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少數民族》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1.07W

作爲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少數民族》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少數民族》說課稿範文

《少數民族》說課稿1

從選定教材,查找資料,三次試教,以及不知道多少次的修改打磨教案,課件,近一個多月的時間,每一環節,每一句過渡語和總結不知道在我心中回放了多少次。磨課過程中讓我對品德課堂轉型有了更多的認識,也有一些困惑。

一、明確教學目標,有舍纔有得

1、正確認識學生的起點

在課前在班中進行了一個小調查,發現孩子們去過雲南的只有2個同學,對雲南的缺少一定的感性認識,而對少數民族的相關知識瞭解也僅限於本單元1、2兩課的學習,更缺少生活中的積累和體驗,在上課前也做過小調查讓學生寫寫自己願意瞭解的少數民族風情,但是發現學生各有所愛,在這樣的情況下讓學生自主來選擇學習內容似乎是不可能的。

2、抓住教材中的關鍵詞確定了教學目標

本課教材內容比較繁雜,雲南這麼多少數民族,可介紹的內容從民族藝術、服飾、文化等涉獵的內容也可以有很多。如果不會取捨,內容選擇過多,那結果一定會使教學目標過多,煮成一鍋沒有主菜的雜菜。教學過程蜻蜓點水,匆匆而過。如果從僅學生興趣來考慮,課堂趣味性來考慮,那麼民族服飾也許可以列爲教學內容,但是仔細研讀教材後我發現民族服飾在這個單元的第一課《56個民族是一家》中已經有過涉及,不適合重複教學。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仔細研讀了教材,抓住教材中的關鍵詞確定了教學目標。簡單的其中之一就是讓學生理解民族建築和民族節日與文字文化之間的關係。捨棄了許多不合適的內容後,明確目標後,教學板塊自然也清晰了,聚焦建築和節日。

在確定教學目標後所有的教學環節必須爲目標服務,去除一些無效環節。在第3次試教的過程中我和我的團隊都發現,爲了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我設計的一個傣族小導遊的帶領同學們遊民族村的這個環節,太假、太空,而且中間有一個環節對傣家概況的介紹和教學目標無關,所以在今天的課堂上這個環節去除了。另外在原本的教學設計中在聚焦彝族火把節這一板塊中還有一個環節是跳阿西跳躍的舞蹈,但是最後也因華而不實,與教學目標無關被刪除了,在這個過程中,我認識到再精彩的環節如果不能很好的爲教學目標服務,那麼即使再閃亮也是畫蛇添足。教師有得時候要忍痛割愛,懂得取捨,真實有效纔是課堂的生命。教學目標的定位植根於整個教材體系,同時關注學生的認知特點,並讀懂教材,懂得取捨,那麼教學目標的確定就會更加準確,教學板塊自然也清晰了。

二、給的適時有效,給的有智慧

這樣離學生生活較遠的常識性教材,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材料,但是給予也需要智慧。我們需要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在學生需要的時候,有智慧的給予。所以我在課堂上注意所有的資料給予都建立在學生思考後有疑問的基礎上,例如給學生傣家竹樓和苗族吊腳樓學習的資料是在學生根據自己現有的資料無法解答疑惑,又特別想要解決自己的疑惑的時候,給資料也並不是學生思考的終結,而是希望學生透過兩則資料的比較,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例如猜一猜入彝族人爲什麼要過火把節的問題,都是希望改變教師給予學生資訊的方式,希望學生的思維在與教師資料的碰撞中燃起更多智慧的火花,同時也希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探索,思考獲取資訊。

三、點面結合,爲學生後續研究服務。

如果把學習比成學習捕魚的過程,那麼要讓學生學會捕魚不僅要把池塘還給學生,而更重要的時指導學生學會捕魚的方法。在學生還不會捕魚的時候,即使教師把池塘給了學生,也許學生也只能在池塘上扔幾個石頭。同樣的在品德課堂上在我們要先給予學生學習的方法,他們纔有獨立學習的可能性。作爲《少數民族之鄉——雲南》學習的第一課時,我的任務就是給予學生學習的方法。而我對第二課時的設計是,讓四人小組的同學在民族建築、節日或者音樂、文化中選擇一個感興趣的進行後續的研究研究,並在課堂上小組彙報,並且模仿一站到底,進行民族知識小擂臺。

