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名師的說課稿(精選7篇)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名師的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名師的說課稿(精選7篇)

名師的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兩小兒辯日》是蘇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文透過兩小兒辯日使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說明知識是無止境的,要學會獨立思考,勇於探索質疑,敢於挑戰權威,學習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

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學好本課題可以爲今後學習文言文積累學法,夯實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以學定標)

七年級學生雖然接觸了部分文言文,但要獨自理解一篇文言文還有困難。因此,根據本教材的內容特點以及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積累文言詞彙。

2、讀懂課文,感悟深刻道理。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結合註釋準確翻譯課文。

教學難點:聯繫生活深刻感悟道理。

四、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七年級學生從具體形象到抽象邏輯過渡的思維特點,本節課我運用了“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小組管理,適時展示”的新課改教學模式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爲了突出重點,我主要採取“創設情境法”、“質疑探究法”的教學方法;爲了解決難點,我採用了“情境品讀法”、“合作討論法”等學法,放手讓學生組織參與活動,充分體現“學生爲主體”。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基本環節,分別是:出示目標、先學後教、演課本劇、檢測總結。引導學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層層遞進。

(一)設疑匯入,出示目標。

首先,我設計了猜謎語的匯入方式。多媒體課件出示“日”字象形文字,並讓學生猜測所對應的現代漢字。這樣既設定懸疑,激發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快速進入課堂。

其次,檢查學生對本課文學常識及重點字詞的預習情況。

參考預習情況,課件出示學習目標。

1、讀通課文,積累文言詞彙。

2、讀懂課文,感悟深刻道理。

(二)先學後教,自主翻譯。

爲了較好完成學習目標,我設計了相對應的自學指導。首先出示自學指導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節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透過個讀、PK讀、師範讀、小組賽讀、配樂讀等多種方式讀準課文,並鼓勵學生養成良好讀書習慣。

其次,出示自學指導二:再讀課文,結合註釋自主翻譯課文,並標記疑問。爲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課件直觀展示課文動畫。合作探究部分,透過獨學(自主翻譯)、対學(同桌分享課下注釋和積累詞彙)、組學(小組討論)等方式,最終由組長負責確定本組最後翻譯。在質疑環節,先由學生提出疑問,並由其他學生釋疑,教師再根據情況點撥補充。小組透過抽籤確定順序,並派代表展示。展示後,隨機挑選學生作爲評委評分,並說明理由。

以組爲單位積累分數的競爭機制,直觀的課文動畫展示,使學生在緊張有序的活動中,基本掌握了文言文翻譯方法,突出教學重點,完成學習目標一。

(三)演課本劇,深化理解。

爲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目標二,我設計了課本劇環節。假設你現在是一位現代少年,穿越時空來到遙遠的古代,遇到兩小兒和孔子,他們請你裁決。以小組爲單位,排演《新編兩小兒辯日》。要求使用現代白話文,並表明自己的觀點和理由。

小組對抗比賽的活動形式,吸引了學生興趣和注意力,活躍了課堂氣氛,掀起本節課的高潮。

(四)當堂檢測,總結中心。

出示自學指導三:三讀課文,檢測總結。經過以上環節,學生帶着自己理解迴歸課文,透過思考“兩小兒在“笑”什麼?學完課文,你有什麼感悟?”這兩個問題,以填空題的形式歸納中心,水到渠成地解決本課難點,完成目標二。

(五)板書設計

我採取了直觀、系統的的板書設計,及時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便於學生掌握理解。我的板書設計是:

《兩小兒辯日》

列子

一兒:初遠中近,另一兒:初近中遠

孔子:不能決

“笑”的道理

(六)作業佈置

針對學生差異,我設計了分類作業。我佈置的作業是:A類:總結本文文言現象;B類:背誦並默寫課文。

六、我爲什麼要這樣上課

本節課我的綜合設計思路是,透過“出示目標、先學後教、演課本劇、檢測總結”這四個循序漸進的基本環節,採取多媒體教學手段和排演課本劇的方式,運用新課改的教學模式,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充分體現新課改以學生爲主體的要求。在積極、愉快的氣氛當中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並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名師的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第9冊的“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在學這課之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有: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一些簡單多邊形的特徵等。學習方法方面的基礎有: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時候,學生已經初步感受了可以用剪拼、平移、旋轉等操作活動,使圖形等積變形。事實上,在學這課之前,部分學生對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公式並不是一無所知,但那只是一種機械記憶,知道公式,說不清所以來。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操作、觀察、填表、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探索並掌握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能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並應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培養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認識到爲什麼要“÷2”

