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行政公文 > 方案

最新課程實施方案範文(精選10篇)

方案1.21W

爲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開展,常常需要提前進行細緻的方案准備工作,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點。那麼你有了解過方案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最新課程實施方案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最新課程實施方案範文(精選10篇)

最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1

一、指導思想:

以新一輪課程改革“一切爲了學生,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的教育理念爲指導,從學校的實際狀況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構建學校辦學特色,打造“個性化”學校形象,發展學生特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適應社會進步,科教發展,教育改革的客觀要求。

二、實施目標:

1、校本課程要體現基礎性:

基礎教育要重視基礎,校本課程將立足於打好學生文化基礎、品德基礎、身心基礎爲目標。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綜合和運用。

2、校本課程要體現發展性:

根據學校實際狀況,兼顧到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樹立着眼於學生髮展的教育價值觀,把爲學生的發展服務當作校本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

3、校本課程要體現現實性:

校本課程是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而開設了課程,在開發過程中主要依靠學校的自身力量來完成,所以要充分考慮本校老師隊伍的整體實力,科研水平及學生的發展情況,還有學校的設備資金等因素,目標不能遠離實際。

4、校本課程要體現主體性:

校本課程的主體性體現在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需要,教師的充分參與,在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中要重視教師的主動精神,要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使校本課程得到更大的開發。同時,還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學生的實際,重視學生參與,注意學生的反饋資訊,不斷根據學生的需要完善優化校本課程。

三、實施內容:

(一)、建立健全校本課程開發體系

校本開發不是一兩個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長、課程專家、教師、學生家長等共同參與的。學校要形成開發校本課程的組織網絡,形成領導小組——教研組——教師——學生的開發網絡,通力合作,共同創建“學習化校園”。

1、成立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課程的初步審議)

組長:蔣志敏

副組長:喬磊、趙春麗

組員:班主任、自然、社會、綜合實踐課程等相關教師

2、成立課程開發研究小組(負責課程的具體開發)

組長:蔣志敏

副組長:喬磊趙春麗

組員:班主任、自然、社會、綜合實踐課程等相關教師

(二)、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的師資培訓和課題研討

1、在校本培訓中設立校本課程開發專題,進行講座輔導和自學研討,深入領會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和作用,提高認識,明確目標。

2、以學科教研組爲單位,根據學科特點、學生實際、學校狀況、及目標導向等因素,研究開發校本教材,將此作爲教研組教研活動和集體備課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

3、強化科研意識,以“校本教材開發”爲課題展開研討,使校本教材的開發步入科研、教研的科學軌道。

4、創造條件,開展校本課程開發的技能培訓。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程序:

1、成立組織。

2、透過學生座談等了解學生各種需求。

3、全面評估分析確定校本課程總體目標,制定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

4、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

5、培訓教師—教師申報課程—對教師申報課程進行審議—編訂《學生選修課程目錄及課程介紹》。

6、向學生公佈《學生選修課程目錄及課程介紹》。

7、組織學生選擇課程。

8、確定校本課程。

9、形成完整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10、任課教師擬訂具體的《課程綱要》。

(四)、校本課程的結構:

根據學校實際,完全靠自己開發的校本教材

藝術課程:美術、書法

技能課程:生物、物理實驗、各興趣小組

專題課程:心理輔導等

(五)、校本課程的評價

1、學生學習評價:問卷調查

2、學習效果評價:資訊反饋

3、課程評價體系

(六)幾點要求

1、加強校際間的校本課程交流借鑑

2、注重特長生的培養

3、體現特色課程設計

最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2

爲了提高我校的足球運動水平,增強學生體質、調動廣大學生頑強拼搏、勇攀高峯的積極性,根據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具體要求,爲我校創建重慶市重點校園足球學校,並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重慶市教委和校園足球辦檔案精神以增強學生體質,培養青少年拼搏進取、團結協作的體育精神爲宗旨,透過廣泛開展校園足球活動,建立和完善小學足球比賽制度,在青少年學生中普及足球知識和技能,形成校園足球文化,提高青少年的足球興趣,從而培養全面發展特長突出的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

二、工作方針

依據重慶市教委、校園足球辦的檔案精神;在全校掀起足球熱潮,充分發揮各年級的資源優勢,積極投入選拔和推選熱愛足球的學生、不論大小和了解足球的程度,共同爲校園足球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

三、組織機構

爲加強我校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特成立本校足球活動工作領導小組:

1、成立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劉建文

副組長:餘金牆

組員:

2、成立校園足球訓練工作小組:

組長:

組員:江元隆、何申效

3、成立校園足球宣傳保障小組:

組長:

四、職責分工

1、由校長負責學校足球工作的全面開展,總務處全面實施校園足球活動的教學與比賽工作。

2、班主任負責組建班級足球隊,體育老師協助。

3、工作小組組長全面負責校內競賽組織安排工作,並保障學生的安全保衛工作,其他成員協助。

4、江元隆、何申效負責組建校園足球隊,並對運動員進行身體素質、足球技術、足球戰術的培訓與指導,負責組建學校足球隊參加校外比賽及參賽運動員的學籍和註冊管理。

5、負責將開展校園足球活動有關的圖片、資訊報道。

五、工作計劃

(一)開展活動班級的選取

根據學校的基本情況,20年我校開展活動的班級選在中高年級

三、四、五年級,組建足球隊,進行訓練和比賽。

(二)

