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高中美術說課稿模板集合7篇

說課稿7.63K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美術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高中美術說課稿模板集合7篇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1

一、教學分析與教學目標。

1、教材分析。

說課的內容採用的是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鑑賞》第三課《走進具象藝術》。

本課內容是美術鑑賞基礎知識認知的開篇環節,向學生介紹了人類藝術中最主要的一種藝術類型——具象藝術(具象藝術的特點,功能等),由學生較能"看得懂"的藝術作品,走進美術鑑賞知識的學習,是較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的。

2、學情分析。

授課班級爲高一級學生。由於地方教學條件的限制,美術教育認識的不足,美術教學受到忽視。學生的美術基礎知識薄弱,學習主動性不高,對本學科的學習目標模糊,偏離的現象普遍存在。

但是,此階段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漸形成一套認識,分析,判斷事物的方法,手段,對富有挑戰性的事物有極高的熱情。高中階段的學生在世界觀,價值觀方面可塑性仍非常大,因此,教師的正確引導對學生的成長,科學的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作用。

3、教學目標的設定。

美術鑑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美術鑑賞活動能幫助學生在欣賞,鑑別與評價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形成熱愛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態度。

結合高中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當前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一)認知目標。

瞭解若干中外具象藝術著作 ,掌握具象藝術的基礎知識。

(二)能力目標。

1、提高學生對具象藝術的分析能力。

2、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發展學生的聯想,想象思維。

4、培養學生縝密的思維方式。

(三)情感目標。

1、激發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喚醒他們的探究熱情。

2、培養學生以審美之心來感受生活,關注社會。

(三)發展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培養學生在合作互助中完成學習任務。

(四)教學重點。

瞭解具象藝術的特點(真實性,情節性,典型性)以及社會功能(社會記錄,社會干預),並能在此基礎上分析具象藝術作品,進而領會具象藝術的社會意義。

(五)教學難點。

對具象藝術作品情節性,典型性的理解;在具象藝術的創作中,藝術家對藝術形象作典型性的處理(塑造典型的形象與典型的環境)。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運用。

1、教學方法:

結合本課教學的需要,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引導發現法,情景教學法。

2、教學手段:

課件,多媒體輔助教學

三、教學過程。

教科書中的內容主要是循着問題"具象藝術的特點是什麼 " ,"具象藝術是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環境的 " ,"具象藝術有哪些功能 "逐一展開。按着這樣的順序講解,容易回到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這與我們所倡導的自主式教學是相背離的。於是,我以教學重難點作爲隱線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中,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首位,教學過程以引導學生自發探究爲主,適時點擊知識點,使活動遊離於知識點之內,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吸收新的知識。教學步驟大致如下:

(一)教學步驟:

1、點題,故事引入。

2、瀏覽圖片,鎖定圖片。

3、活動:模擬情景。

(1)案情分析《馬拉之死》。

(2)心理分析《最後的晚餐》(補充)。

4、小結。

5、示圖,瀏覽。

6、思考與討論。

7、作業安排。

(二)教學設想

1、環節1:點題,故事引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點出具象藝術最顯著的特徵:真實(客觀再現現實)。設問:其真實性可否讓照相機替代 進入第二個環節 。

2、環節2:瀏覽圖片,鎖定圖片——欣賞法,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經典的中外具象藝術作品,感受學生的興趣所在,稍微穿插對作品的講解。鎖定畫面《馬拉之死》。

3、環節3:

(1)模擬情景——“馬拉之死”案情分析。

(2)角色模擬。

①師:主持會場。

②生:探長。

③各小組:來自不同國家的專案組。

解決教學重難點的關鍵,讓學生在激烈的解疑氛圍中體會藝術家的創作手法:將生活典型化,藝術化的處理。

4、環節4:

小結:

(1)充分地肯定學生學積極地思考,參與,合理的推斷。對學生的評價是站在學生是否在細緻地觀察,合理地分析而得出的結論。

(2)點出作品所定格的瞬間,之所以引起大家的關注, 引發豐富的聯想是因爲作品中的人,物,場景是藝術家經過精心設計的。

5、環節5:

示圖,瀏覽:活動後的思考與緩衝。學生已完成各自的理解,程度不一,讓他們在作品欣賞中得以補充。(轉換到藝術表現方面思考作品內容)

