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推薦】民風民俗作文合集十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民風民俗作文合集十篇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現在最近的節日就是清明節,就說說它的風俗吧。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這一天裏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要忌使針,忌洗衣,有一些地區婦女忌行路。而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水果、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的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而清明節又名踏青節的原因是,那時正好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季節,也正好是人們春遊又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在這個節日裏,有些人擁有了親人在身邊的那種親切感,有些人擁有了春遊時接近大自然的那種歡悅感,讓我們祝福所有的人吧。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我的家鄉安溪是一個有着一千多年產茶歷史的古老茶鄉。茶,已經滲透到安溪茶鄉人民的生產、生活,以及衣食住行、婚喪喜慶、迎來送往的禮俗和日常的交際之中。迎賓送客以茶相待,是安溪世代相承的傳統禮俗,閩南俗語“安溪人真好客,入門就泡茶”說的就是安溪人以茶待客的風俗。

在安溪,只要家裏來了客人,主人就會拿出珍藏的好茶葉,燒開一壺水,用白瓷製作的茶碗和茶杯,沖泡出一杯杯醇香四溢的鐵觀音,細細品飲一番。“未講天下事,先品觀音茶”,淡淡的茶香已將賓朋之間的距離悄悄地拉近了。幾杯韻味十足的觀音茶入口,便覺口齒留香,心曠神怡之際,朋友之間的情誼也更濃了。

在安溪,除了在家中以茶待客,許多工廠、機關、商鋪、酒店等,也都備有茶具和茶葉,招待來訪的客人。而且每逢新的一批客人到來,就要立即煮水、重換茶葉,以表達我們安溪人的熱情好客。

安溪人待客離不開茶,看似尋常的請茶、喝茶,也有着不少講究。請茶時,若是親密的茶友,只需以手示意,一聲“請”,各自認杯;若是一般的友人,客氣一點,則端起茶盤,請客人任選一杯;如今,大部分安溪人都選擇用茶夾夾起茶杯,從老至幼,由尊至密,逐一敬奉。至於喝茶,安溪人注重品茶韻,雖然一杯茶很少,卻是不能一飲而盡的,必須先淺淺地抿一口,在口中稍留片刻,再緩緩嚥下。嚥下後,也不要急於喝第二口,留心品味一下,若真是好茶,這時就會有“甘味”從喉中涌起,令人回味無窮。

在安溪,許多人在工作之餘還會懷揣幾泡茶,一起鬥茶論道,其樂融融。這股鬥茶之風,已開始在福建的其他地方,乃至廣東、上海等地流行起來,不斷地把安溪的茶風茶俗傳播到各處,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品嚐我們家鄉的鐵觀音,一起感受安溪獨特的茶文化。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到安溪來,一定忘不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觀音茶,一定忘不了熱情好客的安溪人!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個山川秀美、民風古樸的地方,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居住着全國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近一半的侗族人口,中國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和最大的侗寨――肇興千戶侗寨都坐落於此。

走進黔東南,就好象進入了綠色世界,苗嶺深處的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及劍河百里闊葉林,很少有人跡化自然的痕跡。原始森林茫茫蒼蒼,珍禽異獸自由出沒,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空氣清新。

黔東南有舞陽河、清水江、都柳江;還有龍鰲河、高過河、杉木河、野洞河、八舟河等,全州境內大小河流2900多條,條條溪河清澈見底,這裏有一個國家級六個省級風景名勝區。

來到黔東南,你回感覺到這不僅是空間的轉移,而是時光在倒流,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積澱,使這裏還儲存着唐代髮型、宋代服飾、明清建築、魏晉遺風,居住在這裏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在長期勞動和生活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他們依山建寨,聚族而居,村村寨寨都木青竹翠,綠樹成蔭。村寨來客,熱情的苗侗人民都有用酒攔路、攔門的禮儀,最高的貴客到來,攔路酒達十二道之多。穿着盛裝的苗侗少女,用醇香的米酒和動人的歌聲表示歡迎,相與同樂。灑脫粗曠的小夥子吹起蘆笙芒筒,迎客進寨。

黔東南是貴州東線民族風情旅遊的中心,有“百節之鄉”的美稱,民族傳統節日數以百計,異彩紛呈,猶如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風情博物館。

