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課文

落花生的性格課文原文

課文1.1W

《落花生》是一篇敘事散文,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落花生的性格課文原文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落花生的性格課文原文

落花生原文:

我們家的後園有半畝空地。母親說:“讓它荒着怪可惜的,你們那麼愛吃花生,就開闢出來種花生吧。”我們姐弟幾個都很高興,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沒過幾個月,居然收穫了。

母親說:“今晚我們過一個收穫節,請你們的父親也來嚐嚐我們的新花生,好不好?”母親把花生做成了好幾樣食品,還吩咐就在後園的茅亭裏過這個節。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

父親說:“你們愛吃花生嗎?”

我們爭着答應:“愛!”

“誰能把花生的好處說出來?”

姐姐說:“花生的味兒美。”

哥哥說:“花生可以榨油。”

我說:“花生的價錢便宜,誰都可以買來吃,都喜歡吃。這就是它的好處。”

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裏,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也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我們都說是,母親也點點頭。

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說:“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人沒有好處的人。”

父親說:“對。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

我們談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親的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落花生解析:

課文着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穫節的情況,透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的主旨,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爲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許地山始終沒有忘記父親對他的教誨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爲自己的筆名,時刻激勵自己,做一個有用的人,並用行動實踐了這一心願,成爲優秀的作家。

這篇課文是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寫種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寫母親提議過一個收穫節,併爲過收穫節做了準備;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後),寫父親和我們邊吃花生邊議論花生,爸爸對於花生品格的讚揚,使我們對普普通通的花生產生了敬佩之心。如果學生把二、三兩段合併成一段理解也可以。

文章在表達上頗具匠心:詳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時言辭樸實無華。儘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和深奧的說法,卻給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從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尋味的道理。

教材中配有插圖一幅,畫的是在一個天色不太好的夜晚,全家人聚在後院茅亭裏過花生節的情景。桌上擺滿了花生做的各種食品,難得回來的父親正在和顏悅色地對孩子們說着什麼。從畫面上看,作者“我”還很小,只有七八歲,可父親關於花生的一番評議,卻深深印在了他們姐弟們的心裏。由此,再次印證了一個人從小受到嚴格的,積極的教育的重要。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由表及裏地瞭解花生的可貴之處,理解父親讚美花生的話的深刻含義,從中體會出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體會文章詳略的合理安排,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

創作背景:

許地山生逢甲午戰敗中被割讓給日本的臺灣變亂時期,父親當時率部奮力抵抗日侵,不敵而敗,年幼的許地山卻對這份國恨家仇感到了刻骨銘心的痛,之後隨父親遷居回大陸福建。19歲時,家境拮据,許地山開始自謀生活。21歲那年由於家道貧苦,不得不赴離家甚遠的緬甸仰光任教, 在仰光的三年時間裏,遠離親人和故鄉的許地山,經歷了種種艱辛。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正在燕京大學讀書的許地山寫文章、開會、演講,在示威遊行中衝鋒在前,不畏強幕,成爲反帝反封建的先鋒戰士。1919年的“五四”時期,是“人的自覺”和“個性解放”的時代。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落花生》散文,[2][5]從一粒花生映照出人生。許地山對生命意義的追尋與獨特理解是他作品中最動人的亮點。文章的主旨是散文中的“我”領悟並揭示出來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花生深埋土中不爲人所識,花生以自己的“犧牲”而使自己“有用”。“無我”故能破除對物質的貪戀,“有我”方能主動選擇與承擔自己的責任,使犧牲成爲可能。愛既“有我”又“無我”,以“有我”來實現“無我”的愛兼有着博大與慈悲的境界。

“落花生精神”以出世的態度來入世。一方面保持銳意的進取之心,一方面又保持平和的生存態度;一方面積極地去做一個有用的人,一方面也明白人的命運被限定。許地山一生都在求索着人生的密碼與終極目的,也在行動中表明自己的赤子之心。

寫作手法

《落花生》是一篇記敘散文,它運用對話寫人記事。在平淡如水的記敘中,蘊涵了殷殷的深情。收穫花生的夜晚,妻子兒女、父母昆仲姊妹,數人圍坐一屋,品嚐着自己親手勞動種植的花生,一燈如豆,言歡意愜,這該是一幅多麼令人神往而又回味不已、充滿着溫馨氣息的闔家歡樂圖呵。這裏有慈母的愛,嚴父的情,兄姊的寬厚,小弟的聰穎。從這裏,當母親的可以尋到子女的拳拳寸草心,做父親的可以覓得妻子的溫柔,兒女的厚愛;做兒女的也不難體味出父母天高地厚一般的養育之恩。總之,任何人都可以從中領會到家庭的溫暖,天倫的樂趣。父親與膝前兒女們親切的閒談,熱烈的討論,家常的絮語,品評着人世間一件最常見而又微小的事物。沒有慷慨激昂的陳辭,也無闡幽發微的“春秋”大義,看似平淡無奇,卻包含了人世間所有父親望子成人的殷殷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