6、環節6:思考與討論。

(1)在分析場景,解答疑團後,換位思考:作爲藝術家,馬拉的好友,你會如何畫《馬拉之死》

(2)具象藝術以其特有的方式給人以真實感,故事情節,在社會生活中你認爲它有沒有意義 可結合作品說明。(深化,提升認識)

7、環節7:作業安排。

(1)根據《最後的晚餐》所提供的資訊,小組合作調查,找到出賣耶酥的人。並試着安排耶酥新的座位。(合作學習法,教學反饋)

(2)在教學設計中,模擬情景爲主要環節,其他的是鋪墊與有效的補充。創設案情分析的情景,角色假擬,爲課堂的氣氛增色不少,我只是個主持人的角色,衆學生成了衆探長,每個小組成了來自各個國家的專案組,稱呼變成這樣"請來自美國專案組的李探長爲我們分析案情"。學生由觀察,理解的切入點不同而有各自的答案,事先因說明只作兩種假設:自殺或他殺,根據畫面提供的場景分析即可。在此過程中,及時肯定學生對細節的觀察,合理的分析,讓越來越多的同學加入到“探疑”的隊伍中來。

(3)對於學生知識點的把握,採用的方式是自然滲透,不羅列講解,也不在小結中體現,而是適時地"點擊",使學生關注,有所領悟,藝術家藝術表現方法及特色的講解也是如此。

(4)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在此基礎上自主地關注美術作品,美術現象,瞭解相應的知識是課堂教學設計的主導思想。

四、教學反饋。

學生注意力集中,圍繞着教學過程展開學習活動,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案情分析"的環節中來;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點擊知識點,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作業反饋:在作業中留下懸念,是課堂教學的課外延伸。學生在作業中體現學習目標的達成程度,以及感興趣的美術知識方向等等。以便教師總結反思,構思接下來的教學設計。

五、教學保障措施。

1、“案情分析”環節的開展,學生的興致會越來越高,有可能出現互相爭執不下的局面,或者有些班的"破案"氛圍沒有被充分地調動起來。此時,在調節課堂氣氛的基礎上,適當地調整"案情分析",瀏覽圖片,小結的時間長度。

2、根據教學需要,“作業”同“思考與討論”可互換。

六、教學思考。

活動與關注的要點銜接的是否緊密,所設定的問題能否引起學生思考,在特定的教學情景中也許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在教學中需要根據不同的班,對教學環節有所增減,有所側重。課後及時地記錄,小結顯得尤爲重要。

以上從六個方面闡述了《如實地再現客觀世界——走進具象藝術》這一節課的有關設想,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1、具象藝術的功能:

(1)藝術作品(具象藝術 )。

(2)認識功能,審美功能,教育功能。

(3)記錄功能,社會干預功能。

2、如何鑑賞具象藝術。

(1)具象藝術作品的形式。

(2)典型的形象 典型的情景。

(3)一個,一羣 時間,地點,環境。

3、作品主題。

(1)《馬拉之死》。

(2)《開國大典》 董希文。

(3)《最後的晚餐》 達·芬奇(意)。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基本思路:

A教材主要處理的是美術家的自我認同跟社會環境的關係,也就是說,美術家究竟怎樣看待自己的職業?教師可以透過歷史的透視和具體美術作品的分析,來理解美術家的自我跟社會角色之間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美術家的自我和社會之間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會試圖分派給藝術家一個明確的身份:工匠、雜役、職業畫師、藝術家;但美術家卻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個完整的"人",遊離於各種身份之間。畫家或雕塑家僅僅是一種通常的稱謂和職業身份,不能反映某個具體藝術家的個性特點。而美術家更重視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個性。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這條中心線索跟對美術作品的分析聯繫起來,層層深入地體現這條線索,並且貫徹到教材提供的兩個"活動建議"當中去。

B、教學材料分析

教材提供的美術作品可以分爲三組,反映出美術家表現自己的不同方式:《拉斯科巖畫》和《埃及墓室壁畫》是透過匿名的手段來表現自我的。這幾件作品年代較早,藝術家還沒有充分的自我意識,並且社會也沒有給予藝術家很高的地位,不允許他們過於明顯地突出自己。嚴格說來,在這些作品創作的時期,還沒有我們現在意義上的"藝術家",原始時期的"藝術家"實際上是巫師,而在古埃及和中國的商周時期,"藝術家"的準確身份是工匠,甚至是奴隸。

