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略談英語短劇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震澤一中 王國紅

英語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在對受教育者傳授知識技能,培養具有實際運用和操作能力、適應生產和生活、滿足未來需要的實用型人才。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並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發展學生的言語技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外文化的差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爲了切實推進素質教育,在以學生爲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以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爲目的,我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一些探索,試圖透過教學模式的改進來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基本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在教學中我嘗試着讓學生經常排演一些課本劇以培養他們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激發和維持學習興趣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習興趣是驅使學生進行交際活動的一種內驅力,對人的學習行爲可以發揮明顯的推動作用,要進行長期有效的語言學習,學習興趣的激發和維持是必不可少的。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學生課堂學習的目的集中反映在追求成就、希望獲得成就的動機上。著名心理學家奧蘇伯爾60年代曾提出成就動機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認知的內驅力(Cognitive Drive)、自我提高的內驅力(Ego-enhancement Drive)和附屬的內驅力(Affinitive Drive)。認知內驅力是一種掌握知識、技能和闡明、解決學業問題的需要。即一種指向學習任務的動機和求知的慾望。認知的內驅力與學習者的學習目的有關,也與認知的興趣有關。心理學證明:人的興趣是在一定的情景中產生的,圍繞着具體的學習動機形成、發展的。因此,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與意義,並以它來推進自己的學習時,這種學習的目的就成爲一種有力的動機。而認知的興趣更來自於人的好奇心,這是一種潛在的動機力量,教師要採用適當的形式和方法來激發這方面的內因,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在步入高中階段學習後,英語教材的難度較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詞彙量大幅度的增加,課文的篇幅也加長了,內容複雜、覆蓋面廣,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長期的單一的學習環境、考試環境、社會環境使學生缺失了原有的學習興趣,始終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時間一長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信心,導致學習上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語言是客觀環境的真實反映,學生只有在真實的或模擬的情景中才能更好地激活相關記憶,理解所傳遞的資訊和語言材料,有感而發,激發言語表達的慾望,從而培養運用英語進行理解和表達的能力,使認知內驅力中天性的那一部分得到充分的發揮。英國教育家Jayne Moon的研究表明,學生具有“go for meanings”的天性。在英語教學中透過“角色扮演”的教學模式(the teaching model of role-playing),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改編、續寫等,在自己設計的情景中進行生動的扮演,創設模擬的情景,爲學生使用英語提供真實的情景,體現了語言“學以致用”的原則,還語言以生命力,以此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我每次都要擠出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上臺表演他們自編的課本劇。每天上課前由當天的值日生用英語作有關星期、日期、天氣、出勤等的值日報告,然後由該值日生邀請其他同學表演他們事先準備好的短劇,劇情可以參照已學過的課文情景,也可以自己創設情景,但是臺詞必須是已學過的類型,讓學生在笑聲中複習、鞏固舊知識;在準備階段吸收新知識。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多次組織課本劇表演競賽,以激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好勝心。例如:組織學生自編、自導自演“A tale of two cities”片段。事先教師沒有提供過多的材料和意見,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設想,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確定短劇的主題,因此一開始學生就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爲了明確小說的主題,學生借閱了許多相關的小說,瞭解故事的梗概和背景, 對原版小說進行了認真的解讀。由於原著系英國大文豪狄更斯的經典之作,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大量地接觸了地道的英語,瞭解了小時的時代特徵。小說以法國大革命爲背景,以曼奈特醫生的親生經歷爲主線,揭露了封建貴族迫害農民的現象,預示了革命必將到來,爲富不仁者必受懲罰。大量的課外閱讀大大加深了這方面背景知識的“厚度”,同時由於原著中有大量的新詞彙,學生爲了能夠準確地把握住作品的主旨,就需要查閱字典,對作品和作者加深了了解,並透過字典的查閱豐富了詞彙量、拓寬了知識面。 更重要的是在整個戲劇的排演過程中學生們所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和他們的創造力,狄更斯是個出生於底層的文學家,經歷了無數的艱難和挫折,因此他的作品對勞動人民充滿了深深的同情,所使用的語言就比較通俗豐富,但小說人物關係複雜、時空跨度大,語言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和地方氣息,有些地方需要學生多方查找、大膽揣摩。如在莎士比亞名著“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夏洛克只要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英鎊的肉,由此可見他的狠毒、殘忍;當鮑西亞爲安東尼奧辯護,聲明夏洛克可以得到那磅肉,但要做到只能割一鎊肉,不能多,也不能少,並且不流一滴血。演到此處,同學們羣情激昂,他們都被鮑西亞的聰明才智所震撼,都爲夏洛克得到報應而拍手稱快。學生們的表演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天才”這句話的高明之處,學生的潛能如果被有效地挖掘出來所爆發的能量是超乎想象的,而在短劇的編排中我似乎找到了一條引導他們的渠道。

