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現狀出發,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聯繫課文內容說出日本人民爲什麼稱聶將軍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

3、憑藉具體語言材料,使學生感知聶將軍關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誼的體現,認識到中日友好是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三)教學重難點: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透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 體會聶將軍的慈善心腸、寬廣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難點是體會聶將軍說的話,進而讓學生感知聶將軍關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誼的體現,認識到中日友好是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二、說教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將採用以下兩種教學法。

1、採用品讀感悟法,以課文語言表達的特點爲切入點,抓住形象具體的感人細節,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反覆品讀感悟,體會語言表達的特點,感悟人物形象,體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學習寫法。

2、根據本課教材特點,遵循“積極指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創造學習、前後聯繫、讀中感悟、角色體驗,多渠道接受資訊。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細細揣摩,想法設法創設相應的情境,突破難點。

三、說學法

素質教育的真正落實,在於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真正着眼於學生的發展,就必須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要以“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爲基本思想。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有思考,發揮、表現以至於演示的機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成爲學習的真正主人。因此採用以下兩種學法:

1、質疑探究法。圍繞:“日本人民爲什麼稱聶將軍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進行提問,然後抓住描寫聶將軍的細節,讓學生主動探究。借肋文中的插圖提問:從圖上你看到什麼?感覺到什麼?再進一步交流對描寫聶將軍音容舉止的重點語句的探究,體會到聶將軍非常細心,從而體會聶將軍的“菩薩”心腸。以學生的感悟爲主,教師適當點撥,以讀代講,練習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培養創新思維。

2、引導學生採用自讀自悟,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的學習方式來理解課文內容。透過對重點部分的概括、揣摩、想象、誦讀等方法,深入人物的內心,感受聶將軍的品質。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位學生自始至終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並掌握從讀到思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四、說教學

流程設計及其理論依據總的設計意圖:設問入手,深入全文,抓重點句體悟人物精神,達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佳境。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鼓勵學生獨創思維,形成自己****的見解,進而培養了學生髮散性思維。

(一)談話複習匯入透過第一課時的學習,我們對聶將軍已有了初步的瞭解。那麼在日本人民的眼中聶將軍是個怎樣的人呢?(師板書:活菩薩 中日友誼的使者)思考:聯繫課文內容,說說日本人民爲什麼稱聶將軍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這樣設計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整體把握的能力。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印象。這樣的設計是運用舊知引入新知,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爲後文的學習作?鋪墊。

(二)精讀感悟,品味文字

1、在初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圍繞“日本人民爲什麼稱聶將軍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這一問題,默讀課文,進行圈畫批註,然後抓住課文中的重點句段,簡要寫出自己的體會。

2、小組內討論、交流,體會聶將軍的高尚品質。這兩個環節的設計,整體把握文字命脈,給學生創設了****思維和與別人交流合作的空間,也就是給學生留了準備的空間。這是教學****的體現,學生讀、思、議,教師參與引導、點撥,師生共同參與,及時引導學生聯繫課文談自己的觀點,以便學生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對人物的感悟。

3、全班彙報交流:隨學生的交流而靈活探究,學生說到那個問題,老師就引導來學習這一處。以學生的感悟爲主,教師適當點撥,以讀代講,練習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培養創新思維。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文字投影。出示聶將軍說的那段話:“他對戰士們說:“雖然****殘忍地殺害了我們無數的同胞,但這兩個孩子是無辜的,她們是戰爭的受害者。我們一定要好好地照料,決不能傷害日本人民和他們的後代。”

(1)引導學生緊緊抓住“雖然……但……一定要……決不能……”等詞句,反覆朗讀體會聶將軍寬廣的胸懷。

(2)激發學生想象的翅膀:想想聶將軍說這句話時會怎麼說。

(3)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這段話。設計意圖:讀書的實質是讓學生藉助文字同文章的主人公的情感碰撞,並與自己的心靈對話,讓學生透過文字走進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與之同思想,同****,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並讓學生藉助想象的創新,帶着情感去讀書,會讓學生感受到讀書的無窮魅力。出示聶將軍關心、照料兩個日本小姑娘的子:“聶將軍先抱起不滿週歲的小妹妹,看到她的傷口包紮得很好,便馬上讓警衛員去老鄉家給她找吃的。然後,又慈善地拉過那個大一些的女孩,親切地問她叫什麼名字。”

