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說說

師說說課稿7篇

說說2.34W

作爲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師說說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師說說課稿7篇

師說說課稿7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並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爲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透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繫,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透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爲依託,可以藉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

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爲基礎,掌握知識爲中心,培養能力爲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匯入新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採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爲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爲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託的力,這裏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託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透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裏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爲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後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係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係,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麪,最後漂浮在液麪。並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於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麪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箇舊實驗:六個面紮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後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繫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係,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透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於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後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透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並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爲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瞭。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後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透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後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透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爲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後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餘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透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爲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4、板書設計:

第一節:浮力

1、什麼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懸浮:F浮=G

(4)漂浮:F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佈置作業:1、2、3、4、5

師說說課稿7篇2

一、文字認識

開啟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七組課文,一股素雅溫馨的自然風裹挾着夏雨新荷、鳥語花香,月光魚影撲面而來,青山秀水的詩情畫意,語文世界的奇妙和諧剎那間把我吸引了。

傾聽着大自然的聲音,領略着大自然的丰姿,在詩意文字的引領下,我們突然開啟了一扇奇異獨特的大門,一直通向我們和大自然的心靈深處——

《望月》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散文。全文以“望月”爲聚焦點,雖形散卻神聚。其靜謐明雅的月色、清新俊逸的語言、深沉委婉的意境更給學生感受自然之美提供了一個自然、質樸的視角。月亮是美的,看到月亮,使人頓生憐愛之情。而“小外甥”奇妙的想象,則使文章頗添了幾分童話色彩,易於引起學生共鳴,便於啓發他們同樣用童心來感受和反映世界。作爲本單元的主體文章,《望月》還能透過課外拓展的教學形式,獲得超越文字的意義建構,使學生在品讀、感悟中體會“月亮”所具有的獨特的中國文化內涵,並從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薰陶。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級閱讀教學的相關要求,基於教材特點和學生認識水平,我將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定位爲:

1、品讀課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獨特、充滿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字語句的語言美、形象美和意蘊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和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2、積累描寫月亮的詩句,領略詩詞意境,體會“月亮”所具有的獨特的中國文化內涵,同時培養學生蒐集資料、處理資訊的能力。這是本次教學中的難點。

三、教學過程

1、在賞析體悟中感受“月光之美”。

首先,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內容,用一個字或詞來概括形容一下自己閱讀後的感受。(板書:美)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疏理文章的脈絡,以小標題的形式提煉出文章所蘊藏的三個因素的美。(板書:月光之美古詩之美想象之美)

(師:是啊,如水流淌的月色美,意味深遠的詩句美,文中小外甥新奇的想象也很美。如果說文中的美直接感染了讀者的話,課文中哪一句話寫出了在那樣的夜晚,“月光之美”和“古詩之美”曾經深深地打動了作者和他的小外甥呢?)

在這個環節,教師根據板書,因勢利導,讓學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並且引導他們反覆品讀,充分質疑,教師將有價值的問題強調凸顯出來:“月光”和“詩”既不是水,又不是酒,如何讓“我們”沐浴其間,又怎會使“我們”沉醉不已?

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自由朗讀課文的第1、2自然段,抓住重點詞語結合中心句讀出自己的體會,深入感受“月色之美”。

【設計意圖】在教學第一部分時,我主要着眼於朗讀的指導與訓練,透過“品讀析情法”、“感悟鑑賞”等教學方法,引領學生進入語境,同時鼓勵學生敢於表達自己個性化的閱讀體會。如從“吐灑”、“晶瑩閃爍”、“鍍”等詞可以體會到月光的淡遠、清幽,正如水一般澄澈;而“隱隱約約”、“黑色剪影”等詞寫出了月光的朦朧、寧靜等等。學生在賞析的過程中感受“月光之美”,培養了語感,提高了對文字的感悟能力。

2、在拓展品讀中沐浴“古詩之美”。

(1)是啊!這明暗互襯、動靜相宜的景,這讓人動心動情的月光的美,如何不叫人沉醉呢?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個中心句,想一想,應該透過朗讀強調哪些詞語?