說理念:

說教法、學法:

這課我會採用分組學習的方式,事先給每組一些操作材料,讓大家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豐富感知,並逐步形成正確的認識。

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

我們已經學習過哪些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請你用字母公式來說一說。

老師隨學生回答板書:S長=ab,S正=a2,S平=ah

能說說這些公式是分別用什麼方法得到的呢?

[複習中的這兩問,第一個問題是幫助學生回憶相關的知識基礎,這是學習新知的一個重要前提。後一問,主要是從學習方法上考慮的。數面積單位的方塊數或是用等積變形,這兩種方法將是我們這課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的重要方法。]

二、探索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公式

1、學習例4

將剛纔複習中的三種圖形,利用課件的演示,添上一條對角線。

問:現在我們看到的圖形是什麼?(三角形)

課件繼續演示:添上方格圖,並把其中一個三角形變色。

如圖:

每個小方格表示1平方釐米,能說出塗色三角形的面積各是多少嗎?

分別說給你的的同桌聽一聽,不僅要說清楚是多少面積更要說清楚你是怎麼想的。

全班交流:(可能有的回答)

第2張圖可用數方塊的方法,數得8塊,即8平方釐米;

其他的幾個三角形用數的方法覺得有麻煩,有很多地方都不滿1格,所以還是用大圖形的面積,除以2來算,更爲方便。

結果彙總:(1)6×4÷2=12(平方釐米)

(2)4×4÷2=8(平方釐米)

(3)6×4÷2=12(平方釐米)

(4)6×4÷2=12(平方釐米)

在這份設計中,我把例4的圖稍作了修改。這樣做是爲了更好地與複習中的題相銜接。而且學生是親歷了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變成三角形的過程,更加清楚兩者之間的關係。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主要是透過觀察,初步意識到我們熟悉的這幾種特殊四邊形都能平均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反過來,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

第3個和第4個三角形雖然形狀不同,但它們都是已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相等的,所以對應的一半——三角形的面積也是相等的。透過這兩題的對比,暗示學生的注意力不能受具體形狀的影響,而是更要關注對應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爲後面的學習做準備。

2、學習例5

看來三角形的面積,與它對應的平行四邊形有密切的關係。

把附頁上的三角形剪下來,看看與書上哪個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

先拼,再求出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和每個三角形的面積,在小組裏交流,填寫書上的表格。

學生分組學習,填完表格之後,繼續完成書上的討論部分。鼓勵同學之間質疑、解決。老師加強巡視指導。

全班交流,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

(1)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個平行四

邊形。三角形的面積應該等於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2)拼成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都分別相等;

(3)三角形的面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所以不能忘了“÷2”

交流的過程中逐步完成比較完整的板書:

用字母表示該公式:

S表示三角形的面積,a和h分別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誰能用字母來表示上面的公式?

板書:S=ah÷2

3、學生在小組交流的時候,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見,比如就只用一個三角形,透過剪、拼,也可以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

交流這種想法,指名說說這個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這個三角形的面積就等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2)

4、學生閱讀第16頁的“你知道嗎?”,透過閱讀,再與上面的方法做一比較。

師:這幾種方法都正確地算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它們之間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呢?

[例5的教學,是本課的重點。書上的例題,我着重讓學生透過分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在交流中把應掌握的知識有層次地一一呈現。這些知識是本節課的關鍵。

估計到學生在操作的時候,有可能會出現只用一個三角形拼平行四邊形的方法,這種方法與例題方法以及與“你知道嗎?”的對比,可以從多角度來強化“÷2”的理由,我覺得花一些時間還是有必要的。而且這樣的做法,也是基於學生的學習實際和對傳統的數學文化了解。]

三、計算公式的應用

1、完成“練一練”

