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傷仲永說課稿

說課稿1.83W

作爲一名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傷仲永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傷仲永說課稿

傷仲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課文所處位置及作用

《傷仲永》是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五篇課文,是這一冊的第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安排的是以“成長”爲主題,透過瞭解課文中人物的成長曆程,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成掌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成與敗。

《傷仲永》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議論文,作者講述了方仲永由一個“神童”變成那個一個普通人的經歷,並由此引發議論,“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學習有關”這一道理使學生認識到勤奮學習的重要性,同時也表達了對這位“神童”最終變成普通人而感到惋惜。

2、課文解讀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衆人”,變得平庸無奇;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於“受於人者不至”,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透過方仲永這一實例說明具有普遍借鑑意義的道理,給人以深思。

本文的語言十分精當敘事部分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餘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不是可有可無例如第一段首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僅九字便交代了籍貫、身份、姓名、家世,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第二段敘事極爲簡要,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後來的變化和結局結尾的議論部分,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本文語言平實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裏行間流露着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衆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於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並以鮮明的態度表明作者的觀點。

3、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瞭解“之”“於”的用法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②注意文字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語言的簡潔、精煉。

③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過程和方法:

①誦讀

②小組合作、交流、探究。

③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明白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從而在學習方面更加勤奮刻苦。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瞭解“之”“於”的用法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難點: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二、說教法

爲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依據新課程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在教學中我採用了情景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及多媒體教學法爲了使教學手段更直觀、更形象,我製作了簡單的課件,增強課堂的表達效果透過在情境中,要求學生邊默讀邊思考問題,養成良好的默讀習慣;透過小組交流學習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透過默讀,思考、分析、討論等方法,主動的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

三、說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教授方法只有在講讀課中將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並引導學生在元讀課文中加以運用直至掌握,纔會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在本課的學習中我指導學生採用了整理分類式學習筆記法,爲了真正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公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爲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

引用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引出“學到老,活到老”的真諦,說明一個人不論天資多聰明,都需要後天的努力和教育,匯出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

2、簡單介紹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註》政治上有著名的“王安石變法”,被列寧譽爲“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

這一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學常識

3、讓學生默讀課文,並校正字詞的讀音

①字詞:隸、扳、謁、稱、耶

②聆聽配樂朗誦《傷仲永》

4、反覆誦讀,整體感知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切入點“讀”的第一環節是“聽讀”讀古文要注意朗讀節奏,在聽讀時要求“劃分朗讀節奏,並用‘/’劃出來”然後“指名讀,評價”,爲進一步爲教學目標服務前面是引導學生讀通本文,在引導學生讀懂文意時,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工具,並且充分發揮同學之間的聰明才智,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讀懂文意後,指名學生複述故事,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5、將學生分組,疏通文意

①、從文中找出通假字、古今異義字、詞類活用的詞語。(可以小組搶答完成)

②、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自主、合作探究後,要求學生以自主參與的方式每位學生翻譯一句話,進行翻譯接力賽,其他同學注意糾錯,教師出示準確答案)

6、根據寫作手法的變化,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1、2段)簡述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二部分(3段)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提示:第一部分是敘事,第二部分是議論。

原因:不使學

7、小組討論作者在敘述方仲永才能三個發展階段在材料組織安排上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有何好處?

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學習寫作上材料組織安排有祥有略、有見有聞的手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精神。

8、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精煉的特點

“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這一環節讓學生領悟文言文在語言表達上簡潔、精煉的特點,倡導學生在寫作中學習文言文語言表達簡潔、精煉的特點,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9、難點探討

作者寓理於事,是透過什麼寫法揭示文章主題的?

這一問題是難點的提示,激起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培養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

教師在此處明確答案,並作小結:全文作者運用先揚後抑的寫法,把仲永的前後兩個不同時段的情況作了對比,即縱向對比,在敘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現,從而闡述了必須重視後天學習和後天教育的道理。

10、課外延伸,佈置作業

1、以《一個神童》爲題,將本文改寫成一個生動具體的故事。

2、積累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

(加強學生對文字的理解,並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並注意增強學生的積累)

傷仲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單元)《傷仲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五篇課文,是這一冊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接觸的第四篇文言文。這個單元是以“成長”爲主題,透過瞭解課文中人物的成長曆程,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成長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成與敗。從學習技能上,本單元要求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結合自身經歷體味文中的情感,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

《傷仲永》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議論文,它的特點是借事說理,作者講述了方仲永由一個“神童”變成一個普通人的經歷,並由此引發議論,“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學習有關”這一道理。使學生認識到勤奮學習的重要性,同時也表達了對這位“神童”最終變成普通人的惋惜之情。

(二)說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中語文中的古詩文教學,強調誦讀,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與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並結合單元目標,因而確定這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朗讀文言文的能力,積累一些文言詞彙。

2.體會課文借事說理和先揚後抑的寫作技巧,體會語言的簡潔、精煉。

3.透過學習方仲永的故事,使學生認識到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更加勤奮刻苦,熱愛學習。

對於初步接觸議論文的學生來講,本節課毫無疑問的將重難點定爲體會並學習課文借事說理和先揚後抑的寫作方法,充分認識到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三)說教法學法