(2)爲什麼在這句話中,“詩”這個詞要用逗號隔開呢?

(3)對啊!令我們“沉醉”的不僅是月光,還有什麼?

(4)“誦明月之詞,歌窈窕文章”向來是歷代文人墨客的雅事

匯合營銷

下面,就讓老師來扮演文中的“我”,同學們都是文中活潑聰穎的“小外甥”,我們還可以盡情發揮想象,充分調動自己的詩句積累,一起來再現當時“賽詩會”的情景,一起沐浴、沉醉在詩的情感和意境中去吧。

(5)配樂解說:你描繪的是明淨清雅的林中之月。

你展現的是大氣磅礴的沙漠月升。

你勾勒了令人魂牽夢縈的故鄉之月……

或者:透過你的朗讀,我彷彿看到了詩人月下獨酌時孤寂的身影。

透過你的背誦,我似乎體會到了詩人在月夜快馬加鞭趕回故里的歡暢。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表達了詩人的愁緒與綿綿的思念。

…… ……

(6)再次回到中心句(幻燈):看來,同學們都是充滿才氣的小詩人,對寫月亮的詩瞭解得還真不少,現在讓我們再回到這個中心句,經過剛纔的“賽詩會”,你對這句有什麼新的體會?你還能“品”出其它的意味嗎?

(7)小結:多美的意境啊!詩句因爲月光多了一份靈動,月光卻因爲詩句添了一份厚重。月光和詩互相融合,渾然一體。讓人沐浴其間,使人久久沉醉,不願離去。

【設計意圖】在教學這一個環節時,我儘量透過學科間資源的整合,既增強了古詩詞欣賞的直觀性、情境性,又幫助學生調動主觀情感積極參與,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確立。在具體設計時,採用“想象感悟法”、“積累拓展法”等教學方法,透過“豐富朗讀形式,讀出韻味;渲染課堂氣氛,讀出情味。”和“激發學生想像,讀出意味;巧妙點撥引導,讀出餘味。”等多種手段,使學生在立體化閱讀中還語文以畫面、還語文以意象,實現讀者與文字及作者深層次的交流對話,感受到了詩句“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

3、在遷移創作中放飛“想象之美”。

指名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讓學生透過描寫小外甥神情、語言等詞句,感受“小外甥”愛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點,並且說一說:“在‘小外甥’眼裏,月亮像xx。”(幻燈),同時,以“在我的眼裏,月亮像xx 。”(幻燈)這樣的說話練習作爲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進行遷移創作,透過編寫詩歌、畫畫,書法或創作童話的方法來具體地表現自己心中獨特的那個月亮。

【設計意圖】在學生的畫裏,在學生的筆下,“獨特”的月亮代表着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本環節的設計旨在透過“扶放結合法”、“遷移運用法”,使學生參與主體的語文實踐與創造,把自己對月亮的感性認知、對文章情感的深切體驗以個性化的方式展現出來,同時也進一步固化自己的閱讀感受。

4、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和作者與“小外甥”一道,沉醉在清幽曠遠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遠的古詩意境裏,沉醉在充滿情趣的創造空間裏。正所謂“月兒本無情。情在人心間。”人們眼中的月,實際上就是人們心中的月呀!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也能“以心觀萬物”,去體會“萬物皆有情”的奇妙和樂趣!