於是在本節課教學中,在民族建築教學中老師們可以看到我以兩大樓爲重點,以白族民居,和兩座佛塔爲次重點,努力做到把點做足、做透,真正引導學生透過對比、探究、研讀材料,瞭解民居和自然環境、民族文化之間關係,努力營造一個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獲取、整理資訊、主動學習的能力。而以其他的特色建築作爲面,希望透過簡單瞭解,讓學生對各種民居多一些認識,並且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民居進行獨立研究開啟學生認識民族建築的視窗。

點抓緊,面擴散。點面結合,在教學環節設計中既抓住關鍵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知道學生研究的方法。比如在在學習民居中學生可以學習到對比研究法。同時注意面的擴散,讓學生能從自己的角度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巧妙地點面結合能讓教學既有深度又又:廣度,使教學更加有效,同時也能讓學生既掌握研究的方法,有尋找到研究的方向。我想如果我的品德課能夠給開啟一扇瞭解雲南民族文化的視窗,能過激發去學生想要去雲南,想要了解雲南少數民族的慾望,那麼我的品德課堂就是讓學生有所收穫,給學生留下了一點痕跡了。

當然在備課上課過程對課堂轉型也有一些困惑,例如在教學白族民居教學環節是我昨天才臨時加上去的,主要想引導學生透過主動研究發現民居的特點和與環境文化的關係,但是在設計過程中還是有些保守,給得太多,學生探究的太少,我想知道在這個環節中如何把步子邁得再大些,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探究。另外也想知道如何使兩大節日教學更顯示他們各自的特點,更加靈動。

《少數民族》說課稿2

【活動目的】

1、讓幼兒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族人民勤勞勇敢,他們都是中國人。

2、主要從服裝上嘗試辨認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四個民族,瞭解他們的主要生活習慣及居住地。

3、培養幼兒熱愛少數民族的情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活動準備】

1、課前豐富有關地理知識與音樂舞蹈方面的技巧。

2、自制投影片,中國地圖,四個民族娃娃(彩色圖片),居住地標記(蒙古包、大雪山等彩色圖片大小各一套),彩色掛圖,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出示中國地圖,複習兒歌“中國地圖”,鞏固以前所學的地理知識。

2、讓幼兒知道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

第一次嘗試: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請幼兒說一說知道有哪些民族,居住在地圖上的什麼位置?

幼兒討論。

3、出示朝鮮、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四個民族的娃娃,一起找出他們居住在“大公雞”的什麼地方,並將民族娃娃與他們居住地的標記貼在地圖上。

二、基本部分

1、放映投影片,並出示掛圖,認識四個民族的服飾特徵並瞭解其生活習慣。

(1)放映蒙古族的投影片,讓幼兒透過觀察、討論,瞭解蒙古族人的服飾特徵與主要生活習慣。

第二次嘗試:幼兒觀察討論蒙古族人穿什麼樣的衣服?他們的服飾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他們愛好什麼?……

(2)出示蒙古族的掛圖,深入引導幼兒觀察,並能用完整的語言描述其服飾、生活、樂器等部分特徵。然後由老師小結,加深幼兒印象。

教師小結:蒙古族人身穿長袍,斜開衣襟,頭上扎着頭巾或戴着皮帽子,腰間束絲帶,腳穿皮靴。他們生活在大草原上,以放牧爲生,住在可以隨拆隨搭的蒙古包裏,他們愛吃牛肉、羊肉、喝奶茶。蒙族人喜歡唱歌、跳舞、彈馬頭琴。

(3)用同樣的方法,介紹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

2、利用投影片,組織添色遊戲“爲民族娃娃穿花衣”,讓幼兒再辨認不同的民族服飾及居住地,鞏固所學知識。

遊戲規則:利用投影的套色方法爲民族娃娃戴漂亮的服飾,然後請小朋友辨認所出示的民族娃娃並送到相應的佈景下。(在教室四周準備雪山、蒙古包、城堡、花園的佈景)