電腦分別演示這兩題。在交流答案的時候,引導學生說清楚什麼時候要“×2”,什麼時候要“÷2”,爲什麼?以進一步加深對三角形面積公式與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之間聯繫的理解。

繼續完成p.17想想做做的第1題。

2、完成“試一試”,算出這塊三角形交通標誌牌的面積。

在交流的時候,要給學生正確解答這類題書寫格式的示範,培養學生規範地應用計算公式完成練習。

學生練習,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題

指名板演,講評的時候注意發現學生練習中的問題。比如書寫的格式、計算中的問題、“÷2”的遺漏、單位名稱等,都要一一指出並糾正。

一個特例:第一張圖畫的是一個直角三角形,它的一組直角邊就分別是它的底和高。

3、畫一畫,比一比:在方格圖上畫出面積是6平方釐米的三角形,你能有幾種畫法?

比如:

彙總學生的各種畫法之後,指名說說自己在畫的時候是怎麼想的?透過交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6平方釐米”先要考慮“12平方釐米”(對應的平行四邊形面積),進而考慮只要底和高相乘得“12”就可以了;這樣畫出的三角形雖然形狀各不相同,但面積都是6平方釐米。

[練習的設計主要分這幾個環節:第一個環節重點是放在“÷2”和“×2”的區別上。主要是因爲從以往學生練習來看,這是錯誤中的主流,一定要引起學生的重視。

第二個環節的練習,主要是讓學生能正確地應用三角形面積公式計算各個三角形的面積。在應用的過程中,規範學生的書寫,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

第三個環節是我自己修改的練習,數據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有一定的開放性,主要還是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透過這個開放練習,使學生又一次地認識到三角形與對應的平行四邊形面積之間的聯繫。]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的是三角形面積的計算,說說你知道了哪些具體的知識,怎麼得到這些知識的。

[整節課的設計,我比較注重讓學生用“舊”的方法來獲取“新”的知識——用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種方法同時也是後面學習梯形面積計算的方法,所以說這樣的教學是爲學生的後續學習做了充分的準備,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獲得是有幫助的。

學生只有清楚了知識的來龍去脈,才能對知識本身有正確、持久的認識。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自主地開展探索性學習,獲取到更多的知識。

名師的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三位數乘兩位數》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過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筆算。本節課在此基礎上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基本方法。學習這部分內容,有利於學生完整地掌握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併爲以後進一步學習小數乘法打好基礎。

二、說教法學法

教師的教是爲了學生更好的學。計算教學都是從簡單到複雜螺旋上升的,最基礎的計算原理和方法支援了這樣的發展提高。本節課的教學以學生喜愛的卡通人物爲背景,透過探索卡通人物的祕密,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透過比賽等形式,引導學生動腦,動眼,使學生變苦學爲樂學,把數學課上的有趣、有益、有效。

在教學例題時,讓學生嘗試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鼓勵學生自己算。學生已經能筆算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兩位數。與三位數乘一位數相比,三位數乘兩位數需要多乘一步,並把兩次的部分積相加。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知識和經驗,把新舊知識結合在一起,體會計算時的相同點,促進認知同化,完善認知結構。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讓學生經歷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情感與態度目標:讓學生獲得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的計算問題的體會,體驗成功的愉悅,進一步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四、說重點難點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的重點爲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難點爲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時的進位。

五、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出發,爲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計算能力得到真正發展,我對本節課設計如下幾個環節:

(一)、複習匯入

1、回顧上一節所學的內容。

2、小黑板出示口算題:23×20=42×30=

3、課件接着出示估算題:

23×19=42×29=

23×21=42×31=

4、筆算下面各題。

16433865

×21×15×44×34

先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同時請四位學生上臺板演,講評時請同學們說說計算步驟和要點。

5、總結:兩位數乘兩位數,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最後把兩次乘的結果相加。

(二)、新授。

1、小黑板出示:李叔叔從某城市乘火車去北京用了12小時,火車1小時約行145千米。該城市到北京大約有多少千米?