具體要求:

1、各部門統一協調,保證具備足球教學、訓練、比賽所場地及器材等條件;

2、學校專職體育教師根據情況對其他體育教師進行培訓指導;

3、在校學生每週應不少於3小時足球活動時間,全校保證不少於40%的學生參加足球活動;放寒暑假時體育教師不少於一半的時間在學校裏進行足球訓練。

4、將足球教學內容納入日常教學計劃,保證每週一節的體育課爲足球教學。

5、利用大課間和陽光體育活動時間,組織三至五年級學生開展校園足球比賽,三至四年級爲中段足球比賽,五至六年級爲高段足球比賽,各段比賽每年保證不少於4場比賽。

6、各班班主任負責學生和家長的溝通工作。

7、體育活動課教師將足球教學作爲首選內容。

(三)

1、各班組建啦啦隊,制定班級特有的標語、口號、隊服和隊旗,在班級的文化牆上設立特有的足球板塊,選出班級的足球明星,隊班級足球隊進行宣傳,建立好明星效應。

2、學校足球文化方面,加強學校足球文化建設,建立學校足球文化牆,設立學校足球標語,選出校級足球小明星,成立校級足球啦啦隊。

3、學校開展校園足球啦啦隊比賽,提升學校啦啦隊水平。

六、經費管理

(一)經費來源

我校開展校園足球的所有經費全部來自財政全額撥款。

(二)經費管理

1、建立獨立的賬目,確保專款專用;

2、嚴格執行財務管理制度和審計規定。

(三)經費用途

1、足球運動員訓練時飲用水、訓練器材等費用。

2、足球運動員競賽時服裝、交通、食宿、營養補助等費用。

3、足球教練員帶隊訓練加班費和帶隊競賽時服裝、交通、食宿費用等。

4、校園足球開展活動組織、宣傳等活動費用。

5、校園足球設施的添置與維護費用。

6、表彰和獎勵優秀足球教練員、運動員、校園足球管理人員。

最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3

爲切實做好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學生有一技之長,爲學生終身發展打好基礎。根據我校經濟、文化等資源,考慮學生多樣化、全面化、持續性發展的需要,決定設定以乒乓球爲中心的校本課程,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

一、指導思想

本課程是學校依據自己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資源狀況以及學生、家長、社會的需求自主開設的課程,由學校統一安排,學生自主參加,以學生自主參與爲主,以體驗性學習實踐活動爲主要特徵的新型課程。對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創新思維習慣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提高教師課程建設與開發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注重普及,在提高與普及的統一中推動乒乓球運動的發展,致力於營造濃厚的乒乓球文化氛圍,以球育德,以球益智,以球練志,以球養性,以球會友,以球興校。透過發展師生乒乓球運動,激發學校活力,“突破一點,帶動全局”,抓好乒乓球特色,打造柳堡鎮柳堡學校品牌。

二、調查分析

校本課程開發充分注重主體性、合作性、選擇性、開放性、特色性和創造性,教師與家長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經多次與教師、家長總結生活與教學的經驗、智慧等,瞭解和掌握教師與部分家長的個性特長;經過調查、分析,瞭解學生的生活、經驗、需求、興趣、愛好、目前學習的基礎及今後的發展走向;調查學校附近的社區現狀等因素。結果顯示,絕大部分被調查對象認爲以乒乓球爲中心,輻射到田徑、書法、繪畫、儀表等校本課程開設,富有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能使學生的愛好、興趣得到發揮與培養;既體現了新基礎課程與校本課程的整合、延續、補充,又能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品質和能力。

三、背景分析

1、良好的歷史論證。我校自1998年以來,一直參加縣舉行的乒乓球比賽,且每年都取得前幾名的成績,我校乒乓球運動有多年的歷史,乒乓球運動氛圍和訓練基礎全面形成,學生參與積極性較高。

2、硬件基礎設施齊全。有專門的訓練室,室內乒乓球檯共4付,基本適應學校訓練。

3、教練隊伍合理。建設低、中、高年級三階段訓練梯隊,建立專職和兼職教練機制,建設合理的陪練隊伍。

4、社會支援。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加強了社會乒乓球力量的吸收。

5、家長認可。學生家長充分認識到乒乓球運動的積極意義,認識到乒乓球訓練對孩子的發展的重要性,他們從經濟上、訓練上都給予足夠理解和支援。

四、總體目標

校本課程的開發,將更加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培養學生收集、分析、整理資訊、解決問題及欣賞、創造、實踐和創新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爲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讓學生練好基本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審美、學會創造。)”這是我校乒乓球校本課程開發的總目標。

五、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學校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以學生自主活動爲主,讓學生樂於參與,多給學生創造空間,尊重學生的意願,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2、靈活開放性原則。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創造促使兒童發展的空間、因材施教,靈活選擇,調整教學內容、方法、程序,以生成性課程資源爲主,在實施校本課程的實踐過程中,充分體現目標多元化、內容的寬泛性、廣域性和可變性。