(1)彙報勾畫出聶將軍關心、照料兩個日本小姑娘的語句誦讀體驗,指導學生細讀體會:“馬上讓……然後,又……拉到懷裏……一口一口……喂”等重點詞句,感受聶將軍的慈善心腸和寬厚襟懷。

(2)借肋文中的插圖,提問:從圖上你看到什麼?感覺到什麼?再進一步交流對描寫聶將軍音容舉止的重點語句的探究,體會到聶將軍非常細心,從而體會聶將軍的“菩薩”心腸。

(3)讀出聶將軍的和藹可親。 設計意圖:這一段是聶將軍關心照料日本小姑娘的具體描寫,並且配上了畫面,聶將軍的音容舉止躍然畫上、文字裏。圖是文的映現,文是圖的延伸,引導學生將圖文結合起來,誦讀體驗,具體感受聶將軍的慈善心腸和寬厚襟懷。出示聶將軍的親筆信:“中國人民決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爲仇敵------我八路軍本着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爲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鬥到底……”

(1)從聶將軍的信中,你讀懂了什麼?引導學生理解“至仁至義”“ 有始有終”看出聶將軍的真誠、友善、具有國際主義精神。從這句話你還能體會出什麼?

(2)你認爲這句話該怎樣讀?(真誠、友善、奮鬥到底的決心)

(3)總結:從剛纔所讀所品的語句看,聶將軍確實是一位活菩薩,是至仁至義、心胸寬廣、心腸慈善的好將軍。因爲聶將軍的親筆信,語言凝練,含義深刻,這樣設計引導學生思考,啓發學生:將二自然段聶將軍對戰士們說的話與信中內容聯繫起來,反覆朗讀體會,領悟聶將軍恩怨分明,爲民族的生存與人類和平抗戰到底的決心。感受他的國際主義精神和至仁至義的品質,從而理解日本人民稱他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培養了學生精讀深思的良好習慣。

過渡:40年後,已成爲母親的美穗子和她的家,專程從日本來到中國看望她的救命恩人聶將軍,見面的情景十分感人。你能展開想象,描述一下當時的場景嗎? 昇華人物的品格:文中沒有提及感恩的場景,引導學生想象美惠子及家人的謝恩畫面,說一說,議一議,加深對日本人民爲什麼稱聶將軍是“活菩薩”“中日友誼的使者”的體會。這樣引領學生透過自己的語言、****、神情表達對課文人物的理解與把握,再現文章的故事結局,有利於學生想象、表情達意,內化文中人物形象,同時也使人物的精神得到昇華。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情感。

(三)迴歸整體,總結全文:聶將軍的慈善心腸、寬廣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使我們感受到聶將軍關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誼的體現,也使我們認識到中日友好是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五、作業設定,拓展練習

1、關注中日兩國的交往歷程,透過蒐集資料,討論聶將軍善待日本人民的現實意義。

2、想象美穗子和聶將軍40年後重逢的情景,把它寫下來。利用課文爲我們提供的機會,進行寫話練習,其目的是從讀後的感慨入手,促使學生有感而發,完成讀寫結合的遷移。

六、說書設計

7 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 活菩薩 恩怨分明 慈善心腸 中日友誼的使者 寬厚襟懷 至仁至義好的板書,能生動地體現教師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的處理,清晰地展現作者的寫作思路及文章結構層次。我的板書能準確地把握文章的內容與主題,抓住文章的要領,突出課文的重點與難點,能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覺,使學生一目瞭然地洞悉文章概貌。

《日本》說課稿6

1、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一節內容《日本》,

是在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之後學習的第一個亞洲國家,也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國家地理,從教材編排的位置和順序來看本節內容十分重要;之後將要學習印度、俄羅斯等中國的鄰國,那麼這節課如何學習?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有怎樣的效果?看起來就非常重要了!這節課的學習方法將會爲後邊國家地理的學習起到重要的指導和示範作用!