2、要求學生認真審題,弄清題意,明確已知條件和問題。

3、列式:145×12=

4、計算過程。

(1)估算。

教師:請大家估一估145×12的大致範圍。

估算一:把145看成150

150×10得1500

150×2得300

1500300=1800

因爲145<150所以結果應比1800米少一些。

估算二:把12看成10。

145×10=1450

12>10,所以結果應比1450米大。

(2)筆算。

教師:你們已經學過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現在請你們嘗試列豎式計算145×12。

①學生獨立嘗試筆算,教師巡視課堂,看看他們每一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和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②反饋計算結果,要求學生回答:

先算什麼?(先算145×2)

再算什麼?(再算145×10)

最後算什麼?(2個145與10個145的和)

板書:145×12=__千米

145

×12

290

145

1740

注意什麼。(兩部分的相同數位要對齊)

③說一說,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與步驟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有什麼區別和聯繫。(我們發現三位數乘兩位數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是一樣的。它們都是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尾和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尾和十位對齊,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④對照自己的估算結果,算一算估算值與準確值的誤差,是否是合乎實際,以提高學生估算的真確性。

(3)用計算器計算。讓學生用計算器算一算145×12,然後再和筆算結果對照、檢驗筆算結果是否正確。

(4)總結: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時,先用兩位數的個位乘三位數,再用兩位數的十位乘三位數,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結果相加。

(這一環節,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鼓勵學生相互交流,然後全班交流,進而探討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算法。在這一過程中,我先是先是讓學生估算,再讓他們筆算,最後用計算器檢驗,這樣,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既掌握了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三)、鞏固練習

1、課本49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用豎式計算,完成後,可以用計算器自行檢驗。

2、練習七第3題。

164×32=54×145=254×36=

217×83=43×139=328×25=

提示學生:怎樣列豎式可使計算方便些?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對比的基礎上反思,明白在列豎式時,上面一行寫三位數,下面一行寫兩位數,這樣計算比較方便。同時提醒學生書寫要工整,數位要對齊,計算要仔細。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根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學會了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其方法就是: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尾和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尾和十位對齊,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我相信,在我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的指導下,我所教出來的學生會更有知識、更有智慧、人格更健全,謝謝大家。

名師的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國標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內容。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解決問題必要的一種問題解決思想方法,它是正確、合理、靈活地進行問題解決的思維素質,掌握得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係及解決問題的經驗,初步瞭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本課系統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資訊,並在列表的過程中,分析數量關係,尋求解決類似歸一、歸總的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法。學好本課知識,將爲以後學習用列表等方法來解答求兩積之和(差)等的實際問題奠定知識、思維和思想方法的基礎。

教材安排的例題,主要是呈現生活情景,提供數學資訊,讓學生經歷列表整理資訊的全過程,再透過“尋求策略—解決問題—發現規律”的系列活動,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數據資訊策略的價值,併產生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對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有一定的整理資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但一般處於無序狀態,透過今天的學習,將學生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規範化。

(三)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1、透過創設生活情景,藉助生動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研究內容,使學生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資訊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簡單實際問題所提供的資訊;還會透過列表的過程分析數量關係,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2、透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經歷提取資訊,發現問題,列表整理條件,解決問題的知識獲取過程,從中培養學生蒐集資訊,整理資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發展他們的推理能力。

3、透過對類似歸一、歸總的實際問題的探索,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

使學生經歷列表整理、分析數量資訊,決策問題解決策略,並列式解決問題,體會列表這一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並能運用該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正確整理、分析數學資訊關係,學會透過所整理的資訊決策問題解決策略,並內化成自己的問題解決策略。

二、說教學程序:

鑑於本課教學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設計如下四部分展開教學。

(一)聯繫生活,激趣引新:

教學一開始,透過班內學生比賽,發現課程用列表的方法呈現更加清晰、整齊,從而出示本課課題,並說明列表整理資訊的方法是我們解決較複雜數學問題時的好幫手。

【設計意圖: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學生感興趣的小比賽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針對學生現有對資訊的蒐集和觀察能力,讓學生感知列表呈現資訊的優點和便利。】

(二)合作探索,領悟內涵

1、初步感知列表

例1主要教學兩積之和的實際問題。這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需要用三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教材提供了兩組數據,分別是小芳家栽桃樹、杏樹和梨樹的行數,以及三種果樹每行栽的棵樹,同時提出第一個問題:桃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由於題目中的條件比較多,數量關係相對比較複雜,由於之前的引導,學生們很快聯想到可以用列表的策略整理這些條件。潛移默化中,學生經歷了從現實情境中選取有用資訊並形成結構完整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同時也充分感受列表整理條件的優點。