3、整體優化性原則。拓寬知識領域,將校本課程與各學科的縱向、橫向的各個部分進行優化整合,形成最佳課程結構,發揮校本課程的最大功能。

4、活動、實踐、探究性原則。體現在教學形式上要以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活動、勇於實踐、探索爲主,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圍繞問題大膽探究的意識和實驗摸索的精神,着眼於養成習慣,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5、整合性原則,校本課程的編制應致力於對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與綜合運用,讓學生獲得完整的知識,透過實踐取得深刻的體會和豐富的經驗。

6、特色性原則

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學校應揚長避短,針對學校具體情況,走向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材設計,充分發揮學校作爲課程決策中心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切合每一位學生的性格特徵、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同時注意學校當地社區的特點,充分考慮本地區的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等。校本課程的開發使學校獲取課程自我更新的機會,從而辦出特色學校,彰顯學校特色。

六、基本結構

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訓練和技戰術訓練幾大部分。

1、基本知識:乒乓球發展簡史,乒乓球基本常識。

2、基本技能訓練:基礎動作訓練(攻球、推擋、搓球、拉球等)。

3、技戰術訓練:推側撲,逢斜變直、逢直變斜,調左壓右、調右壓左等等。

七、組織實施

1、成立了校本課程研究領導工作小組。

組長:邢恩鋒(校長),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決策人和負責人,負責校本課程的總體策劃,宏觀調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實施。

副組長:劉玉東(副校長),負責起草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方案,指導乒乓球校本課程的研究和實施工作,

成員:馬雲徵(副校長),主管校本課程的教師培訓工作和校本課題問題的具體研究。汪立長(少先隊大隊輔導員),負責調查、分析學生對校本課程的意見和建議,提出針對性的意見並組織實施。

2、成立校本課程工作研究小組

組長:(副校長)

副組長:(教科室副校長,分管音、體、美教學)

成員:(體育教師,負責校本課程編輯並主抓乒乓球校本課程的實施)、(體育教師,負責校本課程編輯及教師培訓)

3、實施層次

學校在抓好乒乓球課堂教學主陣地的同時,把乒乓球教學向課處延伸,組建校級、班級乒乓球隊,定期開展活動。課程實施分三個層次:

(1)面向全體學生。在各年級開展乒乓球教學,低年級每週開設一節乒乓球課,加強乒乓球課堂教學的研究。

(2)建立班級乒乓球隊。各班開展乒乓球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願報名參加,利用課餘時間深入學習乒乓球。每學期開展班級乒乓球比賽。

(3)建立校級乒乓球隊。選拔優秀苗子,進一步訓練提高,利用課外活動進行訓練,提高技戰術水平,提高競技能力。

4、師資培訓

校本課程需要的教師立足於學校內部,對部分教師進行培訓,內容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教師進行校本課程理論的培訓,讓教師初步掌握校本課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常識、課程探究等基本原理,爲課程開發提供理論依據;二是對教師進行專業知識培訓,不斷拓寬其知識面,構建教師的知識結構,爲課程開發提供知識和智力上的支援。三是對教師進行乒乓球技能訓練,形成實施課程的基本能力。

5、撰寫校本課程教案

負責校本課程的教師首先寫出校本課程教案,交給校本課程工作研究小組初審。教案要有以下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課前準備、教學過程及活動安排、教學效果等。

6、具體訓練措施

(1)加強領導,健全組織機構。校長親自抓,各部門齊抓共管,體育教研組具體落實訓練計劃。同時,加強教練隊伍培訓,優化師資隊伍,聘請兼職教練、陪練,形成協調配置的教練隊伍,提高訓練的水平。

(2)加大投入,加強硬件建設。積極爭取上級支援,建成較大規模的乒乓球訓練館,功能齊全,設備優良,爲打造品牌奠定硬件基礎。

(3)加強課堂教學研究,抓好普及。學校開設乒乓球課,編寫乒乓球校本課程,把乒乓球課程作爲特色課程來開發,發揮課堂基地作用,進行趣味性、科學性、系統性的訓練。

(4)科學選苗,夯實基礎,建好乒乓球梯隊,成立校中心隊。隊員從一年級到九年級分成低、中、高三個梯隊。班級成立班級乒乓球隊,每年代表班級參加學校“乒乓球文化周”的比賽活動。

(5)乒乓球文化建設,陶冶性情。創辦“我愛乒乓球”爲主題的乒乓球報,激勵學生們關注、熱愛乒乓球。編練乒乓球操,把乒乓球基本動作、韻律操動作融爲一體。編唱乒乓球歌,講述乒乓球名家故事,讀乒乓球世界冠軍故事,營造良好的乒乓球運動校園文化氛圍。

(6)突破校本的訓練模式,拓寬訓練視野。一是請專家到我校指導訓練,二是派教師外出培訓,同時,選送基礎好的苗子隊員到專業訓練基地培訓,形成動態的訓練機制。

(7)積極組織參加各種比賽,提高競技水平。參加每年的市校長杯乒乓球比賽,並積極參加縣組織的乒乓球比賽。

八、評價方法

1、對教師的評價

透過聽課,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形式,對教師進行考覈,並記入教師業務檔案,主要是透過四看:看學生選擇訓練的人數;看學生訓練過程中的發展程度;看領導、教師、家長對訓練的反響;看學生問卷調查的結果。