(2)、說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 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的構成和主要城市的分佈

② 瞭解日本的自然環境特徵

③ 掌握地震火山發生的原因和了解防震方面的知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 學生透過自制日本輪廓圖熟練掌握相關知識

② 學生之間相互討論讀圖分析、合作探究得出問題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 教給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

② 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③ 培養學生的防震意識,使他們懂得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二、說教學重難點

依據以上教材和三維目標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

① 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的構成和主要城市

② 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教學難點:

① 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地理位置的方法

② 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三、說學情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從學生自身的特點來看:七年級學生剛剛升入初中,對初中生活比較好奇,往往出現想要表現自己卻又害怕表現自己的現象,一般來說,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比較表面,比較膚淺,對問題的也不能夠深入研究,在思想上不是很成熟。從學生知識的儲備來看:透過上一學期地理課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讀圖、析圖、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而且我們剛剛學習了《亞洲》,爲本節課我國鄰國《日本》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所以只要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完全有能力透過相互合作較好掌握本節內容。

四、說教法和說學法

針對具體的學情,依據新課標的'理念,我確定了具體的教學方法:讀圖導學法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小組之間帶着問題去認真讀圖——讀出圖中都有哪些資訊。比如看圖例,什麼顏色的海拔是多少?看經緯度,這個國家的範圍是多少?

學會析圖——找出規律,分析特點。比如海拔中不同的顏色變化有什麼的規律?這樣的規律將會有什麼樣的特點?從地圖中獲取需要本節課所需要的地理資訊——提煉本節課都需要的資訊。如何將這些資訊進行整合?如何將這些資訊進行總結?等等。小組之間透過合作探究,可以對某些問題進行分解,然後共同合作完成,也可以一塊共同完成。比如分析英國和日本同爲島國,這兩個國家所跨經緯度範圍有何不同,對地理環境有何影響?那麼就可以把這個問題進行分解:每組中兩個同學研究日本的經緯度?兩個同學分析英國的經緯度?

然後共同探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樣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得出的結果學生記憶非常深刻,不僅增強他們之間的團隊的合作意識,而且培養學生的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其實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特別強,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常常出現學生想要突顯出自己組是最棒的,沒有討論完就急急忙忙舉手回答,回答結果不是很完整或者答案可能有偏差,這時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鼓勵性的評價,最終使學生透過合作探究得出完整的答案。比較教學法也是地理經常用到的教學方法,透過自己熟知的某一地區的知識來分析與此有相關其他地區的相關知識,進行比較學習,比如分析中國是不是一個多地震國家?多地震的原因是什麼?

就可以借鑑學習日本多地震的原因的方法來分析。總之,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目的是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宰課堂,把課堂交給學生,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讓學生學習“有法可依”使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的過程體現效率!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導課是由四名學生自導自演小品“日本國旗——太陽旗的由來”匯入新課,新穎的導課使學生在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下進入課堂。

2、小活動:“擊鼓傳話”活動

“擊鼓傳話”,此時傳的“話”爲關於學生自己知道的或課前查到的關於日本方面的小知識,學生在進入新課之前說了很多日本方面的知識,展示了自己淵博的課外知識。從對本節課的作用來看,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所要研究的對象,對本節課的內容將不會陌生,爲新課講解做好鋪墊;從遠期的作用來看,根據初中生特有的好強心的特點,他們一般會特別羨慕別人淵博的課外知識,爲學生課外知識的大量閱讀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講授新課

⑴日本的位置,展示《世界地圖》,透過設疑,所處環境範圍由大到小層層深入,進一步確定:

① 日本位於世界的哪個大洲?

② 日本在亞洲的什麼方位?周圍有哪些大洋?