【設計意圖:教師充分讓學生自主活動,經歷列表整理的全過程,一方面在現實情境中收集數學資訊,另一方面找到各個數量在表格中的位置。並使學生理解表格的結構和內容,是爲了積累學生用列表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經驗。】

2、分析數量關係

本環節中啓發學生思考:你能根據數量之間的關係,確定先算什麼嗎?這樣在關鍵處加以點撥,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容易理解:根據題中的條件,“可以先分別算出桃樹和梨樹的棵樹”;根據題中的問題,“要求桃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可以先算桃樹和梨樹各有多少棵”。這裏讓學生自主經歷分析數量關係的過程,其意義不只在於讓學生透過獨立思考理解題中的數量關係,更在於這一過程中學生切實體會到:分析數量關係既可以從條件想起,也可以從問題想起。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列式解答,並進行檢驗,同時留出空白,以便於課堂上的反饋與評講。接下來,提出第二個問題:杏樹比梨樹多多少棵?放手讓學生按照解答第一題的過程,透過獨立思考完成解題。

3、回顧和反思

在解決完兩個問題後,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回顧和反思。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說說解決問題時一般要經歷哪些步驟,並透過交流,總結和歸納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第二個問題引導學生反思分析數量關係的過程,說說自己的體會,以進一步提煉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的認識與經驗,體驗分析數量關係的一般過程與方法。

這樣,已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主線,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有利於學生深刻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逐步形成策略意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實際問題的教學走出教師教題型、學生記解法的困境。

(三)鞏固練習,深化發展

【設計意圖:準備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透過層層深入,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本課知識,形成技能,並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的樂趣。】

1、“練一練”第一題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實際問題,同時提出“先整理題中的條件,再解答”的要求,有利於學生進一步體會列表整理題中資訊的方法,感受列表整理對理解數量關係的作用,初步形成策略意識。

2、第2題以純文字的形式呈現的實際問題,有利於學生更深刻體驗綜合運用從條件和問題出發分析數量關係的過程,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全課總結

最後,讓學生說說在這節課上學會了什麼知識?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鞏固。

名師的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拿來主義》。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拿來主義》是魯迅雜文在新課程中僅存的一條命。所以提到他的地位,我覺得它是現在高中生窺見魯迅雜文的最後一眼。從另一方面講,《拿來主義》是新課程中唯一的典型的議論文,一些常用的論證方法,論證結構在文中都有體現。

(二)教學目標及確定根據

根據新課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理解"拿來主義"的基本含義,

2、引導學生透過詞語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內涵。

3、分析本文的論證結構,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論證。

4、體會魯迅先生雜文尖銳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體會魯迅雜文的藝術特點。

5、理解主題,探討"拿來主義"在當代的文化意義。

(三)教學重難點

1、理解文章先破後立、破立結合的論證結構。

2、學習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等論證方法。

二、說學法

(一)分析學情

對於魯迅的文章,學生是多有學習,但是對於雜文,確實第一次。尤其在現在淡化文體教學的情況下,學生對於議論文的相關知識瞭解甚少,至少沒有形成議論文的知識體系。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要一方面教授本課的基礎上,交代夯實議論文相應的知識。

(二)學法及確定的依據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本文的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法、學法:

(1)教法:提問式教法、小組討論法、誘導研讀法、

(2)學法:課前預習法、課堂探討法、課後練習法

此外,爲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效率,將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三、說教法

編者提出:閱讀時不妨從文章的結構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怎樣把觀點和材料緊密結合起來。對這些文章如果能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質疑或闡發,那我們也就接近或進入了更高的境界。

"挈領法"教學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包括:理清文章層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論證方法,掌握作者論證的內在邏輯性。

我首先談一下我是怎樣匯入新課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故設定導語如下:隨着我國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外的科學、文化、技術以及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風等等也隨之大量涌來,我們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纔是正確的呢?魯迅先生在30年代就繼承文化遺產問題曾寫過一篇雜文,我想可以從中受到啓發、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談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論證這一重點即難點的。在此我所把握的總的方法是:提出問題,給學生搭知識臺階,引學生思維上路,也就是說教者從學生實際出發,緊扣教材,由淺入深地設定一連串有內在邏輯性的問題,一環緊扣一環,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經過獨立思考或共同討論,得出每一問題的準確答案,在這裏重在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故我決定從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從"果"入手,切中要害

問題:1.文題"拿來主義"的內容是什麼?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詞表示結果,而"原因"又是什麼呢?即爲什麼實行"拿來主義"?

