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民俗作文

【推薦】民風民俗作文錦集8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民風民俗作文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薦】民風民俗作文錦集8篇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在永定土樓的客家習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當屬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據說這種習俗在永定湖坑已流傳二百多年了。

回想起三年前“作大福”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時我剛讀一年級,記得爸爸對我說:“鵬兒,這次‘作大福’,你去裝‘福星’好嗎?”我高興得跳了起來,摟住爸爸說:“好啊!好啊!我要裝‘故事’,我要當‘福星’嘍。爸,您真好!耶!”於是,我日日盼望着“作大福”早日來到。

農曆九月十一日湖坑“作大福”開幕了,重頭戲是迎神踩街。一大早,父母精心地把我裝扮成“福星”模樣,與裝“故事”的小朋友們穩當地坐在早備好的彩車鐵架上。父母們陪護左右,在保證安全地緩慢地轉動鐵架。我們高坐在鐵架上,看着熱鬧場景,心裏甭提有多高興了。

上午九時許,隨着三聲銃響,迎神的隊伍終於從神宮出發了。長龍般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向大福場走去,走在最前面的是“三眼”銃隊,銃聲震耳欲聾。接着是一村一隊敲鑼打鼓迎神擡神轎的隊伍,擡神轎的小夥子黃衣藍褲,裹紅頭巾,扎紅腰帶,走起路來左搖右擺,神轎裏的“神仙”顯得悠哉遊哉。緊跟其後的是扛大龍旗的和擎彩旗的隊伍,那大龍旗可真壯觀,旗杆是碗口粗的大竹,足有二三丈高,得七八個後生才能扛得起來。裝扮靚麗的舞蹈隊漸行漸舞,腰鼓隊邊走邊打,她們緊跟在旗隊後面。我們裝“故事”的隊伍也不甘落後,瞧,“福祿壽”、“八仙”和“西遊記”在向恭候兩旁的羣衆招手……

迎神隊伍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踩街遊行,到了大福場,各路神仙在大福場的“神壇”裏各就其位。我們也結束了“作大福”中裝“故事”的特殊身份。

迎神結束後,人們紛紛上供,先是各村照例輪流“齋供”,接着農曆十五集中“葷供”,然後“開齋”,各家各戶大擺筵席宴請親朋好友,最後在十六日上午“送神”,把“作大福”期間請來的各路神仙恭送還原處。湖坑“作大福”這纔算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真可謂是熱鬧非凡,地方特色濃郁。“作大福”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我愛“作大福”。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潑水節最初起源於印度,後傳入到緬甸,再傳到泰國、老撾和我國雲南省傣族地區。潑水節要進行潑水、丟包、划龍舟、放高升、拜佛、趕擺等活動。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有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的一個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危難之中,一個名叫李良的農家漢子,爲保護村莊,從金沙江裏挑來一桶桶水,經過一天一夜不停地潑灑,大火被撲滅了,李良因爲勞累流汗流乾了,渴倒在山頭上。後來李良一頭撲到江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

傣族人民爲了紀念李良,每年的這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用綠樹搭起長500米的青棚,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午間太陽當頂的時候,衆人穿行於青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灑身,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這項活動延續至今,成爲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潑水節。

潑水又分爲文潑與武潑。文潑是對長者,潑時舀一勺淨水,說着祝福的話,讓水順脊樑淌下,被潑者高興地接受祝福。武潑無固定形式青年男女互相潑水對戲。人們用銅鉢、臉盆以至水桶盛水,擁到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逢人便潑。民間認爲,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災除病。不論潑者還是被潑者,雖然全身上下溼透,但還是高興異常。

只見一朵朵水花在人羣中盛開,在陽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每逢潑水節日的到來,傣族村村寨就變成了歡樂的世界,飛灑着水的柔情和友誼。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傣族是雲南特有民族,相信大家早已聽說過。自古以來是一個講究禮儀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族,主人都會主動打招呼,無論男女老少,對客人總是面帶微笑,說話輕聲細語,不罵人更不講髒話。到傣族做客,還會受到主人“潑水”和“拴線”的禮遇——客人到來的時候,門口都有傣族小卜哨用銀體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樹枝、樹葉輕輕灑到客人身上。走進傣族竹樓入座後,老人會給客人的手腕上拴線,以祝客人能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傣族最著名的恐怕是潑水節。每年四月的一天,傣族都要舉行潑水節。這一天早晨,人們要採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碧澄清水爲佛像洗塵。做完這些,羣衆性的潑水就開始了,只見一羣羣男女青年銅鉢臉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逢人便潑,從頭到腳,全身溼透。這是吉祥的水,幸福的水,不管是潑者還是被潑者,都異常地高興,臉上掛着笑容。