③ 日本與哪些國家隔海相望?

遞進式的問題,使學生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同時指出另一地區,讓學生分析其所處的位置,教給學生確定一個地方或國家地理位置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⑵日本的領土構成和主要城市的分佈

學生課前繪好《日本輪廓圖》,上課時小組合作討論,並能熟練填寫日本的四大島和主要城市的分佈,學生合作探究日本主要城市分佈方位的原因,爲下個知識點的學習做好鋪墊。

⑶日本的自然特點

主要透過日本的《地形圖》和《氣候圖》,小組之間透過讀圖分析、合作討論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氣候特點 。以此爲基礎,對上個問題日本城市分佈方位的原因進行解釋,聯繫其他國家城市的分佈特點進行比較學習,教給學生分析城市分佈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在這一塊將兩大島日本和英國地圖進行比較,分析跨經緯度的大小,引導學生探究經緯度的範圍大小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⑷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出示《六大板塊示意圖》《世界火山地震帶圖》和《富士山圖》,

學生合作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並明確旅遊勝地富士山是活火山。把中國和日本進行比較,分析中國是不是個多地震國家?並探究其原因。並提出一般在什麼地方可能會發生地震?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聯繫“5.12”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模擬地震中,如何自救?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4、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這節課你都學到了哪些內容?

教師總結,再次強調本節課重、難點

六、說反思

本節課從教材所處位置來看,是學生所接觸的第一個國家地理,地位重要;從內容來看,爲後面俄羅斯、印度等國家地理的學習起到重要的指導、示範作用。所以對於本節課應如何教?教師怎樣教?學生如何學?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在本節課中,我以新課程理念爲依據,重視給學生創造機會,把課堂還給學生;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重視知識的拓展、延伸,使學生學習“有法可依”真正體現新課標的理念。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掌握知識,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樣也存在的問題,在對兩大島國英國和日本進行比較教學時,發現學生對經緯度有嚴重遺忘現象,學生合作討論時間過長,由此可見我課前準備工作還不夠充分,應該在課前進行調查,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到有的放矢,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日本》說課稿7

大家好,我是趙玉倩,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日本》,本節內容選自湘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章走進國家第一節日本第一課時“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學內容。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編寫由“大洲----地區----國家”組成,層層遞減。本節是在認識大洲,瞭解地區這後走進的第一個國家。因此,本課從內容上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應用,學好它又爲今後學習其他國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能說出日本的位置與領土組成。

B、瞭解日本的地形特徵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特徵。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地圖和資料,瞭解自然地理特徵,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

B、運用板快構造學說,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本節學習,學會描述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並會分析一個國家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使學生樹立“事物是聯繫的,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日本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徵。

(2)教學難點:氣候類型及形成原因。

二、說學情

初一學生正處於思維邏輯發展的關鍵時期,邏輯能力尚不夠強,但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慾強,好勝心切,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樂於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日本時要多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多以圖片展示,並儘量聯繫實際,以增強學生印象。

三、說教法:

針對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本節課教材特點,根據教學基本原則和規律,爲實現上述目標,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準備採取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A、在教學形式上力求突破“爲了學地理而學習地理”的思想瓶頸,關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話題或生活常見現象,設定問題情境,創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B比較分析法,透過對照得出區域地理特徵。

C 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的資訊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資訊,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喚起求知慾,強調重點,攻破點。

四、說學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獲得必需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本節課將對學生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1)探究能力指導:

學生對日本較爲熟悉,因此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經過思考、討論來解決問題,重在參與積極思考的這一過程,以培養自我的學習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導學生髮現、分析周圍的地理事物,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把地理理論知識用到生活中去,兩者要相結合,相促進。

(3)重視地圖的作用: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應該引導學生注重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養成從圖中提取資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五、說教學程序:

[日本映象] 透過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觀,創設一個生動、誘人情境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輕鬆愉快地進入新課的學習當中。