佈置作業:(見附頁)

四、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的目的是爲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考慮到閱讀教學的特點,在進行《望月》一課的教學預設時,我的理念是充分挖掘文字的情味、韻味和趣味,同時有效地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努力構建開放而充滿活力的語文教育體系。在教學過程中,透過引導學生在賞析體悟中感受“月光之美”、在拓展品讀中沐浴“古詩之美”,在遷移創作中放飛“想象之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生命體驗,培養學生懂得欣賞美的情懷和學會表現美的能力。此外,透過品析研讀、語言積累、句式比較和想象寫話等多種語文實踐活動的綜合運用,學生還體會到語文學習的規律,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了由“感”而“悟”,由“積累”到“運用”,由“理解”到“創造”的層層深入,並從中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所在。

五、板書設計

24、望月

月光之美

古詩之美“沉醉”

想象之美

六、作業設計

☆學生自主選擇其中一項作業完成。

1、作業一:(閱讀以下描寫“月亮”的散文語段,積累並背誦。)

【語段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

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

朱自清:《荷塘月色》

【語段二】“泰山月,是很美的。那空明澄碧的月色,令人想起潺潺的清泉。坐在泰山極頂的觀月亮峯上賞月,雲淡風清,玉盞般的圓月亮,悄無聲息地懸在空中,那樣的清,那樣的靜,恰似一泓蓄滿瓊漿的晶亮亮的湖,恍如一伸手,就可以掬下一杯清冽的甘露呢。”

沈世豪:《泰山一片月》

2、作業二:以《望雨》或《觀雲》爲題,寫一段話。

師說說課稿7篇3

一、說教材

《孔子拜師》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爲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課文在敘述孔子拜師這件事時,線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決意拜師。用簡練的語言交待了孔子當時的身份,以及他拜師求學的願望及原因。雖然當時他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卻還要拜師求學,更可見他對知識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歷盡艱辛前往洛陽拜師。先講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幾個詞語:“相距上千裏”,表明路途之遙遠;“風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艱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終於”,說明孔子雖然在路上遭遇了許多困難,但憑着毅力和信心,最終還是來到了洛陽。課文接着詳細描寫了孔子與老子初次見面時的情景,透過人物間的對話,表現出孔子和老子的謙遜有禮。

第三部分,寫孔子認真求學。他虛心向老子請教,老子則毫無保留地把學問傳授給他。第四部分,寫人們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又敬重他們的人品。

二、說學生

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孔子離他們是比較遙遠的,對那個年代的生活情況不是很瞭解,無想想象,所以會有學生說到挖草根,吃樹皮。孔子謙虛好學的精神只能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因此在教學中應處理好知識理解和學生語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注意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文字的內在聯繫。要讓孩子們真正地走進文字,從對話中,從文字中體會孔子謙虛好學,彬彬有禮和不怕辛苦。需要教師引導下的深入地閱讀,讓孩子們自讀、自悟、自得。在讀中獲得愉悅地享受,在讀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薰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孔子的好品質,我選擇了上課文的二三四段,以讀爲主,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體會,去感悟,重點感悟孔子的謙虛好學,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字詞的理解還是句子的理解都體現了這一點。

二、說教法: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正處於由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向高年級的閱讀教學的過渡階段,在小學語文中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其主要任務是進行段的訓練,並在段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理解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以新課標爲指導,以學生爲中心,根據三年級學生閱讀實際情況,主要採用了質疑問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以孔子的品行爲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閱讀探究並體驗,配合板書,最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努力爲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這就要求教師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多元對話中,培養他們感受、理解、欣賞、評價和運用能力。本節課我的教學程序安排如下:

第二段是本篇課文的重點,是孔子謙虛好學精神的集中體現。因此在這裏要把學生引入文字,和文字對話,在閱讀中去發現,去感悟,去體會。

首先我緊扣課題,由“孔子還有哪些好的品行”這個問題開始,激起孩子們走進文字的閱讀期待。以學生的自讀爲主,讓他們在放聲誦讀中實現與文字的對話,整體感知課文的第二段,並請他們把能表現孔子良好品行的句子劃下來,這樣有助於學生積累好詞佳句,學會讀書,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在此基礎上,讓他們談談自己的閱讀感覺:“你找到了孔子的哪些好品質”每個同學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對文字都會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所以他們彙報的過程就是一個充滿個性化的、體現他們自己從文字獲取知識的過程。