傣族的女子對髮飾很有講究,大多梳高發髻,還愛在髮髻上插綴鮮花;男士們則愛穿對襟或大襟的無領短衫,肥筒長褲。

傣族的居住物——傣族竹樓也小有名氣。因爲傣族人居住區氣溫高而竹樓又有利於防酷熱和溼氣。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傣族還有一個風俗:一家蓋房,全村幫忙。新樓落城時,還要舉行“架竹樓”儀式。這時,全村人都像過節一般熱鬧。同時還要親請“贊哈”唱“賀新房”的曲子,據說這樣才能吉祥,平安,家道興旺。

傣族的民俗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了解,去探索。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Hello,大家好,我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車見車爆胎的北京第一小吃——“驢打滾”。這是不是讓大家覺得挺新鮮的?想必大家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了,如果有人知道,也不準出聲,統統給我stop,不然,哼哼,後果大家應該知道,我可是會發飆的哦!好了,閒話不多講,現在切入正題。

你知道嗎?我們除了“驢打滾”這個大名以外,還有一個響噹噹的稱號——“豆麪糕”。可爲什麼又叫“驢打滾”呢?你們這些不知道的人,心裏肯定是打了個大大的問號了吧?好了,不賣關子了,就由我爲大家解說吧!這似乎是當地人給我們的一種形象的比喻,當我們被做好時就得在黃豆麪中滾一下,這就像是郊外的一頭驢子在打滾,揚起的灰塵似的,故而得名。

關於我們的來歷,還有個傳說的。據說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煩了宮裏的食物,想嚐點兒新鮮玩意兒。於是啊,御膳大廚左思右想,決定用江米粉裹着紅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剛一做好,便有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來到了御膳廚房,誰知這小驢兒一個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着黃豆麪的盆裏,這可急壞了御膳大廚,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着頭皮將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這新玩意兒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東西叫什麼呀?”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於是就跟慈禧太后說:“這叫‘驢打滾’。”從此,就有了“驢打滾”這道小吃。看來,我們還得多謝謝那位小驢兒的太監,要不是他,要不是他的那一次失手,就不會有我們這個惹人好奇的名字了。

再嚐嚐我的味道,那才叫做美味啊,不吃不知道,一吃停不下,吃在嘴裏有香、甜、粘,有濃郁的黃 豆 粉 香味兒,味道香甜,口感潤滑,真是聞一下,多活一年;吃一口,多活十年啊!

百聞不如一見,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心動了?那就趕快到北京嚐嚐我吧!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個家。”我們的祖國大家園裏有五十六個兄弟姐妹。他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地方——中國。但是,他們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大家園中,卻有着不一樣的地域環境,不一樣的名族風俗。

在我們蘭溪,到了正月初十,是我們那邊一年一度的龍燈會。龍燈是燈會的主燈,龍燈中最有代表性的數“橋燈”,一般均有百餘橋, 長者數百橋,甚至千橋。龍頭下託以木板,上建支架,以 竹箴扎於板架,成棘龍形狀。燈內燃點蠟燭,色彩鮮豔奪目。燈橋下託木板,板上設有燈架,每板兩枝。龍尾是最末一橋,呈龍尾巴形狀,披以綢緞彩虹。

在那天夜裏,街上都會擠滿了衆多的人前來觀看。大家聚在一起,有說有笑的。一起等待着精彩的舞龍燈。遠遠望去,好像是一片黑色的海洋。我也在這片“海洋”中等待。終於,在遠方有了一片紅紅的燈火在這熱鬧的人羣中蠕動。我背在爸爸的背上,向遠方眺望。“哈!是舞龍燈的隊伍來了。”我非常得興奮,十分期待龍燈在我身邊“遊”過的那一瞬間。很快,前面的人漸漸散開。只見一條體型碩大的龍,在我的面前遊現。

在我們那裏,誰也不能從龍燈那裏跨過,因爲龍燈是具有威嚴的`,誰也不允許有人這樣侮辱他。要是誰敢這樣做,指不定是一份打。

很快,龍燈在我們的眼前慢慢移動,我們也一步一步的跟着龍燈。想在他身上沾點光。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跟其他地方比,安陽的民俗基本與內地一樣。

