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民俗作文

【推薦】民風民俗作文錦集九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民風民俗作文錦集九篇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口語交際課內容

教材分析:

民俗風情源遠流長,民俗文化斑斕多姿,在燦爛的人類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 分。透過本組課文的學習,學生了解到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體會到作者是怎樣寫出民俗特點的。安排這次口語交際的訓練,一是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和調查訪問,繼續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營養;二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本次口語訓練選擇的內容可以是節日習俗,也可以是富有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或新別緻的民間工藝品;可以是課外閱讀時知道的,也可以是調查訪問了解到的或是在別的地方親眼看到、親身感受到的。只要是關於民風民俗的內容,都可以成爲本次口語交際的內容。不過本人認爲,從我們家鄉一些傳統的民風民俗入手,學生會感覺到更有內容可說,說起來會更得心應手。因此,本堂課的口語交際訓練,我主要引導學生介紹家鄉的民風民俗爲主。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聯繫生活實際和調查訪問,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的智慧和營養。

(二)能力目標:

2、提高自己蒐集材料的能力。

3、交流自己蒐集到的的民風民俗,交流時做到內容充實,表達流利。

4、在互動交際中,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做到態度大方,有禮貌,能清

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感受,能認真地傾聽。

(三)情感目標:

5、創設交際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交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同學之間團結協作的精神。

6、感受祖國民族文化的魅力,尊重並熱愛各地不同的民風民俗。 教學重點:

1、把自己蒐集到的民風民俗與同學交流,交流時做到內容真實,表達流利。

2、培養學生的交際表達能力,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教學難點:

學習抓住特點介紹民風民俗的方法,做到內容具體,語句通順,意思表達清晰。

課前準備:

1、透過上網、課外閱讀等方式瞭解各地自己感興趣的民風民俗。

2、向家長或長輩瞭解本地的風俗習慣。

3、教師準備相關的資料。

課時安排: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一、回顧課文,揭示課題

1、同學們,在這一單元裏,我們不僅隨同作者一起走遍了大江南北,身臨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共同領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而且明白了一個道理:“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同學們,你們從中瞭解到了哪些民風民俗?站起來和大家交流交流。

2、是啊,古老的中華民族民俗風情源遠流長,民俗文化斑讕多姿。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造就了各式各樣、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而且民風民俗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也就是具有很明顯的地方特色。

3、這節課我們就來說一說我們當地的民風民俗。

(板書課題:說民風 道民俗)

[設計意圖:單元課文是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範本,利用教材中閱讀課文中內容來激發學生“說”的慾望。憑藉語文教材,加強口語交際訓練,讓學生扶教材這把扶手,登上口語交際這具樓梯,會更容易一些。]

二、提供範例,激發交際慾望

1、在我們這兒民風民俗很多,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什麼呢? (觀看“看花燈”的錄像)

2、同學們,猜出來了吧,是啊,正月裏來看“花燈”,“花燈”是我們這兒最有特色的一道民俗風景線。那麼“花燈”的習俗又是怎麼形成的呢?大家先來聽個小聽故事吧!(觀看動畫片)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家鄉遇上了史無前例的乾旱,大地一片乾枯,渴死的人不計其數。人們祈求老天能下場大雨,可不管怎樣,雨總是下不來。這事被東海的一條水龍看在眼裏,它不顧一切躍出水面,使當地下了一場大雨。萬物得以復甦,人們得到了解救,可水龍由於違反了天規,被用刀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間。人們忍着悲痛,把龍體放

在一條條板凳上,並把板凳連接起來,希望水龍能活下來。“橋燈”的習俗也由此產生了。人們透過迎龍燈,驅邪除瘟,祛災祈福,以求來年五穀豐登,人畜平安。

3、說說你曾在什麼時候在哪兒見到過看“花燈”,看“花燈”有哪些有趣的事(出示提示,全班交流,學生自由舉手發表意見) (課件出示提示:)

(1)在我們這兒,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看“花燈”。

(2)小時候,爸爸媽媽總是叫我們在龍頭底下鑽一個來回,你知道是爲什麼嗎?

(3)看花燈要在廣場上玩,你能說說分別是怎麼個玩法嗎?

(4)除“花燈”外,你還曾見過哪些樣式的燈?