第二組作品,是14世紀以來的一些美術家的自畫像。教材中的幾幅自畫像已經涉及到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除了阿爾泰米西亞?真蒂萊斯基之外,其他畫家的自畫像都沒有用作畫的工具來暗示自己的畫家身份。相反,丟勒像基督,普桑像貴族,金農像隱士,而倫勃朗則把自己畫成一個真實、樸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

真蒂萊斯基的自畫像稍微有點特殊,或許因爲她是一個女畫家。實際上,當時女畫家的自畫像往往也不把自己畫成畫家,而是畫成淑女。

除此之外,真蒂萊斯基和金農都是用的側面像,這也具有某種心理暗示的意味。一般而言,在正面像中,美術家可以和觀衆達成交流,而側面像則似乎表明畫家更願意自行其是,因而其個性也更加孤僻和鮮明。

第三組作品是處於創作或生活場景中的美術家。在這裏,美術家的工作環境也具有一定的含義。委拉斯貴支的畫室是在皇宮,侏儒、侍女、小公主和鏡子裏的國王和王后清晰地表明這個場所的性質。畫家本人是"宮廷畫師",負責記錄這些人物和事件。而維米爾卻是耐心地坐在自己那狹小的畫室裏描繪一位抱樂器的姑娘。跟《宮娥》相比,這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地方。委拉斯貴支自畫像面前那塊巨大的畫布表明他記錄的是重要的事件和宏偉的景象,而維米爾那塊小畫布則說明他更專注於普通生活的細節。

2、教學目標:瞭解美術家社會地位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同文化、經濟、政治因素的關係;瞭解創作者的自我意識在作品上的表現方式;學會把特定的視覺圖式以及風格特點跟藝 術家的生活、生存環境聯繫起來,以一種歷史的觀點來看待美術作品。

3、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重點:美術家社會地位的歷史變化;自我和社會的關係。本課的難點:引導他們深入理解自我和社會的關係。

4、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知識與技能:學生要在學習中瞭解分析類似的美術現象的方法,學會舉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術欣賞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術基本素養。

過程與方法:學生能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欣賞討論,豐富視覺審美經驗,發展美術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能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5、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

a、教材或課程所需圖片的多媒體課件。在製作的課件中,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有特點的自畫像或肖像畫作品供學生參考,領會塑造、表現性格的一些方法。將觀察的內容一一地加以列舉並比較,引導學生將觀察與分析科學化、系統化,並運用教材所介紹的知識對比較的結果進行分析。

B、在課前,請同學們從網上或者書中查閱一些關於肖像刻畫(繪畫、攝影),然後到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

二、學法指導

學情分析:高中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但由於高中階段學生的社會意識以及生活經驗的侷限,可能對本課的主題理解的不夠深入,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手段要儘量多樣化,在課前,讓學生去查找一些這方面的資料或者故事拿到課堂上與同學分享。

心理調節的方法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他們查找資料,大膽想像和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能體會美術作品的美術語言與形式特徵 。

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從學生對美術家工作和生活的想像入手,結合具體美術作品的分析,來逐步引導學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內容。一方面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另一方面透過歷史背景的講解來加深學生對美術家的自我與社會的關係這個問題的認識。適當運用啓發式教學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思考。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教學方法的選擇及依據:主要採用"比較鑑賞法",提問法,討論法、觀察法等。適當運用啓發式教學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思考。

理論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藉助多媒體課件、圖片等資料進行教學。

四、教學程序

創設問題情景匯入、激發興趣誘發探究

A、圖片欣賞匯入

1。圖片欣賞: 每個藝術家即使在表現同一個對象時,也會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並且還欣賞過金農的作品《月》。(出示圖片)

2。提問: 請同學們想像一下,畫《月》的這位藝術家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學生口頭描述對金農的想像。)

B、講授

1。 思考提問: 現在我們來看藝術家本人對自己的描繪。(出示金農的《自畫像》)

看看跟我們想像的有什麼不同?藝術家爲什麼要這樣畫?(學生討論)

小結:美術家對自己的看法可能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2。作品欣賞:《拉斯科巖畫上的手印》、《埃及工匠正在製作獅身人面像》。

思考:這幾件美術作品表現的是什麼內容?有沒有藝術家留下的痕跡?怎樣留下來的'?