(1)教師做到“四有”: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對學生的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應該按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綱要》的要求,完成周期內規定的教學任務,達到校本課程規定的課時數與教學目標。

(3)教師應有資料意識,整理學生學習檔案、妥善保管學生訓練成果資料袋。

(4)任課教師要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

2、對學生的評價

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採取三看:看學生訓練的學時總量;看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的表現、態度等;看學生的訓練成果。

(1)校本課程不採用書面考試或考查方法,但要做好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根據學生參與學習、實踐、探究的態度及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成效進行評價,採用“優秀、良好、繼續努力”的正面評價形式。

(3)學生成果可透過隊內交流、學校比賽等多種形式展示,成績優秀者可將其成果記入學生學籍檔案。

九、保障措施

1、學校將請本校有特長的老師及社會人士任專兼職教師,作爲專業指導小組,並根據活動的需要聘請社會上有專長者作爲校外輔導員。

2、學校提供或幫助解決活動所需要的器材、資料、場地以及人員的聯絡。

3、學生的校外活動要在指導教師參與的情況下展開,並爭取社會有關部門和學生家長的支援和參與,教育學生注意活動中的安全問題。

十、乒乓球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取得的成果

學校乒乓球隊自1998年建隊以來,共獲得縣中小學生乒乓球比賽的八項男女團體和單打冠軍,一次獲市校長杯第六名。目前,我校正對乒乓球校本課程的實施與建設進行認真總結與調整,以乒乓球運動爲突破口,努力建設特色化校本課程,努力打造學校辦學品牌。

最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4

地方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黨的教育方針、課程管理政策和《課程計劃》的要求,地方課程由省級的教育行政部門或其授權的教育部門依據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需要而自主開發並管理,由地方、學校實施。爲進一步推進我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根據《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結合我校教育改革和發展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地方課程的主要目標

全面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整合課程資源,構建和完善我校地方課程體系和管理、開發機制,提高我校基礎教育質量。

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三、地方課程設定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根據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人才的要求,將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的實施、學校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有機結合起來,

2、整合性原則。地方課程的突出特點是區域化、本土化,要與綜合實踐活動、有關專題教育和學校課程進行整合。小學勞動、、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環境教育等主要安排在地方課程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國防教育等專題教育的內容主要滲透在相關學科和活動中進行,也可以利用學校課程開設專題講座。

3、獨立性原則。地方課程具有獨立的地位和作用,有自身相對完整的課程體系,它和國家課程、學校課程共同構成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三者相輔相成,不能用國家課程代替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四、課程開發內容及課時安排

《傳統文化》、《環境教育》課程、《安全教育》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

1—2年級每週1節,3—5年級每週《傳統文化》、《品德與社會》1節,《安全教育》課《環境教育》各1節。

五、課程設定說明

1、《傳統文化》課程,要求學生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會誦讀或記憶一些傳統的古典詩詞,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2、《環境教育》課程和《安全教育》課程,着重發展學生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使學生了解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的一些問題,瞭解校園安全及自我無保護的措施。

3、《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讓學生透過學習,瞭解是基本的良好的品行特點,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建設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六、開發與實施要求

1、在地方課程的實施中,要更多地組織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要始終滲透安全教育。

2、要充分發揮社區、校教研組的作用,鼓勵有關人員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深入生產生活實際,研究問題,總結經驗,創造性地爲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服務。

3、要處理好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學校課程的關係、課程內容與地方資源的關係、課程學習活動方式中接受與探究的關係以及學生與社會生活的關係等,優化課程結構,切實發揮地方課程的育人功能。

七、管理評價

1、地方課程的評價形式要多樣化,可以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考試和考查,但要以考查爲主。評價要實行等級制。

2、地方課程的評價不僅要評價學生的結果,更要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特別是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評價。

最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5

爲貫徹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地方對基礎教育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的各項要求,促進我校對基礎教育課程的管理與開發,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目標要求

1、全面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和教學質量,形成基礎教育課程的地方特色,推動課程研究、管理和開發隊伍的建設,提高地方管理與開發課程的能力。

2、以國家課程管理政策、課程計劃、課程標準爲依據,同時要充分反映我縣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髮展的需要。

3、加強課程改革和建設的整體規劃與部署,嚴格管理和規範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充分利用多種社會力量參與課程的管理與開發。

三、地方課程開發要體現的基本特徵

1、要體現地域性特徵

地方課程是不同地方根據特定地域或社區社會發展及其對學生髮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課程資源設計的課程,因而,在適用範圍上具有鮮明的地方性或區域性。地方課程設計要充分研究地方社會的歷史和現狀,挖掘地方資源,體現地域特色。

2、要體現針對性特徵

從課程目標上看,地方課程是針對地方實際設計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滿足地方或社區發展的實際需要,加強學生與社會現實和社區發展的聯繫,使學生了解社區,接觸社會,關注社會,學會對社會負責,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地方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有利於克服課程脫離社會生活的弊端,要充分反映地方或社區發展的現實和要求。

3、要體現時代性和現實性特徵

從課程內容上看,地方課程不同於國家課程中的學科課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論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和深刻性及其對學生智力發展的認知功能,但特別強調內容的時代性和現實性。