[設計意圖:以學生最熟悉的看“花燈”作爲範例,逐步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由於絕大多數學生都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加上生動、逼真的情境創設極富感染性,能夠調動學生內在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進行語言表達的強烈慾望,激發他們口語交際的熱情,從而使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

三、開啟思路,提升交際能力

1、除了“花燈”,我們這兒還有哪些有特色的民風民俗呢?將自己蒐集到的資料拿出來與同學一起交流。(4人小組交流)

(1)交流內容:對課外閱讀、調查、上網查找、親身經歷等所瞭解的民俗進行交流。(如,節日習俗: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等;服飾、飲食、民居;民間工藝品等。) (課件出示蒐集到的一些圖片)

第一組:天津特色的食品圖:天津三絕,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

十八街麻花 第二組:天津特色的節日習俗:臘八兒、逛娘娘宮、糖瓜祭竈、吊錢兒、破五、鬧元宵

第三組、第四組??

(2)交流要求:認真傾聽別人介紹了的民風民俗有什麼特點,是怎樣介紹的;提出感興趣的問題,介紹的同學要耐心回答;推選代表,介紹本組最有特色的民風民俗,商議怎樣介紹才能給全班同學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於組織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說得詳略得當,生動有趣,條理清晰等。)

(課件出示交流提示:)

①說你要爲大家介紹的內容是什麼,你的資料從哪得來的? ②你要介紹的民風民俗的主要特點講清楚,還可以談談自己的感受。

③真傾聽組員的講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記下來及時詢問。

2、各組推選代表,準備參加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蒐集到的材料是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基礎,再上老師在課堂上幫他們把蒐集到的材料整理歸類,有了這些材料,學生纔會真正感覺到有話可講,有內容可說,學生交際起來也就會感到輕鬆自如。口語交際是訓練聽話、說話能力的一種形式,即融“聽”、“說”、“交際”於一體的訓練。透過小組討論、交流,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中完成本次訓練的內容及目標]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56個民族,56朵花”。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它象徵着幸福與美好。每當春節來臨時,家家戶戶都貼上了春聯,人們穿着新衣,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然而,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春節習俗:美食、服裝、講究……各有各的特色,具有獨特的魅力。56朵美麗的鮮花競相開放,裝點着祖國的萬里大花園,使濃濃的年味久久地縈繞在我們的身旁。

蒙古族的春節習俗與漢族大同小異,如吃餃子、放鞭炮、守歲等等。但蒙古族仍保留着許多獨特的傳統習俗,如除夕夜吃“手把肉”不過最讓我們垂延三尺的還是蒙古族那鮮美的美食——烤全羊。烤全羊是蒙古族的傳統名菜,爲招待貴賓或舉行盛大節日時特製的佳餚。將膘肥體壯的綿羊宰殺後,放入火中烘烤。熊熊烈火烘烤着綿羊,耀眼的火光照亮了整個大草原。耳邊也只有蒙古族人民的歡聲笑語和火花的“噼啪”聲。微風輕輕拂過,火花隨着微風翩翩起舞,如同是黑夜中的“繁星”,鑲嵌在黑夜中,十分耀眼。輕輕翻動烤全羊,輕輕一聞,香味撲鼻而來,使人神清氣爽。烤完以後,綿羊放在方木盤中,顏色呈金黃,忍不住吃上一口。人們一邊吃着烤全羊,一邊圍着篝火,手捧哈達,歡歌盡舞,享受着屬於自己民族獨特的春節。

領略了蒙古族人民那美味的烤全羊,讓我們去欣賞滿族人民過春節時那美麗的服裝吧!滿族人民的服裝分爲好多種類,而滿族人的吉服主要用於吉慶節日,裝飾華麗,又稱爲“彩服”、“花衣”。滿族人民的吉服多半是紅色的,象徵着紅紅火火。在吉服上鑲嵌着許多五彩斑斕的花紋,用來裝飾吉服。吉服的袖子精緻裁剪,顯得小巧玲瓏。吉服又相似於中國古代的旗袍,能充分顯示儀態雍容華貴。人們穿着吉服去走親訪友,顯得端莊大方。