進一步思考:這些作品是什麼時候留下來的?當時屬於什麼樣的歷史時期?藝術家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學生討論,教師進行適當的講解。)

3。作品欣賞:三幅《自畫像》(丟勒、普桑、真蒂萊斯基)。

這是一組自畫像。仔細觀察畫面,回答下列問題:

a。是正面還是側面?男畫家還是女畫家?年輕還是年老?

b。你是否知道這些藝術家的相關背景?他們分別屬於什麼時期?

c。畫面是否暗示出創作者本人是一位畫家?透過什麼方式來暗示的?如果沒有這種暗示,那又是爲什麼?(結合學生回答的情況,教師進行必要的講解。)

4。完成第61頁的"思考與交流":倫勃朗的三幅自畫像。

這些自畫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麼樣的心情?(中年以後的倫勃朗接連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濟金度日的地步,自畫像也表現出一種濃厚的滄桑感。)

C、集體討論 :對比分析《宮娥》和《畫室》。

1。畫家所在的環境或場所有什麼區別?2。畫家自己是以什麼方式出現在畫面上的?

3。能否看出畫家對自己職業的看法?

D、分組討論: 1。討論和分析對象:《聽琴圖》、《西園雅集圖》。

2。思考: a。畫的是什麼樣的場景? b。作者是以什麼身份在畫畫?

(教師講解:在中國古代,純粹的畫家地位很低,被稱爲"工匠";而文人兼畫家這一身份卻具有很高的地位。)

五、總結

在各個歷史時期,美術家的社會地位不同,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也不盡一致。例如《聽琴圖》,宋徽宗是一位畫家,但又是一位皇帝。這件作品既體現了他對繪畫的興趣,也表明了他至高無上的身份。

活動交流 :課下完成"活動建議一",教師選出一些作品進行評議、交流。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3

美術作品個別形象,形式要素、語言多樣化、豐富作品的藝術形象,但必須高度統一,構成二種有機整體的形式。

例如:太極圖、最後的晚餐、米洛斯維納斯。

②對立與和諧

對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徵更加明顯,更加強烈。

和諧:各個部分或因素之間相互協調。

例:黑白?

③比例與尺度

比例包括數學的秩序,尺度是標準規範,包含體現事物的本質特徵和美的規律。(黃金比例1:1、6181:0、618)

例:帕特農神廟、薩平婦女

④對稱與均衡

對稱就是指整體的多部分依實際或假想。對稱軸或對稱點,兩側形成等形、等量的對立關係,它具有穩定和統一的美感。

均衡是從運動規律中昇華出來的美的形式法則。

例:邊防軍

⑤節奏與韻律

節奏: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現,有條理反覆,交替或排列

韻律:動勢、氣韻、有秩序、近似對比因素、交替重複

例:巴黎聖母院、西斯庭聖母

實戰演習:(多幅圖片)學生選擇評判

美術鑑賞的意義

A、爲什麼要提高審美能力、學會鑑賞。

*馬克思說過"如果願意欣賞藝術,你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

①是不可缺少的現代人文結構、美是人們長期積累形成的,也是藝術家長期探索形成的規律。

中國的四大美女、羅丹雕塑的羅米哀爾、委拉斯開支作品《宮女》的侏儒、等。

從實用物品向美術作品的轉換

要求學生說說身邊的生活用品。美術作品有的實用退化,審美凸顯。(玉文化,木版年畫,月份牌年畫等)

情趣高尚,抵禦格調低下,提高精神污染免疫力。

討論和思考:

講一講身邊事物的美

小結

美——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非常注重營造美的環境,所以我們要學會去認識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們要學會鑑賞美術作品,提高審美能力。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色彩心理》是選取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進階中學美術課本》(試用)第三章《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的部分內容。這一章包括形體、明暗、色彩、空間和肌理共五部分,我從中選取色彩這一節加以擴展,成爲本節課的內容。本課從首先回顧色彩的基礎知識,然後透過遊戲,讓學生體會色彩心理的作用,並聯系生活去感受色彩心理。採用Authorware製作的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既加強了課堂的交互能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對他們進行藝術薰陶。

2、教學目標 :

美術欣賞課教學的目的是透過美術基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學會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方法,進而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根據高中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當前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爲:

(1)知識目標:

掌握有關色彩的基礎知識

(2)能力目標:

A。提高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B。培養學生對色彩的實際運用能力

(3)發展目標:

A。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B。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C。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競爭和發展的能力

(4)情感目標:

A。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B。培養學生以審美之心來感受生活,看待社會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1)常見色的心理效應