接下來是重點感悟孔子的不怕辛苦,在教學這個重點去的時候主要是根據三年級學生閱讀的特點,透過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文字,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受文字。讓學生找一找哪些詞語讓你最感動?緊扣“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等關鍵詞,體會孔子拜師路上的艱辛。讓學生想象一下,當時孔子可能是怎麼樣的?於是學生想到了他走得渴了,可能會去喝河裏的水,想到累了睡在露天,可能會凍得發抖。學生還感受到了晚上行路的時候,他可能會因爲沒有燈光而摔跤,可能會碰到野獸,還可能會被荊棘劃破!透過讓學生交流他們所想象到了生活場景,昇華自己的情感,從而把自己的感受溶入到文字中,讀中悟,悟中讀,在讀的過程中更深刻地體會到孔子當時路途中的艱難困苦。爲下文理解“風塵僕僕”做好了準備,同時也讓學生進一步地體會到了孔子的謙虛好學!

第三是角色朗讀,語境體驗。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學習母語尤其要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這篇課文語言流暢,對人物的動作,神態描寫細緻,對話很有意思,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讓學生分角色讀讀孔子和老子的話,將學生從旁觀者推向了與文字對話的位置,成爲有情感的“事中人”,促進學生走進教材,積極進行角色體驗,隨後,將體驗所得透過表情朗讀顯現出來並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

整堂課下來,感覺必竟和學生的生活離得太遠了,所以學生在理解風餐露宿、風塵僕僕等詞時,體會還不是很深刻,在有些地方顯得有點亂,學生的感受不是很深刻。如果上好此類課文,有待於我們以後進一步去實踐研究。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證。在此我特別要感謝我們學科組全體老師的幫助和指導!

師說說課稿7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孔子拜師》是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爲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聯繫上下文,利用補白和給詞語換個說法等方式來理解“遠近聞名、淵博”等詞語。

能力目標:重點研讀詞語“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學無止境”,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人物品質。

情感目標:懂得爲學要勤奮謙虛,永不滿足,爲師要真誠、無私。

3、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是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瞭解孔子拜師的過程,體會孔子謙虛好學、老子誨人不倦的品行,並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對孔子和老子做出簡單的評價。

二、說教法學法

1、新課標要求三年級的學生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因此在授課時我打算引導學生抓住“風餐露宿”、“日夜兼程”、“上前行禮”、“再次行禮”、“特地”、“毫不保留”等詞語體會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2、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進行朗讀訓練,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透過品味語言,體會課文中的情感態度。因此,我打算採用自讀、指名讀,齊讀,創設情境讀,默讀等方式品味語言,引導感悟,激發情感。比如:請用謙虛的語氣讀出孔子的話。

3、本節課的.關注維度是學生的表達能力,雖然現在才三年級,但我班學生的表達能力已出現了兩極分化的態勢,像程瀟藝、祁致遠等學生能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有理有據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而像季文靜、徐仁貴等學生很少發言,還有部分學生表達時不夠流暢、連貫。針對以上問題,在這節課中我將採取以下策略:⑴課前就本節課的內容給學生髮放了預習要求,要求他們以作業的形式較紮實地完成預習。我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上課時那些不愛發言的學生不要總是在優秀生的帶領下完成學習目標,只有他們真正讀懂了課文,他們纔會樂於表達,纔會願意聽別人說。⑵在感受人物的品行時,以學生的彙報交流爲主,給他們表達的時間。⑶對於表達有困難的學生要求他們複述別人的話,在傾聽和模仿中逐漸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

三、說教學程序

(一)匯入新課,整體感知

用課文最後一段: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引入今天的學習,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同時思考人們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麼品行呢?用“──”標出相關的句子,並在文中注一注他們的感受。從而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談孔子的品行。透過研讀“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等句子體會孔子謙虛好學的品行。如果學生在理解詞語、感悟句子時有困難,我將採用給詞語換個說法、創設情境、換位思考等方法引導學生達成教學目標。