[講述]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大洲、地區兩種範圍大小不同的區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圖判讀一個區域的位置、範圍呢?今天我們用{觀察地圖}要求學生自習觀察地圖,透過地圖中瞭解日本的位置,領土組成。

[組織學生交流]

以小組分組討論計算的方式讓學生動手計算日本人口密度,並與中國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得出日本地狹人稠的特點。

[過渡]展示日本富士山圖片,因富士山爲活火山,匯出

日本這個國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問思考“日本爲什麼多火山地震”

演示日本由於處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因而多地震、火山。這樣圖片匯入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

聯繫實際,學生分組討論遇到地震時,我們該怎麼辦?聯繫實際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及利用日本的兩個象徵之一“櫻花”引入氣候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視頻,利用其直觀的視覺效果及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對氣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氣候類型圖

爲了體現日本氣候的海洋性特徵,把其氣溫、降水以柱狀圖形式體現與北京進行對比,得出“與亞洲同緯度相比,夏季較涼爽,冬季較溫暖,全年降水量較多”的特徵。

爲了鞏固課堂學習我佈置了一下練習:

1、課本66—67活動題。

2.蒐集日本風俗民情材料,使學生更全面瞭解國家。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日本》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1.教材分析:日本是學完亞洲後的第一個國家,屬於區域地理中的國家地理,同學們學完亞洲後已有了學習區域地理的基礎,以後還會學習東南亞、印度、俄羅斯等。日本這一課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對學生學習國家地理有着引路的做用非常重要。

2.教學重點: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徵;分析評價一個國家的自然環境。

3.教學難點:學會學習國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抓住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4.教學方法:自學合作法,談話法,透過學生自學,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難於理解和把握的知道,師生透過問答式的推演,來說明地理事物的因果關係;並比較分析,最後總結出區域特徵。

5.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透過閱讀日本地形圖,分析日本的領土組成,地形及海岸線特點等,讓學生掌握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並初步學會從兩用的資料中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能初步說明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初步學會根據日本有關地理資訊,歸納總結其地理特徵的能力。

透過分析日本自然環境的特點,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透過各種途徑感知地理事物,形成地理知識;初步學會根據內容收集地理資訊,並透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分佈及特徵。

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對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

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提出探究思路,蒐集相關資訊,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

運用適當的方法和,表達自己學習體會,看法和成果,並與別人交流。

(3)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習對地理問題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給學生提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識記日本的位置、組成和首都;根據地圖資料,說出日本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指出日本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和突出的自然災害,並說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6.教材處理:我把這堂課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日本的自然環境,第二部分是對自然環境的評價。第一部分的處理打破了原有教材的內容,添加了日本氣候的介紹,這樣考慮是基於日本是我們學習的第一個國家地理,保證知識結構的完整性,也是對國家地理學習方法的鋪墊。另外把區域評價拿出來作爲一重要部分,爲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教學設計

爲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用學生熟知的《哆啦A夢》主題曲引入正課,用學生喜歡的歡快的音樂匯入,讓學生的眼前一亮,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匯入,也會讓學生感覺很親切。而後讓學生暢所欲言,你瞭解哪些關於日本的事呢?根據學生說述,展示一些日本的風光圖片,圖片的落腳點是富士山。這一節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被譽爲:櫻花之國、火山地震之邦的國家-----日本。

由於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國家地理,對如何學習國家地理還有一些困惑,爲此,在我設計了一個國家地理學習框架:國家地理,主要是自然環境、經濟特點和人文特點等,自然環境中,又包括位置、地形、氣候、河湖等要素,

富士山是日本的代表性地理事物。它山頂終年積雪,風景秀麗,是日本著名的旅遊勝地。它之所以著名還因爲它是一座活火山。

富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基礎好的同學可以答出六大板塊學說。

爲了更形象地說明富士山的形成原因,用flash展示“太平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衝,板塊碰撞,地殼破碎”的動畫,並提問板塊俯衝的結果如何?大陸板塊上拱,隆起出露海面,形成什麼?(島弧鏈)日本就是位於這一鏈上的羣島國家。日本處於這一交接帶上,容易出現哪些地質災害?(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投影展示日本多地震多火山的數據。