品味了少數民族的美食與服裝,我們漢族的過年講究又有哪些呢?年夜飯可謂是漢族人民最大的講究了。除夕夜裏,親朋好友聚集在一起,圍在熱氣騰騰、美不勝收的飯桌旁,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聊天說話,透着一股喜慶熱鬧的氛圍。年夜飯中必不可少的食物要數年糕了。“年糕”與“年高”諧音,寓意着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步步升高。

不同的美食,不同的服裝,不同的講究,着便應了我國的一句古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大家庭,有着不同的民族,有着不一樣的節日,有着不一樣的特色食物,還有不一樣的民居,不一樣的穿着,但在我認爲,磐安的春節是最熱鬧、最隆重、最有趣的。我喜歡磐安的春節。

所謂春節——是最熱鬧、最傳統、最隆重的節日,俗稱過年。過年是一年中最忙、最高興、最開心的日子。看,磐安的春節家家戶戶都要貼對聯、窗花、年畫等。還要買家家戶戶春節必須有的東西——如:各種各樣的小吃,水煮花生、紅棗桂圓湯、餃子、年糕、炸春捲......過年的除夕夜家家戶戶要吃團圓飯,此時此刻,一家人坐在一起開開心心的吃飯,餐桌上還必須有一條魚,象徵着“年年有餘”。

磐安的春節還有一種豐富多彩的活動——迎龍燈。到了春節的第三個高潮,大街小巷每家每戶都在放煙花。擡頭一看,就能看見五彩繽紛、絢麗多彩的煙花飛上天,“噼裏啪啦”的。鄉村的龍燈有的非常長,龍頭還有長長的鬍鬚,顯得非常的霸氣。哦,我喜歡鄉村的龍燈。

過年時的除夕夜還有春節聯歡晚會。晚會上有多姿多彩的節目,如:小品,搞笑幽默;有相聲,膾炙人口,讓人讚不絕口;有唱歌,唱的優美動聽,使人聽了還想再聽一遍。到了十二點正,每家都要起來放鞭炮叫——開門紅;春節的除夕夜,最傳統的習俗是守歲,有兩種含義。一、珍惜大好時光。二、守歲的時間越長,父母的壽命就越長。磐安的春節在農曆的二十五日到二十九日裏都要舉行一次大掃除,把天花板擦得乾乾淨淨,把地掃得一塵不染。因此,這一天不僅是最忙的,也是最累的。

春節的除夕夜還有一種習俗——吃餃子。炸餃子又香又脆,非常好吃。餃子雖然好吃,但製作起來,卻很難。首先做餃子皮,先把麪粉搓成麪糰,在一點一點揪出來,再做成一個圓形。然後,再做餃子,然後再做餃子餡兒,先把豆腐切丁,然後把肉切沫,再把菜也切成丁,然後再攪拌在一起,這樣,就做好了。接着,就可以包餃子了,餡包在餃子皮裏。在沾點水,捏花邊,餃子做好了,十分好吃。哦,我愛吃餃子。

春節的第二個高潮——就是拜年了。我們一家拿着許許多多的東西去親戚、朋友家拜年,喝茶。我最喜歡拜年了,因爲在拜年時可以收到一個個大紅包。哦,拜年真好。

看,這就是盤安的春節。的確很熱鬧?很熱鬧?的確很傳統?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提起傣族,我會想起能歌善舞的傣族人,想起他們跳的孔雀舞,想起他們那裏別具特色的潑水節。

傣族的傣歷新年是潑水節,一般在陽曆四月中旬,也就是傣歷六月,爲期三四天。第一天相當於"除夕",最後一天也就是"元旦"。中間相隔一個或兩個"空日"。

每逢潑水節,傣族人民就開始歡天喜地地慶祝。"除夕"這天到江邊觀看龍舟比賽。長長的龍船兩頭尖見地翹起,船舷上畫着精美的圖案,那安放在首尾的.龍頭龍尾更是形象逼真,令人驚歎。劃龍船的小夥子頭纏紅錦,在擂鼓聲中動作一致,拼盡全力向終點劃去,江邊的吶喊聲一浪高過一浪。比賽結束後,歡呼的人們跳起了歡快的"依拉賀"舞。