(三)談老子的品行。讓學生默讀課文2、3自然段,並思考:面對這樣一個謙虛好學、不畏艱辛的學生,老子又是怎麼說的,怎麼做的呢?你又體會到了老子的什麼品行?引導學生抓住“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等句子感受老子的謙虛等。

(四)小結:正因爲孔子和老子謙虛好學、誨人不倦的品行,才贏得了後人對他們的敬重。用自豪的語氣讀文章最後一段,來讚頌兩位大思想家的學識與品行。

(五)以“我想對孔子說……”或以“我想對老子說……”爲開頭寫或說幾句話。激發學生對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六)昇華情感,拓展延伸。我從兩個方面來做。一是誦讀、理解課後列舉的幾句傳誦最廣的孔子名言。二是學生讀一讀他們課前預習時蒐集的老子和孔子的名言。

透過這樣的拓展,學生對孔子和老子有了更深的認識,讓學生親近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最後在誦讀這些閃爍着先哲聖賢們智慧的名言中結束本課時的學習。

四、說板書設計:根據學生的交流,我隨機板書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師說說課稿7篇5

各位專家、領導、老師:

大家好!

讓學生們愉快地、充滿自信地走進我得英語課堂,是我最大得願望,讓學生們在我得英語課堂上享受快樂和成功是我孜孜以求得。我爲實現自己得夢想和追求不懈地努力着。今天,借電子白板這一平臺,與大家一起分享我得說課,讓我們一起探討,共同成長。我說課得內容是牛津小學英語2B Unit 3 What can you see?第一課時。

一、說教材

1、教材體系

我說得是牛津小學英語2B Unit 3 What can you see?第一課時。牛津小學英語是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和牛津大學出版社聯合編寫得。這套教材從視聽入手,注重學生們得語言能力訓練,內容貼近學生們生活和學習實際,靈活性強。

2、教材內容

2B第三單元得核心內容是"你看見了什麼交通工具",要求學生們透過自己得細心觀察,用英語提問問題"What can you see?"同時引出新得4個交通工具"a plane,a jeep,a boat,a train"並結合單詞用"I can see a …"回答所提得問題。再次基礎上,拓展到學生們生活中看到得事物,靈活運用句型進行操練。

3、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得學習,注重培養學生們特別是二年級這些剛剛學習英語近兩年得學生們,注重培養他們得學習興趣以及學習英語得態度。使他們建立起學習英語得自信心;透過單元中得詞和基本結構句型得操練,提高學生們初步運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際得能力,讓學生們在活動中學習英語,滿足主體需要,培養創新意識。

(1)認知目標

a、能夠聽、會說、會讀單詞a plane,a boat,a jeep和a train

b、能夠聽懂、會說、會讀、句型:What can you see?及其回答I can see a…並能在適當得情景中自由運用。

c、能夠跟錄音朗讀對話,並能分角色進行表演。

(2)能力目標

a、學生們能自由替換練習句型,能夠在真實語言環境下運用句型。

b、學生們能綜合所學內容,根據所提供得情境,進行小組活動,組織對話。

(3)情感目標

心理學認爲:成功感是人得深層心理需要。使學生們從"要我說""要我學"變成"我要說""我想試一試"。讓學生們感受到英語與日常生活得緊密聯繫,使學生們覺得自己能夠用英語進行真實得日常生活對話,從而獲得英語學習得成功感,自豪感。從根本上培養和保持了學生們學習英語得興趣。