黔東南是“蘆笙的故鄉”“歌舞的海洋”,蘆笙與歌舞交相輝映,已成爲聞名天下的民族特色,情絲萬縷的蘆笙金曲,悅耳動聽的苗族飛歌、侗族大歌,精彩激烈的鬥牛場面,風情別緻的苗家吊腳樓,堪稱民族工藝一絕的苗族銀飾、挑花、刺繡、蠟染等,無不閃爍着東方文化的光芒。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從遠處傳來了隆隆的鑼鼓聲和喧鬧聲,人聲鼎沸,我循聲而望,原來那是在舞龍燈。走進了看是一條金龍。金黃色的龍鱗,土黃色的龍身,一個大龍頭,上面有一雙閃閃發光的大眼睛,嘴巴張的老大老大,鋒利的牙齒露了出來。伴隨着“咚咚鏘、鏘鏘鏘、咚咚咚”,那條龍舞動了起來,時而在空中飛舞,時而繞着地面盤旋,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前忽後,神氣十足。我好奇地問一個村上一個年紀大的爺爺:“爺爺,你們爲什麼要舞龍燈啊?”

只聽那位爺爺說:“因爲龍是一個代表吉祥的動物。我們舞龍燈就把這份吉祥之氣帶到了每一戶人家,讓每一戶人家都平安地迎接新年!”我聽了爺爺的話,開心地跟着“龍”去每一戶人家送喜氣去咯!

我到了一戶人家門外,發現主人吧100—200元人民幣放在“龍”的嘴裏。我腦子裏又冒出一個問題:爲什麼要放錢在龍的嘴裏呢?我找到了一位村上的一位奶奶,她告訴我說:“因爲這樣就表示可以讓人家一生平安、健康、長壽。”

後來,我又從村上的一位爺爺哪兒得到了一些關於舞龍的知識:原來,在農村舞龍燈代表村民平平安安、身體健康。在企業裏舞龍燈代表生意興隆、財源滾滾。甚至在春節聯歡晚會上舞龍燈也代表全國人民恭賀新年、萬事如意!

原來,這小小的一個舞龍燈、竟發揚着中國偉大的歷史文化,我們一定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給發揚光大!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金風送爽,丹桂飄香,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時節,況且今年的中秋與國慶在同一個假期,更增了不少喜慶的氣氛。不禁零星憶起舊長沙的一些關於月餅的舊事來。

長沙南食坊製作月餅,其實在開春之後就已動手作準備。在那個帶有濃厚的農業味的社會裏,生產的節奏總不會太快。南食坊先要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對月餅的原材料進行加工儲備。諸如果料中的五仁:瓜仁、麻仁、橄仁要去殼,桃仁、花生仁去殼之後還要去皮;及至中秋要來前的一段時節,新鮮豬油要煎好,火腿、瘦肉條要切成丁,還有豆沙、蓮蓉、棗泥都是要煮好或炒制好的。從農曆七月起,在暑熱漸退之時,月餅在長沙就上市了,且眼見着一天比一天生意紅火,一直做到八月十五月圓千里共嬋娟的時分。節後的月餅如同今日一樣是“秋扇見捐,無人問津”在上個世紀30年代前,長沙還只有“油月”、“麻月”、“薄酥月”三種應市,以九如齋的“蘇式”和三吉齋的“紹式”最爲有名。月餅花色,也只有“麻仁”、“水晶”、“五仁”、“乾菜”、“火腿”等簡單幾種。

到了上個世紀30年代中期,粵菜館南國酒家在長沙開業,廣式月餅纔在長沙大顯身手,因其皮薄餡多,用料獨特,尤以“蓮蓉蛋黃”等品種,滋潤爽口,頗受長沙食客的青睞,外來的“廣月”自此與“油月”在長沙月餅市場中秋色平分。

過中秋長沙除吃月餅之外,還興吃菱角與藕,賞月時也佐以綠豆糕和薄荷餅。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我的家鄉在泉州,大年初二早上,天下着濛濛雨,風吹着涼涼的但是並不阻擋我們一家回去泉州農村親戚家串門的熱情!

在回老家路上,我們一路發現變化太大了,一棟棟的小洋樓從外觀看一點不比城市的小別墅差,一路上張燈結綵,隨處可聽到放鞭炮的聲音,到處都是穿着新衣的人們,他們的臉上都露出歡樂的笑容,不管認識、不認識的,碰上面都會說上“恭喜、恭喜,春節快樂!”

