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林清玄

林清玄和桃花心木資料

林清玄5.96K

桃花心木講了種樹人種下樹苗後,常來澆水,可是澆水卻沒有規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林清玄和桃花心木資料,歡迎檢視,希望幫助到大家。

林清玄和桃花心木資料

  桃花心木

  林清玄

鄉下老家屋旁,有一塊非常大的空地,租給人家種桃花心木的樹苗。

桃花心木是一種特別的樹,樹形優美,高大而筆直,從前老家林場種了許多,已長成幾丈高的一片樹林。所以當我看到桃花心木僅及膝蓋的樹苗,有點兒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種桃花心木苗的是一個個子很高的人,他彎腰種樹的時候,感覺就像插秧一樣。

樹苗種下以後,他常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得並沒有規律,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纔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我住在鄉下時,天天都會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種樹苗的人偶爾會來家裏喝茶。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一定。

我越來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時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 他來的時候總會帶幾株樹苗來補種。

我起先以爲他太懶,有時隔那麼久纔給樹澆水。

但是,懶人怎麼知道有幾棵樹會枯萎呢?

後來我以爲他太忙,纔會做什麼事都不按規律。但是,忙人怎麼可能做事那麼從從容容?

我忍不住問他:到底應該什麼時間來?多久澆一次水?桃花心木爲什麼無緣無故會枯萎?如果你每天來澆水,桃花心木苗應該不會枯萎吧?

種樹的人笑了,他說:“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種樹是百年的基業,不像青菜幾個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裏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它幾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紮根的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

種樹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澆水,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

種樹人的一番話,使我非常感動。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爲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現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經長得與屋頂一般高,是那麼優雅自在,顯示出勃勃生機。

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桃花心木解讀

歌德曾說過:“內容人人看得見,含義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對於大多數人是一個祕密。”文字細讀不僅指向內容,更應指向形式,指向語言。

本篇課文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第一組課文第三篇,本組課文中還有朱自清的《匆匆》等文章,都是從平常的生活小事中去感悟生活,獲得人生的啓示的。我們認爲,對於六年級的孩子來說,寫作方法習得的引領定位一定要準確,這很重要。

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相比其他的文章有何特別之處是需要我們、值得我們特別關注,引導孩子們在課堂上去體會、感悟、學習呢?在三讀文字時,我覺得有以下兩個方面值得關注。

一是縱向的內容安排上,作者採用了“生疑——設疑——解疑——悟理”的篇章結構。

這樣的文章架構好在哪裏?正如一部經典的樂曲,分“起”、“承”、“轉”、“合”四部分,波瀾起伏,引人入勝。的確,就算再好的勸告、再深刻的道理、再有意義的話,如果反反覆覆地平白直敘地說,任何人都會覺得厭煩。我們老祖宗說得好“事不過三”,任何事情說一遍,愛聽;說兩遍,煩聽;說三遍,厭聽;說第四遍的話,恐怕要敬而遠之了。但是,林清玄這麼一位優秀的作家,他講這個道理,我們讀着並沒有覺得厭煩,因爲他的文章匠心獨具,連綿起伏!這就是文章的結構美之所在。

二是文章採用多種寫作方法,但又像鄰家哥哥在講故事,平易感人。

首先是層層設疑。作者在開篇不枝不蔓,直接點題,種的是“桃花心木”。然後介紹了桃花心木的突出特點:“是一種特別的樹,樹形優美,高大而筆直”。讀至此,我們不禁會問:桃花心木樹苗是什麼樣的?這麼“優美”、“高大”的樹又是怎麼長成的呢?

接着,作者便寫了一個“高大”的人種樹的情景。相對於他的高大,那些小桃花心木的樹苗太不起眼了,以致於這一大一小,讓人看了覺得好笑。

種下樹苗就該時時來照看吧,可這個種樹人有些怪,“他總是隔幾天纔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的天數並沒有規則,有時三天,有時五天,有時十幾天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這是爲什麼呢?作者並沒急於告訴我們,而是寫他第二個可怪之處:“種木苗的人偶爾會來家裏喝茶,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一定”。他居然有空喝茶,也不去照管樹苗。這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懶漢吧?我們讀的時候會這樣猜測。更爲令人驚奇的是,他似乎能未卜先知,“桃花心木有時就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帶幾株樹苗來補種。”讀到此,我們也會發出作者那樣的疑問,“如果你每天來澆水,桃花心木應該不會這麼容易就枯萎吧?”作者就這樣層層設疑,留有懸念。這就使種樹人的舉動時時牽着讀者的心。這正是作者寫法的高明之處,這樣才令讀者讀得興味盎然。如果一下子就告訴你結果,一眼就看到底,那文章也就沒什麼意思了,這就叫“曲徑通幽處”。最美的風景往往在山的幽深處,需要探,需要尋,才更有趣。

文章的另一個巧妙之處,是作者由種樹之道想到育人之理,所謂“借事喻理”。“人也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爲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照應上文,種樹人管理樹苗的不定時、澆水的不定量等。由事而理,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絲毫沒有突兀之感。

我們認爲此文還有“借物喻人”之說。當然,這一點是否一定要讓學生感悟到,我們可以討論。但作爲文字解讀,我們可以這麼思考,也應該這麼思考。作者在寫“長大的桃花心木”時,用的語彙是“優美”“優雅自在”,而“種樹人”呢?“從從容容”、“笑着說”“語重心長地對說”。種樹人的.優雅自在,儒雅從容才成就了桃花心木的優美和優雅自在,恰有“樹就是人,人就是樹”的感覺。

第三,首尾照應,意味無窮。作者在結尾說道,桃花心木已經長到屋頂高了,“優雅自在,顯示出勃勃生機。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再枯萎了。”既呼應開頭的“高大”“優美”,又點明這些樹已學會如何生存,它們不依賴,不脆弱,已能獨立自主,努力成材。就這兩句話讓文章錦上添花,讀來讓人回味無窮,使道理更加意味深長。

第四,善於留心生活,從平凡的小事中獲得人生啓示。其實,“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孩子們這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是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擦亮的。引導孩子們關注生活,關注生中平凡美麗的事情,並從這些事情中獲得啓示,讓孩子們更加聰慧、睿智,這本身就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林清玄介紹

他自從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漫畫書之後一發不可收,走上了文學之路。作品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30歲前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大獎: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金鼎獎、時報文學獎、中華文學獎、中央時報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作協文學獎,曾於臺灣獲得世界華人文化新傳獎、傑出孝子獎、世新大學十大傑出校友獎、成功雜誌十大成功人物獎、寶島十大才子獎……直到他不再參賽爲止,被譽爲得獎專業戶。他連續十年被評爲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從小學三年級就想成爲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歲時即開始發表作品,到30歲時,他的作品囊括了當時臺灣的所有文學大獎。在25年的創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頓》《煩惱平息》在臺灣創下150版的熱賣記錄,《開啟心靈的門窗》一書創下高達5億元臺幣的熱賣記錄。尤其是80年代後期,每年平均出版兩三本以上新書。門類涉及散文、報告文學、文化評論、小說、散文詩等。

32歲遇見佛法,高規格入山修行,深入經藏。

35歲出山,四處參學,寫成“身心安頓系列”,成爲90年代最暢銷的作品。

40歲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書之一。同時創作“現代佛典系列”,帶動佛教文學,掀起學佛熱潮。獲頒傑出孝子獎。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國臺灣、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及新加坡選入中小學華語教本,也多次被選入大學國文選,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被譽爲“當代散文八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