提問:你還知道哪些國家多火山地震?(例如中國等)逐一分析地震原因。

然後承轉,自然環境還有許多要素,接下來逐一分析其特徵和成因。

首先是領土組成,讀圖認知四個大島與數千個小島及周圍的海域。爲了識記,設計了兩個排序:(排序活動)從大到小強調特徵;從南到北強調位置。其次是位置,鑑於位置是決定一個國家或區域自然環境特徵的重要因素,因此採用了大量圖示,與同學們在圖中分析,加強感性認識,從而上升到理性認識,培養讀圖識圖的能力。位置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關位置。

在介紹氣候的時候,首先出示亞洲氣候類型圖,由大規律引出小特徵,對比同緯度中國的氣溫和降水,體現日本季風氣候的海洋性,加深對島國深受海洋影響的認識。

接下來幻燈片出示日本地形圖,按照分層設色表找出日本的主要地形類型。再出示日本剖面圖,強調日本地形起伏大、多山地、少平原的特徵。

(提問)爲什麼平原分佈在沿海地區?引導學生分析河流對地形的影響,進一步逆向分析氣候和地形對河流的影響,引出河流的基本特點,揭示地理要素的內在聯繫。培養同學們的理解能力。

(概括)總結日本自然環境特徵,舉一反三嘗試學習另一島國──英國。比較分析並完成表格。鑑於這是一個難點,同學老師一起完成。透過這一活動完成已知事物向未知事物的知識遷移。

海陸位置 緯度位置 跨經緯度 海岸線 港灣 氣候類型 地形 河流

日本 島國 溫帶 範圍大 曲折 多 海洋性季風氣候 多山、丘陵、平原小 短小、急湍

英國 島國 溫帶 範圍小 比較曲折 多 溫帶海洋氣候 平原面積大 短小、平緩

(分析)研究國家或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是分析這個區域的組成、位置、地形、氣候、河流以及這個區域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並且還要對其進行評價。鑑於評價自然環境是本課的重點內容,爲了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在此設計一個辯論活動:正方辯題爲日本自然環境的優勢多,反方辯題爲日本自然環境的劣勢多。最後由老師總結並概括要點。

那麼人們如何趨利避害防止災難呢?加強預警預報,建築物要防震堅固等。假如地震來臨,你知道怎麼做嗎?(討論)同學們踊躍發言。到房角、桌子下面、戶外開闊的地方、遠離高大物體、降低身體高度等。

我們研究國家或者區域只研究它的自然環境完整嗎?顯然不完整,還應考慮哪些方面的內容?(人文經濟地理的內容)這部分我們到下節課學習。請同學們廣泛蒐集相關資料。

梳理本節課知識結構,鞏固所學內容。小結練習後完成本節的主體內容。

最後課下思考下面的問題:

假如你是一個日本首相,怎麼利用本國的自然環境發展經濟?爲下一節課的講述作一鋪墊。

三、板書設計

自然環境的評價

優 勢 劣 勢

氣 候 利 於 植 物 生 長 多 臺 風

地 形 森 林 資 源 豐 富 ; 多 優 良 港 灣 耕 地 面 積 少

河 流 水 能 資 源 豐 富 ,利 於 發 電 不 利 於 航 運

多 火 山 地 震 硫 磺 、溫 泉 、地 熱 等 資 源 豐 富 房 倒 屋 塌 ,通 信 交 通 中 斷 , 生 命 財 產 受 到 威 脅

四、教法與學法指導:

1.教法:採用投影儀、錄像等技術將重要資訊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資訊,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設計活動,培養學生參與意識、主體意識、創新意識。課堂設定了一些富有啓發性的問題,儘可能給學生動口動腦的機會,幫助其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形成了參與性、開放性教育的模式。

2.學法: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依據地圖分析、掌握知識的能力

標籤:說課稿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