春節吃餃子,放鞭炮,穿新衣服,走親訪友;端午節基本只有吃糉子;中秋節吃月餅,走親訪友。義烏物產豐饒,紅糖、火腿、南棗被稱爲義烏“三大寶”飲譽海內外;豆腐皮、腐竹、白字酒、山花梨等名土特產,歷史久、產量大、質量上乘。而安陽的送羊卻很獨特:女兒結婚生子後,每年農曆五月,備上燒餅、油條等四樣禮品,攜子回孃家看望雙親,稱“瞧羊“。民間流傳有“割罷麥子打完場,誰家閨女不瞧娘,瞧娘不是瞧娘,是讓孃家去送羊“之說。

六月由孃家用白麪蒸成羊形麪食24個(大、中、小羊各8個),兼有麻糖、水果、西瓜等夏季食品送到女兒家,謂之“送羊“。此舉取“羊羔跪乳“之意,教育外孫長大成人要孝敬雙親。如外祖父母已故,由舅父、妗子送羊,民間有“妗不倒,羊不了“之說。送羊時間一般是在農曆六月二十日之前,二十日之後送的羊稱爲瘸羊。有的只送3年,有的送到外甥結婚後,有的只要外甥在一直送。安陽城鄉頗爲重視此俗。

豫北好幾個地方都有這個風俗,倒也不是隻有安陽這樣。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當地人稱之爲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會捏製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麪塑製品,以象徵吉祥如意、福壽榮華。在寒食節時,上墳祭祖用的麪塑造型是“蛇盤盤”。據說,吃掉“蛇頭”便能“減毒頭,免災禍”。

農曆七月十五,霍縣境內麪塑種類最多,有豬頭、羊頭、麥秸集、針線籮筐、頂針、剪子、針線、坐餑餑、獅、虎、狐狸等等造型。農曆七月七日“乞巧節”,傳說在這一天婦女吃了“針線”、“頂針”之類的麪塑就心靈手巧。新媳婦過門第一年,孃家要給女兒送“羊羔兒饅頭”。嬰兒滿月,姥姥家制作直徑達尺餘的“囫圇”,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屬相的麪塑。賓客來祝賀,便把“囫圇”切一塊送給來人享用。

絳州麪塑 降州即今日新絳縣。逢年過節,這裏的家家戶戶都要用麪粉捏製出千姿百態的麪塑歡度節日。由於這裏的麪塑注重彩色點染,花色絢麗,所以當地人稱之爲“花饃”。花饃造型比較誇張,尤其以“走獸花饃”最爲出色。五寨面魚 晉西北五寨縣的老百姓,有一種捏面魚的習俗。捏面魚就是用麪粉捏成魚的形狀。捏製的面魚經過着色加彩,然後用文火烘乾,便可當工藝品收藏了。面魚可用來贈送親友或外出時作乾糧。除了捏面魚外,還捏製瓜果類,花草類、動物類、禽獸類、人物類等多種類型的製品,也習慣稱之爲面魚兒。

民風民俗作文 篇8

隨着“哈哈!”五(7)班裏傳出的爽朗的笑聲,大家多感到疑惑吧,他們爲什麼這麼開心,想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嗎?那還是從上個星期說起吧。

上個星期,李老師告訴我們下週要開展“多彩的民風民俗”綜合性學習活動。聽了這個消息,我很快與幾名同學結組,起名爲“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研究”,我們還做了精心的準備。

接下來,就讓我向大家介紹在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小組吧!“節日風俗知多少”小組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其中,由黃子暢、王子騫、劉子豪表演的雙簧最爲精彩。

首先,他們三位同學相繼上場。不一會,表演就進入到了最精彩的片段。蹲在椅子後面的王子騫多次搗亂,讓坐在椅子上的黃子暢被燙傷、被炮炸……看到臺上精彩的演出,許多同學都忍不住哈哈大笑,演出最終在同學們的一陣陣的笑聲中結束了。說了給我印象最深的小組。接下來,就讓我大家介紹介紹我們小組的展示吧!

首先,是由我們組的三位同學分別朗讀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的簡介與風俗習慣。接着,就該我出場了。我的任務是爲大家讀燈謎,讓大家猜一猜。我開始讀了,我剛開始讀的時候,心裏有些緊張,但是由於我的一字不錯,我緊張的心終於慢慢的放了下來,我馬上就順利的讀完了。我展示後,我們組的其它同學也開始了他們的展示,他們展示的也十分精彩。不一會兒,我們組的展示就圓滿結束了。觀看了每個小組的展示,我們評出了一、二、三等獎,我們組得了二等獎,雖然我們沒有拿到一等獎,但我們都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多彩的民風民俗”綜合性學習活動結束了,在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收穫了很多的知識與快樂。

標籤:民俗 錦集 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