地方課程在內容上,要向學生傳授參與社會生活和社區發展應具有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關於地方或社區的基本知識(如地方或社區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社區結構等等),及參與社區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參與社區研究、社區發展規劃、社區服務等各種公益勞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總之,地方課程在內容上要體現鮮活的現實性。

4、要體現探究性和實踐性特徵

地方課程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和發展學生適應地方或社區發展需要的基本素質。因而,在地方課程實施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不應是接受式,而應是探究式、實踐式的。

四、開發內容

地方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課程要直接反映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有效增強課程對地方的適應性,形成課程的地方特色,爲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內容要以地方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等的研究爲主,形成地方課程或地方課程系列,並具有較強的超前性。

根據實際,我校地方課程現階段開發的主要內容是邯鄲地區概況,具體有以下內容:

1、地理位置;

2、行政區劃;

3、自然資源;

4、季節特徵;

5、風土人情;

6、交通運輸;

7、政治、經濟;

8、工業;

9、文化、教育;

10、商業、科技;

11、畜牧、養殖;

12、旅遊、環保;

13、歷史;

14、名勝、古蹟;

15、主要成就

五、課時安排

地方課程課時,3—6年級每週1節;根據需要,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打通使用。

以上課時是根據教育部課程設定要求和我省實際安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既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但每學期的總課時不得低於國家規定的標準。

六、開發與實施要求

1、成立地方課程開發領導組,完善地方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機制,確定地方課程研究專題,積極參與地方課程的規劃、研究和開發。

2、要將國家課程的實施與地方課程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盤考慮,統一規劃。

3、要遵循課程建設的內在規律,防止開發中的盲目性、隨意性、簡單化傾向。

4、要根據課程的不同類別,建立以書籍、實物、影像、軟件、網絡等爲載體的地方課程資源體系。

5、爲了確保地方課程實施的質量,本着“邊培訓、邊實驗、邊研究、邊開發”的原則,縣教育局要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地方課程的開發與研究,不斷提高教師的科研素質和教學水平。

6、在地方課程的實施中,要更多地組織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要始終滲透安全教育。

7、要充分發揮社區、校教研組的作用,鼓勵有關人員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深入生產生活實際,研究問題,總結經驗,創造性地爲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服務。

8、要處理好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學校課程的關係、課程內容與地方資源的關係、課程學習活動方式中接受與探究的關係以及學生與社會生活的關係等,優化課程結構,切實發揮地方課程的育人功能。

9、地方課程的實施要強調學生對地方或社區現實問題的研究與思考,將課程內容以主題的形式加以設計,組織學生透過調查研究探討問題,並積極參與社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活動能力。

10、地方課程的開發要注重瞭解歷史、關注現實、着眼未來。隨着時間的推移,我縣將逐步擴大地方課程開發的範圍,提高地方課程開發的質量,逐步形成具有我縣特色的地方課程。

最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6

一、指導思想

以課改爲載體,在學校課程開發中,做到以師生爲主體,以人的發展爲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爲目標,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特色以及豐富的資源優勢,給學校的發展、給教師專業的發展、給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讓師生與課改同成長。

二、學校課程實施的目標

1、學生髮展目標:

在知識、品質、能力、個性等方面得到和諧、全面、可持續的發展,使學生的發展有更廣闊的空間。

2、教師發展目標

學會學習、學會反思、學會創新,成爲實踐的研究者,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三、學校課程實施的原則

1、人本性原則

人本課程觀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個性爲根本出發點,把促進學生各項基本素質全面發展作爲課程設計的中心,以整體、優化的課程結構觀爲核心內容,在課程選擇使用上以人爲本,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尤其重視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尊重和滿足。

2、整體性原則

學校課程的開發要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的目標與結構,學校課程的開發,學科課程應得到充分重視,活動課程應成爲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潛在的課程資源,重視隱藏在課內外和校園文化中潛在的課程因素及對學生髮展的作用,使學生有較廣泛的興趣愛好及特長。

3、發展性原則

學校課程開發的發展性原則是針對學校課程的價值而出臺的,課程最大價值在於促進學生成材、教師成長、學校發展、社會發展。學校利用自身資源,構築有本校特色的適合學生髮展的特色課程。

4、科學性原則

深入系統地學習與課程改革相關的理論,借鑑外來的有益經驗,結合本校實際,實事求是,以科學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檢查調查研究,科學決策,邊實驗邊總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四、學校課程實施的方法措施

1、充分調動教師參加課程開發的積極性,體現參與性。

2、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堅持校本化。

3、仔細研究《國家基礎教育改革指導綱要》,保證學校課程開發的方向性與探究性。

4、制定學校課程開設計劃,將學校課程納入學校課程計劃,教師每學期應根據學校制定的計劃,撰寫教案。

5、課程的組織形式必須以學生爲本,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意願,採用學生喜愛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如表演、競賽、參觀、講故事、遊戲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學校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創造寬鬆的活動環境,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方式表述,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過程體驗,不能只重活動的結果。

五、學校課程實施的評價

1、成立學校課程評價領導小組,具體負責課題的檢查評價。

2、對學校課程的評價,應重視過程性評價,旨在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3、各任課教師每學期需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評價,評價學生對該學科學習的興趣需求、學習效果等。