(4)教學安排

本單元共安排三課時,我今天所說得是第一課時。

(5)教學準備

電子白板課件,圖片

二、說教法與學法

1、愉快教學法

爲了能充分得調動學生們得求知慾和好奇心,創設良好得英語環境,同時緊扣see這一主題。我透過放大鏡看鏡下飛機匯入課堂,隨後設計了聚光燈、拉幕、連線等形式使原本枯燥得單詞句型操練變得充滿生機。教學中我用心關注每一位學生們,用自己得眼神、手勢、言語與學生們進行交流,用恰當得語言激勵學生們。創設一種親和得語言教學環境,充分調動學生們得主動性。

2、情景教學法

直觀形象,富有吸引力得感性材料,容易激發學生們得興趣,開啓思維得門扉。我在教授單詞和句型時,運用電子白板給學生們提供了與生活中相貼切得情景,讓學生們進行真實語境下得交際對話,讓學生們在聲、文、圖、象得新情境中去學習鞏固,從而提高課堂得教學效率。

3、交際法

整個課堂上得對話要注重語言得交際性,靈活運用語言。透過電子白板所提供得情境,讓學生們進行真實得對話,達到真實交際。提高學生們得英語交際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我透過複習匯入、新課呈現、鞏固操練、拓展延伸、教學反饋以及課後作業五個步驟進行設計。教育家托爾斯泰說過:"成功得教學所必須得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們得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生們學習得強大動力,是學生們參與教學活動得基礎,激發學生們得興趣是新課匯入得關鍵。""Well begun,half done"良好得開端是成功得一半。

複習匯入分兩塊:

① Free talking:先是和學生們進行每天都要操練得基本得問候語得問答練習,在此基礎上運用What’s this?句型複習第一和第二單元學習得英語單詞,同時運用圖片複習學過得交通工具bike,bus,car和taxi。

②聽一聽,唱一唱本單元C部分得英語歌曲"Row,row,row your boat。"這一首優美得英文歌,全班同學在教師得帶領下,邊邊唱邊表演,營造良好得英語氛圍,使學生們能自然地進入到一個良好得學習狀態中。

新課呈現分兩部分:

①在前面唱歌曲得基礎上,利用電子白板得放大鏡功能,讓學生們上臺看一看,教師順勢問學生們What can you see?讓學生們透過觀察,學習新單詞boat,這樣,既緊扣了上一環節唱得歌曲,又緊緊圍繞"看"這一主題,對於第二個新單詞plane,我運用了電子白板得聚光燈功能,讓學生們看看,緊緊圍繞see這一主題,同時讓學生們保持新鮮感。爲了圍繞看這一主題,同時吸引孩子得注意力,在引出第三個新單詞時,我運用了電子白板得拉幕功能,拉出吉普車得尾部,讓學生們猜一猜是什麼交通工具。在教室前面三個單詞時,教師反覆問,同時學生們反覆聽What can you see?句型,爲接下來得句型教學打好基礎。

②創設相應得情景。前面涉及得都是單詞得教學,句型只是讓學生們反覆聽,有最直觀得印象。在教第四個新單詞時,我爲學生們創設了相應得情景,警察叔叔問小朋友:"What can you see?"小朋友透過放大鏡找一找,回答:"I can see a train。"這樣,既引出了新單詞train得教學,又讓學生們在情景中學習本節課得句型"What can you see?"及其回答"I can see a …"

鞏固操練分四部分:

①讀一讀,利用電子白板,讓學生們跟着電腦讀一讀單詞,要求學生們模仿正確得語音語調

②做一做,低年級學生們集中注意力得時間比較短,如何讓學生們在有效得教學時間內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師身上是教師始終要考慮得問題。爲此,我利用電子白板得鋼筆設計了讓學生們上臺把單詞和圖片匹配得練習,發揮學生們得積極性。

③練一練,前面都是針對單詞進行得練習,接下就是操練句型。利用電子白板得容器功能,讓學生們來點一點,練一練。

④演一演,讓學生們同桌之間自主選擇想說得一個單詞,讓上臺自己操作電腦,在電子白板上點擊自己要說得圖片,並把它表演出來。

拓展延伸分兩部分:

1、在電子白板上出示鉛筆盒得圖片,問學生們在鉛筆盒裏看見了什麼。然後過渡到在課桌上看見了什麼。

2、拓展到現實生活中,讓學生們觀察一下我們得教室,問學生們在教室裏你能看見什麼?學生們用"I can see …"回答問題。

教學反饋部分:

利用電子白板,讓學生們做一做聽錄音,排序號得題目,及時反饋所學內容,讓其中一個同學利用電子白板得鋼筆功能上臺做,其他學生們在下面獨立完成,做好教師當場批閱,反饋。

佈置課後作業部分:

讓學生們課後與同學把生活中所看到得事物用所學句型練一練。

四、教學總結

這節課不論是新知識得呈現,還是單詞和句型得操練形式,都能緊緊地抓住學生們,吸引學生們,讓學生們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學生們在玩中學,學中用,提高了課堂實效,培養了學生們學習得興趣。我相信透過這樣得教學,充分讓學生們主體參與、情景體驗、遊戲鞏固,是一定能圓滿實現課堂教學任務得。

師說說課稿7篇6

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第六冊第二單元第二節的內容《平移和旋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平移和旋轉》是小學數學教材第六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平移和旋轉是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現象,是物體運動變化中最簡潔形式之一。它不僅是探索圖形變化的必要手段,也爲綜合運用幾種變換進行圖案設計打下基礎。透過本節學習,增強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進一步體會數學的價值和豐富內涵。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例,感知平移和旋轉的現象,能直觀地區別這兩種現象。

情感目標:體驗和感受數學活動的探究性,拉進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審美情趣。

3、教學重、難點

區別平移、旋轉兩種現象。

二、教法和學法

基於教材的特點與學生情況的分析,爲有效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制定教法、學法如下:

1、教法採用創設情境法、直觀演示法、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力求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理解所學的知識,從而達到發展智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法採用實際操作法、觀察類比法、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學會自學和總結。

三、教學過程

《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而創新始於探索,本節課我設計爲四個環節,以期望在多種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踐創新。

(一)、創設情境(發現新知)

上課之初我會用多媒體演示生活中游樂園各種遊戲活動的動態實例,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並回答以下問題:

1、你喜歡哪種遊戲活動?它是怎樣運動的?

2、這些遊戲的運動是否相同?分分類?

讓學生帶着問題觀察,交流、感知並形成共識,引導學生進行類比。

設計意圖:由熟悉的圖片引入,使學生產生視覺衝擊,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開始學習,創設有利於學生思考、學習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考、類比、聯想,進而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透過學生自主交流、總結,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建立模型(再探新知)

此環節分爲兩部分

1、理解平移和旋轉的意義

在引導學生給遊戲活動分類的基礎上,讓學生說出分類理由,讓學生對平移和旋轉的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並強調像纜車、滑滑梯都是平平的、直直的運動稱爲平移。像大風車、摩天輪、轉椅圍着固定點做圓周運動稱爲旋轉。然後提出日常生活中,這種現象隨處可見。讓學生舉出相關的例子,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理解,對於學生的各種回答給予及時的評價和肯定。同時着重強調平移不僅是上下平移、左右平移,還可以是斜着平移。最後讓學生用肢體語言表示出平移和旋轉。

2、第二環節是設計一個小實驗,創設疑問。

用電腦演示:一條小船,船頭有一隻小白兔,船尾有一隻小黑兔,小船出發向下平移。由此產生爭論:經過一段時間後,誰走的路長?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透過“移一移”、“說一說”、“畫一畫”獨立思考後,並在小組進行激烈討論,各自發表不同的見解情況下,明確他們是同時走的,所以走的路程一樣長。也就是看一個圖形移動多少,只需看這個圖形的某一點移動多少格。

