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蒸花饃散文

散文8.1K

窗外,雪花如一朵一朵梅花開在樹枝上;如一隻一隻玉蝴蝶飛到人家的屋檐上;最後落在大地上。冬天,已經悄悄來臨。年味,已經悄悄降臨。晨曦,花炮已發出“嗤嗤”聲響。隨着一聲巨響;炸出一對大紅燈籠掛在屋檐上;炸來幾個鎏金大字貼在門楣上;炸成一個福娃笑着從門裏走出來······村外的小路上全是穿着新衣服提着花饃走親戚的行人。村裏村外的空氣裏瀰漫着令人陶醉的麥香。

蒸花饃散文

花饃,俗稱面花、禮饃,是陝西關中地區婦女用面製作的手工工藝品。相傳,它起源於遠古農耕時期。凡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喜得貴子、老人賀壽、家家戶戶都要用最好的麪粉製作最漂亮的花饃寄託最美好的祝福。

記憶中,臘月一到鄉下人便忙着準備蒸花饃。母親忙着準備蒸花饃用的剪刀、梳子、竹籤、毛筆、食用色素、紅棗、黑豆、綠豆······從早到晚,父親忙着準備蒸花饃用的柴火。在一個天氣晴好的日子,父親拉着麥子去村西頭磨面。父親在磨面時反覆說:“這是過年蒸花饃用的面,一定要磨白一點!要不,可就要丟人現眼啦!”。

記憶中,每年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的上空漂浮着裊裊炊煙。整個村莊都被一種奇異的香氣包裹着。家家戶戶已經開始蒸花饃。母親在蒸花饃的前幾天就把乾酵母泡上,等乾酵母泡好以後就開始和麪。和好的面放進一個深口的大瓷盆裏。北方的臘月天天氣特別冷,母親爲了讓麪糰發得快一些,好一些,常常將瓷盆放在煤爐旁。瓷盆上先蒙上一層白布,再蓋上厚厚的棉被。深夜,我常常看見母親弓着腰換煤球。第二天一大早,我看見父親坐在大鍋前生火。我坐在火爐旁邊看母親蒸花饃。母親把昨天晚上放在火爐旁邊的瓷盆端下,把發好的麪糰倒在案板上。母親根據以往的經驗在麪糰里加上適量的鹼面,然後揉來揉去,直至鹼面均勻面團光滑。母親開始做每年走親戚朋友必須拿的花捲和油角角。母親先用菜刀把麪糰切成一小段一小段,再搓成一長條一長條,再擀成薄餅,然後撒上一點蔥絲、辣片、花椒麪、油、鹽之類的調料,最後用手輕輕一擰,一朵牡丹花便出現在眼前。不大一會兒,案板上已是春天,已是鮮花盛開的世界。母親指着案板上的花捲反問我:“你知道我爲什麼做花捲嗎?”我搖搖頭說:“不知道。”母親接着說:“這叫牡丹花開富貴家。”母親接着做油角角。母親從揉好的麪糰裏取下兩個拳頭一般大的麪糰,再揉成球形,再壓扁擀平,然後在面片中央放上油、蔥絲、鹽之類的混合物,最後兩手一合彎彎的油角角做成了。母親說:“你看我做的像不像小牛的兩隻犄角?”我說:“像極了!”母親笑着說:“你知道我爲什麼做油角角嗎?”我半晌回答不出來。母親說:“中國人多麼像一頭勤勞的老黃牛!正月天,走親訪友帶上它,祝願親朋好友的日子會一天天好起來,家裏會富的流油!”母親做的最拿手的是雙魚花饃。她從揉好的麪糰裏取下兩塊碗一般大的麪糰,再揉成長條形,再把麪糰捏成魚形,再在前面用剪刀一剪,魚嘴出現了;再在後面一剪,魚尾出現了;再用兩顆紅棗一壓,魚兒在小溪裏快速遊動起來。母親指着一對魚花饃說:“這叫連年有餘。”母親最喜歡做的是二龍戲珠花饃和十二生肖花饃。母親先在案板上撒下一層厚厚的黃色玉米麪,再從揉好的麪糰上取下一個茶壺一般大的麪糰,再揉來揉去,直到麪糰成了均勻的`黃色。母親用菜刀剁成大小不同的三小段。母親先把其中兩段揉成長圓形;再捏成龍的樣子;再用剪刀一剪,龍張開大嘴好像要騰飛;再用一小段做龍的犄角和龍爪,再在碗裏沾一點水,輕輕一粘;再用黑豆當做龍的眼睛,輕輕一按;最後在二龍中間放一顆紅棗;二龍真的像是在雲霧中嬉戲一顆紅紅的珍珠。母親接着做十二生肖花饃。不大一會兒工夫,案板上全是面做的雞、牛、羊、馬、狗······母親指着案板上的二龍戲珠花饃和十二生肖花饃說:“這些花饃是祭祀祖先用的貢品。你們永遠不要忘記我們是龍的傳人!你們要努力做一條騰飛的龍,而不要做一條小蟲!”

蒸花饃有一道工序很重要燒鍋。一般來說,先要用大火焼,待鍋四周圍氣冒園後,然後用小火焼,大約焼四十幾分鍾,花饃就蒸好了。這樣蒸出來的花饃又大又白,又鬆又軟,又好吃又好看。在揭開鍋蓋之前,父親要用小碳銑盛着紅紅的碳火沿着鍋臺轉一圈說:“列祖、列宗等花饃涼了以後,你們撿最白的最大的吃!”這時,整個屋子裏霧氣籠罩,香氣襲人。我像是在雲霧繚繞的天宮。宮殿的大門外,那一片片牡丹花開得正旺,公雞正站在梅花樹上伸長脖子,遠處的山上早已繁花似錦,小猴子正在樹上跳來跳去······等花饃涼了,母親用毛筆沾上食用色素開始描繪。

我在前幾天的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陝西關中地區的花饃被列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我很高興。我彷彿看見鄉下那些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農家婦女正在蒸花饃。

標籤:散文 蒸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