4、對於參加學校課程開發的教師學校將給予適當的獎勵。

六、師資培訓

隨着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深化,學校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將越來越豐富多樣。在職教師能否適應與承擔新課程的教學任務,已成爲提高學校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根據學校在職教師的現狀,特制訂目前師資培訓的計劃與方法。

1、走出去——參加市內外有關單位組織的培訓。

2、請進來——聘請校外有關師資。

3、自學——透過提供書籍、資料、器材,經過一段時間學習,掌握一門或幾門校本課程教學能力。

七、資源包的開發

滿足學生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課程的資源包必不可少,因此,要求任課教師進行大量創造性的勞動,以豐富的實踐爲基礎,參考有關資料,自己動手開發資源包,學校進行資助,保證學校課程的可持續發展。

八、配套措施

1、教導處、教研組要積極幫助教師制訂好教學計劃,負責協調安排和組織指導教學計劃的執行。

2、學校聘請社會有關人員擔任部分課程的教學,邀請教科所領導來校指導工作。

3、校本課程計入教師工作量,按工作實績進行獎勵。

4、學校保證課程開展必需的經費、器材等物質條件。

最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7

我校於20xx年秋季與全區中小學一樣全面使用上海市二期課改教材。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兩綱”教育精神和市區上級行政部門和業務部門的要求,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有效推進我校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以不斷提高我校的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一、學校課程實施的指導思想

以現代教育思想和新課程理論爲指導,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行爲,提高教學效率。強調教師的教學行爲需要服從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學設計上,側重要學什麼?怎樣學?學的效果如何?是否嚴格發揮教學五環節的作用?化學生的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充分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展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教學中,以“教會學生學習”爲根本,樹立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是認識主體和發展主體的思想,致力於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主體的迴歸和學習能力的提高,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和幸福指數,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因,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強調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

二、學校課程實施的總體目標

我校課堂教學改革的總體目標是:以課標和教材爲依據,以學生爲主體,以課堂教學爲主陣地,廣泛開展以“享受教育”爲主題的教學活動,突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式,構建愉快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既面向全體,又分層實施,注重對學困生的有效幫助。以博愛的精神薰陶人,以博學的追求激勵人,以博樂的心情諧和人,主張立德樹人,樂學創新。

三、學校課程實施的具體行動

(一)樹立基本的課程理念

1、圍繞義務教育課程目標,以學生爲本,以“享受教育”爲主題,培育具有博愛之思想、博學之追求、博樂之心態,營造快樂和諧的學習氛圍,爲學生提供學習經歷並獲得學習經驗,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追求教育民主與公平,發揮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長和能力。保障基礎性課程的實施,強調多元性、選擇性的拓展探究課程實施,體現德、智、體、美、勞諸育的統整性與滲透性、以滿足學生主動發展的多樣與和諧的需求。

(二)制訂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

1、遵循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原則,逐步完善學校課程的內容。使課程內容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經驗有機聯繫起來,把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2、立足於“自主、合作、體驗、發展”的課堂教學策略和模式的研究,逐步構建並完善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學校課程結構,爲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學習提供較爲理想的課程環境。

3、實行多元評價方式,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重激勵促進元素,豐富和完善“享受教育”主題。

(三)學校課程的基本結構

(四)學校課程建設的主要舉措

1、成立由校長負責之下的課程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

2、規範和指導教師執行和開發學校課程的程序與管理,加大對教師課程開展能力的培養。

3、有計劃、有重點研發拓展型課程、基礎型體驗性學習課程和拓展興趣型團隊合作學習課程,爲學生提供選擇學習的平臺。

4、建立學校課程評價制度,強化課程管理,確保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高質量。

四、學校教學改革的主要舉措

1、組織學習課程標準,認真組織學校全體教師開展校本教研,用校本教研促進學校教學改革,以教學質量標準爲基準,規範日常教學行爲。

2、明確教研組、備課組、骨幹教師、一般教師的教學任務。

3、發揮教師潛能,倡導校本化與個人化相結合的實踐與創新。

4、加大貫徹教學管理制度的力度,重視學校教育教學評價制度的建設。

最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8

我校嚴格執行國家和省頒佈的課程計劃,結合萊西市教體局下發的課程計劃,根據本校實際,按以下方案實施:

一、課程設定

學校認真按照國家課程標準開齊開足開好各門課程,制訂了課程管理的相關制度。每學期初由學校教導處、政教處根據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檔案精神擬定課程計劃執行方案、制定總課程表、班級課表和教師課程表,爲學期開學工作做好充分準備。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爲目標的課程體系,認真執行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嚴格按教學大綱教學。規範了品德與生活、綜合實踐活動、科學、地方與學校課程、音體美等學科教學,優化教學過程,着力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在課堂教學中貫徹“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以訓練爲主線、以培養學生能力爲目的”的教學指導思想。積極開展教改教研活動,積極組織觀摩課、示範課、研究課。努力上好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爲學生素質的形成與發展提供有效的內容和空間。