教學是一個雙向的活動,教法的確定也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七年級學生們雖然有了一個學期的學習文言文的經驗,但對文言文自主學習的能力還不夠,再加上普遍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並不是很感興趣。

考慮到這一學情,並依據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借鑑了“271”高效課堂理論及先進經驗,本節課教師的教法重點定位爲引導學生探究文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問題激趣法、分組討論法、競賽機制法。

提出疑惑,設定懸念,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勢必造成思辯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探究文字的慾望;透過小組交流學習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思考、分析、討論,主動的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意識;競賽機制法爲了避免學生小組討論流於形式,討論浮淺,缺少熱情這些現象,採用小組比賽加分制獲得激勵卡適當免去抄寫作業的形式,激活學生的熱情。爲了使教學手段更直觀、更形象,我製作了簡單的課件和flash動畫,增強課堂的表達效果。

爲踐行“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高效課堂基本理念,在本課的學習中我指導學生採用了分類式筆記法,學案助學法,合作探究法。

(四)說教學流程

1.經典回顧,匯入新課2.反覆讀文,讀通讀懂3.悟讀課文,讀出感悟4.揣摩語言,探究美點5.古今連結,能力提升6.感悟隨筆,課堂小結

一、經典回顧,匯入新課出示學生在上學期熟悉的冰心的《繁星》《春水》中的這節小詩,學生齊讀後,順勢讓學生回顧你所知道的關於機智兒童的故事。正在學生交流慾望初被點燃之時,老師拋出問題,設定這樣的懸念“如果一個人即使在小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如果他此後就不再學習,那會怎麼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來探個究竟。

(這樣的匯入既兼顧的前後知識的連結,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同時設定懸念,激發了學生探究文字的慾望)

引導學生理解題目。

匯入新課之後,學生齊讀題目,師生一起交流題目的內涵。學生自然就會生成疑問“王安石爲什麼爲方仲永而哀傷、嘆惜呢?”

(學生的疑問更加的明晰化,探究的慾望更加強烈。這就爲接下來的交流作者等各環節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反覆讀文,讀通讀懂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切入點。)

1.聽讀課文

在“反覆讀文,讀通讀懂”這一環節是“聽讀”,先讓學生在組內交流朗讀的關注點,找一組作一下歸納:朗讀注意:讀準字音找準停頓拿準語調

讀出語氣,這樣學生在接下來聽讀課文環節有了抓手。

爲了充分發揮合學的時效性,學生聽完課文朗讀後,在組內交流自己聽到的一些在讀音節奏方面的關注點,然後師出示重點,採用小組競賽法檢查大家的自主合作學習的效果。

(這種競賽法既對學生的合學起到了督促激勵的作用,也讓老師及時的瞭解學生的學情,更使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就感。可謂一箭三雕。)

(這一環節是引導學生讀通本文,下一環節學生結合圖片就對課文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同時爲譯讀課文環節做了鋪墊)

2指一學生讀文(顯示圖片及課文內容)

3.譯讀課文。

譯讀課文環節,學生課前導學案助學,課上組內交流,解決不了的,向全班學生求助。然後採用闖關的形式攻破本文的各種文言現象和重點語句的理解。

(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工具書,並且充分發揮同學之間的聰明才智,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競爭的學習意識。)

三、悟讀課文,讀出感悟

1.欣賞動畫,凝練語言,嘆其原因

學生闖關結束後後,爲了獎勵同學的精彩表現,欣賞一個動畫.提醒學生帶着前面的疑問“王安石爲什麼爲方仲永而哀傷、嘆惜呢?”來欣賞。同學們以複述或概括課文的形式說出.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也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起到深化的作用。

2.結合語句,探究變化

師順勢引出:課文寫了方仲永的才能變化經歷有哪幾個階段?是誰造成的這場悲劇呢?那王安石是怎麼看待這一現象的呢?小組內交流,齊讀全文,讀出感情。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四學段“閱讀要求”中有這樣的闡述: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爲此讓學生圍繞“變”一詞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並談談自己的見解。此環節是學生探究文字的突破性環節,讓學生在自己的分析感悟朗讀中體會仲永的人生悲劇,問題的設定有梯度,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分析感悟能力。)

四、揣摩語言,探究美點

(《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中對“閱讀”的闡述是:欣賞文學作品——品味文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和獨特的寫法。爲此提出這樣的問題:)

全文圍繞“傷”展開敘述的,表達的是對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哀傷之情,得到的是深刻的啓示。但縱觀全文,沒有一句是抒發情感的,那令人哀傷,引入深思的緣由何在呢?來源於本文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和獨特的寫法,試從一個角度加以分析。

學生在獨立思考、組內交流、組內小展示、全班大展示環節中領悟文章中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和獨特的寫法。

五、古今連結,能力提升

(《語文課程標準》第四階段的階段目標中有這樣的闡述: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對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爲此安排了這個環節)

同學們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爲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時間在1分鐘左右。(可用自己的話,也可引用名言)

