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必備】小學說課稿四篇

說課稿8.04K

作爲一名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小學說課稿四篇

小學說課稿 篇1

一、 教學理念

本節課,在《英語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結合一級目標設計了豐富的教學內容,採用了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拓展了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幫助學生們真實的感受生活和體驗生活,透過視覺和聽覺激發他們的求知慾,並且鼓勵他們大膽的使用英語進行溝通和交流,透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發展了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讓孩子們自主的學英語、快樂的說英語、寓教於樂、輕鬆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心理變化,努力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克服緊張心理,並及時給予學生肯定與鼓勵,讓其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達到人文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雙重目的.

二、 教材及學生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EEC教材2A Lesson 3 《You have two eyes》第一課時新授課。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五官名稱的基礎上,學習如何表達我有兩隻眼睛,兩隻耳朵,一隻鼻子:I have two eyes. I have two ears. I have a nose.以及第二人稱的轉化表達:You have...本節課的教育對象是小學二年級學生,他們天真活潑,調皮好動,好奇心強,喜愛並且擅於模仿,對英語有着濃厚的學習興趣,並且這種興趣能夠成爲他們主動學習英語的動力。如何不斷的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這就需要我們透過巧妙的教學設計來完成。本節課本着以教材爲基礎,結合我校校本課程,拓展開發更加貼近生活的語言,透過教學使學生學會怎樣用英語表達擁有某物,同時還能在生活中實際運用。備課時我從學生的需求、喜好出發, 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教學環節,使學生在快樂的學習和實踐活動中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同時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歷、開發他們的英語語言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及人文素養。

小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天然課和生存履歷中已經熟習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並聯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底子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均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睜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要害,對浮力的研究爲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使用奠基了底子。浮力知識對人們的一樣尋常生存,生產技能和科學研究有着遍及的實際意義。

3、講授目的

(1)知識目的

憑據講授大綱的要求,透過對這一節課的講授,要使門生知道什麼是浮力和浮力的偏向,明白浮力孕育發生的緣故原由,明白物體的浮沉條件。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繫,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透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爲依託,可以藉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工具

1、學生器材:

對於每個實驗小組,準備了相同的實驗器材:一個燒杯、一個彈簧稱、一塊石頭、一根細線、適量水。

2、演示器材:

一個小鐵釘、一個木塊、一個乒乓球、一個空心金屬球

五、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爲基礎,掌握知識爲中心,培養能力爲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匯入新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點擊瀏覽更多說課稿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採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爲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爲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託的力,這裏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託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透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裏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爲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後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係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係,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麪,最後漂浮在液麪。並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於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麪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箇舊實驗:六個面紮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後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繫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係,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透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於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後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透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並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爲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瞭。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後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透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後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透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爲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講授容量大,以是反饋和牢固重要留待課後完成。要是講堂上有剩餘時間,可請同學回首板書內容,歸納出透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丈量浮力鉅細的要領。一是稱量法,爲下一節課明白阿基米德原理實行作準備。二是受力均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泊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鉅細的決定式。

小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小學數學第八冊第六單元“角的度量”,它是本冊教學幾何初步知識的第二節課。教學幾何初步知識,不單純是使學生獲得有關圖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前幾冊教學幾何初步知識時,已經注意透過一些操作和作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但是限於學生的接受能力,操作和作圖都比較簡單,在本冊適當提高一些要求,透過教學角的度量、角的分類等知識,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以及操作和作圖的技能。在備課時,我曾經想過把角的度量和角的分類的知識安排在一個課時內完成,但發現課堂容量非常大,學生學得不紮實。在本次教學中,我把教學內容適當進行了調整,在一節課內集中教學角的度量,使學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後再教學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爲以後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操作探索中認識量角器和角的計量單位,會用量角器正確度量角的度數,懂得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畫出的長短無關,而與角的兩條邊*開的大小有關。

2、能力目標:進行觀察對比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認真細緻有序操作的良好習慣。

3、情感目標: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形成勇於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會用量角器正確度量角的度數。

三、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解題訓練,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要達到目標,形成能力,就必須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讓課堂煥發生命的力量,教師要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爲課堂教學法中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

秉着這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理念,我將教學思路擬訂爲“激趣匯入——自主探究——鞏固內化——拓展延伸”,努力構建探索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這節課的知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直線,線段和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使學生對平面圖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較清楚的認識.本節課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從直觀演示,舊知過度,設疑引入,感受新知。教學角的概念.透過師生的操作,利用動態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引出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透過直接的比較,學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開的程度有關,爲引入角的度量進行間接比較角的大小作了鋪墊。 第二部分,認識量角器,讓學生觀察,初步認識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稱及作用,建立角的計量單位度和符號“°”。第三部分,教學角的度量.在學生認識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單位、符號的基礎上,再介紹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後透過實際測量說明:角的大小要看兩邊*開的大小,與邊長無關.