第1題的設定針對全體學生,意在引導學生學會讀書,抓住要點,同時爲第2題的提出做鋪墊;第2題的設定有一定難度,意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識臺階。

第二步:由淺入深,設定問題

問題分爲三階梯度,每梯度的問題即爲一個高度的臺階,學生每得出一個答案就登上一個臺階,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梯度可設定這樣一些問題:

1.什麼是"閉關主義"?

2.什麼是"送去主義"?作者依次擺了哪些事情來說明的?

3.如何理解這兩句話:A但終"不知後事如何";B也可以算顯得的一點進步了。

第二梯度可設定這樣一些問題:

1."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的實質是什麼?有何區別和聯繫?

2.作者是怎樣批駁"送去主義"的?

3."拋來""拋給""送來""拿來"的含義各是什麼?

第三梯度:可設定這樣兩個問題:

1.作者爲什麼批駁"送去主義"?有幾點原因?

2.作者對"送來"的態度如何?爲什麼?

至此第一步的第3題的答案就圓滿了。

設定三個梯度習題的根據,主要是針對學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適合全體學生、第二梯度適合多數學生我們時刻要以課本爲藍本,重在培養素質,以上習題主要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

第三步:課堂訓練、鞏固成果〔出示微機圖片(一)〕

(說明:如此設計訓練題的原因在第二課時中,我將詳細闡述,這裏不贅述)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學習並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

比喻論證是本文最突出的寫作特點,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論證方法,是本課時重點中的重點。對此重點的突破,我主要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採用討論和訓練相結合的方法,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交逐步培養其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識臺階,由教者交待什麼是比喻論證。在此主要體現教師爲旨的原則。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討論這一部分論證方法

在此主要體現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原則。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別各設定這樣兩個問題:

1.對待文化遺產有哪幾種態度、行爲,作者是如何評價的?採用什麼論證方法;

2."大宅子""孱頭""昏蛋""廢物"各比喻什麼?

3對整個文化遺產是否一概而論,分爲幾類?分別如何對待?用書上話回答

4."魚翅""""煙燈和煙槍""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遺產中的哪一部分?

問題設定原因:第1題是基礎,從而進行知識遷移形成能力,而且爲第2題搭臺階,逐層深入,再採用設問、類比啓發並輔之以討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第三步:明確比喻論證與比喻句、比喻論證與類比論證的區別,加深對比喻論證的理解。

問題1.第三自然段主要採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2.判斷下面這段話是否採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在這種態度下就是割斷歷史,只懂得中國,對於中國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團".

讓學生討論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對比中加深對比喻論證的理解,逐步培養他們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據技能形成的規律,爲了鞏固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設定了不同層次的訓練題。

教學過程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訓練也應是多層次、多結構的。訓練不僅僅體現在課堂上的鞏固練習,而應是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上。教師連貫、準確、富有邏輯論證性的講述本身就使學生受到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教師精心設計的思考題、討論題都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當然最重要的是對學生課堂上知識進行形成性訓練,及時鞏固教學成果。根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則,我設計了三個梯度的訓練題。〔出示微機圖片(二)〕

第一梯度:設計基本的簡單的題目。第一道題目面全體學生特別是程度稍差的學生,透過訓練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訓練2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論證方法。這是知識的內化、熟化過程。

第二梯度:設計辨析型題目。第二道題目面向大多數學生,透過訓練1使學生深入理解論點和論據的關係,訓練2使學生知識轉化爲技能,培養辨析能力。這是知識同化過程。

第三梯度:設計思考性、創造性題目。第三道題目有一定難度,面向程度較高同學,同時使其他人得到啓迪。透過訓練1進一步完成知識遷移、培養程度較高同學的應用能力,訓練2進一步培養其他同學的辨析能力和表達能力,訓練3在討論中培養學生學習的求知慾和創造性。這是知識的強化、優化過程。