"空日"是最隆重的潑水日。上午十點左右,男女老少拎着桶,端者盆來到街上,路邊早備有大量的清水,水上漂着片片花瓣,有的甚至滴入香水。不管是男女老少,親朋好友,也不分哪個民族,大家都可以互相潑水,相互祝福,以求消災滅病,祈願風調雨順。

潑水是有區分的。如果對方是老者,就舀起一勺淨水,說着祝福的話,拉開對方的衣領,讓水沿着脊樑流下去,被潑的人會很高興地接受祝福,不會跑開。這一種潑法被當地人稱爲"文潑"。"武潑"就沒有規定了,用瓢用盆用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頭劈面地潑,潑者是爲了向對方祝福,被潑者會認爲是件很體面的事。到了夜晚,村村寨寨會舉行盛大的遊藝晚會。傣族人民敲起象腳鼓,跳起象徵吉祥的孔雀舞。晚會上,人們唱民歌,猜燈謎,看焰火,狂歡到午夜。

"元旦"這天,處處人山人海。最精彩的活動是"放高升"和"丟包"。伴着人們的歡歌笑語,節日達到歡樂的最高潮。

這樣熱鬧、獨特、充滿歡聲笑語的節日怎能讓人忘懷呢?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中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一個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的習俗。我是瑤族人民,我們的民風民俗多着呢!但是最讓我意猶未盡的,就是在端午節的那天,跟着媽媽一起做一鍋香甜可口的艾子粑粑。

在端午節前夕,媽媽會到市場裏買一大些竹葉和農民採來的艾葉回家做艾子粑粑。

回到家裏,媽媽把麪粉倒進盆子裏,摻一些白糖,放入適當的清水。把麪粉和水和成一團麪糰後,再把麪粉和白x和水和成一團麪糰後,再把艾葉洗乾淨,放到鍋裏熬幾分鐘後,倒掉艾葉,把剩下來的艾葉汁到在麪糰裏,多揉幾下。揉麪時要注意,不能揉太久,否則包出來的粑粑就會鬆鬆軟軟,沒有嚼勁兒,揉麪的力氣要適中,才能做出有嚼勁的粑粑。

接下來就是包粑粑了。首先,把2片大竹葉重疊在一起,然後從麪糰裏取出一些面,做成小麪糰,從中間凹下去一個小窩,放入準備好的餡兒,這餡兒是媽媽剛剛切好的,裏面有香花生、糖塊、和芝麻、美味十足。放完餡兒後,在把口封起來,裹上一層香噴噴的茶籽油,一則是爲了更加的香,二則是爲了避免粑粑粘在竹葉上。然後搓成一個小圓兒,放在竹葉上,把下面的竹葉向下折一下,再纏上帶子。一個香甜可口的粑粑就抱好咯!

就這樣,差不多一個下午的時間漸漸流逝了。終於,一鍋艾子粑粑總算是包完了,最後就是蒸粑粑了,可我早已經饞得口水流下上千尺了,迫不及待地開啟火,蒸起了粑粑。

吃過晚飯,粑粑被盛放在茶几上,我拿起一個熱氣騰騰的艾子粑粑,“哎呀!”這粑粑可真燙手,手中的粑粑被我拋來拋去,嘴裏還吸溜吸溜地吹着氣,粑粑總算涼了下來,咬着清香美味的粑粑,我心裏美滋滋的。

到現在,提起端午節時做艾子粑粑的情景,我還是記憶猶新。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今天是春節,早上,我早早地就被從暖和的被窩裏拉出來,我揉揉眼睛,拍拍屁股從牀上走人。

快到中午時,媽媽叫我去洗澡,換上新衣服,我不得不從迷人的電視上,將視線一點點地移開來。我用最快的速度洗完了澡,換上了過年的新衣服,開開心心地出去玩了。

下午,媽媽要出門,我就想:“自己待在家裏多悶啊!”於是,我請求媽媽讓我出去玩,媽媽說:“早上出去,下午又出去,你玩瘋啦!”我委屈地說:“春節的時候你不讓我玩,那你什麼時候讓我玩嘛。”

嘿嘿,在我的苦苦哀求之下,媽媽終於答應我讓我自己出去玩了,我可高興了,連聲再見也不說,就出去玩咯!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咚嗆嗆,咚嗆嗆……”

伴着鑼鼓聲,一年一度的社火大賽開始了!