現在的農村變化真快啊!我們的一路都忙着觀看着,討論着。突然,一聲巨響,我們的身子劇烈地震盪,嚇得心都要跳出來了,一身冷汗馬上冒出來。好險啊!我們的車前輪陷進了一個坑裏,我們束手無策,呆立在那裏望着車興嘆,這裏離修車廠很遠,單靠我們是沒辦法把車輪擡起來的。正在這時有兩個年輕的小夥子騎着摩托車經過,看到我們無奈的樣子,就停下來說要幫我們從前面把車輪擡起來。他們兩個和我爸爸合力試了一下,車還是無動於衷,像一塊大石頭似的趴在路中間,一動也不動。過了一會,又來了兩個年輕小夥子經過……就這樣來了六七個小夥子,他們都主動停下來要一起幫我們擡車輪,雖然我們都不認識他們,大家在我的口號“一、二、三”……大喊下齊心協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車從坑裏移出來了。我們正要感謝他們時,發現他們已經啓動摩托車走了,我看到他們的新衣服都被我們的車碰髒了,但是他們連我們的一句道謝都不要。我們感激地望着他們的身影,想着現在農村樂於助人的人越來越多了!

我們到一個親戚家,發現他家有兩個我從沒見過的小孩,膽怯的看着我們,回頭又在那裏看電視,我正疑惑着:小朋友怎麼這麼沒禮貌?就聽她介紹,這是春節前她去買年貨的時候,發現他們在路邊哭,一問才知道和他們的父母走散了,就幫着聯繫上他們的父母。後來才知道因爲他們的父母家裏有急事要趕車,結果車要開了還找不到這兩個孩子,我親戚瞭解了情況,知道他們就在村裏的工廠上班,讓他們先回去辦急事,暫時可以幫他們帶小孩,他們辦完事後再馬上跟我親戚聯繫,所以就放心的先回去了。小孩的父母萬分感激,這樣兩個小孩就在這裏過年了,並且我親戚還買了新衣服給他們穿呢。

回來的路上,我還到處尋找好人好事:農村的公路沒有斑馬線,但是隻要有小朋友或老人要過馬路就會有年輕人主動帶着過馬路;腿腳不方便的老大爺生活不能自理,總有熱心的人主動幫忙……像這樣的好事太多太多了,到處都可以看到。

家鄉的變化真大呀!如果做好事都從“我”做起,我們的社會一定很美很和諧!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陝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有多種居民,傳統的住房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頭房:多建於山區,鎮巴、安康、西鄉山區很普通遍,顧名思義,石頭房以石爲基本材料。通常是後牆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牆,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石頭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圓木壘成,並留有門窗。屋頂用毛竹搭在木樑上,再以竹篾條結成以蓼葉覆蓋。有的人家在橫樑上架木,上鋪密竹,抹上灰泥,成爲頂樓,上置火塘,用以熾烤和存放糧食。竹木房多建於抹邊及山坳,南鄭、寧強和城固等山區常見。

吊腳樓:多建於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爲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見於平壩城鎮。三合院有正房3間,中間爲堂屋,東西爲廂房2-3間。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牆相連,牆中間朝南開門。四合院由正房、廂房和過門房組成,中間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磚石、木料爲基本材料,大門多向南。忌朝西。 隨着款方經濟的發展,農村磚房和城市樓房日益多起來。

斟酒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後主人;先女賓,後男賓。酒斟分,不得過滿。上菜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後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把頭尾朝向正主位。

在用飯過程中,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只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糰,不要把多餘的飯放進鍋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噴噴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裏,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據食物,也不要簸揚着熱飯,吃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的喝湯,也不要當着主人的面調和菜湯。不要當衆剔牙齒,也不要喝瞻漬的肉醬。

夏至北海人習俗,都會買荔枝跟狗肉來吃。

北海每逢大的節日或慶功典,都有舞龍、舞獅、燒炮助興及送紅包的習俗,爲的是討個吉利和討個熱鬧。

交通。北海的交通四通八達,交通工具也是多樣化、現代化和豪華化。

婚俗。北海舊的婚俗和家一樣,也有哭嫁的習慣,並且還充滿了迷信色彩,只能作爲一種民俗文化來回味。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現代的婚嫁實行的是新人新風尚。

7月14鬼節---北海風俗.