第五步:回到課本中,學生討論分析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訓練學生運用課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六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佈置課外訓練題

我校是首批辦好的重點校,現在招收的學生,學習程度差異較大,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佈置分層次作業。

用比喻論證的方法按下列觀點,寫出論證提綱。

第一層次:在上述觀點中可選其一。

第二層次:今天我們一方面要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步子邁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腐蝕。

在上述教學中,沒有改變常規教學的各個環節,但由於教學過程設計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充分發揮主導和主體的積極性,又以訓練爲主線,同樣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如果以"思想上應該裝上‘窗紗’"爲題,下面哪些論據採用了較適合的比喻論證方式——

A.江河橫流,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B.生活中的窗紗是爲了防止蒼蠅、蚊子、灰塵…

C.一切人都有愛美之心,西裝革履、燙髮口紅,是時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據所給觀點,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證,請同學們口述其論據,其他同學給以評析。

例如:

觀點——做事要有恆心,不間斷,才能成功。

論據——

(1)滴水穿石

(2)鐵杵磨成針

觀點:

1.客觀環境往往對人有很大影響

2.要掌握真本領必須勤學苦練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礎條件就不能成功

4.學生往往越過老師,後人往往越過前人

名師的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人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第19章第1節的內容,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平行四邊形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在實際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是初中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材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節課所學內容,是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的基礎上,對平行四邊形的判定進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又爲其他四邊形的教學打下基礎,做好鋪墊,在教學中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新的數學教學大綱明確要求,判斷,對此本節課的>

2.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及應用

難點是:平行四邊形的判定的推導過程(這點要求比較難)

我將透過問題情境的設計,課堂實驗研討,來引導學生髮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根據去年國家教育部頒佈的,新數學課堂標準的理念,學生學習的目標應將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方面融爲一體,爲了落實這幾點,我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3.教學目標

1)掌握

2)探索,由此發現充滿着探索性和挑戰性。(方法與過程)

3)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能從交流中獲益。(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樣制定教學目標,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並進行理解與應用的過程,增加他們對問題的感性認識。透過推理論證,提高學生的理性認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這包括大膽猜想、勇於探索、創新精神、頑強的學習毅力等)。

<總之,我這節課更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變接受式學習爲自主式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針對這節課我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二、說教法

情境教學法、課堂研討法

讓學生處於具體的教學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適當的形象化,這就相當於爲學生提供一個場所,從多種感觀獲取資訊,體驗我們的數學活動。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得到體驗: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3)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奠定基礎

從整體課堂來看,我們這節課很關注學生的發展,古人說:“學貴有方”

三、說學法

老師傳授給學生的不應只是知識內容,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一些數學的學習方法。我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質疑爲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指導學生如何將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明白數學與人類的密切關係,指導學生透過類比、猜想、推理等思維進行教學。

<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會以學生的發展爲本,以學生的活動爲主線,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爲了落實這幾點,我按以下5個階段來,完成本課教學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1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我將靈活運用溫故而知新,承接前後章,展示情境,結合實際生活,引入新課。

2階段:新課教學(透過合作性學習進行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合作性學習中,學生不再是學習上的競爭對手,而是共同提高的合作者,這不僅對他們的學業會有幫助,在人格的培養上也很有可取之處。)

3階段:課堂實踐

我將透過:首先和學生們一起議一議(平行四邊形性質的簡單利用)

最後再和學生們共同完成練一練(隨堂練習,基礎訓練、創新訓練)

4階段:課堂小結(讓學生談談本節學到什麼、收穫什麼,教師點評,以達到加深知識的理解)

5階段:佈置作業(達到複習鞏固新知識的目的)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質疑爲主線”的教學思路,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透過課堂學習,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予指導幫助,從而維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不足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指正。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名師的說課稿 篇7