(2)常見色的色彩聯想

教學難點 :常見色的心理效應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 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在整個教學過程 中,教師只是作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在傳統的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教師習慣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講典故、說故事、聊趣聞,逗得學生哈哈大笑。但學生終究處於被動灌輸的地位,他們不會主動去體會藝術作品的魅力、不能將課堂中學到的美術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一節課下來,除了大笑外,別無收穫。因此本節課的基本設計思路就是教學過程 中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並透過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慾望。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序如下圖:

生 初步感知——樂中體驗——討論探究——知識擴展——情感昇華

互 動

師 引導觀察——情景創設——啓發點撥——彙總歸納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設計了兩個遊戲,讓學生透過遊戲來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生每參予一個遊戲,都會思考完成遊戲的辦法,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感受到色彩的魅力,然後在遊戲中體驗,在討論的環節中聯繫實際,自由發揮,對討論結果探究驗證,最後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知識擴展。教師從學生遇到的問題入手,引出學習任務,然後啓發學生進行討論,對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者學生比較棘手的問題,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最後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始終以學生的朋友身份出現,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與教師處於平等的地位。在設計遊戲時要注意遊戲的趣味性,以活躍課堂的氣氛。

三、說過程:

四、說注意事項

1、因爲課件的匯入 環節中插入了音樂,在匯入 部分欣賞圖片時,應注意及時把音樂關上,以免授課的其它環節受到影響。

2、在"遊戲一"中,要強調學生看到屏幕上的色彩,說出自己想到的內容時從兩個方面來想:一是實際物體;二是聯想到的心理。如看到紅色,實際的物體可以想到紅旗、血、太陽等,而聯想到的心理有熱情、危險、食慾等。

3、在學生討論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生活體會色彩心理的靈活運用,如自己的服裝、校園的環境、教室的佈置等。

4、本課的內容緊密聯繫生活,加上游戲式的教學法,課堂的氣氛非常活躍,教師應注意調控課堂紀律,把握好課堂的活躍程度。

五、小結

本節課以建構主義理論爲指導,以遊戲驅動爲主線,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爲中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勤於動手、敢於創新,課堂氣氛活躍;從教學效果看,知識目標完全達到,能力、發展和情感目標基本實現。

以上從六個方面闡述了"色彩心理"這一節課的有關設想,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下面來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美術鑑賞)的第九課。在新課標的學習內容中,屬於五大學習系列中的美術鑑賞模組,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瞭解中國民間美術的種類和藝術風格,即透過欣賞、解釋、評價等方法,結合學生已有生活經驗,逐步提高學生對民間美術的認識,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崇拜,提高審美情趣。

二、說學情

接下來是第二部分——學情分析。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鑑賞能力,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和歷史知識的積累。欣賞是欣賞者對作品內涵意義及其價值的認識,欣賞需要一定的知識和修養,高中生具備了這樣的能力,但卻力不從心。因此,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和鍛鍊。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明確民間美術的基本概念,瞭解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的表現形式、民間美術的藝術特徵以及民間美術與民俗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對我國不同地區、不同習俗的民間美術作品欣賞,形成對中國民間美術作品的初步欣賞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瞭解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形式,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從而瞭解家鄉本土的美術,進而熱愛鄉土美術,並逐步提高傳承鄉土美術的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重點:理解民間美術的基本特點以及民間美術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難點:瞭解中國民間美術中最有代表性的藝術樣式以及民間美術與民俗的關係。

五、說教學方法

新的美術課程提出要特別關注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的培養,幫助學生建立符合各自個性天賦的視覺思維方式,這就決定着學生要具有豐富而自由的創造力。

因此,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直觀演示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欣賞法、聯想法等。

六、說教學準備

俗話說“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爲此,我做了以下準備:課前佈置學生搜尋相關材料、預習瞭解本課知識點、多媒體課件、有民間美術特徵的實物等。

學具準備:民間美術相關資料收集、剪刀、彩紙等。

七、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設定情境,音樂匯入

採用音樂的匯入方式,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爲此,我將播放民俗音樂《喜洋洋》,並且提出問題:過年有哪些傳統習俗?中國傳統春節有哪些民俗活動(東北、西北、南方)?(小組討論回答)引導同學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從而自然的引出今天的課題:《美在民間——中國民間美術》。