本節課設計不同形式的練習(如口答,判斷選擇,實際操作等),圍繞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的重點,達到鞏固和運用概念,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本節課是浙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簡易方程》的第一課時《用字母表數》。《簡易方程》是小小學生學習代數知識的重要內容,也是他們聯繫學習代數初步知識的開始。由於小小學生由具體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數,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對於他們來說是很抽象的、顯得較枯燥的,而且用字母表示數有許多知識和規則與小小學生原來的認識和習慣不同,而這些知識和規律又是學習簡易方程以及中學裏學習代數的主要基礎。

2、教學目標:原教案教學目標的制定中是以“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作爲標準對學習目標進行分解的,根據認知領域發展的不同層次將整體目標分解成“認知——學會——掌握”,要求小學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數的方法,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數,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數量關係,也可以表示數量。會用字母表示數量關係,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由於僅僅着眼於認知的角度,單純以知識技能的掌握爲標準來分解目標,因而由此而形成的學習目標是缺乏“整體、系統發展”的意義。新教案對學習目標的分解是以“小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爲標準進行的,更注重了小學生的主體性和目標的可操作性。學習目標首先被分解爲“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僅解決了“學到什麼”和“怎樣學習”的問題,尤其解決了“喜歡學”和“主動學”的問題。

二、說教學方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纔會有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小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我採用了情景教學法和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

三、說小學生學法

首先教師創造良好的環境,引導小學生從喜歡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內容入手,讓小學生自己在特定的環境下不知不覺中建立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們身邊,再透過一系列活動,小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進一步瞭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數,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數量關係,也可以表示數量。再透過各種聯繫將其轉化爲解決問題的策略,發掘不同層次小學生的不同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小學生挖掘問題能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活動

1、變“教教材”爲“用教材教”。原教案的匯入和用字母表示數教學上是按教材內容來進行教學的,思路在繼續“教教材”,不僅教學過程一般化,小學生也沒有真正進入積極能動的學習狀態。教師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種觀念和方法的轉變;從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選擇、設計合適的材料教,更是一種創造和發展。教師要善於發現和選擇有利於小學生髮展的學習材料,促使小學生主動學習,和諧發展。本節課拋開了教材中的原有例題,從小學生生活中選擇教學素材。我們認爲選擇這樣的材料不僅有助於小學生的發展,也有助於數學學習材料的發展,能促使小學生積極思維,有利於組織小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教師不應該僅僅是課程的實施者,而且應該成爲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故在新教案中的匯入和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上是按照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也包括教師自身的優勢、特長)所設計的。課前談話就足以激發起小學生的興趣,用“帥、酷、牛”等時尚用語及一首兒時的歌謠“一隻青蛙一張嘴,兩隻眼睛四條腿……”深深激發小學生好奇心和積極性。一則“失物招領”和“暢想年齡”激發小學生求知的慾望,讓小學生眼前一亮有了新鮮感。同時還注重調動小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創設了一定的學習情境,激發小學生主動去暢想自己和老師的年齡,購買喜歡的物品,既直觀又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2、以小學生生活經歷爲素材,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升到數學角度。原教案的學習活動的設計忽略了充分利用小學生的知識經驗基礎、認知特點。新教案的學習活動重視了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小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如在“失物招領”中,引導小學生分析得出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一個數,初步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又大膽調用小學生熟知的生活經驗,使數學學習變得易於理解掌握。小學生對於怎樣用單價、數量求總價已經很熟悉,因此,我就直接讓小學生按照教師的特殊要求自由選購食品,並列出求總價的式子。經過分析,概括得出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在這節課的練習中,安排了以下幾個情境練習:從兒歌“一隻蛤蟆一張嘴,兩隻眼睛四條腿……”中感悟、理解代數式的意義;根據相關條件用代數式表示任課老師和聽課老師的年齡。練習設計有層次,有新意。

3、“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原教案中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也忽視了問題情境的創設,因此小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達到高漲。新教案中教師則充分注意到了小學生的思維發展需要引導和在“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情景條件下才能有效發展的特點。因此教學整體上更具有系統性,每個環節之間的銜接也更緊密,更多的是在具體的情境中產生問題進而萌發解決問題的慾望,從而引導小學生主動的構建知識。最後是綜合運用,在練習中加以鞏固。這一過程的設計使小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都得到了廣泛的調動。使學習過程不僅具有了“最近發展”的意義,而且也是“經濟化”的。

4、關注不同發展水平小學生的繼續發展需要。原教案的作業和反饋都是較單一的,形式上和要求上還不夠多元。在新教案中教師考慮到了不同的小學生完成作業的量上可以有差異,尤其在在反饋上採取的形式和評價也是多樣的,比如教師評價、小學生自己一自己喜歡的方式評價自己,並根據小學生的不同水平給予不同的指導和反饋。

5、自主的問題情境,開放的練習視野,引發了蓬勃的思維活動。小學生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家人年齡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用字母表示數的學習材料,從而使其對知識的掌握由形象感知邁向抽象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知識”在教師精心設計的發展性練習中得到有效拓展。一是深度的拓展。“男生a人,女生b人”,從只有一個字母,跨越到含有兩個字母,認知的思維已走向深入;二是廣度的拓展。“你可以提出哪些問題”,小學生在想方設法提問的過程中,勢必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反思檢閱自己的已有知識模組。這樣一來,學習呈現出了一種整合性的態勢,知識的範圍已走向寬泛。因此,用這樣一個發展性練習結課,真可謂意味深長!

五、本節課引出的幾點思考

1、課程改革的關鍵還是教師觀念的改變,重視小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讓小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透過符合小學生實際的教學設計讓小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2、課堂的活動設計得有實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僅要解決“學到什麼”和“怎樣學習”的問題,還要解決小學生“喜歡學”和“主動學”的問題,重視小學生的情感態度,一定要聯繫小學生的實際,以小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心理特點爲出發點。

3、小學生的學習應着眼於小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重視小學生的差異性,不能把一堂課作爲教育的終極目的和結果,更主要的是方法和興趣的引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