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余光中

余光中鄉愁寫作背景

余光中5.26K

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余光中鄉愁寫作背景。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被廣大的中華兒女所喜愛,是一篇飽含着對祖國大陸深深的思念之情的詩作。

余光中鄉愁寫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10歲的余光中隨父母輾轉於上海、重慶等地。

22歲那年,余光中隨家人來到臺灣,並考取了臺灣大學外文系。

雖然專業是外文,余光中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他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傑出的,當屬詩歌。人們評論,他的詩題材廣泛,風格屢變,技巧多姿,融匯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筆法。因此,他被譽爲臺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賦詩一首。寫完後,詩人熱淚盈眶,沉吟良久。這,就是後來被海外遊子不斷傳唱的《鄉愁》

原文: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賞析:

1、作者把無形的鄉愁比喻化爲四種事物,可見作者愁思之重.小時候,作者將鄉愁寄託在給家人的書信裏'所以將鄉愁比喻爲郵票;長大後,作者和家人分居兩地,很難與家人相見,於是將鄉愁寄託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鄉愁比喻爲船票;後來,母親去世,作者與母親再也不能見面,於是作者就將鄉愁比喻爲墳墓;現在,由於人爲的原因,海峽兩岸的同胞不能團聚,作者將自己的鄉愁比喻爲臺灣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2、結構方面:本詩分四個小節,前三個小節爲最後一個小節做鋪墊。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將鄉愁依次比喻爲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結構嚴謹,很好的表達了本詩的中心。 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以“鄉愁詩人”著稱,他的一首意蘊深刻,家喻戶曉的《鄉愁》更是寫出了海外遊子的思歸之情,洋溢着詩人魂牽夢繞的“中國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