3、欣賞四個民族的音樂,嘗試創編民族舞蹈。

第三次嘗試:幼兒根據平時的知識與上課的認識邊聽音樂邊跳舞,區別各民族不同的舞蹈風格,鼓勵幼兒創編。

三、結束部分

1、培養幼兒熱愛少數民族的情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師:我們今天認識了幾個少數民族,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中國人,我們五十多個民族生活在一起,一起勞動,一起唱歌跳舞,共同建設我們的國家……

2、(放映民族大團結的投影片),幼兒隨音樂自由舞蹈,結束。

【說課稿】

我選擇的是一節常識課,如何擺脫枯燥、單調的形式,讓幼兒心情愉快地得到知識、開闊眼界,我便在活動的設計、教具的選擇以及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動腦筋。

具體地說,認識少數民族這樣一節常識課,大體可以分爲三部分。

開始部分主要是利用幼兒的以往經驗,從複習兒歌認識中國地圖開始,知道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重點是讓幼兒知道除了漢族外,其他的各個民族都是少數民族。教師用意在使幼兒理解民族大團結),引入本課的具體內容,(請來四個做客的民族娃娃,讓幼兒猜一猜他們來自哪裏,客人說出自己從哪裏來)認識四個民族在地圖上的大概位置。這樣透過大地圖(中國)→許多民族→四位客人。一步步深入到課題,吸引幼兒,激發幼兒學習的慾望。

基本部分是讓幼兒認識各民族的服飾特徵與生活習慣,透過認識、鞏固加深幼兒印象。可以先讓幼兒觀察幻燈片,由教師的導語讓幼兒嘗試,進一步仔細觀察掛圖,在幼兒回答的基礎上由教師小結,由此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與表達能力。然後是複習鞏固,透過自制幻燈片的添色遊戲,調動幼兒興趣,快速辨認並參與遊戲,這樣幼兒既動手參與了遊戲、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複習了新課。最後爲了豐富知識,讓幼兒大致瞭解他們的音樂及舞蹈,這樣滿足孩子愛唱愛跳的慾望,培養音樂的感受力及欣賞、創編的能力,老師應跳出各民族的舞蹈風格,用情緒與動作感染幼兒,活躍課堂氣氛。

結束部分既要與開頭呼應,又是全課的“點睛之筆”,再一次理解“民族大團結”的含義,透過淺顯的講解與歡快的動作,讓幼兒感受“團結”、“歡樂”的氛圍,由此完成教學目的。

環境創設能夠吸引幼兒,活躍課堂氣氛。我首先引導兒童在地圖上找位置,複習所學過的地理知識,也可以爲以後的學習打基礎。其次在認識幾個民族時我運用幻燈片與圖片相結合,因爲一組反映一個民族的幻燈片內容雖然豐富、認識全面,但細節不夠突出需要圖片的補充認識。最後在課中游戲時,需要彩色的民族娃娃,居住地的佈景,這樣才能吸引幼兒參與遊戲,複習知識,並且加深印象。

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我選擇了“嘗試教學法”,因爲透過平時的實踐我認識到孩子先說先做、多動手、多嘗試比老師教一句幼兒跟一句效果會好得多。這節課讓幼兒三次嘗試,首先說一說四個民族在地圖上的什麼位置居住,因爲孩子在幼兒園、家庭、社會不時地會聽到、看到、學到一些知識,讓幼兒說可以滿足他們表達的慾望、激發他們以後有求學的情趣。其次透過觀看幻燈片、觀察圖片,幼兒第二次嘗試,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與表達能力,說一說自己所看到的。最後讓幼兒第三次嘗試,欣賞不同民族的音樂後,創編舞蹈,培養了幼兒的思維能力、想像力、創造力、鑑賞力。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認識少數民族的社會活動,主要透過認識維吾爾族和蒙古族,萌發幼兒熱愛祖國大家庭的情感。引導幼兒在比較維吾爾族和蒙古族的不同之處中,促進幼兒觀察力、分析能力的提高。初步認識維吾爾族和蒙古族的服飾,瞭解他們的生活習慣,知道他們是我國的少數民族。

透過課後自己的反思,這次活動孩子已經很好的掌握了兩個少數民族的名稱。認識維吾爾族和蒙古族的服飾,瞭解他們的生活習慣,知道他們是我國的少數民族。整個活動幼兒的興趣都很高,透過圖片讓幼兒直觀的認識、瞭解了維吾爾族和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