北海每年的農曆7月14,稱爲鬼節。

家家戶戶殺雞殺鴨燒香拜神拜祖宗。

民風民俗作文 篇8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五十六朵鮮花一齊綻放,每朵鮮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風民俗,最吸引我的還是傣族。

對於我這種業餘“吃貨”,最先要乾的事就是品嚐傣族的獨特小吃——竹筒飯。將新鮮的竹節砍下,將糯米放在竹節裏,加水侵泡若干小時,用芭蕉葉或乾淨的甘蔗葉將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將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輕輕敲擊,剝去竹筒的薄皮,便獲得一條圓柱形的米飯。傣族的竹筒飯美味菜譜,將糯米放入竹筒裏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於一體,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風味食品。

傣族是一個盛產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飯,就連他們住的房子都是竹樓。之所以用竹子,是因爲竹子可以防酷熱和溼氣。

如果你是陽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來遊玩,那麼你要小心啦,因爲這是傣族在過新年——潑水節,所以稍不留神,就會成爲“落湯雞”!到了潑水節,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節日的盛裝,挑着清水,先來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徵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潑水節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優美、雅緻、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種姿態爲基礎,在去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兒女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的舞者盡情的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跳邊唱,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癡如醉,不拘一格,連續跳上幾天似乎也不會累。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傣族雖然是少數民族,但他們的熱情、古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飾裝點着這片土地,裝點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滿的生活。

民風民俗作文 篇9

花腰傣族是傣族的一種,居住在雲南玉溪地區。"秧籮"是花腰傣族婦女的一種生活用品和身上的裝飾物,是婦女用各色細竹條編織的一種小竹籮。一般高約30釐米,口爲圓形,微向外成弧狀展開。

編織"秧籮"比較自由,可隨意採用各色竹條相間,從而編織出各種圖案。花腰傣族的婦女們,簡直把編織"秧籮"作爲一種享受。在風和日麗的天氣,她們一有空就席地而坐,手指輕柔地翻動着,彩色的竹條上下翻飛。讓人懷疑她們到底是在編織,還是在起舞。

"秧籮"非常實用,花腰傣族的婦女身上沒有衣袋,"秧籮"就起衣袋的作用。在外出勞作、趕街上集、走親串戚等場合,可以盛裝食物和針線織物等。她們隨身帶的錢、票證都可以裝在"秧籮"裏。上山幹活時,還可以裝食品,盛果子,裝黃鱔。

"秧籮"不僅實用,同時又是一種裝飾物。編織的"秧籮"或小巧玲瓏,或秀美大方。上面的圖案不論是花蟲鳥獸還是人物山水都簡明大方、栩栩如生。具有民族特色。花腰傣族的人,以"秧籮"的造型和上面的圖案來展示姑娘的美麗。它是一種受人喜愛、頗具特色的裝飾物。

因爲"秧籮"有裝飾和實用的價值,所以花腰傣族的婦女們無不爲之費盡心思。使"秧籮"更加美麗。在明媚的春光裏姑娘們輕快地走着,身上的"秧籮"在微風中隨意擺動。上面的飾物發出悅耳的聲音,姑娘們猶如仙女一樣,風姿綽約,真是太美了。

"秧籮"不但是文化界的瑰寶,"秧籮"還非常精巧別緻,同時還具有花腰傣族智慧與勤勞的象徵。

民風民俗作文 篇10

在我的家鄉——常德,有着十分獨特的民風民俗。

在我的家鄉有着一種獨特的美食——魚糕。每逢佳節,大家總會拿出魚糕來品嚐。它在家鄉人民的眼中有着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一種象徵。

家鄉還有一個與衆不同的特色,就是在每年的十月份,村民們都會齊聚在一起,開一個小型的“跳蚤市場”,大家可以隨意採購別人的農產品。整個集市活動要開展近十天左右,在此期間,大家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希望來年的時候能有個好收成。

在這幾天的時間裏,大家也都沒有在幹農活了,全村人都會用這樣獨特的方式來慶祝今年有了個好收成。

一年又一年,家鄉變了模樣,但是在遊子們的心中,“家鄉”的情是永遠也不會變的。

標籤:民風 民俗 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