環節二:欣賞圖片,講授新知

爲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能力,我設定了小組討論的環節來引導學生進行新課的學習。我會出示圖片《對猴團花》《大阿福》和《兔爺》泥塑,詢問:哪些作品是民間美術?如何來界定民間美術?說出理由。針對這節課的重點,我將採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尋找答案,目的是鼓勵他們相互交流,大膽發言,使本節課的重點得到解決,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環節三:拓展延伸,情感表達

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課堂練習時間,並結合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展示作品提出問題:目前,很多民間藝術由於民俗活動的消退而逐漸消失,有人認爲傳統的民間美術已經逐漸脫離了我們現代生活的需要,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是否有必要保留民間藝術?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會巡視檢查討論的結果,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體驗民間美術的樂趣。

小組討論並選代表發言,由教師總結民間藝術與現代設計的應用,如服裝紋樣、家居等方面相關知識。

環節四:小結作業,動手實踐

在課程即將結束時,以提問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加以回顧並逐步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學生可以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更加系統的認識。

最後,爲了使學生能有更高層次的提高,我會給學生留一個拓展延伸的作業:

1、學生回憶民間美術的定義、種類、特點及其寓意等知識。

2、佈置課外作業:實踐——剪窗花。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教材是溝通教師和學生的橋樑,因此我對教材做了以下分析:

我所說課的內容選自人民美術出版社高中美術鑑賞模組,本課是建築藝術欣賞單元的開篇,分爲四大部分進行展開,第一部分圍繞“什麼是建築藝術”展開,探討建築藝術的基本屬性、表現方式和特徵。第二部分圍繞“建築有哪些類型”展開,即探討建築所包括的種類。第三部分進一步深入探討“建築藝術有哪些特性”,即建築藝術的基本屬性。第四部分圍繞“建築藝術有哪些語彙”展開。透過本節課學習,爲之後的建築藝術學習內容起到很好的先導作用。

二、說學情

深入分析教材後,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高中階段的學生具有更強的探究精神,思維比較活躍,見解獨到,對生活有着較爲豐富的感性認識,有部分學生對中國著名建築有過參觀,也有很多同學透過各種媒體形式瞭解建築,有着自己的印象與感觸。由此,對建築藝術的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具有很強的求知慾,但是並非發展的盡善盡美。因此本課在教學設計上會更多的採用教師引導,然後拋磚引玉的方式展開,聯繫生活實際,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欣賞建築藝術,感受建築藝術的魅力。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的分析和新課標的理念,我確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建築藝術概念和分類,能自主分析其藝術特徵,學會使用建築語彙進行欣賞,懂得欣賞建築藝術的基本方法。

過程與方法:透過欣賞、描述、討論等方法,運用建築語彙描述、評價建築藝術作品,提高美術欣賞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感受建築藝術的魅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爲了課堂教學能夠達到最優化,我將教學的重難點確定爲:

重點:分析建築的藝術特徵,歸納建築藝術語言。

難點:建築藝術的欣賞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踐行新課標中“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教學思想。我將採用講授法、小組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從而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

六、說教學準備

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爲此我做了如下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網絡收集的圖片、視頻等。

七、說教學過程

爲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且積極參與到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將教學環節設計如下:

活動一:激趣匯入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爲此課堂開始,我將透過PPT播放不同建築連續動態圖片,請學生思考: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

在學生回答後,我進行總結:金碧輝煌的北京故宮、曲徑通幽的蘇州園林、雄偉壯觀的古希臘神廟、高峻挺拔的哥特式教堂……這些中外著名的建築,都各自記錄着一個時代的歷史,體現一個地方的特色,而它們獨特的造型和空間也深深的打動着我們。那麼,究竟什麼是建築藝術?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欣賞一座建築呢?引出課題《探尋建築藝術的特點》。

透過這種互動提問的匯入方式,營造活潑的課堂氣氛,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理並引起他們的探索慾望。

活動二:描述分析

此環節我將由淺入深依次展開:

首先,我將透過PPT播放視頻《建築的發展》,請學生觀察,並提出問題:什麼是建築藝術?請說一說它的概念。

學生可能有如下回答:建築藝術是由空間和實體構成的藝術,它蘊涵建築形式美的規律,並透過視覺給人以美的感受,這和繪畫等視覺藝術類似。

我順勢總結:建築是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建築藝術創作不可能超越技術和經濟的合理承受,需要大量的財富、技術條件、勞動力和智慧才能實現,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

接下來,我繼續追問,結合視頻播放內容再想一想建築有哪些類型?可以滿足人們哪方面的需求?