本學期,我校開設了語文、數學、英語、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科學、地方與學校課程(1)、地方與學校課程(2)、綜合實踐活動(1)、綜合實踐活動(2)音樂、體育、美術。其中地方與學校課程(1)是地方課程,包括安全教育(一、二、三年級開設,教材是《國防教育》)環境教育(四、五年級開設,教材是《藍色家園》),地方與學校課程(2)是學校課程,有國學經典(一------五年級)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包括一年級是《生命與自我》,二年級是《生命與他人》,三年級是《生命與自然》,四五年級是《生命與社會》,綜合實踐活動(2)是微機。所有課程、課時,嚴格按照義務教育課程要求設定,無隨意增減課程和課時現象。重視開展好資訊技術、藝術、體育、興趣活動四個領域的教育教學工作。

二、課時分配(周)

一年級:語文(8課時)、數學(5課時)、品德與生活(3課時)、體育(4課時)、音樂(2課時)、美術(2課時)、地方課程(2課時)。

二年級:語文(8課時)、數學(5課時)、品德與生活(3課時)、體育(4課時)、音樂(2課時)、美術(2課時)、地方課程(2課時)。

三年級:語文(6課時)、數學(5課時)、品德與社會(2課時)、外語(3課時)、體育(3課時)、音樂(2課時)、美術(2課時)、科學(2課時)、綜合實踐(2課時、資訊技術1課時)、地方與學校課程(2課時)。

三、學校課程管理措施

(一)加強學習,提高認識。

課程是指爲了實現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而規定的教育內容及其結構、程度和進程,是把教育目標和教學實踐結合起來的橋樑,是培養目標的載體和實現培養目標的手段,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依據。因此,課程設定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新課程設定方案的制訂與實施,對於進一步深化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動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將產生積極的作用。認真研究課程設定方案,進一步提高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認識,並以課程改革爲契機,深化素質教育的實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二)加強管理,科學設定各類課程。

嚴格執行新課程設定方案,對於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指令性內容按要求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在課程管理上轉變管理思想,研究管理辦法,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充分發揮學校在課程改革實驗中的主體作用,保證足夠的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和開發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時間和空間。成立了以校長爲組長的課程改革小組,成員包括教研組長和部分骨幹教師。

最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9

一、 指導思想

目前,動漫產業作爲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爲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動漫製作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動漫產品主要受衆羣是青少年,而我國青少年喜愛的動漫產品九成爲舶來品,國外動漫產品在捲走國人大把鈔票的同時,還深刻影響着廣大消費者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意識形態,因此動漫產品關係到國家文化安全和思想文化陣地的爭奪。結合我省實施教育資訊化發展戰略,透過“動漫計劃”的實施,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動手能力,推動中小學資訊技術教育,支援動漫人才培養,增強動漫產業發展後勁。

二、 開發背景

(一)、依據素質教育的要求

第三次全教會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探究型課程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地運用探究型學習方法,獲得和應用知識,發現和提出問題,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探究型課程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小學、初中和高中都必須開設,要求學生全員參與。學校根據自己的辦學條件和實際情況組織開發與實施。

(二)、符合學校辦學理念

培養探究性學習方法。爭創科技、藝術教育特色學校,開設了探究型課程、音樂、美術、舞蹈、體育、科技、動漫學科競賽等數十門拓展性課程。

(三)、符合學生個性發展

隨着計算機的普及,計算機已經成爲了生活一部分。五、六年級學生有些同學在計算機操作水平上面層次很高,他們不滿足於學校開設的資訊科技課程,希望能學到更多的拓展知識,五年級拓展型課程學習了簡單的動畫基礎之後,同時培養了較爲良好的小組分工合作。學生對於FLASH的學習非常少,而且有部分學生都已經具備不少的動畫知識技能。本次方案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小組合作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學習中體會快樂。

三、 科目目標

(一)、動漫在小學中年級段的使用率會漸提高。本方案在於讓學生對於計算機各項技能的更熟悉,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團結合作。

(二)、方案前期,透過設計調查問卷,數據彙總分析,瞭解學生動漫知識瞭解情況。

(三)、在“Flash學習”環節中,透過學生以“小老師”形象展示flash動畫的技能應用,培養自我表現意識,激發學生擁於探索,樂於探索的意識。

(四)、在技能學習化解中,透過教師的講授,初步建立使用新軟件等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自主拓展瞭解。

四、 科目內容

(一)、材料選取

(1)、圍繞科目目標

認真分析科目目標,對科目目標進行細化和分解,在選擇科目內容時,一定要選擇能夠實現科目目標的內容,有層次、有計劃地安排科目內容。

(2)、以學生髮展爲本

課程的主題是學生,選擇的科目內容一定要符合六年級學生的認知基礎,同時下意識的建立高一點點的期望。因此選擇了flash軟件中的一些技巧,讓學生可以積極的參與其中,用探究的手法學的好學的多。

(3)、滲透教育

對於拓展型課程,以團隊爲基礎進行合作教育,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對於滲透資訊學科知識,可以提高學生軟件操作技能,同時潛移默化的糾正學生對於計算機使用的一些誤區,督促學生在求學階段應該不要沉迷於各類遊戲等。

最新課程實施方案 篇10

校本課程是學校自主開發的一門課程,由學生自主參加,以學生活動爲主,它與必修課程一起構成學校課程體系。但它與必修課程在內容、要求的深廣程度和活動形式的靈活程度等方面又不盡相同。校本課程更突出學生的自主性、自願性和靈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要求,學校開發的校本課程將對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創新思維習慣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對發現和培養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