設計意圖:教師給學生創造探究的機會,本着“放”的思想,使學生們在觀察、討論、操作中,感知、激發學生的思維,營造出“敢想、敢說、敢爭論”的氛圍,喚起創新意識。

四、解釋與應用(應用新知)

我設計了四組練習題

第一組走進知識平臺在學生理解平移和旋轉意義的基礎上,學以致用。

第二組跨進知識階段經歷了基本圖形的平移、旋轉後達到獨立判斷圖形的變化。

第三組攀登知識高峯結合實例、由易到難,培養學生多種思維方法。

第四組遊戲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五課堂總結

說一說這節課學會了什麼?你認爲這節課最有趣的是什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整理、概括知識的能力。

師說說課稿7篇7

一、說課標、教材

(一)新課程標準關於文言文教學的要求:

1、閱讀淺易文言文,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2、學會鑑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啓迪。

(二)關於課標的解讀:

據《課標》要求,文言文教學應該落實以下任務: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2、篩選並提取文中重要資訊;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3、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關於教材:

1、新教材編寫分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是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上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爲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多誦讀、多積累,培養語感,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

2、《師說》一文的教材地位: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這是一篇抨擊時弊,宣揚師道的著名論文,是韓愈議論文中的典範作品。文章批評了當時不重視師道的不良風氣,以嫺熟的藝術技巧,運用正反對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階層的愚頑與可笑。靈活自然的敘述和議論,將“從師之道”的幾個重要原則問題闡述得極爲深刻,令人信服。教材將本文安排在第三單元最後,即安排在《寡人之於國也》《勸學》《過秦論》之後,並且處理成自讀課文。我想,當成自讀課文應該基於以下幾點原因:

文言字詞、句式等知識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積累,應該有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此爲一;本單元前三篇均爲論述性文章,學生對論述文的論證方法、結構方法有了一定的積累,此爲二。以上兩點,成爲自讀的前提和基礎。

本文安排在單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是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嘗試主動學習文言文,掌握文言學習方法的關鍵。

二、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一)根據新課標倡導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的要求和高一的學生對於文言文的知識還在積累階段的,應該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一定量的誦讀的實際情況。我擬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透過自學,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實詞有“師”“傳”“從”“道”、虛詞有“之”“其”“而”“乎”“所以”。能夠區別古今異義詞語,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②掌握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讀能力,培養文言文的記誦能力。

2、過程與方法:本課遵循情境匯入—朗讀吟誦—質疑—文字探究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學習,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依據課標要求,我確定本文教學重點、難點如下:

重點:指導,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鑑賞分析本文說理方式和方法。

難點:理解本文的論證方法

三、說學法、教法

(一)學法

①誦讀法: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誦讀法成功的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語氣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老師應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察語氣,逐步讀出“情味”來,揣摩文意。因此,範讀、多讀尤爲重要。

②圈點法: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清代學者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於領會,而句讀無訛。”我從兩方面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註。

(二)教法

①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此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我主要點撥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樣準確理解一詞多義的幾種方法,透過比較,溫故知新,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②歸納法:從高一上學期開始,我一直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這樣既便於記憶,又便於運用。例如《師說》第一課時講解重要實、虛詞,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傳”“師”“道”等實詞義項及“之”“其”“所以”等虛詞用法。

四、說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

透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教學整體思路:透過誦讀把握全文;透過質疑師生互動;透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透過課堂背誦指導,強化記憶,減輕學生課外負擔。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師說》一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課文,學習第一段和第四段,積累實虛詞;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研習二、三段,歸納文言詞句,分析論證結構,引導背誦第二段。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設計思路:第一課時簡單瞭解作者、背景、然後甴問題:本文是韓愈爲誰寫的一篇文章?爲什麼要寫本文?匯入第四段的學習,再由問題:古人的從師之道是什麼?過度到第第一段的學習,透過學習明確:第一段告訴我們古人的從之道是: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從,師之所從也。

標籤:師說 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