六、感悟隨筆,課堂小結

(由於時間關係,學生交流只是從點上闡明自己的觀點,當學生互相啓發點撥產生靈感後,爲使這一環節開展的更加深入,並遵循着語文教學“讀說寫”訓練爲一體的教學主線,我讓學生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課堂隨筆練習,並將其作爲本課的課下作業。

傷仲永說課稿 篇3

1.目的明確。

總體上做到三個面向:即面向全體學生,符合學生實際,如老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你對傷仲永瞭解多少?"根據認知的水平高低都可尋找答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面向學生的每個方面,既重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也重視智能的培養。文言文離不開字詞的理解,但這種理解不是停留在分解肢節。陳老師把生字落實的同時,又引發了更深層次的問題給學生思考;面向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即注意發揮教材的主體作用,又注意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每個問題的提出時,都做到緩慢有梯度。從整體把握到字、詞、句,再到"你從中讀懂什麼?"同意仲永曾是個天資過人的人嗎?……你又想到了什麼?”一系列問題不斷地用"努力"等鼓勵的話語讓學生想方設法跳一跳品嚐成功。在展示和實現教學目標分層次進行,使教學目標讓師生明確,使各學生學有所得。

2.知識新,資訊多。

在完成雙基教學的基礎上,又新穎新鮮,如從網上查詢劉小源和仲永的相似點,給學生思考,發散的餘地大,提問恰到好處,爲學生製造"爲學生製造"憤、悱"情境,激發學生探求的慾望與熱情。課堂的結尾用自制的動畫課件結束,既生動又耐人回味,首尾呼應的讓大家惋惜傷仲永式的人物。

3.密度大,節奏快,設計精,結構巧。

一節課學生三次朗讀課文:一次聽音朗讀;一次有組織的小組討論;一次課件小製作,又把雙基夯實,圍繞仲永的各種境展開討論。這之中,緩急有序,起伏有致。課堂教學環節嚴密,環環相扣,充分發揮每一分鐘的作用,利用書本的有用資料,組織教學,當堂完成若干習題實屬不易之事。且整節課出現了百家爭鳴,但卻不是各自爲陣,有了爭議問題暴露無遺之後才易找到方法解決。

4.氣氛和、方法活。

教師樸素大方,找準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帶着激活課堂的意識去組織教學,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是本校難以達到的境界,要麼一放就無法收攏,要麼小心翼翼地固守滿堂灌的授課方式。學生勤於動腦,動手,做到五種感官的協調配合,學生學得心情愉快,思想輕鬆,若有所思。我們的新課改需要這樣的課堂氣氛,不是繁而空,是精而實,因此說整節課師生相互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傷仲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傷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隨筆,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悲劇,說明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敘事有詳有略,說理言簡意深。“借事說理”這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2、本文的另外一個顯著特點是語言十分精當。敘事部分方仲永從5歲到20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僅用了150多字,議論部分也不過70多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有其確切的表達作用,而不是可有可無。如“忽啼求之”,“忽、即、立就”這些字詞都極其簡潔而生動。

3、另外,本文語言平實,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傷仲永”爲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何以可“傷”的道理,字裏行間流露着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衆人”的惋惜之情。在文章最後一節,更是集中體現。

二、說教法

文言文相對於現代文學習,比較枯燥,學生遇到的困難也會多一些,學生一般對文言文的學習不太感興趣,或者有畏難情緒。

如果用傳統的串講式教學,就是老師講,學生用筆記,字字落實,句句翻譯,課後再去背,學生一定會更厭倦,學生幾乎沒有了思考的時間,扼殺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於切實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基於以上認識,我就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一)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中理解。

1、自讀質疑

引導學生藉助註釋、工具書等自主學習,激發主體參與意識,培養質疑精神。

2、交流解疑

着力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繫舊知,聯繫生活體驗來推斷文意,理解詞句。“猜”和“推知”是閱讀文言文的重要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有些文言文字詞方面並不難翻譯,字面意思挺簡單,但學生就是看不懂文章的內容,理解不了文章的主旨。什麼原因?這裏不僅僅只是字詞障礙的問題,更主要的是學生不會根據具體的語境、聯繫上下文、勾聯已積累的知識來推斷或猜讀文章的內容。

當然一些重要字詞的積累還是必要的。這一課一個重要語言知識就是意動用法。

(二)引導學生在問題探究中理解

引導學生在問題的探究中理解,以意率文,以問題的思考和探究帶動詞句的理解,激發學生的興趣。如:仲永是神童表現在哪裏?仲永的悲劇責任由誰負?王安石怎麼看?

三、引導學生在誦讀中理解

1、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着重引導學生讀出句子節奏,讀出初步理解,讀出一點文言文的味道。

2、讀出語氣,體會感情。

引導學生重點品讀第3節,抓住4個句來語氣詞,辨析不同的語氣,體會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議論的觀點。

(四)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

1、爲了加深學生對“指物作詩立就”的理解,引入了《詠柳》《詠鵝》這兩首詠物詩。

2、創設“邑人對仲永父親如何勸阻”的情境,意在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和主旨的理解。

3、最後一個“記者採訪”,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悟後天學習的重要。

標籤:仲永 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