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寄語

道德與法治課堂寄語

寄語3.13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寄語都不陌生吧,藉助寄語人們可以表達心中所想。那什麼樣的寄語纔算得上是經典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寄語,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道德與法治課堂寄語

1.改變課程觀念

或者說是教育觀念,教師的本職不僅僅是教書,而是“教書育人”,不多贅述。

義務教育課程計劃要求:小學教師會教兩門課程。

學生髮展:學生是生命個體,作爲一個整體而存在,而不是割裂成學科人。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長生命的意義。

道德與法治課程應有的觀念:道德與法治教材和課程是兒童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採用兒童慣有的語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包括話題、內容、兒歌、童謠等,主持人、活動的人、教材的生活內容、引導兒童思考的話題和問題。

其二,課程是生活的,不是學科的。採用兒童生活語言不是書面語言,如公物:“這些是我們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學的概念來解釋。避免製造心理距離。關心兒童生活真實存在的問題。課程的目的是改變兒童生活的狀態,由當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的生活,而不是建構知識體系。使兒童養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成書面作業和考試。

其三,課程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

時間上的開放。回望過去,反思當下,規劃未來。你想想你有過這樣的事情嗎,爲什麼會這樣,他們怎樣做。由此汲取營養。

空間上的開放。以德育課程爲核心,輻射學生各種活動和教育,如入學教育、班團隊、學校大型活動、家庭生活、社區公共空間。

向學生開放。透過學生學習,完善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

向教師開放。教師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不是解釋者不是強調學習重點的人,而是引路人,是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結合的引導者,是教學內容的'再創造者。

其四,課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內容之間融合。彼此相互解釋、相互融合,以生活爲導向,深度融合。如大家排好隊與規則。

多元心理素質的融合。是綜合性的實踐智慧,只有與情感、意願、判斷、行動結合在一起的道德知識才是有行動力的知識,而不是僵化的知識,這就是生活智慧。

人與世界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是天人合一,一個人的存在是作爲與自然對話、與家庭和諧相處、對社區有所貢獻、對國家興旺有所努力的一個人而存在。人的存在和生活,要實現自我完善。

多元文化的融合。如各民族文化,如城鄉兒童,如主流羣體與特殊羣體。教學做融合,引導兒童做人做事是根本目的,透過過好生活方式來引導。