學生的回答有:巢穴、宮殿、廟宇、陵墓、民居等;巢穴、民居等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求,廟宇、陵墓可以滿足精神需求,宮殿兩方面都可以滿足。

學生回答後,我進行總結:建築的類型是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增加的。隨着社會不斷進步,類型還會不斷增加,體現人類文化的不斷進步。

爲了進一步探索建築藝術特點,此環節我將播放《故宮》《科隆大教堂》《蘇州園林》等建築圖片,設定小組討論,請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分析:建築藝術有哪些藝術特徵?

學生小組討論後回答如下:科學性,如科隆大教堂的飛扶壁使得建築高聳、輕盈;適用性,如我國南方民居防潮;藝術性,如蘇州園林是詩情畫意的結合;文化性,如故宮集科學、藝術、文化等爲一體。

我進行總結:建築史上有三句名言“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建築是石頭的史書”“建築是居住的機器”,每句都涵蓋了建築的一個重要特徵。因而建築藝術不僅符合一般藝術的形式美法則,還在文化內涵、科學技術等方面能做出許多獨特的創新。

接下來,進一步引導學生探尋建築藝術語言,請學生結合收集資料觀看課本,設定開火車式問答:建築從表現手法和技巧上與其他藝術品既有相通之處,也有它獨特的個性,那麼建築藝術依靠哪些語彙表現個性特點呢?

學生依次回答有:形體、比例、尺度、均衡、節奏、色彩與質感、環境等。

學生回答後,我進行總結:無言的建築便是依靠上述種種語彙奏響着動聽的旋律。我們對建築藝術的內涵、類型、特性和表現語彙有了初步的認識。藝術源於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不斷觀察和體悟,才能培養出一雙懂得欣賞建築之美的眼睛。

透過這樣分步驟的提問,逐步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建築藝術特點和相關語彙,不僅可以鍛鍊學生的探究性思考能力,還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活動三:總結解釋

此環節將引導學生梳理欣賞建築藝術的方法,爲此我將設定自由問答,請學生依次發言:可以從哪些方面去欣賞建築藝術?

學生回答後,我進行總結:在欣賞建築藝術的獨特魅力時,被當作合乎形式美法則的藝術品,具體欣賞的角度可以從類型、造型、功能等方面入手,運用建築藝術語言進行描述、分析、解釋、評價,感受建築藝術。

此環節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思路,爲他們解決欣賞建築藝術的方法,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

活動四:欣賞評價

深入分析之後,我設定了“學以致用”的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運用,理解本課的精髓,說出自己的收穫。故此我將播放當地建築圖片,請學生思考問題:觀察身邊的建築,使用相應建築藝術語言進行欣賞評價。引導學生從時代背景、造型、功能、價值等方面進行分析建築的內涵、類型、藝術特點。

透過對當地建築的欣賞,進一步鞏固建築藝術欣賞方法,使學生對建築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從而激活學生思維,拓展視野。

活動五:小結作業

課程即將結束,我會請學生主動分享本課重點知識,並昇華情感,激發學生參與欣賞活動的興趣,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感受建築藝術的魅力。

最後佈置這樣的練習:深入調查課堂上討論的當地經典建築藝術,分析建築的成功之處,寫出調查報告,並給出合理的建議。

請學生分享收穫,真正踐行“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教學理念。課後的作業是爲了讓學生以課堂爲中心進行知識的延伸拓展,感受建築藝術的魅力。

八、說板書設計

爲充分體現課程內容,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設計簡潔、清晰、重難點突出。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7

教學目的:

透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對的性質、畫法、各種藝術風格和獨特的藝術傳統,有所瞭解,有所認識,達到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懂得如何領會和感受藝術的美,提高藝術欣賞能力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着重理解獨特的藝術傳統。

教學難點 :

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創造,既是的重要藝術傳統之一,也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重要方面。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具準備:圖片、錄象資料、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

一。組織教學: (常規)

二。引入新課:

今天學習第十課。 (出示課題,開始使用課件)

本課內容爲欣賞。透過對典型的名作的賞析,瞭解的性質、畫法,各種藝術風格和獨特的藝術傳統。

1. 的性質和它在中國古代繪畫中的重要地位:

上兩節課我們已經瞭解到,中國古代繪畫習慣按傳統分成人物、山水、花鳥三個畫科。 的主要描寫對象是自然風景。它不但表現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自然觀與社會審美意識,甚至從側面間接地反映了社會生活。

中國山水畫作爲一個獨立的畫科比人物畫晚,但它在中國繪畫史上得到了突出的發展,並且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多種畫法和藝術風格。主要的有:青綠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

青綠山水——青綠是指中國畫顏料中的石青和石綠,用這種顏料作爲主色的山水畫稱作"青綠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筆少,着色濃重,如《千里江山圖》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略施青綠兩色,如《遊春圖》。

淺絳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爲主色的淡彩山水畫。

水墨山水——以渲染爲法,用筆簡練奔放,強調水墨效能的發揮。

1. 名詞解釋: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是指自然,"心源"指心靈感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大 意是,山水畫家創作既要以自然爲師,同時又得力於畫家對自然的感受。它正確地指出了中國山水畫創作的基本原則,對後來中國畫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南北宗"——是明代畫家董其昌借用唐代佛教禪宗分爲南、北二宗,來解釋自唐至明數百年的繪畫發展,他按繪畫的創作方法和畫家的身份,將唐以後的山水畫也分爲南北二宗,將水墨畫法的文人畫家比作"南宗",將青綠畫法的職業畫家視爲"北宗".例如,唐代的王維、李思訓,後世稱爲"南北宗".

北宋的山水畫,雖然在所描繪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畫家對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還是以客觀地描寫自然物爲主。代表人物是范寬、郭熙和王希孟。

範 寬《溪山行旅圖》 絹本水墨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佔據畫面約三分之二,聳立在中的主峯,右側有深谷瀑布,另一邊矮小的側峯。中景與主山間,被雲氣阻絕,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氣勢。這幅畫構圖並不複雜,細部的描寫卻很仔細,顯 示出畫家有高度觀察能力和寫實的工夫。描寫的手法也極其生動自然,而且合乎自然的規律。 范寬運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顫動的筆觸,畫山石的輪廓和皴紋,分出岩石的塊面,然後用濃淡層不同,雨點般的短線,順著石塊組織的方向,逆筆皴擦,產生明暗深淺的立體感,而且加強了由皴紋引導的山石的動勢,賦予山石強韌的生命力。

《 溪山行旅圖 》中,山的地位遠遠超過人物,它顯示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大自然生生不息,恆古不滅,人類則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暫停留的過客。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南宋的山水畫與北宋的山水畫有明顯的不同,突出表現在追求詩的意境。許多南宋山水畫的標題就很富有詩意,如寒江獨釣、風雨歸舟等。()著名的山水畫家有馬遠、夏圭等。

從以上作品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畫家善於運用空白的藝術手法,稱之爲"以白當黑".南宋的山水畫儘管題材、場景、畫面小得多了,但由於極力追求詩的意境,善於進行大膽的藝術概括,運用以少勝多 的藝術手法,作品的意境更爲濃厚、鮮明,顯示了中華民族美學傳統的重要特色。

元代的山水畫在意境的創造上更強調主觀抒發與個人風格的創造。代表畫家有倪贊、王蒙等。

(2) 其次,在空間的處理上,採用"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手法。

就是把山水畫家自己看作是一個巨人,面對自然,就象人觀盆景狀。這樣,千里江山也可盡收眼底,或用長卷的形式表現,如《千里江山圖》,長達11米。或以中國畫特有的高遠、平遠、深遠的構圖方法,畫十分繁複的山嶺,如《溪山行旅圖》、《早春圖》、《青卞隱居圖》等,其空間處理突出地體現了中國山水畫獨特的構圖方法。創造的這種獨特的處理空間關係的藝術手法,既體現了中國畫家獨特的觀察自然的方法,同時也蘊含着中國民族的審美胸襟,體現了中國人的自然觀。

(放映錄象)

(3)此外,中國山水畫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表現程式。

如表現各種山石就有各種皴法,什麼披麻皴、雨點皴、荷葉皴等。在這些表現程式的應用上,主張靈活運用,不斷有所發展。在山水畫的筆墨技法上,也更爲豐富多變,如筆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種皴法和點苔法等;墨法中溼者爲"染",幹者爲"擦",還有"破墨"、"積墨"等等。可見,也同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傳統和體系。

(放映錄象)

三。小結 (課件使用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