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學生們透過自己的語言實踐活動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而成功的體驗又促使他們期望在隨後的學習活動中獲得進一步的滿足。學生們產生了憑自己的勝任能力或工作能力想贏得相應地位的心理需要。這種需要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尊重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所派生出來的。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說明:發現自尊的需要是所有缺失需要的最高層次。有人評價我國的教育上有一種“跳高”現象。無論選手能跳多高,總有下一個更高的要求在等着,而跳高的最終結果始終是失敗,因此我國的教育是“失敗者的教育”,學生們在不斷地經歷失敗考驗的同時,他們的自尊和自信也在經受一次又一次的摧殘,因爲經常性的失敗體驗會導致志向水平的降低,逐漸引起學習上的迴避和退縮反應,最終形成學習上的惡性循環,這在我們的教學中是屢見不鮮的。而在學生課本劇的編排和表演中,劇本的難易程度、評價的標準等都有相當的靈活性,評價的宗旨要以鼓勵爲主,適當提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每位學生只要透過自己的努力就能獲得相應的成功作爲回報。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由於能夠多次獲得成功,體驗到內在需要被滿足的樂趣,鞏固了最初的求知慾,從而形成比較穩固的學習態勢。而透過類似英語短劇的編排、表演對學習興趣的激發和維持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這種教學摸式幫助他們重新樹立自信,發展其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這也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生的智力、情感、認知、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等都存在個體差異。而素質教育就是要讓每個學生都滿意,都有所得。我所教的是一所普通中學的平行班級,可以說他們已經經歷了中考的失敗,要重樹信心、再壯鬥志對他們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大事。我們的學生在很多時候不是缺乏理解和欣賞的能力,他們需要的是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去研讀那些看起來似乎超出他們的理解能力的內容;他們需要的是人們能夠給予他們尊重去實現被認爲是他們所“無法實現”的目標。然而當學生髮現自己在課本劇編排和表演時也能感受較高層次的“心靈震撼”時;當他們透過自己的努力也能發揮自己的能力和體現自身價值時,他們的滿足感是顯而易見的。在興趣提高的同時,學習的信心也增強了。例如:有一位英語較差的學生在扮演“At the shop”中的那位顧客,透過發揮豐富的想象力,經過充分的準備,他的英語臺詞說得非常流暢、風趣、幽默,表演逼真、滑稽,把人物演活了。他的表演爲自己贏得陣陣掌聲,也爲自己找到了自信。由此可見,透過短劇的排演,可以讓學生找到屬於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在以後的課堂上該生表現也非常積極。這種語言的實踐活動除了對學生學業方面有幫助外,更對學生的人格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表演課本劇讓全體學生都成爲演員,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讓他們成爲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品嚐成功的喜悅,讓每位學生的能力都能獲得持久、充分的發展。

“尊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學生的英語學習。學生有了對教師尊敬和熱愛,又有了明確的學習目的,必然產生學好英語的強烈需要與價值認同,然而能否使已經激發起來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可持續性發展,可以說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均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因爲當教師已成爲學生心中的崇拜者、心目中的學科“偶像”後,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以及對學生本身的喜惡。均使他們十分看重和非常介意。往往是教師一句不經意的話或一個動作等都會挫傷學生的心靈。因此,我在課本劇的編排中始終遵循着這樣的教學原則:學生的任何一個想法、行爲都是正確的、有道理的、值得肯定的;需要商議的只是時機是否成熟或者是否還有更佳方法。如在《威尼斯商人》的編排中,有學生提出要借話劇表演的道具服裝。我當即肯定了這位同學爲了使表演更成功而提出的要求,然後我再建議他,是否可以考慮在學校大型表演中再借服裝,因爲我們的表演是課內的幾分鐘,換服裝等活動時間不夠。他欣然接受我的意見。至於那些只說一句臺詞,甚至僅扮演`一盞檯燈`等似乎不是很容易讓人接受的行爲在短劇的編排設計中都時有出現,但我始終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肯定,而在“荒謬”的最後總會有一些令人驚喜的發現。可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長期以來是低調的、是被故意壓低的。事實證明如果教師多給學生一些肯定、多給他們一些掌聲,“皮格馬利翁效應”就不難得以論證了。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情緒始終處於高昂的狀態,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體驗,學生的創造能力自然會得到不斷的提升。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存動力。教師要因時、因人、因地,創設多種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景,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總之。我認爲,一位成功的教師不僅要精通專業知識,還要用大量教育學、心理學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以上是我對於編演課本劇來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興趣的初步嘗試和一些實踐心得,希望能與大家共同探討。

參考書目: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 育心理學》師範大學出版社

《外語教育學》浙江教育出版社

《”drama”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的應用》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