“看,那個是斷橋。”“那個是孫猴子扛芭蕉扇。”“那個是許仙和白娘子。” ……

老太太們爭這說。

噢,又來了一隊社火,這對社火真可笑,一位船伕在划船,船裏面坐着一個女人,那女人身子扭來扭去,真可愛。這時來了一個醜婆娘,要簡別着一個煙鍋,手裏拿着一把掃帚,一陣小跑跑到了船伕跟前不停地打船伕,船伕東躲躲西藏藏,醜婆娘就是打不着。

“看城關一小的社火隊。”一個人說。

我回過神,把眼睛睜得大大的,看我們的腰鼓隊。

打腰鼓的學生,一會兒踢腿,一會兒轉圈兒,一會兒跑跳,一會兒打鼓。他們雖然在打腰鼓,但在打腰鼓的同時,也加了一些舞蹈的動作。

後來,又有一隻大黃牛過來,他的頭轉來轉去,連眼睛都滴溜溜的轉着;觀音菩薩也請來了,她身穿白袍,左手拿着玉淨瓶,右手拿着柳枝站在荷花中央;幾個穿這各種顏色衣服的仙女,一手提着花籃,一手不時的向地面撒花;孫悟空扛着金箍棒,看他那威風的樣子,肯定是又除掉了一個妖怪……

“咚嗆嗆,咚嗆嗆……”

民風民俗作文 篇8

瑤族人民饒有風趣的民俗有“掛袋子”。客人到了瑤族的人的人家中,只要把隨身帶的包或袋子往堂屋的正柱上一掛,主人就知道客人要留下來用餐,都不用事先說明,主人自然會把客人留下了就餐,如果不懂這個規矩,老把包或袋子放在身邊,主人就認爲你還要去別的地方,吃飯往往落空。

在達山瑤中,去別人家吃飯,主人家會敬客人三杯酒名曰:“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

客人一般到主人家做客時,主人家就會把金黃厚實的臘肉爲上品,吃飯時主人會把大塊大塊的臘肉往客人的碗裏夾。

瑤族普遍禁食狗肉,貓肉,蛙肉。凡是生產過的婦女頭幾天是不能吃豬油的。

到瑤族人家做客,吃飯時桌位也很講究,一般是老人和客人坐頭幾位,一些瑤族人還會把雞冠給客人,老人給客人敬酒,其實是一種尊貴。

到瑤族還要懂當地的禁忌,否則得不了主人的好感還會引起主人家的反感。不能用腳踏火爐撐架;不能在火爐裏燒有字的紙條;不能在瑤族裏穿白鞋和戴白帽,這樣意味着家裏要出喪事;不能坐門檻上;不能坐主婦燒火坐的凳子椅子;遇人伐木時不能說“吃肉”“死”等詞象徵着不吉利;穿草鞋不能上樓。

瑤族不生產鹽,但同時又不能缺少鹽。鹽在瑤族是請最公道,至親的人主持的,這叫做“鹽信”,凡是接到“鹽信”者無論多麼重要的事都會丟下,按時赴約。

瑤族人的民風民俗還有很多,大家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瑤族人天性好客會熱情接待你的。

民風民俗作文 篇9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滿族就是這五十六朵花中鮮豔的一朵,滿族的服飾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滿族服飾是對我國現代服飾影響最爲顯著的少數民族服飾,至今及以其獨有的魅力,成爲大家喜愛的服飾。

男子的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質烏拉。

女子服飾多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製成。有的將旗袍上繡成一組圖案,有的在衣襟、袖口、領口、下襬處鑲上精緻的花邊。腳着白襪,穿着盆底繡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她們的腰間或衣服上掛上荷包等。這樣又給旗袍增添了一道色彩。

當然,滿族不僅有獨特的旗袍,還有漂亮的頭飾。旗頭,滿語稱之爲“答拉赤”它是滿族婦人在一般禮儀或婚禮上佩戴的頭飾。是以鐵絲或竹藤爲帽架,用青絨或青紗爲面的扇形頭飾。上面還繡圖案,鑲珠寶或插各種花朵。戴上這種飾品,再加上長長的旗裝和高底旗鞋,使她們分外穩重、文雅。

滿族的服飾真是又漂亮又獨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