2、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

4、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學習和掌握科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

二、教學原則

校本課程與其他課程一樣,都是由學生全員參加的學校教育活動,在遵循一般教學原則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在教學上還應注意以下原則:

1、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充分張揚個性,展露才華,達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2、自願性原則:學生在“自選”科目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意願,報名後按各自選擇編組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開放性原則:體現在目標的多元化、內容的寬泛性、即時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可變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

4、實踐性原則:實踐是提高英語和特長髮展的主要活動。要勇於實踐、積極思考,要做到手腦口並用,邊思邊練,增強學習效果,鼓勵教師與學生邊學習、邊實踐、邊提高。

5、個性化原則:要適應不同層次教師、學生的不同知識水平和心理特徵,對教師的培訓要因人而異;對學生要因材施教,藉助其在興趣、意志、品格等方面的心理優勢,鼓勵其不斷創造、不斷提高,促進其人格和諧發展。

6、校內外結合的原則:校本課程的學習在學校、家庭和社區活動中都起重要的作用。必須走校內外相結合的道路,才能提高校本課程的學習效益。

7、趣味性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採取靈活多樣的訓練方式和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給學生創造展示自我特長的平臺,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學生選課方法 學生選課分以下幾步走:

1、 向學生宣傳實施校本課程的意義,激發學生參與校本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2、 學校向學生公佈校本課程開設科目、指導教師及課程說明等,讓學生自由、自主選擇課程。

3、 視學生選課情況及場地限制,按校本課程課時計劃表,有目的有計劃的實施校本課程。

四、課程實施方法

校本課程實施原則:學校統籌規劃,教師自主實施,學校監督檢查,教師總結反饋。

1、學校透過問卷調查等形式,瞭解各門課程的選課人數等,以便於規劃實施校本課程。

2、學校對已開發的校本課程統一制定課時計劃,對任課教師、教學場地等規劃設計。

3、任課教師根椐課時計劃,自已組織學生,聯繫場地、器材等,實施課程。

4、任課教師對學生參與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評價;並對自已的教學反饋總結,以利於今後的校本課程教學。

五、教學形式

作爲一門以學生實踐爲主的課程,它的教育方式勢必要打破固有的教學模式,教師要儘可能給學生更大的自主活動餘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機會。在教學上應採用以下形式:

1、課堂活動式:主要是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和學習。

2、課外活動式:組織相應的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等。

3、體驗式:透過學生的製作、調查等方式進行等;

六、課時安排:校本課程每週一課時,在課程表中體現。

七、教學內容

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學校目前安排如下教學內容:開設藝術、體育、文學、科技實踐等共12個門類,有手工製作、泥塑、硬筆書法、軟筆書法、兒童畫、國畫、球類訓練、詩詞選讀、美文賞析、動畫製作等共18個班。

八、教學評價

1、教師評價:

(1)學生選擇的人數。教師要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記載、有考勤評價記錄。

(2)學生實際接受的效果。教師應妥善儲存學生作業、作品及在活動中、競賽中取得成績的資料。

(3)領導與教師聽課後的評價。主要是四看:一看學生實際接受的效果,二看領導與教師聽課後的反映,三看學生問卷調查的結果,四看教師的教學案例、教案等。

2、學生評價:

(1)校本課程不採用書面的考試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參加學習的態度進行評價,可分爲“優秀”、“良好”、“加油”作記錄,作爲"優秀學生"評比條件。(3) 學習的成果。學生成果透過實踐創作、作品鑑定、競賽、評比、彙報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績優異者給予獎勵。

九、師資培訓

隨着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深化,校本裸程的內容和形式將越來越豐富多樣。在職教師能否適應與承擔新課程的教學任務,已成爲提高校本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根據學校在職教師的現狀,特制訂目前師資培訓的計劃與方法。

1、 走出去--參加市內外有關單位組織的培訓。

2、 請進來--聘請校外有關師資。

3、 老帶新--透過名師帶教;培養青年教師。

4、自學--透過提供書籍、資料、器材,經過一段時間學習,掌握一門或幾門校本課程教學能力。

十、教材建設

滿足學生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校本課程的教材必不可少,在現有的校本教材的基礎上,需要任課教師進行大量創造性的勞動,以豐富的實踐爲基礎,參考有關資料,自己動手編寫教材,學校進行教材的刊印,保證校本課程的可持續發展。

十一、配套措施

1、教導處、年級組、教研組要積極幫助教師制訂好教學計劃,負責協調安排和組織指導教學計劃的執行。

2、學校聘請社會有關人員擔任部分課程的教學,邀請市、區教研中心領導到校指導工作。

3、校本課程與必修課程一樣,計入教師工作量。

4、 學校保證課程開展必需的經費、器材等物質條件。

十二、運作機制

1、管理網絡:校長(副校長)→教導主任、辦公室主任、總務主任、政教主任→年級組長、教研組長、班主任、校本課程教師。

2、運作流程:制訂計劃→動員→“自選”→編組→完成學習→成果展示與評估→小結→組織教師制定教學進度→研究教學模式→進行備課活動教學→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