一、說課件

1、課件來源:在一次常規的身高體重測查後,我把前一次的測查結果和這次的測查結果同時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對自己成長的關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爲此,我設計了這個主題系列活動,一方面滿足幼兒們的心理需要,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另一方面讓幼兒瞭解長輩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改善幼兒只會享受長輩對自己的愛,而不懂得會報的心理狀態。綱要中要求: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我認爲選擇此課件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綱要》的精神:“教育活動內容既適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目標定位: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魯納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爲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融合了語言、科學、社會、藝術領域的整合。目標爲:

(1)透過各種方法引導幼兒發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

(2)激發幼兒欣賞自己的成長,展示自己的能力,樹立自信心。

(3)樂於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

(4)讓幼兒嘗試製作個人成長冊,發展幼兒的精細動作。

(5)讓幼兒體會父母的辛苦、關心,增進親子之情。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受“我長大了”,主要是發現自己成長與變化。透過觀察、比較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錄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根據人的成長過程進行排序、製作個人成長冊,主要是透過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在目標定位上,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各領域內容有機聯繫,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幼兒小時候的照片、衣物、用品佈置於牆上,桌椅呈同字型便於評價和集中。

(2)物質準備:“人的成長過程”圖片,卡片紙、彩筆、彩紙、剪刀、膠水等美工材料與工具若干,已製作本領樹的樹幹,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

(3)知識準備:幼兒向家長了解爸爸媽媽的故事及自己小時候的趣事,觀察各個階段自己成長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徵。

二、說教法:

《綱要》指出:“老師應成爲幼兒學習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主要有:

1、情景教學法:本次活動透過環境的刺激,讓幼兒尋找、辨認同伴小時候的照片,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吸引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

2、演示法:透過電教手段、多媒體動畫“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讓幼兒對自己的成長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在這一個過程中,現代教學的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操作法:本次活動用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讓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透過觀察比較(小時候與現在)獲得了最直接的經驗,並在交流操作的過程中增進了對自己和他人的瞭解;第二次分組操作把自己獲得的經驗再一次深化,透過製作、想象繪畫、排序的形式表現自己對成長的理解與期盼,體驗成長的快樂。

三、說學法:

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對自己的成長髮生了興趣。

2、交流討論法:當幼兒對自己成長有一定的感受時,讓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故事,討論自己的成長,不僅讓幼兒分享快樂,達到生生互動,而且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展示法:讓幼兒展示自己的本領,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每個幼兒都獲得了表現自我的機會,並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

4、嘗試法:陶行知說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活動中讓幼兒製作、排序、佈置“本領樹”,幼兒的思維更加靈活,各種能力得到鍛鍊,拓展了知識面。

與此同時,我還透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着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爲本”的理念。

四、說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爲: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積累經驗——交流體驗——展示自己——操作表現——分享快樂

1、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以活動室環境的變化引發幼兒對小時候用品的興趣。

2、自由探索(欣賞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幼兒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誰?一起議論爲什麼猜不着?從而發現小朋友的變化。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真實地感受自己長大了。在這一過程幼兒的經驗是淺顯的,我就透過集中讓幼兒互相議論的方法:現在與小時候比,自己有什麼變化?引導幼兒從更多的方面有目的進行比較,目標一得到了體現。

3、觀看錄像,積累經驗:幼兒對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是怎樣長大的,充滿了好奇。透過觀看錄像把幼兒帶到了神祕的生命起源時刻,他們深深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辛苦、父母養育的艱辛,增進了對父母的感情,目標五得到了體現。

4、交流體驗(回憶童年趣事):讓幼兒講述自己小時候的趣事,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目標三得到體現。

5、展示自己:幼兒分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領,同時又讓幼兒有互相學習、感受別人長處的機會,並在適當的時候請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進行展示,樹立自信心,目標二也得到了體現。

6、操作表現:爲了讓幼兒進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長、瞭解成長的過程,我讓幼兒分組操作,一組製作“成長變化圖”——我小時候是這個樣子——我現在是這個樣子——我將來會變成這個樣子——請幼兒畫一張自己將來的畫像。一組排序:請幼兒給人的成長過程圖片排序,表現人是怎樣變化的?一組幼兒在每片樹葉上畫一件自己會做的事情,然後貼在樹上。讓幼兒自主選擇,有領域的整合,目標四得到了體現。

7、分享快樂:這是活動的延伸,《綱要》指出“爲幼兒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幼兒在這一環節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伴,愉悅的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